一、天津港南疆港区围海方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厅厅,于涛,董少云[1](2018)在《天津港码头前沿线与造陆围埝的合理距离》文中研究说明天津港通过围海造陆的方式拓展港区规模,建设过程中合理确定码头前沿线与造陆围埝的距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天津港2000年之后的工程实例,统计分析码头岸坡综合坡比、码头前沿线与造陆围埝间的距离,讨论码头布置型式、建设工期和外部要求的影响,提出确定码头前沿线与造陆围埝距离时可供借鉴的原则。
李明[2](2017)在《SH原油码头扩建项目环境经济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港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港口和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实现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为保证我国石油安全,适应天津港原油吞吐量发展的需要,支持天津石化项目和天津市经济发展,有效降低腹地石化企业原油运输成本,顺应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的要求,从而开展了天津港SH原油码头扩建工程建设。原油码头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港区生态环境、水环境、及其他环境都带来各种污染和破坏。因此,对港口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经济分析和评价,既是港口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需要,也有利于港口建设进行总体计量和经济核算。同时,也使人们定量地认识环境经济损失的严重性以及建设绿色港口的重要性,为港口项目决策与具体建设提供依据。本文以技术经济分析、社会影响分析以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根据SH原油码头扩建项目的特点,分析了港口建设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对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范围做出了界定。通过分析筛选,确定了港口建设环境经济损失的具体内容和各项因子,建立了环境破坏实物型损失模型,进而利用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环境损失货币法,对港口建设项目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其他环境损失进行了货币量化研究。本文还采用科学的筛选方法,构建出了生态港口建设环境经济损失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本研究所建立的环境经济损益评价的方法对SH原油码头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经济损失评价,并在些基础上,提出关于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与建议。
涂晶[3](2017)在《围填海活动对渤海湾岸线及水动力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适宜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开发建设的土地空间较为稀缺,土地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国家经济建设的推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围填海工程成为缓解沿海土地供需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1世纪以来,我国围填海规模和速度都大幅提高。以渤海湾为例,2000至2015年,由于围填海活动引起的岸线变迁致使渤海湾海域面积减小约1178km2,如此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将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围填海活动对渤海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本文结合卫星遥感影像和海图资料分析近30年的渤海湾岸线时空变化;计算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前后渤海湾纳潮量的变化;运用MIKE21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围填海工程前后渤海湾潮流动力的变化情况;基于各种资料和计算模拟结果讨论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渤海湾岸线变化的时间段可分为19842005年和20052016年,前20年围填海工程利用方式主要是滩涂围垦,多用于渔业养殖或盐业生产,岸线向海域小范围推进,多与之前平行,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南部大片滩涂的消失;近10年来,由于大型港口的建设和临港工业区的发展,渤海湾新增陆域多是向海域延伸,人工岸线迅速增长,有连片开发的趋势。与2000年相比,2015年渤海湾纳潮量减小约6%,且海域面积与潮位的相关性降低。围填海工程对整个渤海湾内的水动力特征影响并不显着,但工程区域附近的潮流变化还是较为明显。整个海域涨落急时刻流速呈小幅度减小的趋势,涨急时刻流速减小的幅度和面积均大于落急时刻。0-6m等深线之间的大部分近岸地区流速减小,-6m等深线以外的区域涨落潮流速变化则不明显。
