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治,主体,主体性,格里,公民,生态建设,逻辑。
政治主体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沙垚[1](2019)在《资本、政治、主体:多元视角下的县级媒体融合实践——以A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为样本的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意识形态和产业发展建设夹缝中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发展,学界与业界们进行了多维的讨论。本文通过提供一个正在发生的个案,将已有的宏观论述导入实践,讨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践逻辑,以及政治和资本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同时,引入主体的视角,即调动处于传媒改制困境中的基层媒体从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价值感,从而为政治—经济二元主导的基层传媒结构探寻新的突破或方向。因此,可以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依然是一个有待展开的过程,是资本、政治和媒体从业主体叁者共同进行的实践。(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9年11期)
朱林[2](2019)在《论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呈现出自主性与多样性、理性与功利性、波动性与矛盾性、片面性与表面性等比较复杂的特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培育要从5个方面着手:加强"两课"、党课团课等主渠道政治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鼓励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锻炼;提升网络新媒体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10期)
陈文新[3](2018)在《政治主体的回归: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建设的逻辑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生态本质上是政治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政治生态的形成与政治主体密切相关,政治主体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逻辑起点。无论是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还是时代逻辑出发,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坚持人民本位,政治生态的优化、重构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这一内在逻辑不仅规定着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建设的内容与方向,而且也决定着新时代政治生态建设的行动策略。(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8年09期)
王博[4](2018)在《文治秩序与士人主体——论北宋士大夫政治主体性之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朝君王奉行"以文治国",北宋士大夫在君主"礼遇"之下结合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而被塑造出以往士人所不具有的政治觉悟及政治诉求。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政治身份,即政治上的自我,得以建立,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政治主体意识。北宋士大夫更明晰自己应具有的政治主动性,更多地承担着家国复兴的重任,有着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家主人翁情怀。正是这种被赋予的政治主体地位,以及士大夫在政治参与中自觉强化的政治主体意识,双向地塑造出北宋士大夫的政治主体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孙瑜,张晶[5](2018)在《当代中国政治主体性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主体性的构建。基于政治主体性的构建在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我国政治主体性构建的路径: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主体性构建的基础;构建与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平台;推动公权力与公民自由权利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8年03期)
潘福能[6](2018)在《优化政治生态应发挥好政治主体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生态”概念以来,“政治生态”已成为全党和理论界高度关心的热词。但也有不少人把政治生态单纯看作是政治环境,忽视了政治主体在其中的能动作用;也有人单纯把政治生态概括为风清气正、纪律规范,而(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8-02-08)
周治健[7](2018)在《非物质劳动与政治主体的重构——哈特、奈格里生命政治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工业生产失去了它的霸权地位,资本主义转向了非物质劳动的形式。哈特和奈格里不仅研究了非物质劳动条件下新的剥削方式,而且还把它与帝国的危机与大众的解放潜能联系起来。当然,这与他们从主体—政治维度上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意义,彻底否定革命斗争的客观基础,将阶级斗争完全界定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活动有关。哈特和奈格里把当下资本主义危机诊断为主体性危机,认为生命政治生产的终极目标不是生产客体,而是生产主体本身。哈特和奈格里对阶级斗争理论的论证越来越走向历史或然性。实际上,真正终结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绝不能单纯地诉诸主体维度的劳动者的自治联合,必须返回至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向度,通过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入剖析寻求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可能性,彻底地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8年01期)
周治健[8](2017)在《“历史终结”时代政治主体的形塑——精神分析视野下欧洲“激进左翼”的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的根本特性是断裂,哲学上步入后"哲学终结"时代,政治上跨进后"历史终结"时期。精神分析视野下欧洲"激进左翼"拒斥上一代左翼思想家后结构主义标签,立足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尝试在存在论层面上刺破理性主体链条之上充满幻象的迷雾。至于未来社会的秩序,精神分析的"激进左翼"拒绝提出一套具体的方案,而是将未来世界秩序阐释为现实世界之中一个结构性的空白位置。至于能够担负起真正革命行动之政治主体,将是被当今资本主义体系所生成却又排斥在外的活死人。现代社会的问题是整体性的,唯有整体性追求的哲学才能够承担,精神分析视野下"激进左翼"提供的方案或许是一种思路。(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关妍[9](2017)在《人民公民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现实的个人”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作为具有现实性原则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哲学理论在社会历史中与现实相结合,而“现实的个人”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产生不同的逻辑延伸。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发展的双重动力理论,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革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两大动因,并由此产生了革命与发展两大语境。在革命视阈与发展视阈下,作为政治主体的“现实的个人”经历了一个由人民到公民的转变。在革命视阈下,现实的个人以政治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对革命的胜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发展语境下,现实的个人则突出其独立与自由的特性,才能明晰其权利和义务。在政治解放过程中,市民社会的现实的人从政治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成为具有独立性和利己性的公民,并在政治国家中得到政治身份的确认,这是政治革命进步性的体现,也是现阶段我国政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尤其是“叁个代表”所表明的阶级构成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目标的确立,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历史进展,传统的“人民”概念日益显得过于抽象化,难以精准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主体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于是“人民公民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大势所趋。在当下中国既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也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城乡分割到城市化转变的时期,重新确立人民的公民身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力求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出发,以“现实的个人”为哲学理论基础,从历史主题和历史任务的转换来说明中国现阶段政治主体身份转变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4-01)
张现才[10](2017)在《抓准政治主体,攻破六大题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生活》是高考必考的四个模块之一,它和其他模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及时地反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时政性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纵观近两年高考的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党和政府、人大、政协、公民、国际社会等主体在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本文来源于《求学》期刊2017年02期)
政治主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呈现出自主性与多样性、理性与功利性、波动性与矛盾性、片面性与表面性等比较复杂的特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培育要从5个方面着手:加强"两课"、党课团课等主渠道政治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鼓励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锻炼;提升网络新媒体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沙垚.资本、政治、主体:多元视角下的县级媒体融合实践——以A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为样本的案例研究[J].新闻大学.2019
[2].朱林.论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9
[3].陈文新.政治主体的回归: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建设的逻辑理路[J].学术界.2018
[4].王博.文治秩序与士人主体——论北宋士大夫政治主体性之形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孙瑜,张晶.当代中国政治主体性构建[J].学理论.2018
[6].潘福能.优化政治生态应发挥好政治主体作用[N].苏州日报.2018
[7].周治健.非物质劳动与政治主体的重构——哈特、奈格里生命政治的视角[J].天府新论.2018
[8].周治健.“历史终结”时代政治主体的形塑——精神分析视野下欧洲“激进左翼”的方案[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9].关妍.人民公民化[D].辽宁大学.2017
[10].张现才.抓准政治主体,攻破六大题型[J].求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