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禅宗心性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性,禅宗,禅心,见性,达摩,加里,文人。
禅宗心性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延丞[1](2018)在《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指导情志病症防治的理论与应用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在理论与应用上的异同,为进一步丰富情志病症的有效防治手段与理论进行探索。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整理中医心神论相关古籍、文献,如《黄帝内经》、《难经》、《类经》等。整理禅宗经典《坛经》中有关心性论的内容,对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在理论渊源与实践应用上的异同展开探讨、分析、总结,进行相互借鉴、启发的理论研究。结果:1.中医心神论理论内涵分为心与神的概念,心的部分有血肉之心、藏象之心、神明之心等概念;神的部分包括神的内涵,心神的作用等;应用部分包含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祝由、以情胜情、导引静坐对情志病症的治疗方法。2.禅宗心性论理论内涵分为心与性两部分,从心性之心的自心、本心、直心等方面,以及心的本体论特征、心性之性的特点、心与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同时对禅修应用方面的禅定方法、对机锋、棒喝等内容开展了分析。3.在中医心神论指导下的防治方法与禅宗心性论指导下的禅修方法,以及相关养生观叁方面进行总结同时,就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相同、相通和有明显差异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结论:1.中医心神论源于先秦儒道文化,《黄帝内经》是记载了中医心神理论完整系统的医学经典;禅宗的产生与佛佗“拈花微笑”的传说有关,禅宗心性论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心性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核心范畴,《坛经》是论述禅宗心性论的经典。2.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均包含对人内在意识精神共性特征的认识;中医心神论是形神统一的医学理论,是以人体实体认识为基础的;禅宗心性论之心性与佛性的同一性认识,说明人与万物同一的佛教本体论特征;中医心神论以人体生命健康追求为目的的医学理论阐释,心性论揭示的是自我意识顿悟的禅修之道。3.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从医学应用与生活实践的不同角度,表达了重视人内在意识精神调理的观念,关注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追求的明确取向;中医恬淡虚无的虚静养生观念与禅宗的空静禅修思想相通;禅宗心性论对精神心理调节的若干认识具有潜在的实践及应用价值。4.通过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在情志病症防治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两方面的比较,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而开拓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31)
王驰[2](2018)在《禅宗的心性论——以《坛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禅宗是中国本土化的佛教流派,起源于印度,发扬光大于中土,六祖慧能就是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六祖在自己的宗教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性论和修行观,记载六祖思想的《坛经》(1)在涉及"佛性"时,认为佛性即人的自心、自性,成佛并不是要外求,而是要"明心见性"。即通过"无念"及"顿修"这样的修行方式,达到"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最终得以成佛。禅宗的这种心性思想提升了人的心性的地位,包含着对人自身的肯定,通过这种肯定将禅宗修行的主体转向了修行个体本身,使得修行主体可以通过对自心自性的修持,最终达到顿悟,成就自性法身,这种对"心性"的肯定为宋明理学发展儒家心性哲学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耿静波[3](2018)在《关于早期禅宗心性论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旨趣最为契合之处,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为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心性论思想在这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笔者试就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慧能几代禅师所倡禅法的变化,对早期禅宗心性论的发展、演变作相关分析;在诸师所提倡的修习实践方面,试着提出几点看法;并认为慧能的"自性是佛"等顿悟法门是在修正道信、弘忍,以及神秀等禅师有关心性论基础上,对《楞伽经》所崇奉之"如来禅"的本源回归。由此,以期为更客观、深层次理解禅宗早期心性论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为理清与早期禅宗心性论有关问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8年03期)
