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学论文-董玉琦,钱松岭

信息社会学论文-董玉琦,钱松岭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息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息社会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育人功能

信息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

董玉琦,钱松岭[1](2018)在《信息社会学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课程育人功能的落脚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个教育根本任务,凝聚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各学科"大概念(big idea)"。其中,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之一是"信息社会责任",四个"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之一是"信息社会",这是信息技术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思考,是"以德为先""责(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期刊2018年05期)

王佳煌[2](2018)在《建构信息社会学的新研究议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信息社会学研究议程的叁大主题:信息社会的空间理论、数字落差、手机社会学研究议程的更新。卡斯提尔(Manuel Castells)的二元空间论与信息化城市(informational city)是个开始,但广泛运用其空间概念的着作并不多。另辟蹊径,建构信息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也不多见。针对中国的数字落差、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实证研究颇多,其中信息低层(information have-less)是有趣的启发性概念(heuristic concept),但也有其局限与问题。信息通信科技与手机应用的发展日新月异,手机社会学的研究议程需要不断地检视、更新与翻修。(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8年02期)

钱松岭,董玉琦[3](2016)在《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简要分析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之上,将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定位为数字公民的培养,并据此提出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确定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为信息伦理、信息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社会信息系统、信息科技发展史五个领域。随后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其具体主题内容,进而以自我、自我与他人/他物、自我与社会叁个层面对其进行横向组织;以学生社会性发展不同阶段,按四个水平将其进行纵向组织。(本文来源于《电化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黄少宽,黄晓斌[4](2016)在《我国信息社会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概述了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发展背景与进程,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进展及其主要特点,探讨了信息社会学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新的环境下信息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图书馆》期刊2016年08期)

蔡德峰,盛欣,张朝林[5](2016)在《浅析社会学视野中的信息社会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社会学是从信息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学,亦可理解为从社会学视角对社会学进行分析,信息社会学由信息学信息社会学和社会学信息这两个分支所组成,由于这两个信息社会学的研究角度不一样,所以他们确立的研究对象和选定的研究范围以及学科属性的建立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那么从社会学的视野中来看,信息社会学是对信息社会的做塑造的社会发展变革之规律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16期)

钱松岭,董玉琦[6](2016)在《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以培养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为目标,以文化传承、反思探究、社会科学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社会生活、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为信息社会学课程来源,强调在传承传统文化与理解多元文化中寻求平衡,以彰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精神与育人价值。(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法》期刊2016年03期)

钱松岭,董玉琦[7](2015)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STS(科学-技术-社会)特征越发明显,信息社会学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差异性分析和归类分析,指出其开发在课程价值取向、课程内容重点、课程结构中类型叁方面的不同,将其归类为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叁种类型,以此为基础按照信息社会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由弱至强的程度提出了相关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叁种课程开发模式,并具体讨论了每种开发模式的基本形式、原则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5年10期)

黄少宽[8](2015)在《信息社会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我国信息社会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社会学研究内容体系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了信息社会学研究的知识体系问题;提出在网络化环境下信息社会学研究要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研究,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本文来源于《情报探索》期刊2015年01期)

钱松岭[9](2014)在《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社会的理想公民,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发展状况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脱胎于计算机课程,还带着强烈的工具主义烙印,存在着技术至上的倾向,内容上缺少对信息权利与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信息系统等信息社会学方面知识,忽视了课程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一定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的综合化,叁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彼此发生转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STS综合化的促动。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框架内,以信息社会学为切入点,试图探求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学策略与评价,使之更好地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内容合理融合、有机统一,以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底蕴。为了以上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专家审议、教学实验研究包括问卷、观察、访谈等方法。本文共分六章。本研究通过对课程开发理论、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和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研究,分析了这些方面对中小学社会学课程开发的适用性;然后对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四国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商业性出版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叁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又阐述了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叁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出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要体现文化传承、社会科学、反思探究的叁个社会学课程传统;同时,还从社会、个人和学科叁个维度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与归类分析,确定了相关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叁种基本开发形式,并提出了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K(Information Sociological 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P(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流程: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方法特质与过程原则;R(Social Relationship)学生的社会关系;C(Cultures)文化: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此模式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数字公民”,并通过专家审议确定了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叁级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社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和信息科技发展史五个领域,并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叁个层面的关系来组织这些内容,并分为四个水平阶段。基于以上工作,本研究在调查了教学实验对象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叁种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专家审议,然后在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结论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学生能充分思考信息社会学议题;师生对信息社会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给予肯定;学生家长的意识和行业自律可能成为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相关课程教学行之有效。最后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学习内容、教学评价和未来研究四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陆阳[10](2013)在《信息社会学的一个新视阈:公共领域与公共信息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试图从理论层面探讨公共领域与公共信息空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阐述公共领域作为公共信息空间的理论及实践母体的派生作用,另一方面阐述公共信息空间对于承载公共领域信息与意义的工具作用,以及作为推动公共领域转型的动力作用。目的是在公共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公共信息空间这一崭新的概念工具,将其作为实现政府与公民间信息平等关系的一个理想模型。(本文来源于《情报资料工作》期刊2013年05期)

信息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探讨信息社会学研究议程的叁大主题:信息社会的空间理论、数字落差、手机社会学研究议程的更新。卡斯提尔(Manuel Castells)的二元空间论与信息化城市(informational city)是个开始,但广泛运用其空间概念的着作并不多。另辟蹊径,建构信息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也不多见。针对中国的数字落差、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实证研究颇多,其中信息低层(information have-less)是有趣的启发性概念(heuristic concept),但也有其局限与问题。信息通信科技与手机应用的发展日新月异,手机社会学的研究议程需要不断地检视、更新与翻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息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1].董玉琦,钱松岭.信息社会学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课程育人功能的落脚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

[2].王佳煌.建构信息社会学的新研究议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

[3].钱松岭,董玉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J].电化教育研究.2016

[4].黄少宽,黄晓斌.我国信息社会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新世纪图书馆.2016

[5].蔡德峰,盛欣,张朝林.浅析社会学视野中的信息社会学[J].法制博览.2016

[6].钱松岭,董玉琦.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6

[7].钱松岭,董玉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5

[8].黄少宽.信息社会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情报探索.2015

[9].钱松岭.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0].陆阳.信息社会学的一个新视阈:公共领域与公共信息空间[J].情报资料工作.2013

标签:;  ;  ;  ;  

信息社会学论文-董玉琦,钱松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