钌催化剂论文_朱劼,李丹,丁雪洁,窦梦迪,刘雯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钌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催化剂,复分解反应,内酯,卡宾,丙烯酰胺,纳米,不对称。

钌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朱劼,李丹,丁雪洁,窦梦迪,刘雯欣[1](2019)在《温敏高分子修饰氧化石墨烯负载钌催化剂的制备及选择加氢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过硫酸铵引发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在GO表面生长温敏高分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得到具有温敏智能表面的复合材料GO-PNIPAM。以其为载体负载钌(Ru)纳米颗粒,制备催化剂Ru/GO-PNIPAM,并采用XRD,TEM,FT-IR,TG,OEA,ICP-AES和XPS等手段对GO-PNIPAM和Ru/GO-PNIPAM进行表征。Ru/GO-PNIPAM在柠檬醛选择性加氢反应中显示出高催化性能。80℃下,以Ru/GO-PNIPAM为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常数k达0.24 h~(-1),超过Ru/GO的2倍(0.10 h~(-1))。当接近完全反应时,Ru/GO-PNIPAM对不饱和醇(包括香叶醇和橙花醇)的选择性为23%,高于Ru/GO(8%)。经计算,以Ru/GO为催化剂,柠檬醛加氢反应的活化能为33 kJ/mol。与之相比,Ru/GO-PNIPAM为催化剂的反应活化能明显降低(26 kJ/mol)。Ru/GO-PNIPAM上Ru的高分散性及对底物的优良吸附性能共同促进其催化性能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周亚鸽[2](2019)在《高选择性钌催化剂上醇类非均相催化胺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胺类物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做医药,农药,染料以及洗涤剂等有机化学品的中间体。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胺类合成方法是以醇为原料直接催化胺化合成胺,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反应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高等优点。本研究通过改进的微乳液法,开发了两种高性能钌催化剂:钌纳米颗粒催化剂Ru-NPs以及核/壳结构的包覆型纳米催化剂Ru@SiO2,并研究了两种催化剂在辛醇以及其他醇类非均相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通过微乳液的溶剂比例来控制Ru-NPs的粒径,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nm到9nm不等的催化剂。相同的辛醇转化率时,目标产物辛胺的选择性随着Ru-NPs的粒径减小而增大。在180℃,H2压力2bar,氨醇比为17的反应条件下,Ru-NP-2nm上辛醇转化率达到90%时,辛胺的选择性为92%。以大粒径的Ru-NPs为催化剂时,当辛醇转化率达到70-80%时,辛胺的选择性大幅降低。Ru-NPs的这种“尺寸效应”在氨醇比降低或者以其他醇为底物时依然存在。在Ru-NPs的基础上,本研究开发了以Ru纳米颗粒为核,外壳为Si02的核壳结构催化剂Ru@SiO2。实验结果表明,Ru@SiO2在醇胺化中的催化性能与SiO2壳的厚度有直接联系,在相同转化率时,Ru@SiO2-5nm对辛胺的选择性高于Ru@SiO2-10mn。这是由于Ru@Si02-5的核壳结构能更好的富集NH3,即使降低氨醇比,局部氨气浓度依然较高,它仍然能达到比较高的辛胺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0)

刘天[3](2019)在《空心有机纳米球负载手性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二胺是一类重要的手性配体,手性1,2-二苯基乙二胺与金属钌生成的配位化合物作为手性金属催化剂被广泛地应用于苯乙酮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喹啉衍生物的不对称催化氢化以及亚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等反应。由于其难于回收性、造价昂贵等弊端,在实际化学工业上的应用受到极大的局限性,催化剂的非均相化是实现昂贵的手性催化剂再利用和工业规模合成的重要策略之一。空心纳米球结构具有空腔、表面积较大的特征,可显着促进催化反应的传质效应。本文以P S为硬模板、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一类手性二胺/金属钌功能化的空心有机纳米球,并应用于不对称催化反应。本文以(1R,2R)-1,2-二苯基乙二胺为起始原料,通过氨基的磺酰胺化制备(1R,2R)-N-对乙烯基苯磺酰基-1,2-二苯基乙二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将单体涂覆于PS内核表面;用THF除去内核;通过氮与钌的配位络合作用,将[R uCl_2(p-cymene)]负载于空心纳米球的壳层,从而制备了手性二胺/金属钌功能化的空心有机纳米球。该功能化空心纳米球形貌均一,平均粒径320 nm,钌负载量0.31 mmol g~(-1)。通过氮气吸附-脱附、SEM、IR和ICP等手段对空心有机纳米球和实心聚合物进行了对比表征,结果发现空心有机纳米球比实心聚合物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孔容和更均一的孔径分布。将空心有机纳米球和实心聚合物在相同条件下应用于邻羟基酮的不对称催化氢化,结果发现空心有机纳米球具有比实心聚合物更好的反应速率、立体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产率为67.4%,立体选择性为98.2%ee和anti/syn=5.4:1。以空心有机纳米球催化邻羟基酮衍生物的不对称催化氢化,产率为45.3%-61.5%,立体选择性为87.3%ee-98.8%ee和anti/syn=2.6:1-6.6:1。通过HPLC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以此探究致使空心有机纳米球和实心聚合物催化活性差异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空心结构是催化性能差异的根源。通过离心回收该催化剂并重复运用于催化体系中,实验结果表明空心有机纳米球可重复使用五次时,催化产率及立体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8)

