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着眼人民需求视角是服务型执政党的本质需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主体,在新时代大众化过程中要立足于人民视角,充分考量人民需求,让人民在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认同、理解、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条件下,基于人民需求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可聚焦以下四重路径:一是注重传统文化植入,与人民群众常识系统结合;二是加强理论创新,与人民群众话语体系契合;三是紧扣实际需要,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融合;四是围绕目标导向,与人民群众愿望需求吻合。
关键词:人民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义在于人民群众认同、理解、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将先进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身观念并将其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其逻辑旨归是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第28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求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社会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究竟什么是大众化?《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②《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39页。马克思主义是紧紧围绕人民这一核心主题的彻底性、根本性理论,其内容反映大众的现实诉求和根本利益,极具大众化的理论特征。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多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人民群众思想多变多元多样,不同价值体系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带来了挑战。将人民需求嵌入大众化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服务型政党的标志之一。然而,如何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让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自身需求前提下认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要义和关键问题。由此来看,着眼人民需求视角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接受和运用,结合新时代特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注重传统文化植入:与人民群众常识系统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和中国人民思想宝藏,对人民群众影响至深,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主导地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大众化”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展开,“化大众”则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实践展开。新时代推进大众化需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元素的植入,与人民群众常识系统结合,具体表现为:内容上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上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方法上借鉴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
(一)内容上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在全球文化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还没有改变,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等多重挑战使当下的中国人民身处多元文化场域之中,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国家坚持用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消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以迷惑中国人民,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同度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括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简明深刻的价值准则。一定意义来讲,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主意识和价值取向中来,外化到行为表现和社会实践中去;要引导人民群众主动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多元的精神文化形态,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简而言之,引导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内核,与人民群众的核心价值同频共振,使之成为内化于人民群众心中的主流价值观。这不仅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便于更好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以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
(二)载体上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制约人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影响人的价值和信仰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平民化、大众化特质,其渗透力强,影响力持久,深刻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在文艺作品、传统节日、人文旅游景观、民间艺术、道德规范等多个形态中,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蕴含风俗习惯、价值标准、礼仪风范、语言特征等内容,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关联,规范和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实用理性之对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及现实利益的关怀。借力传统文化资源,尊重人民群众业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取得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有助于切实提升大众化实效。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如春节、重阳节、清明节、泼水节等构成了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群,形成了丰富古老、多姿多彩的节庆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植根于和民众密切联系的节庆文化中,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在除夕向亿万中华儿女发表集“高度、深度、广度、温度”于一体的新年贺词。在短小精悍、精彩纷呈的新年贺词中使用“接地气”“拉家常”“百姓式”语言风格,呼应百姓期盼,阐发政策方针,表达发展思路,彰显民本情怀,传播治国理政的理念与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行动指南和言行遵循。新年贺词关注度高、传播性广、影响力大,深受百姓期待和喜欢,已成为借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理论传播的有效平台和经典案例。
页岩样品均采集自湖北某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井页岩岩心;页岩标准物质GBW07107: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地质矿产部岩矿测试技术研究所研制。
(三)方法上借鉴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
一直以来,进口煤价格比国内煤价格拥有比较优势,根据统计,2017年下半年,国内煤价持续维持高位,海外煤价遭遇进口限制遭遇价格压力,从而导致国内和进口煤价格差在50元---70元区间浮动,此后随着国内煤价快速下跌,价格差缩小,根据2018年3月的统计,国内和进口煤依然存在30元左右的价格差。进口煤的价格优势显现,不仅沿海电厂包括内陆的部分企业都会倾向采购进口煤。
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习近平强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页。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和丰富,其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运用于实践并归结于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话语生产和理论创新,建立水平高、懂民心的理论工作者队伍,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厘清政治、学术、大众等不同层面话语体系的关系,从而真正有效构建与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相契合、与人民群众适应度相吻合的理论。
二、加强理论创新:与人民群众话语体系契合
