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的工艺防治措施

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的工艺防治措施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16

摘要:混凝土施工提高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有效措施或方法,是必须认真、仔细地制定并落实工艺措施,高度重视混凝土的支架模板和混凝土浇筑的工艺质量控制。本文结合广州地铁二十一号线二十二标增城广场车站附属出入口外观质量的施工经验,介绍混凝土施工质量外观的工艺防治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工艺防治措施

一次性施工效果好的结构混凝土,拆模后其结构外形成轮廓分明、线型顺滑而又不乏挺拔,混凝土从结构上来说,表面相对整齐,且有光泽,在均匀程度的可以给人视角上的美观和感受舒服,这是结构清水混凝土该达到的效果。

为了克服混凝土外露面弊端,提高结构的外观质量,应当把有外观要求的结构混凝土施工作为“面子工程”来组织管理。

一、工程概况

广州地铁二十一号线二十二标增城广场车站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广汕公路(增城大道)、荔景大道、荔新公路交叉路口处,总长665m,设计起终点里程为DK59+473.000~DK60+138.000,在进行车站上控制在指定的范围内,从标准宽度上和深度上也有合理的车站的埋深,共设有9个直通地面的出入口,均采用明挖法进行施工。

二、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原材料是指组成“砼”的基础组分。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石、砂以及水组成。根据不同用途,其中还会添加不同的添加剂,或者掺合料。在进行施工前,施工人员应当首先确保选用合格的原材料。只有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施工单位还要做好强度、安定性等方面的试验。另外,水泥进场后,施工人员应当合理储存。不能将水泥存放在潮湿的环境。

同时也要避免将不同种类的水泥堆放在一起。在施工中容易出现混用的情况,不利于保证强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工程量(体积)较大的工程,施工选用的水泥应当尽可能是低热或者中热的。这是减小施工水化热的重要手段,也是根本手段。对于砂、石骨料来说,施工人员在选购细骨料(砂)时,应当注意控制其中所含的泥、有机质等的含量。细骨料使用前,也要进行相关试验。

例如,筛分、含泥量等试验。通常情况下,细骨料适宜使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其细度模数一般介于2.4至2.6之间。如果建筑工程采用泵送混凝土,还应当确保砂子通过0.315毫米筛孔的百分率介于15%至30%之间。粗骨料可以选择采用碎石,也可以采用卵石。其粒径通常介于4.75毫米至40毫米之间。如果建筑工程所使用的混凝土的泵送高度较高,施工单位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减小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例如,对于泵送高度在50米以上的混凝土,采用碎石时,其最大粒径应当≤25毫米。同细骨料一样,粗骨料在使用前,也要进行筛分、针片状含量等试验。施工人员还应当对原材料中的水进行质量控制,对于控制混凝土质量也有关键作用。

三、混凝土配合比

1、水胶比的调整

正确理解水胶比的作用,掌控粉状胶材物料与用水量比是奠定混凝土满足强度与耐久性的重要要点。正生产中每方混凝土确定浇筑部位后的用水量,应在设计范围内±10kg波动。当实际生产中原材料质量突然出现变化,使混凝土生产用水量迅速增大时,必须查明原因,果断采取措施,或增加减水剂用量,或不用问题材料或减少使用问题材料,把用水量随即降到允许的范围内,需要时可增加一些水泥用量来保障品质质量。

2、采用密实法

采用饱和面干粗细骨料掺合搭配,如生产所用材料,大石、中石、细石、粗砂、中砂、细砂等不同掺量比例,寻找密实度最高的配比进行试配,选择出质量效果最好的配比用于生产。

3、双掺矿物料

采用双掺法(矿粉、粉煤灰等)来降低每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利于改善混凝土和易性,降低泌水率,同时施工性能也得到改善,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发展亦有利,是个提高品质耐久性与节约生产成本的好方法。

4、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的调整

混凝土采用机制砂后其粘聚性常会出现问题,由于机制砂粗度一般在3.0以上,拌出的混凝土易出现离散状况。机制砂与特细砂组成混合砂,配制出2.5左右粗度的混合砂,机制砂与特细砂合理搭配的混合砂拌制的混凝土工作性能能满足施工性能的需求。