王宇[4](2019)在《手性二胺/钌催化剂在动态动力学拆分及内酯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光学纯手性化合物已经成为了一些行业中的重要目标,其中动力学拆分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经典动力学拆分的方法自身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拆分光学对映体的理论产率仅为50%。近几年发展的动态动力学拆分可以克服上述的缺点,它可以使底物全部转化为具有单一构型的光学对映体,理论的产率可以达到100%。由钌催化的动态动力学拆分-不对称氢转移的方法已经被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且自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基于此我们希望将动态动态力学拆分-不对称氢转移的方法应用于我们的实验当中。γ-丁内酯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分子,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其的报道也是逐渐增多。由于其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与研究价值,这也促进了γ-丁内酯类化合物的发展。它可以被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例如燃料添加剂,香料和调味剂,抗稻瘟霉素,以及抗肿瘤药物等等。目前,通过消旋的原料来得到手性的γ-丁内酯类化合物的报道还很少,于是我们从消旋的原料出发,通过不对称氢转移的方法合成了具有两个手性中心的γ-丁内酯类化合物。在第二章中我们利用手性钌催化的动态动力学拆分-不对称氢转移环化串联的方法在DCE/H_2O(v/v=3/1)的混合溶剂中60℃的条件下以HCOONa作为氢源,以较高的产率(达到93%)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较高ee值(达到98%)和较高dr值(达到99:1)的手性3,4-二氢-2H-吡喃-5-羧酸乙酯类化合物。我们利用的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而且具有很高的产率。在第叁章中我们通过不对称氢转移的方法在DCM中以HCOOH:Et_3N(5:2)为氢源,以较高的产率(达到97%)合成了一系列2-氧代-5-苯基四氢呋喃-3-羧酸乙酯以及2-氨基-5-苯基-4,5-二氢呋喃-3-腈类化合物。其中双手性的产物中ee值(达到96%)dr值(达到99:1),单手性的一系列产物中ee(达到99%)。并通过~1H-NMR,~(13)C-NM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HPLC对该产物的对映体选择性进行表征。(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廖红光,肖艳娟,魏义兰,李崇裔,余小光[5](2019)在《聚多巴胺修饰的SBA-15负载钌催化剂催化苯部分加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碘酸钠为氧化聚合诱导剂,在微酸性条件下(pH=5.0)合成了聚多巴胺修饰的分子筛载体。采用环己烷-水双溶剂法,制备了聚多巴胺修饰的SBA-15负载钌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聚多巴胺能显着提高催化剂的亲水性,修饰后的催化剂在苯部分加氢反应中表现出高环己烯选择性;采用该催化剂,苯转化率为63.2%时,环己烯收率可达51.8%;聚多巴胺的引入不会影响SBA-15长程有序的介孔结构,催化剂具有适中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钌分散度。(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6](2018)在《二氧化硅负载碳氮包覆钴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于不饱和化合物催化转移加氢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申请号:CN201710641476;申请日:2017.07.31;公开(公告)号:CN107597160A;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大学;发明人:聂仁峰,杨环环,喻小龙,夏清华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硅负载碳氮包覆钴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钌盐、钴盐、有机物配体、溶剂以质量比为2.945~3.354∶47.5~570∶198.2∶19.725混匀并加热一定时间,形成A溶液;向A溶液中加入纳米(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中间体》期刊2018年05期)