在人员选拔的过程中,将组织的价值观作为人员选拔的一项重要标准,认真选拔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一致的员工。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可程度越高,其适应能力也就越强,进而产生更高的组织承诺。否则,新入职的员工也很有可能因为无法融入组织文化、不认同组织的价值观而离职,不仅增加了招聘成本也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作为异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被人民群众接受认同,必须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借助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使用中国话语进行诠释,使之符合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生活常识和心理基础。葛兰西作为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形成已70余年,影响力至今犹存。这一理论是由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阵地战和无产阶级政党等内容组成的一种革命理论,倡导无产阶级要用“文化领导权”方式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植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把握文化领导权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其重点在于以人民群众自觉认同和接受为前提,因此,要积极看待、理性把握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中的建设性因素。经过世代沿袭,人民群众业已形成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借鉴“文化领导权”理论采取非暴力文化意识形态控制手段的有益因素,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植入与人民群众相关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习惯等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无论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还是后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历程,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养分,并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土化和生活化转向。
(一)构建人民群众话语体系要以厘清关系为前提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普及传播,都离不开从事理论生产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于马克思主义而言,建设共产主义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知识丰富全面、具有责任担当的理论工作者队伍颇为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向人民群众普及传播理论的专门工作者,其理论水准和职业操守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和消化。由此看来,理论工作者必须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广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及心系人民群众的情怀。借鉴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中有机知识分子思想来看,无产阶级在争夺文化领导权过程中,不能通过强制性“灌输”策略,要通过发挥有机知识分子作用来完成这一使命。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意识形态工作者、大众传媒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为主要构成的“有机知识分子”队伍,发挥队伍的整体性合力,使之成为从事传播、生产、创新理论的专门人员,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生力军。同时,作为代表无产阶级政党的“有机知识分子”队伍,既要做到仰望星空,又要做到脚踏实地;不仅要深刻理解、掌握、引领“高大上”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保持理论体系的规范性、严谨性;还要迎合时代需求,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贴近现实生活、大众立场原则下的话语生产,保持话语体系的鲜活性、通俗性,构建大众喜闻乐见和“接地气”式的话语体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意识,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
(二)构建人民群众话语体系要以现实生活为核心
社会的意识形态只有在转化成人民群众普遍的社会心理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作用于当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这种社会心理可以是愿望、需求、动机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包含“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愿景,还重视人民群众的需求,注重化解人民思想疑虑。因此,将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路线、方针中是大众化的应有之义。实际生活中,可将历久弥新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转化成与人民群众愿望需求相吻合的纲领措施,如人民群众“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住房需求、“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教育医疗公平需求、环境保护需求等多种非物质层面的愿望和需求,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此,必须要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需求愿望千差万别,要始终以人民群众之普遍关切为突破口,注重目标导向,积极采取分众化策略。对于少数民族等落后地区的人民群众,政策的制定及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倾向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尽快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更多产生了对政治参与、文化活动、社会公正、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需求和愿望,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愿望的实际性策略,从而在“理论-现实-实践”的转换中得到人民群众对思想理论的认同。
(三)构建人民群众话语体系要以队伍建设为保障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生活,但其原理、文本经过提炼后深奥且抽象,以致一些人民群众在理解接受其概念理论时存在诸多困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克服理论“高冷化”“庸俗化”“形式化”问题,围绕人民群众主体特点,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习惯表达的话语体系。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或存在三种话语体系,分别是政治层面、学术层面以及大众层面,这三种话语体系在不同的语境中出场,发挥各自的不同作用。作为政治层面的话语体系,主要应用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阐述,作用于社会观念、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等;作为学术层面的话语体系,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话语表达;作为大众层面的话语体系,则是应用于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与理解。厘清三种话语体系之间关系,需关注它们的差异性,做好三者之间衔接与转换,创新性地构建具有“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特征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以热播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为例,节目受众面大、反响热烈,用通俗的表达、青春的气息以及活泼的画风为观众立体呈现了伟人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节目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引发了众多观众特别是年轻学子共鸣和热议。从中可以得到启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颠覆”传统刻板的理论说教或硬性“灌输”,需采用“接地气”“亲和力强”的大众话语体系,方可触碰和启迪大众心灵深处并使得受众入脑入心并受益匪浅。
三、紧扣实际需要: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融合
人民群众是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构成。广义的人民群众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多个社会群体组成。马克思曾说:“我们的阐述自然要取决于阐述的对象。”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理论的传播是大众化过程中的关键。传播学理论认为,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的受众需求要采取不用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因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价值观念、政治觉悟、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等都不尽相同。同样,不同地区如城市和农村、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人民群众因其经济水平、地方(民族)文化的不同都存在差异,同一地区同一群体的受众,也会因其职业选择、文化程度、知识水平、道德素养的不同,其需求或相差甚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受众及受众需求的不同决定了要遵循传播规律,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切不可“遍地撒网”,力争做到分层分类加以引导。
