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季节影响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数,季节,稠度,沥青路面,公路,土质,干湿。
季节影响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郭芳,陈红[1](2016)在《基于湖南地区干线公路弯沉实测的季节影响系数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湖南地区的弯沉检测季节影响系数,项目组对湖南地区已建和在建的63条干线公路采用传统的贝克曼梁法进行了沥青面层或路基顶面的弯沉检测,对大量的弯沉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并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在不同季节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表明:对于砂类土路基,"取值规定"的季节修正系数在过渡季节取值较为合理,但在干燥季节取值偏小;对于粘质土路基,"取值规定"的季节修正系数在过渡和干燥季节均偏小;对于沥青面层的季节影响系数,过渡季节可不调整,干燥季节仍有一定的可调整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6年04期)
周梅[2](2015)在《新疆地区路表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公路结构层模量变化对路表弯沉的影响关系,提出通过路基土稠度表述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与得出新疆地区的路表弯沉季节修正系数与推荐范围。(本文来源于《珠江水运》期刊2015年20期)
王鹏涛,张建楠[3](2014)在《柬埔寨中部地区公路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K1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弯沉值是路基或路面完成后验收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弯沉值的计算过程中,轴载换算系数和温度修正系数有公式可依,而对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的确定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柬埔寨目前公路设计使用中国规范,这里地质、水文、气候和中国有所不同,雨季与旱季气候对验收弯沉值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根据本地区的自身特点实地确定弯沉季节影响系数K1值的大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柬埔寨41号路及44号(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建养.机械)》期刊2014年12期)
李旭丹[4](2013)在《河南省沥青路面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的确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河南经济的飞快发展,公路运输所服务的对象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大型车辆以“吨位重”为主,小型车辆以“数量多”为主,这导致河南现有公路建设主要以改建、扩建为主,以此来提高公路的等级和增大通行能力。路面弯沉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既能反映路面各个结构层的整体强度,还能反映出路面刚度,它与路面的使用情况也存在着联系。在我国现行的规范、规程中,路面弯沉值的季节影响系数没有明确的规定,它的影响因素又很多,按现行规范进行修正后,与实测弯沉相差太大,这成为了现实工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目前关于河南省路面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的研究还是空白,所以根据河南省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出符合河南省自己的弯沉值不利季节修正系数K1值是迫在眉睫的。本文分析了河南省沥青路面弯沉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分析,给出了路面各设计参数对路表弯沉的影响程度,并对各参数对路表弯沉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总结。对弯沉值测试方法及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各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对FWD与BB、自动弯沉仪与BB、激光弯沉仪与BB之间的重复性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关关系式。基于河南省六个叁级区划(黄淮河冲积平原区,豫北部山岭轻冻区,豫西盆地、河谷、微丘轻冻区,豫西山岭轻冻区,豫南盆地、丘陵润湿区,豫西南山岭润湿区)的基础上,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路段进行试验,分析不利季节的弯沉值,计算总结出非不利季节弯沉值的季节影响系数K1值。通过科学的选择试验路段,并进行正确的数据采集,合理的分析数据,确定了符合河南省沥青路面弯沉值实际情况的季节影响系数K1,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3-07-10)
于玲,高玉波,闫福山,曹姣姣,包龙生[5](2012)在《辽宁地区路表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确定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规范推荐的沥青路面路表弯沉季节影响系数已不适应如今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施工技术水平,需要通过研究路基路面各结构层的模量等参数变化对路表弯沉产生的影响。该文结合相关规范,提出路表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的表达式。在公路弯沉检测过程中要重点考虑路基回弹模量变化对路表弯沉的影响,在对大量试验路段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公式计算分别提出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路表弯沉季节影响系数,使其更具有区域性。(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2年06期)
曹姣姣[6](2011)在《基于辽宁地区试验路的路表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全国的公路建设也随之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带来了交通量大量增长、重载和偏载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在役公路的路用性能和行车安全带来了严重的考验,许多公路都出现了过早破损的现象。因此需要对公路工程建设完工后的竣工验收提出更高的要求。规范中推荐的沥青路面弯沉季节影响系数范围是多年以前的检测数据,已不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公路建设施工水平的要求,现行的公路技术规范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季节变化、路面各结构层的材料强度变化以及道路工程检测时间不同等对路面结构强度乃至路表弯沉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沥青路面路表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的研究方法和取值范围进行研究。本文在全国二级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对辽宁进行了叁级划分,以叁级区划为研究单位,分析了路基土质、压实度、含水量和冻融循环等主要影响因素对辽宁地区路基土回弹模量的影响情况,得出影响路基回弹模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充分研究辽宁地区常用路面材料和路面结构类型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辽宁地区的典型路面结构;通过试验路数据监测,研究了辽宁地区部分试验路土基含水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规律,对含水量与路基回弹模量和路表弯沉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推导,得出了路基含水量、路基回弹模量及路表弯沉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公式;经过实测弯沉数据的对比修正,提出了试验路所在辽宁地区叁级区划的沥青路面路表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的推荐范围,为其他地区沥青路面路表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本文的研究以辽宁地区叁级区划下的试验路段路基含水量和路表弯沉的检测数据为依托,提出了符合工程实际的沥青路面路表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的研究方法和系数推荐范围,与规范要求相吻合,可以为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检测做指导。(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1-11-01)
闵祥虎[7](2003)在《沥青路面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车辆大吨位、大型车和交通流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现有公路交通很难适应这种现状,特别是“九五”以前新建、改建的公路,技术标准低,强度不高,通行能力差。那么,公路交通如何建设、养护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已摆在各级公路部门面前。从沈阳市乃至辽宁省近几年公路建设来看,主要采取在原有路线的基础上进行加宽、补强改建和大修,以此来提高公路的等级,增大通行能力。在补强设计中,新、旧路面弯沉值是补强层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旧路面的弯沉值为春融不利季节的路面弯沉。但由于种种原因,路面弯沉在其他非不利季节也要测定,这就需要通过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换算为不利季节弯沉值,再用于评价、设计中去。 本文主要是科学、合理地选定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路段,对该路段的路面弯沉值、地表温度、土样等进行外业采集、测定,再通过试验和内业数据整理计算,得出沥青路面不同干湿状态下弯沉值的季节影响系数。(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3-10-01)
[8](1998)在《北方水网地区沥青路面弯沉季节影响系数 K_1 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特点论述了弯沉季节影响系数K1的确定方法。(本文来源于《辽宁交通科技》期刊1998年06期)
季节影响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分析了公路结构层模量变化对路表弯沉的影响关系,提出通过路基土稠度表述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与得出新疆地区的路表弯沉季节修正系数与推荐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季节影响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郭芳,陈红.基于湖南地区干线公路弯沉实测的季节影响系数的探讨[J].中外公路.2016
[2].周梅.新疆地区路表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分析[J].珠江水运.2015
[3].王鹏涛,张建楠.柬埔寨中部地区公路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K1探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4
[4].李旭丹.河南省沥青路面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的确定研究[D].长安大学.2013
[5].于玲,高玉波,闫福山,曹姣姣,包龙生.辽宁地区路表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确定方法的研究[J].中外公路.2012
[6].曹姣姣.基于辽宁地区试验路的路表弯沉季节影响系数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
[7].闵祥虎.沥青路面弯沉值季节影响系数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
[8]..北方水网地区沥青路面弯沉季节影响系数K_1问题的探讨[J].辽宁交通科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