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派论文_赵家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宋诗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宋诗,近代,民国,学问,诗学,恩泽,与人。

宋诗派论文文献综述

赵家晨[1](2019)在《论民国宋诗派文人群体的抗战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之际,宋诗派文人群体于十四年抗战时所作的以抗战为主题的词作,既有对惨烈的战争场景、过程、结果的书写,亦有对自身飘零、民众流离苦楚的叹息,更有对抗战英模的颂咏。他们的抗战词继承了我国古代战争诗词纪实性的创作手法,擅长刻画具体人物以兴发情感,呈现出"沉郁"风貌,彰显出现代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以宋诗派抗战词为代表的旧体诗词在抗战时期呈现出复兴之势,它们不仅鼓舞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抵御外侮的斗志,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补写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赵家晨[2](2018)在《论辛弃疾在民国宋诗派文人群体中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叁四十年代,以龙榆生为代表的一批宋诗派文人肆力推崇辛弃疾,欲建立"以东坡为开山,以稼轩为冢嗣"的新词派,取代老套过时的"梦窗"词风。龙榆生编纂《唐宋名家词选》将辛弃疾排名第一、苏轼排名第二,用以标榜自己崇尚刚劲用世的豪放词;夏敬观为午社"四声之争"一锤定音,强调词应为表达内容灵活运用声律。以龙、夏为代表的民国宋诗派文人对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两宋豪放词派的推崇其最大价值在于转移一代词学之风气,笼罩词坛长达数十年的"梦窗"词风逐渐为"苏辛"豪迈词风所取代。(本文来源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江宏[3](2013)在《道咸宋诗派与蒋启敭的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宋诗运动贯穿整个清代诗坛,道咸宋诗派是清代中期出现的重要诗歌流派。该诗派把学问视为作诗的根本,力图整合"以文为诗、以理为诗"与"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两种相异质的诗学观点。广西诗人蒋启敭的诗作在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两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宋诗派旨趣,直观地反映了宋诗派诗学理论的得与失。(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吴中胜[4](2012)在《翁方纲与近代宋诗派——以陈衍为中心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我们把近代诗学当作清代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话,近代宋诗派的源头问题必须重新考虑。乾嘉时期翁方纲就是学习和推重宋诗的重要旗手,其后学把这一诗学崇尚一直延续到近代。以近代宋诗派代表人物陈衍为例,他在尚实尚学、并举唐宋诗等诗学观点上,都与翁方纲一脉相承,从中可见翁方纲对近代宋诗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张发奋[5](2012)在《近代宋诗派诗人杨增荦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后一个繁荣期,也是宋诗派大放异彩的时期。杨增荦一生作诗数目不详,多散佚,现存诗歌大部收录在《杨昀谷先生遗诗》中,计七百九十八首。杨增荦于近代宋诗派诗名颇着,在近代宋诗派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界对杨增荦诗歌及其成就做过少量点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在全面整理杨增荦现存诗歌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相关资料,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对其人其诗作一个客观的评述。全文共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属于背景及研究现状分析;第二部分为第一、二章,主要考察杨增荦生平交游情况,为知人论世作铺垫;第叁部分为第叁章,对杨增荦诗文创作及流传情况做出整理;第四部分为为第四章,就杨增荦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或诗学主张展开论述;第五部分为第五章,属于论文的总结部分,重点论述杨增荦在近代宋诗派的地位及后世影响所在。(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2-06-30)

