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与核心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学理依据在于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对自然怀持敬畏之感和尊重、顺应、保护之心;要树立自然整体观,看到山水林田湖草的相互依存、相互联通,综合施策;要树立发展与保护统一观,全面准确领会"两山论"之精义;要注重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均衡;要高度关切优良的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书写好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文章;要达成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理性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刘湘溶
关键词: 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社会科学Ⅱ辑,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基金: 教育部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8JF045)
分类号: X24
DOI: 10.19503/j.cnki.1000-2529.2019.03.002
页码: 9-14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93K
下载量: 653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J]. 广西社会科学 2019(11)
- [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探微——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生态美术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融合发展——析《永恒的原乡: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研究》[J]. 环境保护 2020(08)
- [4].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03)
- [5].反思生命教育正当时[J]. 中国德育 2020(09)
- [6].疫情敲响人与自然关系警钟[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7].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反思[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8].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9].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J]. 贺州学院学报 2020(02)
- [10].反思资本逻辑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 贺州学院学报 2020(02)
- [11].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研究[J]. 理论与评论 2020(03)
- [12].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实践之解[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3].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建构论及其启示[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4].本然、实然与应然——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理路[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4)
- [15].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解”思想对新时代建设美丽西部的启示[J]. 喀什大学学报 2020(04)
- [16].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J]. 现代交际 2020(18)
- [17].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基于恩格斯经典文本的研究[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20(05)
- [18].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J].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 2018(12)
- [19].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设壮美广西[J]. 当代广西 2019(03)
- [20].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J]. 新湘评论 2019(01)
- [21].人与自然和谐[J]. 绿色中国 2018(18)
- [22].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学基础[J]. 大众文艺 2019(06)
- [23].哲学视域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兼论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双重自由的价值目标[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04)
- [24].身份、态度与心理:人与自然和解的主体向度[J]. 理论与现代化 2019(03)
- [25].人类文明发展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J]. 实事求是 2019(03)
- [26].《人与自然》[J]. 大众文艺 2019(14)
- [27].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04)
- [28].新时代 新矛盾 新理念 新路径——兼论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7)
- [29].美好生活的绿色承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30].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