孙今立[4](2015)在《天津港地下空间集约利用RS/GIS综合分析》文中认为天津港是渤海湾的主枢纽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对外贸易口岸。2000年,天津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为170.8万TEU(集装箱计量单位,Twenty-feet Equipment Units,20英尺标准集装箱);2005年,天津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为480万TEU;2010年,天津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TEU;2013年,天津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1301万TEU,排名世界第十一位。在短短十三年间,天津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激增了762%。天津港的集装箱物流一直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方式,随着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逐年攀升,天津港的公路运力已经逐渐接近饱和,如何能最为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港口土地资源,以满足天津港不断增长的集装箱物流需求,是天津港正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地面土地资源已经所剩无几,美国的纽约港、澳大利亚的悉尼港、日本的东京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港口、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都已经相继开展了地下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提出了各种运输体系和运营方案。本文运用地下空间集约化理论,结合天津港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国内外研究成果,首先从工程技术的角度论证了在天津港地区修建大型地下隧道工程是可行的,然后使用Envi 4.8和Arc Gis 10.0软件对天津港地区进行填图,绘制了各种专题图层,再结合天津港的未来规划,通过Arc Gis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设计出一条我们设想中的天津港集装箱地下运输系统的路线。本文所提议的集装箱地下运输系统若能建成,不仅可大大缓解天津港的公路运输压力,还可将天津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联系在一起,显着提高天津港的集疏港能力,使天津港的集装箱运输形成地下、地面、航空三位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天津港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由于集装箱地下运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运输方式,目前仍处于研究论证阶段,世界上还没有港口将其付诸实施,所以本文仅可算作一家之言,希望可为后来人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杨旸[5](2014)在《港口空间布局与土地集约利用规划 ——天津港与国际五大港口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港口的发展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冲击,而亚洲经济却保持快速平稳发展,国际航运资源向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转移,我国的港口和航运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港口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正在向全球生产、销售供应链中的重要节点和全球资源配置枢纽的方向发展。天津港作为我国新一轮港口建设中的佼佼者,虽然在港口吞吐量上取得佳绩,但是其港口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建设与国外成熟港口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针对目前天津港大发展时期出现的空间布局欠佳、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本文选取了国际五大着名港口作为案例,即新加坡港、东京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和釜山港,深入研究其空间布局和土地集约利用规划。首先,梳理国内外港口空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接着,对天津港和国际五大港口的基本条件、发展历程、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规划,以及集约用地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本文的核心内容在于港口间的比较研究,即纵向比较港口空间布局的演变历程,探究其内在动因;横向比较港口空间布局和土地集约利用规划,包含港口总体空间布局,码头运输用地、临港产业用地、综合服务中心用地、港口绿地、港口城市一体化等规划,以及港口的集约用地方法。最后,提取可供天津港借鉴的规划经验,提出天津港空间布局和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的优化建议。
朱妙[6](2014)在《天津总规滨海新区填海规划实施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填海造地成为我国许多沿海城市用以解决人地矛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有效方式之一。人们对填海获得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满足农业生产或者港口建设需要,发展到今天的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满足城市产业发展等多元化的土地用途。这些变化也推动着填海由单纯依赖工程技术逐渐转向多学科合作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尤其是需要城市规划介入来对填海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目前城市规划领域并未形成系统的填海规划,本文依托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填海规划的参考依据,通过对填海规划的实施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为今后填海规划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概念、研究背景和目的,并提出研究技术路线和结构框架。通过对国内外填海发展进程的简要综述,以及填海既有评价体系的概述,分析既有研究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后,针对本文研究的主旨和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外填海管理概况、总体规划和填海规划的相关问题,以及规划实施评价管理的理论依据,从而为填海规划实施评价提供相应的研究基础。论文重点对天津填海的规划和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梳理,具体从总体规划的发展历程、填海的面积和岸线长度的变化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在此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从填海规模、功能布局与总体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三个主要层面,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以总体规划中的填海规划为参照依据,对填海规划的实施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从定性和定量的方面为今后填海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建议。