现代建筑物施工浇筑都要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一直是施工方与搅拌站关心的重点,良好的施工性能需要配制混凝土的粘聚性与流动性兼备的,当坍落度过大混凝土离析时,将给泵送与施工带来困难。所以,对高效聚羧酸外加剂应有正确的认识,它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生产中也要掌控好使用量,防止它因对用水量的敏感性而造成不必要的质量问题出现。

目前搅拌站已普遍采用机制砂作为砂质原料,其砂质质量并不稳定,生产中发现许多砂原料来自生产石料的下脚料加工而成,级配、粒形、细度、石粉含量并不理想,我们应在生产中不断摸索应对材料变化的配比,寻求满足混凝土生产需求的有效途径。

四、混凝土振捣施工控制

(1)混凝土振捣时应符合以下要求: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最大摊铺厚度为60cm,移动间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cm)。振动棒的前端应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中,插入深度为5~10cm,加强层间结合。与侧模保持5~10cm的距离,混凝土振捣必须按照顺序由外到内(先模板后中间)依次振捣,当需要变换水平位置时,应边振动边竖向缓慢提出振动棒,不得在混凝土内平拖,不得用振动棒驱赶混凝土。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

(2)为了达混凝土的均匀密度性,“浇”与“振”要协调配合,切忌早振、欠振和过振。早振现象,一是指本层混凝土厚度未铺足或浇铺不到位,即混凝土拌和物层次不清,顺序零乱;二是指对本层混凝土浇铺段前沿临空部分,不等下段浇铺衔接,就过早振捣;不要急于振捣,待下一节段混凝土浇铺接茬后再振。早振的后果是:1)混凝土拌合物有流动现象,砂浆与骨料分离或水泥砂浆流向低处;2)再浇筑混凝土时,随混凝土浇筑面增高,混凝土液面上升,则富水泥浆上浮,紧靠侧模,形成色差带。欠振会造成混凝土表面不实,表面无浆而麻面。所谓过振是指混凝土延时过长,容易产生离析、泌水、较重的骨料分离,显露砂石或出现水波纹的云斑或鳞状色斑。轻的出现泌水、砂斑、砂线。

(3)用“二次振捣”的方法更利于排出表面气泡。第一次振捣在混凝土浇注入模后,振捣时间应在20~30s之间。第二次振捣在第二层混凝土浇注前进行,顶层混凝土一般在浇注完0.5h后进行,振捣棒插入下一层混凝土的深度不少于10cm,振捣时间以混凝土泛浆不再下沉和表面无气泡泛起为止,一般时间为不超过15s。

五、混凝土浇筑施工控制

在进行正式的浇筑工作的过程当中,相关施工人员一定要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保证搅拌的均匀性,并且对混凝土的配比进行严格的控制,依照要求,保证搅拌的充分性。与此同时,强化混凝土搅拌以及钢筋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混凝土浇筑可以通过自然流淌或者是分层浇筑两种方法,并且浇筑过程当中也可以将斜向分段和持续推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这样能够保证所用的工作一次通过,避免重复施工。

六、混凝土泛碱养护

对混凝土进行覆膜保湿养护,增加养次数,延长养护时间(至少7天),并以此来减少碳钙的生成,减少泛碱的产生。若已经出现了泛碱现象及时用清水冲刷,覆膜养护,泛碱现象就会明显减少。因此大型室外混凝土的养护一般要覆盖草袋或塑料薄膜,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降低蒸发的速度。而在混凝土没有达到完全干燥前,不应过早的停止养护,防止含氢氧化钙的水分析出,造成二次泛碱现象的发生。混凝土在施工时振捣到位,在振捣后及时压实,使外表水分不会轻易进入混凝土内部,这也是预防二次泛碱的关键。造成混凝土表面泛碱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地域、温湿度、天气、季节等,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泛碱的样式也千奇百怪,对混凝土结构的外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

[2]《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2005).

[3]《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标签:;  ;  ;  

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的工艺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