周芳[6](2012)在《道咸宋诗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咸宋诗派是近代诗坛的一大诗派,其兴起原因、诗学主张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掘,宋诗派研究已经发展成为近代诗文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现今的宋诗派研究存在叁个不能不予以正视的问题,一是宋诗派能否作为一个诗派存在尚有争议;二是对宋诗派的评价所采用的标准过于政治化,与文学本身相去较远;叁是关于宋诗派各成员的师法对象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基本上沿用陈衍、汪辟疆以及钱仲联叁人的论断,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不多。因此,尽管宋诗派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仍然存在广阔的研究空件。基于此,本文选取道咸宋诗派为研究对象。本文以道咸宋诗派各成员的诗文集为基础,借助史学着作、文学史着作、地方志、人物评传等文献,采用文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的相关知识,综合人物的性情、学问、志向、经历等方面进行细微的文本分析。研究之目的在于梳理邓显鹤、程恩泽、祁隽藻以及曾国藩在宋诗派兴起过程中的作用,并发掘宋诗派各成员诗歌的主题与艺术手法的独特性,在个性比较中探索其共性,从而揭示出这个诗派的特性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处于历史转折期的文人如何运用诗歌来表达对生命和社会的追问与思考,以及如何将努力求索的开拓精神浸透于诗歌创作中,并由此探索衰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幽微的内心世界,研讨文学、社会与人生的复杂关系。文章分九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分析道咸宋诗派兴起的原因,从乾嘉诗坛的最后走向、嘉道之际士风与学风的转变、“叁位一体”对学人诗的推动叁个方面分析宋诗派崛起的必然性。乾嘉时期,传统诗学的基本论题如性情与学问之争、复古与求变之争、宗唐与主宋之争以炽热之势集中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各种诗学主张的交锋与融合,而重学问的诗学主张的最终胜出以及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合流趋势则为道光时期诗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嘉道之际士气复苏,经世之风兴起,对诗风向重学问转变起到积极影响。而高官、学者、诗人“叁位一体”现象的出现则进一步促进了学人诗的创作。以上叁个因素促成了道咸宗宋诗风的兴起。第二章对道咸宋诗派进行概述。首先论证道咸宋诗派作为一个诗派成立的合理性。从成员交往、诗学主张以及创作实践来看,道咸宋诗派存在一个以邓显鹤、程恩泽为纽带的交往圈,也存在共同的诗学主张与相似的创作特征,其作为诗派存在是成立的。其次,从人生际遇、才气、学养等方面概括出道咸宋诗派成员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道咸宋诗派与清代前中期诗人的宗宋策略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道咸宋诗派宗宋的独特性。第叁章分析道咸宋诗派的促兴者邓显鹤的诗学体系,诗歌创作特点,在湖南诗坛的地位以及与曾燠、程恩泽交往的过程,进而论证邓显鹤与道咸宗宋诗风形成的关系及其在道咸宋诗派兴起过程中的作用,厘清道咸宋诗派的倡导者问题。第四章、第五章分别论述道咸宋诗派的首倡者程恩泽与推进者祁隽藻的生平、学术思想、诗学思想以及诗歌创作特点,进而分析他们对道咸诗坛的影响。第六章主要对曾国藩与道咸宋诗派的关系进行考辩。从曾国藩宗宋诗学的来源、曾国藩与何绍基的互动、曾国藩的宗黄与诗风之考察、咸同年间曾国藩诗学趣味的变化四个方面证明曾国藩对宋诗运动的影响有限,其宋诗学思想并非来源于程恩泽或何绍基,他的宗黄对黄庭坚热虽起到促进作用,但并没有开创新的诗风,因此他在“宋诗运动”中的作用并不如学者们所宣扬的“以高位主持诗教”那样高。然后分析曾国藩诗歌的主体人格以及艺术特点,并将曾国藩的杂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进行比较。第七章分析宋诗派成员郑珍的诗歌。先梳理郑珍的情、志、学,然后分析郑珍的诗学主张以及诗歌创作中的师法渊源,厘清师法渊源中的表层渊源与深层渊源问题。再分析郑珍诗歌的生命意识、诗史品格、山水田园诗以及诗歌的美学创变,证明郑珍之诗达到了儒者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完美融合,诗境并不狭隘。最后对郑珍诗歌的成名过程进行考索,梳理郑诗经莫友芝、黎庶昌、张裕钊、张之洞、陈衍等人的宣扬而成名的历程。第八章分析宋诗派成员何绍基诗作中的师法渊源,重点厘清其师法对象的转变问题,揭示其师法体系的复杂性。然后分析何绍基的诗歌主题,肯定其金石题画之作,最后从理、情、韵叁方面分析何绍基诗歌的美学风貌。第九章分析莫友芝的性情、功名观、诗学主张、诗歌主题、诗歌创作特征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证明莫友芝的诗歌具有典型的宋诗特征。综合来看,道咸宋诗派各成员的诗作中流露出浓厚的忧患意识与强烈的担当精神,因此若将其归为“落后”“保守”不符合事实。道咸宋诗派的诗学主张虽没有超越前人,仍属传统诗学范畴,但他们在诗歌创作中以杜韩黄与白苏为取法对象却是一种独创,尽管这种独创仍是传统诗学资源的重新组合,但证明了宋诗派进行创新的意图。最终宋诗派的创作者除郑珍外并未能达到大诗家的水准,他们试图创新而未能成功的创作实践彰显出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恰恰是时代衰败的一种表征。因此,道咸宋诗派的存在既推动了古典诗歌由取法唐诗到取法宋诗的转变,同时也为后人了解诗歌与时代之件的关系,诗运与时运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参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4-08)