杨欣[7](2014)在《多项填海工程作用下对渤海湾潮流场及污染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土地需求增大,围海造地成为扩展土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目前的海岸工程建设中,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正在日益增多,而渤海湾填海工程项目尤甚。为了评估多项填海工程联合作用引起的渤海湾整体海域内物质输运的影响,有必要首先研究海湾的潮流场,分析海湾内潮流动力的变化情况。本文通过建立渤海大范围潮流数学模型,并与实测潮位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渤海湾在不同地形下的潮流数学模型,将渤海湾海域分为不同区域,对比分析不同地形作用下对渤海湾整体及局部区域潮流动力的影响,得出渤海湾在天津港单独作用下及天津港、曹妃甸港联合作用下引起的渤海湾潮流场变化情况,并且由于曹妃甸港区平面布置纵向深入外海,而天津港顺岸布置,导致曹妃甸港对渤海湾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比天津港对渤海湾潮流场的影响强烈很多的结论。同时,在渤海湾潮流场的基础上,本文也对湾内由潮流场变化引起的污染物扩散变化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天津港附近污染物主要在近岸随沿岸流运动;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扩散范围随着渤海湾地形的改变,整体呈现减弱的趋势,说明污染物的扩散受地形改变的影响明显。
韩立申,程德强,吴佐国[8](2012)在《天津港地区防潮方案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天津港为例,论述了如何提高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地块的防潮标准及措施。
刘保晓,黄耀欢,付晶莹,江东[9](2012)在《天津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Landsat TM多光谱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获取了天津港区1987-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转移矩阵和土地类型空间格局重心4种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在GIS支持下定量地分析了天津港区1987-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方向、程度、时空格局差异和扩张模式。结果表明:1987-1995年天津港的建设处于改革开发之后的探索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程度不高;1995-2003年天津港稳步拓展,港口区域建设用地向北迅速扩张;2003-2010年天津港步入以港区外迁为特征的专业化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剧烈变化。20多年来,天津港在空间形态上呈现沿海岸线先向北向陆,后向南向海的扩张模式,侵占水田、滩涂和填海造陆是天津港港口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途径,同时区域还存在大量非理性的圈海养殖和围海造田现象。研究认为港口专业化发展、宏观和微观政策,以及个体目标驱动是影响天津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关注生态、经济与区域的和谐发展,通过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快以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对于充分认识港口发展规律,保护宝贵的港口岸线资源和合理规划港口区域土地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连成[10](2011)在《淤泥质海岸天津港工程泥沙治理与功效》文中提出天津港座落在典型的淤泥质海岸上,曾经是一个世界闻名的严重淤积港口,泥沙问题一度制约了港口的发展。通过长期的测验研究,掌握了水动力和泥沙的基本运动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和半经验半理论公式,在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使天津港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一个国际化、轻淤积、深水大港。
二、天津港南疆港区围海方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港南疆港区围海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港码头前沿线与造陆围埝的合理距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概述 |
2 码头岸坡综合坡比 |
3 码头前沿线与造陆围埝间的距离 |
4 码头布置型式的影响 |
5 建设工期的影响 |
6 外部要求的影响 |
6.1 工程建设的主体差别 |
6.2 政府对于海域和土地的管理要求 |
7 结语 |
(2)SH原油码头扩建项目环境经济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评价方法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项目评价方法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环境经济概念 |