马俊[4](2018)在《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论禅宗心性逻辑的内在演绎》一文中研究指出禅宗心性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内在逻辑和解脱实践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概言之,这一变化过程主要体现为叁个重要转折:慧能南禅突出的是顿教法门,五家分灯禅则表现出由"顿教法"向"见性法"的转移,入宋以后则又凸显"儒佛融合"的趋势。从哲学上看,又可将其概括为从"本性论"到"泛性论"、从"立体见用"到"由用见体"的演变。从心性论的内在逻辑而言,这种转变大致可以描述为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的演变。可以说,禅宗心性论的逻辑演变贯穿于从达摩到慧能再到五家禅的自我推展、自我演绎的历史脉络之中,这一脉络体系几乎穷尽了禅宗的理论空间,因而具有十分典型的思想史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耿静波[5](2016)在《基于禅宗心性论与宋明理学心性论关系所作的思考——以分灯禅、朱熹、陆九渊心性思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佛教各宗派中,禅宗的心性思想整体性特别强。尽管如此,作为分灯禅中的重要两支,洪州派与石头派还是表现出相互区别的心性思想。笔者试将洪州派、石头派心性论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朱熹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以期对探究禅宗心性论与心学、理学心性本体思想间的借鉴、吸收关系,以及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人生、伦理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聂清[6](2015)在《全真道与禅宗心性思想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禅宗与全真道两个体系中,心性论的差异既是其本体论差异的必然结果,也决定了其解脱路綫的不同,是理解其特质的关键所在。先了解他们根本理论架构的差异,有助于更为准确地理解具体观点细节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全真道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蔡鹏悦[7](2015)在《禅宗慧能心性论与王阳明心性论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的心性论要旨在于天人合一,而禅宗慧能的心性论则在于顿悟成佛,儒家和禅宗既有不同的特点,又有其相通之处。二者都是指向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本体的追求,也同样都是通过对心性论的探讨和体系的建立作为实现其要旨的途径,但禅宗和儒家之间的区别则在于儒家自始至终不忘记对整个人文社会的关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王阳明在鉴于禅宗心性论来重建儒家心性论的同时仍然坚守作为一个儒者的立场。(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26期)
张锦辉[8](2014)在《论禅宗心性论与唐代文人禅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入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叁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张锦辉,苑丽丽[9](2014)在《禅宗心性论要旨及其在唐代文人禅诗中的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入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淳淳禅韵和禅味。通过对禅宗心性论要旨的论析,可以发现: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叁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4年01期)
毛明[10](2013)在《论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生态思想与禅宗心性论的契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禅宗认为"叁界唯心"、"自性清静",迷失"本心"导致人生不自由,"回归本心"是重返生命自由之道。斯奈德的生态思想认为完整的世界包括自然领域——"野域"和精神领域——"潜意识",二者是合一的。"潜意识"遭蒙蔽是生态危机的根源,重返"野性"是人类自我救赎之道。二者在基本思路和重要支撑观点上都有契合。(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3年11期)
禅宗心性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禅宗是中国本土化的佛教流派,起源于印度,发扬光大于中土,六祖慧能就是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六祖在自己的宗教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性论和修行观,记载六祖思想的《坛经》(1)在涉及"佛性"时,认为佛性即人的自心、自性,成佛并不是要外求,而是要"明心见性"。即通过"无念"及"顿修"这样的修行方式,达到"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最终得以成佛。禅宗的这种心性思想提升了人的心性的地位,包含着对人自身的肯定,通过这种肯定将禅宗修行的主体转向了修行个体本身,使得修行主体可以通过对自心自性的修持,最终达到顿悟,成就自性法身,这种对"心性"的肯定为宋明理学发展儒家心性哲学提供了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禅宗心性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延丞.中医心神论与禅宗心性论指导情志病症防治的理论与应用比较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
[2].王驰.禅宗的心性论——以《坛经》为中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3].耿静波.关于早期禅宗心性论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18
[4].马俊.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论禅宗心性逻辑的内在演绎[J].河北学刊.2018
[5].耿静波.基于禅宗心性论与宋明理学心性论关系所作的思考——以分灯禅、朱熹、陆九渊心性思想为例[J].船山学刊.2016
[6].聂清.全真道与禅宗心性思想比较[J].全真道研究.2015
[7].蔡鹏悦.禅宗慧能心性论与王阳明心性论之比较[J].学理论.2015
[8].张锦辉.论禅宗心性论与唐代文人禅诗[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9].张锦辉,苑丽丽.禅宗心性论要旨及其在唐代文人禅诗中的表现[J].东方论坛.2014
[10].毛明.论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生态思想与禅宗心性论的契合[J].中华文化论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