(一)回应人民关切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不是强硬的灌输或口头说教,而是建立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上,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关注现实的人,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予以批判、解决与回应。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回应人民关切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能被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所接受,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中国人民获得自由和解放,如《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因其始终服务于工人的解放。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始终关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人民群众才会予以关注、认同、理解和接受。倘若理论一旦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脱离,哪怕再高深莫测、官方权威,也只会被人民群众“束之高阁”,而不予响应。当前,要以回应人民群众现实关切入手,对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进行释疑解惑,从而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指导魅力。让理论的先进性和真理性在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引领人民群众形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解决问题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
(二)满足现实需要
需要是指人对客观外在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人得以维持生命的存在、发展和延续的客观要求。关注人的生活、满足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及社会转型不断加剧,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更新,伴随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文化。此外,市场经济引来人们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追逐,多元文化入侵扰乱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贫富差距的拉大、就业失业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共产党领导干部的腐败,教育医疗水平不公正不平衡等问题随之产生,以上引起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与理解产生极大影响,甚至有一些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怀疑,并出现了信仰缺失、思想动摇、理想信念不坚定等现象,以上问题亟待正向引导和解决。理论不能脱离现实,现实离不开理论指导。当前,马克思主义不能是“纸上谈兵”,远离人民群众生活,要在符合或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过程中确保“始终在场”,才不会遭受人民群众的质疑与否定,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魅力过程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言:“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5页。
四是队伍编建不规范。目前,部分人对民兵网军队伍的概念理解偏于狭隘,简单地认为,其职能就是网络信息攻防,人员仅局限于基干民兵队伍。实际上,民兵网军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其任务包括:信息系统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维、信息网络攻防、关键信息节点防敌软硬打击、电磁频谱管控、信息通信保障、网络舆情监控等多个方面,其队伍的编建,既要符合上级明确的基干民兵队伍编制数量要求,但也不能仅局限于此。很多单位编建的队伍结构单一、功能重叠,编训脱节、编用不一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影响其有效发挥作战能力。需要结合各地区各单位的任务实际,精准测算,大胆创新,并向普通民兵延伸,向其他领域拓展。
(三)分众分类引导
思想理论所产生作用的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其掌握的广度和深度。“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9期。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存需要、劳动需要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同样反映了基于生产力大力发展之后带来人的价值实现的需要。马克思主义遵循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属于“为人民说话,帮人民办事 ”的大众学说。大众化不是向人民群众简单宣传教条与规范,而是紧贴人民脉搏,分众分类引导,回应人民关切,满足现实需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引领大众的思想向导和行动指南。
四、围绕目标导向:与人民群众愿望需求吻合
满足人民群众愿望需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出发点和立足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要积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切实让理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被抓住根本并掌握彻底。在大众化过程中,要始终把握问题意识、围绕目标导向,重点在“以紧扣人民需求为根本”“以解决人民困境为关键”“以符合人民习惯的全媒体为阵地”等方面下功夫。
(一)以关注人民需求为根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现实生活,与时俱进是其优秀的理论品质之一。其在群众中普及和传播,离不开运用群众的话语风格和话语体系。随着时代语境的转换,深耕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方式也应发生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②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时报》2009年11月16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抽象深奥,其符合特定人群在特定场合的用语规范,切不可生搬硬套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影响人民群众的认同与理解,有时甚至会引起反感。放眼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优势,从未停止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和价值输出。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渗透,人民思想更为活跃和开放、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给现实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普及带来了一些制约因素。这就要求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指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要不断将人民群众实践智慧和经验凝练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去,进而实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③《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2页。当前,要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话语的关联度,提升理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积极构建贴近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大众话语体系。毛泽东曾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1页。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理论若能真正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从而使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要求理论本身融入人民群众语言和话语表达方式。如邓小平曾说“摸着石头过河” “不管黄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习近平曾说“老虎、苍蝇一起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等备受熟悉的经典语句非常贴近百姓生活话语,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这些话语闪烁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的同时,契合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启迪与思考,还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性和感召力。