2.2 码头扩建工程相关环境分析与评价理论 |
2.2.1 经济分析 |
2.2.2 技术经济分析 |
2.2.3 社会影响分析 |
2.2.4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
第3章 SH原油码头扩建项目介绍 |
3.1 现有工程概况 |
3.1.1 现有工程地理位置 |
3.1.2 建设规模 |
3.1.3 建设现状 |
3.1.4 环保设施及污染物处理情况 |
3.2 扩建项目建设与投资规模及地理位置 |
3.2.1 地理位置 |
3.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
3.2.3 建设与投资规模 |
3.3 建设方案概述 |
3.4 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及施工进度安排 |
3.4.1 施工条件 |
3.4.2 施工方法 |
3.4.3 施工进度安排 |
3.5 占用岸线、海域情况 |
3.6 工程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3.6.1 气象 |
3.6.2 水文 |
3.6.3 主要海洋灾害 |
3.7 工程区域社会环境概况 |
3.7.1 社会环境 |
3.7.2 旅游资源 |
3.7.3 海洋渔业资源 |
3.8 工程区域海洋资源和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概况 |
第4章 SH原油码头扩建项目各阶段的环境影响分析 |
4.1 工程各阶段污染环境影响分析 |
4.1.1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1.2 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1.3 施工期污染源强度估算 |
4.1.4 营运期污染源强度估算 |
4.2 工程各阶段非污染环境影响分析 |
4.2.1 水动力环境影响分析 |
4.2.2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4.3 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及评价因子的筛选 |
4.3.1 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 |
4.3.2 评价因子的筛选 |
4.4 环境敏感目标和主要环境保护对象分析 |
4.4.1 环境敏感目标 |
4.4.2 主要环境保护对象 |
4.5 工程各阶段环境影响评价 |
4.5.1 评价范围和内容 |
4.5.2 评价指标和方法 |
第5章 SH原油码头扩建项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与评价 |
5.1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
5.2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
5.2.1 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
5.2.2 经济效益情况分析与评价 |
5.3 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
5.4 环境影响正效益分析与评价 |
5.5 环境影响负效益分析与评价 |
5.5.1 水质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
5.5.2 沉积物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
5.5.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
5.6 扩建工程项目分析与评价结论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围填海活动对渤海湾岸线及水动力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围填海工程及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围填海工程概况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围填海工程概况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卫星图片分析的渤海湾岸线时空变迁 |
2.1 渤海湾海岸的历史变迁 |
2.2 基于遥感图片的渤海湾岸线演变分析 |
2.3 曹妃甸海区岸线变迁 |
2.3.1 曹妃甸海区概况 |
2.3.2 曹妃甸地区岸线变化 |
2.4 天津滨海新区岸线变迁 |
2.4.1 天津港概况 |
2.4.2 天津沿岸地区岸线变化 |
2.5 渤海湾南部地区岸线变迁 |
2.6 渤海湾纳潮量变化 |
第3章 渤海湾海域潮流数值模拟 |
3.1 数学模型简介 |
3.1.1 控制方程 |
3.1.2 数值离散方法 |
3.1.3 时间积分 |
3.1.4 边界判断 |
3.2 数学模型验证 |
3.2.1 建模资料与条件 |
3.2.2 渤海大模型潮位验证 |
3.2.3 渤海湾小模型验证 |
3.3 模拟对象 |
第4章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1 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前后渤海湾潮流趋势对比分析 |
4.2 天津沿海区域潮流场变化 |
4.3 曹妃甸港区附近潮流场变化 |
4.4 渤海湾南部地区潮流场变化 |
第5章 围填海工程的综合评价 |
5.1 围填海工程的效益 |
5.2 围填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
5.2.1 对海域流场的影响 |
5.2.2 纳潮量改变 |
5.3 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
5.3.1 自然岸线资源锐减 |
5.3.2 滨海湿地资源大量减少 |
5.3.3 破坏生物栖息地 |
5.3.4 污染物扩散受阻 |
5.4 减少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不利影响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天津港地下空间集约利用RS/GIS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天津港概况 |
2.1 天津港的发展历程 |
2.2 天津港的各个港区 |
2.3 南疆港区 |
2.4 北疆港区 |
2.5 东疆港区 |
2.6 天津南港 |
第3章 地下空间集约利用理论 |
3.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3.2 地下空间的定义和分类 |
3.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
