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提倡仁,但绝不排斥智。现代人重智,却对仁存在有意无意的忽视或藐视。中国传统的“五常”中就包含“仁”“智”而以“仁”为先,一个人如果迷信“智”而忽视“仁”,一定对传统文化还相当陌生,自然也对仁、智的关系缺乏基本的理解。所以,孔子告诫人们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他的意思是,人们的聪明才智离不开仁德的守护。
真正的智慧是大智而非小智,历史上许多有情怀的人,他们拥有的智慧都是大智,在他们身上彰显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孔子就是如此,在那个无道之世,他四处奔走,光明磊落,直道而行;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是有情怀、有德行、勇担当的君子,他更是明道救世的圣人。孔子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小聪明算不得智慧。仁、智是相通的,是统一的。真正的智慧离不开仁德,站得高才会看得远,才会以至诚之心,兢兢业业,择善固执。真正的智慧,一定明白做人、踏实做事。《礼记》说“人弃常则妖兴”,做人的常道能不遵守吗?如果以胡作非为是所谓“自由”,那么什么是“无耻”呢?道理显而易见:不修仁德,就不是什么智慧!
除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利好支撑之外,国内的供求利好依然存在。且随时间推移,环保力度持续加大,行业开工率低位运行的局面很难改变,供求端利好将成为常态化。
古代圣王都是既仁且智的人。圣王垂范而天下治,孔子尊敬有仁德的人,更期待有仁德的圣主明君。舜能无为而治,恭己正身,就是孔子最崇拜的人。春秋末年的现实令他失望,他对弟子说:“知德者鲜矣。”知德者行仁,要言忠信,行笃敬;为人君者,要培养一大批的志士仁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见识的国君往往远虑大谋。如果缺乏远见,言不及义,则不足以谋大事。孔子周游列国首先到了卫国,希望在这里一展抱负,他对卫国有很高的期待。但卫灵公似乎并不如此。他向孔子“问阵”,关心的是兵战与打仗,这令孔子失望,孔子冷冷地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真正的智慧首先在明德守仁,一定要理解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教诲,懂得“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深刻含义。孔子周游列国,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困厄,有人不理解,就连子路也产生了怀疑,他提出疑问说:“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他在想,人们不让我们通行,难道是由于我们不够睿智吗?今人也是如此,于是有人看到孔子“丧家狗”的政治命运,却不见孔子“择木鸟”一般的政治品格。在《论语》的倒数第二篇,《论语》编者请出了孔子的弟子们出面代言,可谓用心良苦。例如,子贡“家累千金”,甚至与许多国君“分庭抗礼”,很多人认为“子贡贤于仲尼”,还有人当面对子贡说:“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则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如果从功利的角度着眼,似乎孔子儒家汲汲于道,致力于社会人心,其主张的伦理道德显得迂阔或者迂腐,但实际上,这正是社会和谐的关键点,在功利与道义之间,不少人在选择、在摇摆、在挣扎,这里就有“小知”“大知”之别,有人却只见“方术”而不识“道术”。
孔子常常谈起“知”或“智”。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所说是“真正的智慧”这样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生而知之”的人很少,人可以“学而知之”,可以“困而学之”,却不可“困而不学”。不论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努力取得真知,都是应该去努力追求的“知”。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学”。不懂装懂不是真懂,有智慧的人不会只想着耍小聪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工于心计的人往往没有好结果。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不能“敏以求之”,哪来真正的智慧?所以子贡说:“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在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是“志于道,居于德”的人,人有志于道术,从而遵道而行,以仁德润身,人生才会更有价值与意义。人志于道,就不会斤斤于生活的琐事,就能有格局、有气象,就会有品位、上档次。前人云“不问收获,但为耕耘”,孔子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人能谦谨庄敬,循理而动,以仁德守护自己的道,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就是一个有道者。
最近几年来,我熟悉的很多作家朋友都拿起了毛笔,有的写字,有的作画,我觉得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我在网上或其他场所看到了这些朋友的墨迹,感叹他们写得真好,我要向他们学习。才气所限,虽然不能成器,但通过学习,有些微进步还是可能的。
杨朝明
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编辑/吴洁)
标签:孔子论文; 仁德论文; 的人论文; 智慧论文; 儒家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山东画报》2019年第1期论文; 孔子研究院论文; 国际儒学联合会论文; 山东孔子学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