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由主义,文学,中国,思潮,方法论,形式,自由。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佳[1](2018)在《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文学形式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形式是诗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文学形式问题的认知关系着一种诗学形态对文学本质、发展规律等重要问题的判断。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的契机正是胡适等人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格律诗学在语言和文体方面对文学发展之束缚,从而提出了革新中国文学的必要性。受其影响,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亦在汲取和整合中西诗学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从"内形式"和"外形式"两个方面来重新建设新的文学形式。(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18年02期)
王锦宝[2](2017)在《自由与革命:审视中的批判——评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清政府沐浴在落日余晖的时候,西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们就已经播下了"自由主义"的种子,其思想贯穿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1689年英国的《权利宣言》,1779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的《人权·公民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精神和自由主义的胜利。"在文学领域,则"充满了自由主义精神,表现在创作主体的自由独立(本文来源于《博览群书》期刊2017年12期)
胡梅仙[3](2016)在《《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提纲》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社会文化、文学思潮及其创作,《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1898-1937)》着作希望能从一个宏观的视野来阐述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对文化自由主义的选择以及文化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关系;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发生、发展、话语建构及其表现形态;并力图结合每个阶段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作家,选取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萌芽期、发生期、发展期的叁个代表人物和一个文学团体,按照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萌芽、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结合自由主义话语表现出来的个人话语特质和对人文精神的建构,希望从这种对文学现象的阐述中,表现出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的表现形态、话语特征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11期)
雪梅[4](2014)在《浅谈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在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与左翼对立的文学思潮,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一直没能很好地进行。本文从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勾画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流变的基本过程,力图梳理出一个完整清晰的脉络。(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4年02期)
胡梅仙[5](2013)在《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思想层面,西方文化在"五四"时主要是以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精神重构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话语。白话除了在语言形式和思想思维方面参与建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以外,从是否使用白话这方面我们也可看出"五四"时期文人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相对于因救亡把文学当作武器的革命文学对于文学性本身的忽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更注重于文学本体、文学审美的追求。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除了对于创作主体自由和文学本身独立的要求外,自由原则与自由文学本身的位置和立场必然表现出对主流政治文化的疏离以及反抗和批判。本文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分为四种表现形态。此外,中国近现代自由空间没能强大和持续的原因是:中国的近现代民间发言场所是兴起于报纸杂志的,民间报纸杂志成为主流文化传播基地的角色转变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没能开创一个完善的批评空间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新青年》的激进传统使"五四"知识分子构造的文化空间容易被知识分子对于价值选择和文化选择的道德性、时效性所覆盖。本文是第一次试图从白话、文学独立意义、批评空间的开创叁方面阐述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话语之建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3年07期)
王平[6](2012)在《诗性的追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空间理论”的转向中,反叛、质疑、解构、重构,成为消解传统二元对立空间结构的思维方式,但同时也重建了文学对于空间的新认识立场和视角,为人们发掘现代文学更深、更广泛的意义,奠定了基础。在空间意识的维度上,将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肉体、抽象与具象、现实与想象等汇聚在一起,使之保持开放的姿态,使得我们可以突破各种文学形式风格、叙事模式,甚至学科范式的束缚,以更加多元的透视和解析手段重建文学研究的范式,扩大文学批评的视域。本文依据“空间理论”的基本要义,致力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空间意识的探讨和研究。尝试在现代诗学层面上,发掘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空间意识及其意义的生成,阐释其空间意境的精神特点。并将其叙述层面上的叙事空间,文本层面的结构空间,心理层面的精神空间,以及外在的社会现实空间等,融合在一起,结合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文本读解与创作阐释,从空间意识入手,深入探讨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审美机制和审美理想。并融汇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各种体裁样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在内,注重以空间链接的方式,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空间意识,进行相互开放、互为补充的论证说明,发掘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空间性建构的意识内涵和艺术特点。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在文学空间拓展中,最大限度地展示现代人对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追求。基于这种理念,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注重空间的灵活性、无限性、结构性的构筑,其目的有二:一是在思想认识层面上,体现对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追求;二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突出对文学诗性的品格和境界的追求,从中展现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自由精神。同时,本文还认为,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微观空间,呈现着灵动的变幻、组合的特点。它的空间意象、时空的建构,形成了其内部空间的意义组建。灵动的片段、单体的空间意象,甚至是空白和抽象的空间意象、意境,以及所传达出自然与人文、思想与艺术的审美意蕴,都成为现代文学的一种经典艺术范式。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主张以“空白”接近意义的无边无涯,以心境寓意对世俗的跨越。