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粹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章太炎,存古学堂,民族之魂,王忍之
国粹派论文文献综述
曾平[1](2018)在《从晚清国粹派看中国知识人建构国族认同的早期努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02年开始,晚清学界所言"国学",与日本国粹主义兴起有关。日本国粹派以本国学问对抗欧化的思路,触动了晚清知识界对传统学术衰亡的普遍忧虑。"旧学""中学""国学",其实研究、关注的对象是一致的,均指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但"旧学"是相对于"新学"而言的,"中学"是相对"西学"而言的,而"国学"则强调本土学问的民族国家属性,与传统意义上特指"国子监"的"国学"已无甚干系,是近代民族国家观(本文来源于《国学》期刊2018年01期)
刘鹏超,王晓霞[2](2014)在《晚清国粹派与文化遗产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廷不得不寻求变革。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清末新政都将学习西方当成第一要务,直接导致了西学的兴盛、中学的颓败,国粹派应时而兴。国粹派是晚清重要的学术文化派别,不仅致力于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复兴传统文化,还孜孜以求于对古籍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较早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倡并践行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多种多样,除征集、购买古籍外,还亲自访查古籍、示范编撰古籍,并将宣传和传播古籍当成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鉴于近代中国文化遗产流失严重,国粹派呼吁通过制定文物保护法来保护文化遗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郭燕冰[3](2013)在《欲结东西洋两文明的并蒂之花——国粹派成员蔡哲夫》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代表着一段历史,一个转变。他广泛地参与了当时的众多事件和学社,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他是蔡守,一位民国时期活跃于上海、南京的顺德人。目前专论蔡守的文章不多,只有屈指可数的数篇,《蔡守生平》[1]介绍他的一生至为详尽,《晚清国学大潮中的博物学知识——论<国粹学报>中的博物图画》[2]主要研究他画的博物图,《蔡哲夫失节说考辨》[3]、《蔡哲夫的晚节》、《蔡哲夫与汪精卫》[4]等文则重在辩证他有否为伪政府工作。但旁枝末节地提及蔡守的书籍和论文却较多,王秀中《黄宾虹年谱》[5]和洪再新《学术与市场:从黄宾虹与张虹的交往看广东人的艺术实验》[6],(本文来源于《岭南文史》期刊2013年02期)
严冬[4](2012)在《邓实、刘师培与晚清时期的国粹派》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时期有一批知名学者,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口号,一边进行学术研究,一边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影响,被称为国粹派。国粹派有自己的组织——国学保存会,有自己的学术阵地——《国粹学报》,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首惠福里,有比较周密的管理制度——财务报告制度,有专门的藏书楼——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面辰字24号。国粹派还曾经组织编写《国学教科书》、《各省乡土教科书》,刊刻《国粹丛书》、《国粹丛编》、《神州国光集》,创办国粹学堂、国粹图书馆等等,有声有色,颇为热闹。(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2年02期)
韩子奇[5](2011)在《西来说与辨华夷——论“晚清国粹派”的国族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学术界常常批评晚清国粹派的"大汉民族主义",却忽略了他们"辨华夷"的思想根源。为了重新了解"辨华夷"的意义,本文将分析晚清国粹派的两个重要概念:黄种人的"西来"与汉族人的"国粹"。本文的结论是,从"国族思想"的角度观察,晚清国粹派并不是顽固守旧、落伍保守。他们提倡"西来说",是要证明从远古以来中国已是全球经济、文化网络的一部分。他们提倡"国粹",是要证明中国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帝国,它是可以被改造为现代的"民族国家"。更重要的是,晚清国粹派认为"西来说"(中外不分)与"辨华夷"(分清敌我)不但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都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必需条件。(本文来源于《明清论丛》期刊2011年00期)
郭军,杜成宪[6](2011)在《逆流而上,孤寂谢幕——论国粹派探索国学教育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以前,国粹派提出"用国粹激动种姓"的思想,举办国学讲习会,从国学中挖掘人物事迹、阐发民族大义、弘扬爱国精神,在配合革命宣传、抵制盲目西化等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由于国粹派内部政治、文化观不同,辛亥革命胜利后,国粹派"分道扬镳"。到了20世纪二叁十年代,国粹派倡导"复古存学"的精英式教育,逐渐蜕化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翼,对教育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随着教育平民化、科学化运动的广泛开展,国粹派教育思想终于在30年代后期孤寂地落幕。(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1年07期)
