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饮食文化论文_李炎焜

秦汉饮食文化论文_李炎焜

导读:本文包含了秦汉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秦汉,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交流,时期,地区,汉民。

秦汉饮食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炎焜[1](2017)在《秦汉时期岭南地区饮食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仅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所独有的饮食文化也随之产生。饮食文化是在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所形成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饮食的关键在于食材的开发与利用,而自然环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岭南地区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土地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岭南地区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这使得岭南地区食材的开发与利用充满了海洋因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环境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使岭南的各种资源、物产极为丰富。秦平定岭南和南越国建立以后,岭南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农业发展迅速,因此饮食资源较秦汉以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这为岭南饮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秦汉时期岭南饮食文化主要反映在饮食结构、饮食文化理念、饮食器具的发展、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交流等方面。岭南地区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分支,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本文主要有四章,概述如下:第一章,饮食文化学术史的回顾。介绍了古代文献典籍中有关饮食文化的记载和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在饮食文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第二章,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促进了岭南地区饮食资源的开发以及地区之间物产的交流和饮食习俗的交融。第叁章,岭南地区的饮食结构和方式。秦汉时期岭南地区饮食文化理念主要表现为注重“五味调和”、物尽其用,无所不包、饮食等级观和注重食疗养生。饮食结构包括主食、副食和饮品。其中主食以稻食为主,甘薯和粟麦等北方作物为辅;副食为蔬菜、肉禽、果品为主;饮品包括饮用水、茶、酒以及果汁。饮食器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随之得到了改进和丰富,主要包含了陶器、滑石器、青铜器、玉器和玻璃等多种材质。第四章,岭南地区的饮食习俗和风尚。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饮食烹饪方式已具有蒸、煮、煎、烤等多种方式。由于饮食等级观的存在,宫廷王室等上层社会和普通中下层民众无论是在食材的享用、饮食器具的选择还是饮食习俗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海外贸易与岭南饮食文化。海外贸易的过程中,海外的食材、饮食器皿和饮食风俗等也随之传到了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饮食食材来源更为广泛,饮食器皿得到优化。饮食习俗的特点主要有四点,其一:取料广博,无所不食;其二:制作精巧,烹饪多样;其叁:口味清淡,喜爱生鲜;其四:食医结合,强壮身心。岭南地区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岭南地区形成和发展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今天“粤菜”的繁荣和“食在广州”的声誉正是在继承和发展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因此,对秦汉时期岭南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汉时期岭南地区人们的饮食习俗和生活方式,窥视岭南社会风貌的变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历史上岭南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从而丰富和完善今天的饮食文化,创造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7-06-10)

陈敏学[2](2016)在《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交流及其推动因素——以华夷之间的交流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时期,华夏与非华夏(夷)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且内容丰富,既包含谷物、禽畜、果蔬、酒等原始食材或是可直接食(饮)用的食(饮)品,又包含貊炙等各种烹饪方法,还包含俎、扁壶等多种饮食器具。汉王朝的羁縻需要、游牧民族和半耕半牧型民族的生存需要、统治者行为、商业收益等因素从多方面推动了双方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黎虹[3](2013)在《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饮食文化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绪论中国素有"烹饪王国"之称,饮食享誉世界。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便说道:"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①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作为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出现在史学研究领域,始于1911年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一书的出版。在书中,饮食作为重要内容被作者加以叙述,并提出了对饮食的作用和地位等(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第二届巴蜀·湖湘文化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10-18)

陈文华[4](2007)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空前发达的农业生产为各诸侯国争雄称霸提供了坚挺的后援,也为后来秦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秦汉时期人们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促进饮食文化向精致化的更高层次发展。这种发展首先是反映在上层贵族生活奢侈化,也只有他们才有条件讲究饮食的精美(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07年04期)

丁晶[5](2006)在《秦汉饮食文化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时期大一统的环境为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饮食文化交流也异常活跃。在以汉族统治者为主导的战争、贸易、迁徙活动中,粮食、肉类、蔬菜、瓜果、饮料等饮食内容开始全方位突破地域界限,在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中趋向融合,也为华夏饮食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秦汉以后的饮食文化交流拓展了新的渠道。(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烹饪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柴波[6](2001)在《秦汉饮食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为饮食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当时的饮食资源得到了广泛开发,饮食结构更趋合理,烹饪艺术更趋成熟,而所形成的饮食风俗则为整个中国古代饮食风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1-05-01)

秦汉饮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汉时期,华夏与非华夏(夷)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且内容丰富,既包含谷物、禽畜、果蔬、酒等原始食材或是可直接食(饮)用的食(饮)品,又包含貊炙等各种烹饪方法,还包含俎、扁壶等多种饮食器具。汉王朝的羁縻需要、游牧民族和半耕半牧型民族的生存需要、统治者行为、商业收益等因素从多方面推动了双方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秦汉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炎焜.秦汉时期岭南地区饮食文化研究[D].广州大学.2017

[2].陈敏学.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交流及其推动因素——以华夷之间的交流为中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3].张黎虹.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饮食文化浅析[C].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第二届巴蜀·湖湘文化论坛论文集.2013

[4].陈文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J].农业考古.2007

[5].丁晶.秦汉饮食文化交流[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6

[6].柴波.秦汉饮食文化[D].西北大学.2001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秦汉饮食文化论文_李炎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