李红伟[7](2018)在《纳米钌催化剂的表界面结构调控及其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在石油化工、煤化工、有机合成等生产领域必不可少的单元反应,芳香族化合物催化加氢在化工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用于许多重要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的合成。通过对硝基甲苯(PNT)加氢制得的对甲基环己胺(PMC),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橡胶、化工等领域,市场十分广阔。但该工艺生产中会产生大量二环己胺类副产物和焦油,造成原料的巨大浪费、产品后续分离困难、催化剂易失活及PMC成本无谓增加,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开发新型的高效加氢催化剂。目前,该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是Ru催化剂,最常用的催化剂制备方法是浸渍法和沉淀法,但在其研究和应用时存在以下问题:(1)催化剂活性组分利用率低,反应过程中易流失,稳定性差;(2)催化剂酸性与催化加氢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明确;(3)活性组分Ru粒子易团聚,其分散结构调控手段有限,催化效率低;(4)人们对Ru活性位结构与催化作用关系认识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Ru催化剂稳定性优化、Ru催化剂酸性调控、Ru活性位分散结构调控及适宜Ru活性位的择优暴露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获得了具有高活性的Ru基系列催化剂,有效提高了PMC的选择性,对该反应实现高效绿色和其他负载型芳香族化合物加氢催化剂的开发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Ru-Y/Na Y催化PNT液相加氢性能研究针对沉淀法制备Ru催化剂时,活性组分易流失、催化剂稳定差的问题,选取了比表面积较大的NaY分子筛作为载体,稀土金属Y为助剂,采用分步浸渍-沉淀二步法构筑了具有较高活性的Ru-Y/NaY~x催化剂。采用XRD、TEM、低温N_2吸/脱附、H_2-TPR及ICP-AES等方法对催化剂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助剂Y有助于提高活性组分Ru粒子的分散度,但当Y添加过量,不仅会导致活性组分团聚,而且会影响活性组分的利用率。以PNT液相加氢制PMC反应评价了Ru-Y/NaY~x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和重复利用性能,在最佳反应条件下,Ru-Y/Na Y~2催化剂对应的PNT转化率为99.7%,PMC选择性为82.5%。且重复利用5次后,Ru的负载量仍接近新鲜催化剂,活性也未见明显下降,证明添加适量的Y有助于提高Ru催化剂的稳定性。(2)Ru催化剂酸性位点调控及其对加氢性能的影响针对Ru催化剂催化PNT加氢过程中易发生脱水反应的问题,选取NaY分子筛为载体,RuCl_3为活性组分前体,采用分步浸渍-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碱土金属(Ca,Mg,Sr)改性的Ru/NaY催化剂。利用XRD、TEM、ICP-AES、低温N_2吸/脱附及Py-IR等手段对催化剂物相结构、酸性形态与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Sr有助于提高Ru粒子的分散度;碱土金属和Ru粒子的负载对催化剂酸性的影响很大。结合PNT液相加氢反应结果,发现当Sr/Ru摩尔比为0.1时,Ru-Sr/NaY催化剂B酸和L酸含量最高,单一地增加B酸含量会促进脱水反应发生。若同时提高催化剂中B酸和L酸含量,可明显抑制脱水反应的发生,从而实现PMC选择性的有效提升。(3)Ru活性位分散结构调控及其对加氢性能的影响通过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400,利用PEG易与Ru~(3+)之间产生亲和作用,有效阻止了Ru~(3+)的团聚,最终制得Ru活性组分高度分散、粒径均一的纳米Ru-PEG_x/NaY催化剂。首先,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Ru催化剂制备工艺条件的最优组合。然后,综合多种表征分析和PNT催化加氢反应结果,发现添加适量的PEG-400可有效调控Ru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结构,Ru-PEG_(7.5)/NaY催化剂表面Ru粒子高度分散,且平均粒径仅2 nm左右,远低于传统方法获得的Ru/NaY催化剂表面Ru颗粒平均粒径(>10 nm)。在PNT加氢最佳反应条件,Ru-PEG_(7.5)/NaY催化剂对应的PNT转化率为100%,PMC选择性为95.2%,远高于其他报道的数据。此外,考察了氨水用量对PNT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剂中加入适量的氨水不仅可以有效抑制PMC分子间发生偶联副反应,还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4)Ru活性位的择优暴露及其对加氢性能的影响以金属镧为助剂,疏水性椰壳活性炭为载体,采用分步浸渍-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Ru/La摩尔比不同的Ru_1-La_x/AC催化剂,通过XRD、TEM、低温N_2吸/脱附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相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La的添加并未引起活性炭物相结构的改变,也未引起活性组分Ru粒子的增大。利用XPS对催化剂中Ru和La元素的价态、结合能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镧在钌纳米颗粒表面沉积。将Ru_1-La_x/AC催化剂用于PNT加氢反应,结果表明,随着La用量的增大,4,4-二甲基二环己胺产量明显降低,证明添加的La覆盖了催化剂中的高配位活性位,致使低配位活性位择优暴露,增加了PMC在Ru活性位上的脱附能力,有效控制了PMC分子间偶联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3)