3.4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
3.5 地下空间集约化理论 |
第4章 天津港地下空间集约利用条件分析 |
4.1 天津港的地质环境条件 |
4.2 其他研究者的经验和结论 |
4.3 国内外已建成的海底隧道 |
4.4 滨海新区的地铁规划 |
4.5 本章结论 |
第5章 RS/GIS综合分析 |
5.1 遥感数据预处理 |
5.1.1 遥感图像的选取 |
5.1.2 遥感图像的镶嵌 |
5.1.3 遥感图像的投影转换 |
5.1.4 遥感图像的裁剪 |
5.2 遥感图像解译 |
5.2.1 水体解译. |
5.2.2 公路、铁路、土地解译 |
5.3 派生出的专题图层 |
5.4 GIS空间分析 |
5.4.1 生成“距离”图层 |
5.4.2 专题图层的数据重分类 |
5.4.3 赋权重,合并数据集 |
5.4.4 GIS综合分析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港口空间布局与土地集约利用规划 ——天津港与国际五大港口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框架 |
1.5 国内外港口空间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1.5.1 港口代际理论 |
1.5.2 港城空间关系理论 |
1.5.3 港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
1.5.4 滨水区的再开发研究 |
第二章 天津港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存在问题 |
2.1 天津港基本条件概述 |
2.1.1 天津港的地理区位 |
2.1.2 天津港的发展建设情况 |
2.2 天津港发展定位和上位规划解读 |
2.2.1 天津港在天津市发展中的定位 |
2.2.2 天津港上位规划解读 |
2.3 天津港发展历程及空间演变动因 |
2.3.1 天津港的发展历程 |
2.3.2 天津港的空间演变动因 |
2.4 天津港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 |
2.4.1 天津港空间布局 |
2.4.2 天津港土地利用规划解析 |
2.5 天津港土地建设现状情况 |
2.6 天津港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国际五大港口研究实例分析 |
3.1 新加坡港 |
3.1.1 新加坡港的基本条件 |
3.1.2 新加坡港发展历程及空间演变动因 |
3.1.3 新加坡港的空间布局 |
3.1.4 新加坡港的土地利用规划 |
3.1.5 新加坡港的集约用地方法 |
3.2 东京港 |
3.2.1 东京港的基本条件 |
3.2.2 东京港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动因 |
3.2.3 东京港的空间布局 |
3.2.4 东京港的土地利用规划 |
3.2.5 东京港土地集约利用方法 |
3.3 鹿特丹港 |
3.3.1 鹿特丹港的基本条件 |
3.3.2 鹿特丹港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动因 |
3.3.3 鹿特丹港的空间布局 |
3.3.4 鹿特丹港的土地利用规划 |
3.3.5 鹿特丹港口规划新趋势 |
3.4 安特卫普港 |
3.4.1 安特卫普港的基本条件解析 |
3.4.2 安特卫普港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动因 |
3.4.3 安特卫普港的空间布局 |
3.4.4 安特卫普港的土地利用规划 |
3.4.5 安特卫普“港口—城市”一体化规划 |
3.5 釜山港 |
3.5.1 釜山港的基本条件解析 |
3.5.2 釜山港的发展历程及空间演变动因 |
3.5.3 釜山港的空间布局 |
3.5.4 釜山港的土地利用规划 |
第四章 天津港与五大港口空间布局及土地集约利用规划比较分析 |
4.1 港口基本情况比较 |
4.1.1 港口的地理位置和地位作用 |
4.1.2 港口的规模大小 |
4.1.3 港口的吞吐量趋势 |
4.2 港口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比较 |
4.2.1 港口发展的时间阶段及推动因素 |
4.2.2 港口发展的空间扩张历程 |
4.2.3 港口空间演变对天津港的启示 |
4.3 港口空间布局比较 |
4.3.1 港口的用地功能类型 |
4.3.2 港口空间的总体布局 |
4.4 港口的土地利用规划比较 |
4.4.1 港口码头用地规划 |
4.4.2 临港产业用地规划 |
4.4.3 港口综合服务中心用地规划 |
4.4.4 港口绿地及生态系统规划 |
4.4.5“港口—城市”一体化规划 |
4.5 港口土地集约利用方法总结 |
4.5.1 提高港口土地的容积率 |
4.5.2 提高港口土地混合利用程度 |
4.5.3 提高港口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率 |
4.5.4 为港口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
第五章 天津港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建议 |
5.1 天津港可以借鉴的规划经验 |
5.2 天津港整体空间布局优化 |
5.3 天津港土地集约利用规划优化方案 |
5.3.1 东疆、北疆、南疆港区土地利用优化 |
5.3.2 临港经济区土地利用优化 |
5.3.3 南港工业区土地利用优化 |
5.3.4 提高港口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天津总规滨海新区填海规划实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阐述 |
1.1.1 填海 |
1.1.2 填海规划 |
1.1.3 规划实施评价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填海进程综述 |
1.2.2 国外填海发展历程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1.5 填海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
1.5.1 既有研究总结 |
1.5.2 填海评价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填海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基础 |
2.1 国内外填海管理概况 |
2.1.1 国外填海管理概况 |
2.1.2 国内填海管理概况 |
2.2 总体规划和填海规划 |
2.2.1 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
2.2.2 填海规划的原则 |