(二)以解决人民困境为关键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有助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助于指引人们树立人生目标和规划发展路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人民群众需求已发生转变。改革开放40年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特征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促动下,更多的人们关注经济效益、物质利益和现实回报,并由此引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尤其是当前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贫富差距、道德迷失、就业机会、教育住房医疗条件不均衡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本关怀意蕴之作用,帮助人民群众建立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更加健康的心理环境。
(三)以符合民众习惯的全媒体为阵地
理论宣传在大众化过程中不可或缺。媒体具备连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中介。马克思认为:“当共产主义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的目的首先是学说、宣传等等。”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32页。当前,中国网民的规模将近8亿人,其中手机网民占比总数超过97%。互联网的发展给大众化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使用手机和网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应积极构建覆盖面广、吸引力强的全媒体矩阵以满足人民群众媒介需求和互联网习惯,使新媒体成为大众化的新型媒介工具。通过主动拥抱互联网,高度重视新媒体,对接人民群众生活习惯,研发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产品,如微视频、动画、短文、文创产品等,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强硬灌输为“自下而上”的自主学习与积极认可,进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代化互动载体和平台,更加便捷、高效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但是,重视新媒体也绝不意味着放弃传统媒体阵地,要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发挥两者不同优势,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传播模式,最大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理论传播的需求,力求发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力,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结 语
诚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磅礴征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过一帆风顺,也遇到过困难挫折,但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及革命党人重视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作用,尽一己之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并积累了早期的文献资料。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符合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在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率先接受认可、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拉开了大众化的帷幕。中国共产党创立以后,为提高工农群众的思想觉悟而有计划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初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形成奠定实践基础。总体而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党自身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也极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和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并带领全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前发展,也因此实现了群众基础的空前广泛。毋庸置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庸俗化、肤浅化等失误和错误,得到的教训值得反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日益丰富,在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式、僵化式的理解,重点加强各类阵地建设,至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获得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升华。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自身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群众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觉要求。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亟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对人民群众的武装引领,以夯实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究其理论本质而言,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大众性,其区别则在于大众接受的广度、深度、程度不同。理论若需被大众所广泛掌握,则必须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其实现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学习掌握这一理论的程度,正如“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要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人民实际相结合,洞察时代变化,把握时代特征,吸纳借鉴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做法,用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和教育人民群众,引导人民群众在生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先进理论。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具备形式层面的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还必须有内容及实质层面的认同、理解、信仰;既要有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的推动,更要有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坚持积极构建大众化话语体系,加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接纳和吸收,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方针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念认同,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南,成为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方法论,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武器。
在作者李舍的笔下,子墨是最先出场的人物,且一出场就先声夺人,占据了所有“追光”。他获悉伊一身患尿毒症后,从外地赶来。这次来,他已做好为爱付出的准备。早些时日,他去医院偷偷做过检查,意欲为伊一捐肾,可惜配型不成功。为了让心爱的人活下去,他上网寻找肾源,不慎卷入非法的人体器官买卖活动。并以自己的智慧和决断,为伊一赢得了肾源和120万元的费用。当他见到了躺在病床上伊一,并向她表明了心迹。伊一没有接受他的赠予。他从昏睡中的伊一口里,听到她“讷讷地喊一个人的名字”,才知道自己并非伊一的情人。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履行爱的义务,将120万元支票塞给了伊一闺蜜。然后,坦然地去投案自首了,接受了7年的牢狱之苦。
LC-20AD型HPLC仪(包括DGU-20A3R脱气机、LC-20AD溶液输送单元、SIL-20A自动进样器、CTO-20A柱温箱、LC-Solution色谱工作站)、LCMS-8030型HPLC-质谱(MS)仪、AUW220D型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均购自日本Shimadzu公司;KQ52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DHG-9140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CS-700型高速多功能粉碎机(永康市天祺盛世工贸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19)03—0041—07
作者简介:孙 珊,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责任编辑:谢雨佟]
标签:人民群众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话语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论文; 《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