田福宁,韩洁,刘治国,黄晴菲,王启卫[8](2018)在《新型氮杂环卡宾-钌(Ⅱ)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3-双(2,6-二异丙基苯基)咪唑鎓盐酸盐(IPr HCl,4a)或1,3-双[2,6-二(1-乙基丙基)苯基]咪唑鎓盐酸盐(IPent·HCl,5a),及Grubbs第一代催化剂和2-异丙氧基苯乙烯为原料,经去质子化反应和烯烃复分解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的NHC-钌催化剂4c和5c,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并研究了4 c和5c的性能。结果表明:4c和5c的稳定性较好,对关环复分解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吕金昆[9](2018)在《负载镍和骨架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乙酰丙酸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世界各国逐渐重视生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质羧酸催化转化制取高附加值化学品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但目前还存在反应条件苛刻及选择性差的问题。本论文以纤维素水解产物乙酰丙酸为模型底物,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的种类、制备方法与催化剂活性、选择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及理论计算方法,研究底物、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不同活性位点的吸附模式,揭示反应机理,为催化体系的理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1、采用负载镍催化乙酰丙酸转化为γ-戊内酯,系统考察了催化剂载体、镍负载量、前驱体盐、沉淀剂、沉淀时间、干燥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以MgO为载体,Ni(NO3)2为镍前驱体盐,(NH4)2CO3为沉淀剂,50℃沉淀20h,60℃干燥24h,得到的Ni/MgO生成效率0.32 molGVL·gNi-1·h-1,是已知文献中镍基催化剂的最好结果。采用XRD、HR-TEM、XPS、H2-TPR等方法对活性金属的物理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优化了乙酰丙酸转化为γ-戊内酯的反应条件:采用20mL异丙醇溶剂,在150 ℃、2.0 MPa氢气压力下反应2 h,γ-戊内酯收率最高可以达到93.3%。2、考察了几种钌基催化剂和骨架型催化剂催化乙酰丙酸深度加氢转化为1,4-戊二醇和一元醇的反应活性,骨架钌催化剂显示了最高的催化活性。以水为溶剂,基于γ-戊内酯和1,4-戊二醇转化的表观活化能之间的差异,通过反应温度来调节产物的选择性:100℃温度下1,4-戊二醇收率达74.6%,在140 ℃温度下一元醇(2-丁醇和2-戊醇)收率达79.1%。采用XRD、XPS、TEM和SEM对几种钌基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合理论计算结果,骨架钌催化剂表面高密度的台阶位和平台位是活化1,4-戊二醇中C-O和C-C键的主要活性位点。3、采用骨架钌催化乙酰丙酸转化,考察合金制备方法及工艺参数与催化剂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电弧熔融法制备的钌铝合金,退火工艺使其变得更为均匀并由此提高了催化活性,1,4-戊二醇收率由38.0%提升至70.4%;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钌铝合金,考察了球磨时间、热处理工艺、过程控制剂对合金结构及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0.2 mL乙醇球磨40 h,500 ℃下退火2 h,钌铝金属粉末可形成高活性骨架钌催化剂的前驱体合金相;感应熔炼法则结合了熔炼与热处理过程,所制备的合金均匀且结晶度更低,其催化乙酰丙酸转化为一元醇的收率达到68.5%。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乳酸、丁二酸和纤维素的加氢脱氧反应过程,骨架钌催化剂也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8)