以各种抽象的概念或心理情绪的展现和抒发,以具体的空间意象、意境流动变化,来进行心灵空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的情感传达。实际上,也就较为恰当地应对出在现代中国,国家民族、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动,往往直接投射在个人的心灵空间,同样也映衬着个人心理发生的巨大变化。基于这种空间意识,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时间形式,不再按照正常的叙述语流而发生了空间性的变化。应对这风起云涌的巨变,空间则是以情节的淡化、开放,人格性格的平面和不成长,以及直接进行各种空间并置的手法,来完成现代的转换。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中空间结构流动变化的特质,正是以独特的审美空间来实现的,藉由间离、祛魅的形式,以此展现人生的真善美,展现内心自我的无限意义。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中的经验、超验空间的各种变化,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正类同于陌生化与间离艺术所强调的目的,根砥里都是现代自由主义作家对于经验空间的关注与同情,对于世俗、功利的超越,对于理想世界的展望,对于个体高度关注、重视的一种自由意志和自由精神的展现。本文指出,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空间拓展,是对现实人生的日常空间的意义赋予和审美超越,是对于彼岸人生的桃源世界的眺望,更是对自由人生的期许,对自由主义精神的追求,其中包蕴了对生命进行关爱、关注的恳切之情,爱己及人的,不受压迫且不追随大众的独立意志,表现出一种自我与自由超越性的生命、审美境界。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空间意识的微观、中观、宏观叁个层次,发掘出其灵动个性、丰富自由、审美超越的特质。本文的阐释旨在说明,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独特的空间意识,绝不仅仅只是发生事件的场所,或者是空的容器,亦或是不变的形式,它同时是特定时代,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其审美意义更是指向了人的存在意义,人生的理想,人生的终极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10-01)
金鑫[7](2012)在《《新月》—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的兴衰》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不是始于《新月》,也不是至《新月》结束,但无论是刊物本身的风格还是对自由主义发展的影响,《新月》在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文学刊物都是显示出自由主义的创作倾向,然而毋庸置疑,《新月》最具有代表性。本文由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话语兴衰的角度入手,从以下四方面展开对《新月》月刊的发生、发展、结束及其对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话语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发生语境,即新月社的生成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带动的工业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现代报刊,“西学东渐”刺激中国自由主义文化发生,作者兼欧美留学绅士身份的作家群体形成,新月社俱乐部的沙龙聚会和新月书店为新月社的产生作出准备。第二部分表述《新月》的自由主义态度,即“群而不党”、“和而不同”的自由话语。介绍新月派的自由、民主、人权、法制的第叁种信仰,阐明胡适、罗隆基的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立场,和梁实秋等对“人性论”包括“天才论”的倡导,探索《新月》作家不附和政治的“纯文学”的创作观。第叁部分展示《新月》的唯美、自由的文学世界。包括创作者个人情感、精神等经验的至善至美的个人化特征,创作原则上对典雅醇正的纯诗和格律的追求,艺术手法上对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兼容。第四部分由《新月》的流变和意义反思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由于政治上个人自由同国家自由的矛盾,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薄弱,主创人员的软弱性格和刊物后期的混乱转向,以《新月》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文学的选择在激烈的民族矛盾下必然成为悖论(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2-05-01)
许燕转[8](2012)在《“自由主义”与《自由中国》文艺栏——论聂华苓之于台湾五六十年代文学场域》一文中研究指出如若说聂华苓个案的整体价值是被学界低估的话,其第一阶段在台湾14年的文艺创作与活动则无疑更是被遮蔽的。因附着于后来遭封禁的自由知识分子杂志《自由中国》,不管其此创作收获如何丰硕、文化活动影响如何广大,都难以避免被禁谈的(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2年02期)
张体坤,宋颖慧[9](2011)在《“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历史误读及其方法论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纠葛,使国内学者对"自由主义"及其文学派别的定位和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政治本位"向"文学本体"的回归过程。对"自由主义"概念的认知偏差和多元阐释塑成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多重面孔,使之成为一种颇耐人寻味的研究现象。文章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发端、命名及其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关系、"文学自由论"产生的根源和流变过程,以及当下研究中"泛自由主义"的过度阐释倾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究和方法论思考。(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龙其林[10](2011)在《自由之镜的找寻与文学历史的还原——评胡梅仙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1898-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中,自由主义曾经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与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一道被称之为昔日的叁大社会思潮。但是世易时移,当人类前行在21世纪的时空中,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却渐渐隐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自由主义曾在中国的政治、文(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清政府沐浴在落日余晖的时候,西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们就已经播下了"自由主义"的种子,其思想贯穿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1689年英国的《权利宣言》,1779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的《人权·公民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精神和自由主义的胜利。"在文学领域,则"充满了自由主义精神,表现在创作主体的自由独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慧佳.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文学形式论研究[J].南都学坛.2018
[2].王锦宝.自由与革命:审视中的批判——评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J].博览群书.2017
[3].胡梅仙.《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提纲[J].名作欣赏.2016
[4].雪梅.浅谈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J].语文学刊.2014
[5].胡梅仙.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J].社会科学论坛.2013
[6].王平.诗性的追寻[D].浙江大学.2012
[7].金鑫.《新月》—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的兴衰[D].辽宁大学.2012
[8].许燕转.“自由主义”与《自由中国》文艺栏——论聂华苓之于台湾五六十年代文学场域[J].芒种.2012
[9].张体坤,宋颖慧.“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历史误读及其方法论批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龙其林.自由之镜的找寻与文学历史的还原——评胡梅仙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之建构(1898-1937)》[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