段雨欣[7](2012)在《黄遵宪与宋诗派文人群体的交往》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黄遵宪和宋诗派文人群体关系密切,他和郑孝胥在维新变法时期有密切往来,和陈叁立在漫长的时期内保持着友谊。黄遵宪高度评价郑孝胥和陈叁立的诗作,互相均有诗文唱和。在诗歌观念上两者都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欲望。(本文来源于《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张剑[8](2011)在《道咸“宋诗派”的解构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咸"宋诗派"成员程恩泽、祁寯藻、何绍基、曾国藩、郑珍、莫友芝之间,诗歌唱和与人生交往大多并不密切,有的甚至并无交往,也很难认为他们有公认的盟派宗主、共同尊宋的理论主张和相似的创作风格,因此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条件并不充分。近代文学史和批评史对于"宋诗派"的认识和论述,大多受陈衍近代诗观的影响,随着材料的不断发现和深入阅读,研究者应该放下他者的遮蔽,直面诗的世界,不断去探寻和接近文学史的真相。(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王顺贵[9](2011)在《论近代“宋诗派”宋诗接受理论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晚清多元化的诗坛格局中,"宋诗派"以独特的审美宗尚而独标笤颖。道咸诸公以"开元、天宝、元和、元佑诸大家为职志","同光体"诗人宗"叁元"、主"叁关",打破分唐界宋的畛域,力求会通唐宋。"宋诗派"从宋诗接受范型、美学视角、终极目标以及宋诗学史体系的建立等四个维面,建构了宋诗接受完整的学理体系。(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张金明[10](2011)在《査慎行之宋诗精神首开清初宗宋诗派》一文中研究指出查慎行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所阐述的"熟处求生"与"搜奇抉险"理论,固然注重诗歌创作"技"之表现,但更重要的还是"道"之层面,这是一种典型的"宋诗精神"。正是这种"宋诗精神"首开清初宗宋诗派,在清初宗唐与宗宋诗风演变中的贡献与作用不容忽视。这在査慎行对唐宋诗人的相关评点中表现尤明。(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1年05期)

宋诗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叁四十年代,以龙榆生为代表的一批宋诗派文人肆力推崇辛弃疾,欲建立"以东坡为开山,以稼轩为冢嗣"的新词派,取代老套过时的"梦窗"词风。龙榆生编纂《唐宋名家词选》将辛弃疾排名第一、苏轼排名第二,用以标榜自己崇尚刚劲用世的豪放词;夏敬观为午社"四声之争"一锤定音,强调词应为表达内容灵活运用声律。以龙、夏为代表的民国宋诗派文人对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两宋豪放词派的推崇其最大价值在于转移一代词学之风气,笼罩词坛长达数十年的"梦窗"词风逐渐为"苏辛"豪迈词风所取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宋诗派论文参考文献

[1].赵家晨.论民国宋诗派文人群体的抗战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赵家晨.论辛弃疾在民国宋诗派文人群体中的接受[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8

[3].江宏.道咸宋诗派与蒋启敭的诗歌创作[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吴中胜.翁方纲与近代宋诗派——以陈衍为中心的讨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2

[5].张发奋.近代宋诗派诗人杨增荦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2

[6].周芳.道咸宋诗派研究[D].山东大学.2012

[7].段雨欣.黄遵宪与宋诗派文人群体的交往[J].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8].张剑.道咸“宋诗派”的解构性考察[J].中国文化研究.2011

[9].王顺贵.论近代“宋诗派”宋诗接受理论体系[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张金明.査慎行之宋诗精神首开清初宗宋诗派[J].河北学刊.2011

论文知识图

陈寅恪-陈寅恪莫友芝-[清] 莫友芝 篆书屏河南大学着作(5)河南大学着作(1)河南大学着作(4)河南大学着作(3)

标签:;  ;  ;  ;  ;  ;  ;  

宋诗派论文_赵家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