2.3 加强规划实施评价管理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天津滨海新区填海规划实施历程 |
3.1 天津滨海新区概况 |
3.1.1 区位条件 |
3.1.2 发展优势 |
3.1.3 发展制约因素 |
3.1.4 滨海新区面临的挑战 |
3.2 天津总体规划中对滨海新区的定位 |
3.2.1 天津历版总体规划 |
3.2.2 总规与填海规划实施的关系 |
3.3 滨海新区填海进程分析 |
3.3.1 滨海新区填海演变过程 |
3.3.2 阶段划分及填海方式特点分析 |
3.3.3 驱动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总规层面填海规划实施评价的重点及应用 |
4.1 填海规模的综合评价 |
4.1.1 土地利用潜力的内涵 |
4.1.2 土地整理潜力评价 |
4.1.3 填海造地成本与土地价格比较 |
4.1.4 滨海新区填海规划总量评价 |
4.1.5 填海规模规划评价 |
4.1.6 小结 |
4.2 功能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评价 |
4.2.1 天津海岸带土地利用现状 |
4.2.2 天津历版总规中填海土地利用规划 |
4.2.3 填海规划的土地利用实施评价 |
4.2.4 小结 |
4.3 填海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4.3.1 填海对河口的生态影响 |
4.3.2 填海对防灾减灾的影响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多项填海工程作用下对渤海湾潮流场及污染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围海造陆工程作用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二维潮流数学基本理论 |
2.1 控制方程 |
2.1.1 三维潮流基本方程组 |
2.1.2 方程组垂向积分二维化 |
2.2 控制方程数值求解法 |
第三章 渤海湾潮流数值模拟 |
3.1 渤海大范围数学模型 |
3.1.1 岸界和水深 |
3.1.2 开边界条件 |
3.1.3 计算域和网格设置 |
3.1.4 模拟时间及潮位验证资料 |
3.1.5 模型验证 |
3.2 渤海湾数学模型 |
3.2.1 渤海湾潮流模型验证 |
3.3 渤海湾潮流场不同地形下对比分析 |
3.3.1 岸线和边界 |
3.3.2 潮流场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潮流变化引起的污染物扩散变化 |
4.1 污染源确定 |
4.2 污染物扩散的变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天津港地区防潮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
2 区域特点 |
3 规划防潮标准 |
4 堤线布置 |
5防潮措施 |
6设计总结 |
(9)天津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源分析与模型算法 |
2.1 数据源分析制图 |
2.2 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 |
(1)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
(2) 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
(3) 转移矩阵 |
(4)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重心 |
3 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
3.1 天津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分析 |
3.1.1 动态度分析 |
3.1.2 变化过程分析 |
3.1.3 港口区扩张空间特征分析 |
3.2 天津港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
(1) 港口专业化发展 |
(2) 宏观和微观政策支持 |
(3) 个体目标驱动 |
4 结论 |
(10)淤泥质海岸天津港工程泥沙治理与功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港区海域自然环境 |
1.1 水动力特征[1-2] |
1.2 泥沙环境[1-2] |
1.2.1 港区泥沙来源 |
1.2.2 港区泥沙运动形态 |
1.2.3 滩面泥沙粒径特征 |
1.2.4 水体含沙量分布特征 |
1.3 岸滩演变特征 |
2 泥沙特性测验 |
2.1 泥沙水力特性[2] |
2.2 淤积泥沙的重度 |
3 港口航道淤积特征与治理措施 |
3.1 开港初期的淤积特征与治理措施[3-4] |
3.2 大建港时期的淤积特征与治理措施[5] |
3.3 全面规划时期的淤积特征与治理措施 |
3.4 阶段性成效分析 |
3.5 港口扩建与治理措施 |
4 成效综合分析 |
4.1 掌握了泥沙来源及影响趋势 |
4.2 认识了泥沙的运动形态 |
4.3 弄清了泥沙淤积规律 |
4.4 提出了有效的治理措施 |
5 淤泥质港口防淤减淤经验 |
四、天津港南疆港区围海方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港码头前沿线与造陆围埝的合理距离[J]. 郑厅厅,于涛,董少云. 港工技术, 2018(05)
- [2]SH原油码头扩建项目环境经济分析与评价[D]. 李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7)
- [3]围填海活动对渤海湾岸线及水动力环境的影响[D]. 涂晶. 天津大学, 2017(06)
- [4]天津港地下空间集约利用RS/GIS综合分析[D]. 孙今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5]港口空间布局与土地集约利用规划 ——天津港与国际五大港口的比较研究[D]. 杨旸. 天津大学, 2014(03)
- [6]天津总规滨海新区填海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 朱妙. 天津大学, 2014(05)
- [7]多项填海工程作用下对渤海湾潮流场及污染物的影响[D]. 杨欣. 天津大学, 2014(05)
- [8]天津港地区防潮方案探讨[J]. 韩立申,程德强,吴佐国. 内蒙古水利, 2012(03)
- [9]天津港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 刘保晓,黄耀欢,付晶莹,江东.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2(02)
- [10]淤泥质海岸天津港工程泥沙治理与功效[J]. 孙连成. 水运工程,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