颜廷斌[10](2018)在《烯烃复分解钌催化剂新型NHC配体与螯合型卡宾配体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钌催化的大位阻烯烃复分解反应是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一些天然产物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复杂有机分子的合成中,常常因分子中邻近基团位阻的影响使得烯烃复分解反应无法用于合成。此外,即使在一些能够构建的大位阻反应体系中,也存在催化剂分解过快、用量大、立体化学难以控制等问题。发展催化活性高、化学性质稳定的钌催化剂有望实现大位阻的烯烃复分解反应,具备较好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在本论文中,为提高活性催化物种的热稳定性,我们对HG-Ⅱ类型钌催化剂中的配体修饰进行了研究。首先系统总结了钌催化烯烃复分解近二十年的研究,以及HG-Ⅱ类型钌催化剂中NHC配体和具有螯合作用的卡宾配体的研究,随后总结了我们在螯合型卡宾配体和新型NHC配体方面的研究进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在螯合型卡宾配体前体合成方面的研究中,计划在苯环上引入供电子基团、侧链上引入配位基团增强配体与金属钌的螯合能力,建立了合成路线,制备了多种富电子螯合型苄基卡宾配体前体苯乙烯。2.在NHC配体前体合成方面的研究中,设计了氮原子上带有取代吲哚类芳基的咪唑型和二氢咪唑型NHC配体,以增强NHC配体对钌原子的保护效应,建立了含有不同取代基的4-溴和4-氨基吲哚合成路线,制备了多种吲哚中间体。(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钌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胺类物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做医药,农药,染料以及洗涤剂等有机化学品的中间体。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胺类合成方法是以醇为原料直接催化胺化合成胺,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反应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高等优点。本研究通过改进的微乳液法,开发了两种高性能钌催化剂:钌纳米颗粒催化剂Ru-NPs以及核/壳结构的包覆型纳米催化剂Ru@SiO2,并研究了两种催化剂在辛醇以及其他醇类非均相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通过微乳液的溶剂比例来控制Ru-NPs的粒径,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nm到9nm不等的催化剂。相同的辛醇转化率时,目标产物辛胺的选择性随着Ru-NPs的粒径减小而增大。在180℃,H2压力2bar,氨醇比为17的反应条件下,Ru-NP-2nm上辛醇转化率达到90%时,辛胺的选择性为92%。以大粒径的Ru-NPs为催化剂时,当辛醇转化率达到70-80%时,辛胺的选择性大幅降低。Ru-NPs的这种“尺寸效应”在氨醇比降低或者以其他醇为底物时依然存在。在Ru-NPs的基础上,本研究开发了以Ru纳米颗粒为核,外壳为Si02的核壳结构催化剂Ru@SiO2。实验结果表明,Ru@SiO2在醇胺化中的催化性能与SiO2壳的厚度有直接联系,在相同转化率时,Ru@SiO2-5nm对辛胺的选择性高于Ru@SiO2-10mn。这是由于Ru@Si02-5的核壳结构能更好的富集NH3,即使降低氨醇比,局部氨气浓度依然较高,它仍然能达到比较高的辛胺选择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钌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朱劼,李丹,丁雪洁,窦梦迪,刘雯欣.温敏高分子修饰氧化石墨烯负载钌催化剂的制备及选择加氢活性[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周亚鸽.高选择性钌催化剂上醇类非均相催化胺化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3].刘天.空心有机纳米球负载手性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9

[4].王宇.手性二胺/钌催化剂在动态动力学拆分及内酯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廖红光,肖艳娟,魏义兰,李崇裔,余小光.聚多巴胺修饰的SBA-15负载钌催化剂催化苯部分加氢[J].石油化工.2019

[6]..二氧化硅负载碳氮包覆钴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于不饱和化合物催化转移加氢的方法[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8

[7].李红伟.纳米钌催化剂的表界面结构调控及其加氢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8].田福宁,韩洁,刘治国,黄晴菲,王启卫.新型氮杂环卡宾-钌(Ⅱ)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活性[J].合成化学.2018

[9].吕金昆.负载镍和骨架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乙酰丙酸转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8

[10].颜廷斌.烯烃复分解钌催化剂新型NHC配体与螯合型卡宾配体合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载体和催化剂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催化剂4Ru(0.033)-DS和4Ru(0.033)-D...钌催化剂的氨合成速率随时间变化...氢解温度对不同助剂钌催化剂催化...铁催化剂与钌催化剂活性对比钌催化剂氨合成速率随体系压力变...

标签:;  ;  ;  ;  ;  ;  ;  

钌催化剂论文_朱劼,李丹,丁雪洁,窦梦迪,刘雯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