孙之梅[7](2011)在《南社与国粹派学术文化运思的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国粹学派的核心组织国学保存会和南社是20世纪初先后成立的两个文化文学团体,它们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运思有很深的联系。因此,国学保存会的骨干成员与后来成立的南社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其中的部分成员顺理成章也加入了南社。从研究南社的角度考量,其成员在国学保存会中具有发凡起例,纲举目张的作用;从国粹派的角度考量,这些国学保存会的成员又是革命文学的生力军。其中最突出的是黄节。黄节既是国学保存会的发起人,也是南社的发起人,他在国学保存会的经济、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南社,他的诗作独树一帜,是坚守学宋的代表作家。马叙伦、陆绍明等同属于两个文化团体,在国学保存会中,他们于世纪之交建立"新史学"的思潮中,以他们的史学评论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思想;黄节、陈去病、庞檗子等人的史学写作也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实绩。由此可观察他们在学术转型期和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为。(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刘丽霞[8](2010)在《清末国粹派出现原因之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粹派是清末中国革命派队伍中出现的一个派别,他们多是一些具有不同学术根底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国粹派在中国的出现是当时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们追求中国社会的民主化,但更关切传统文化的命运,孜孜以复兴中国文化为己任。(本文来源于《沧桑》期刊2010年12期)
王学斌[9](2010)在《清末国粹派颜李学研究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以降,颜李学走向复兴。至清末时期,学界对该学说的研究愈加深入,其中国粹派学人出力尤多。他们搜辑刊刻颜李着述,研讨其学术特色,倡扬其实学宗旨,挖掘其西学因素,提炼其教育和军事思想,并对颜李学的部分观点进行颇中肯綮的商榷。质言之,国粹派学人的研究,其中既有对学说本身的挖掘与"发现",又有基于政治诉求的阐释与"发明",在这种古今沟通、中西交融之下,近代意义上的颜李学之雏形已初具规模。(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0年11期)
郭军[10](2010)在《近代国学教育之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国粹派教育思想。辛亥革命以前,国粹派提出“用国粹激动种姓”的思想,举办国学讲习会,从国学中挖掘人物事迹、阐发民族大义、弘扬爱国精神,在配合革命宣传、抵制盲目西化等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由于国粹派内部政治、文化观不同,辛亥革命胜利后,国粹派分道扬镳,到了20世纪二叁十年代,国粹派倡导“复古存学”的精英式教育,逐渐蜕化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翼,对教育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随着教育平民化、科学化运动的广泛开展,国粹派教育思想终于在叁十年代后期隐匿于近代教育的舞台。国粹派提出教育要立足于国家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认为语言文字立则国学立,国学立则国立;并提出“国学即国魂”的思想,认为国学是民族强大的精神来源,主张培养国人的爱国精神。基于此,国粹派又提出普及普通教育的思想,而且还提出创办国粹学堂,来实现其国学复兴的教育理想。在探索复兴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国粹派认为教师应博习众家学说,不囿于一家之言。同时,国粹派站在重“中”轻“西”的立场,论证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主张立足中学、兼采西学;并以此为指导,对新式国学教科书和乡土教科书进行了探索。国粹派是中国近代比较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教育思想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他们身兼双重使命,既有为建立新国家而投身革命的政治理想,又有为复兴国学而坚守信念的文化责任;他们尝试利用西学来改造中国教育,却无法对西学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还逐渐对西学产生怀疑、恐惧和敌对的情绪;他们认为中学是“精神之学”,西学是“形质之学”,表面上接受西学,实质上是以旧化新。国粹派复兴国学的思考与努力,反映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近代以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出路的迷惘与彷徨。由于自身理论建设不完备,国粹派在思考和探索中国教育问题时,其保守复古的思想特性往往表现出与时代潮流的格格不入。国粹派虽然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成为近代国学教育的先行者与国学研究的开拓者,但却无法完成革故鼎新的历史重任。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无疑对人类的今天和明天仍有滋养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部分,理应被重新整理、认识与消化,并藉此为契机消解来自西方中心的话语权。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国粹派教育思想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天复兴国学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国粹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廷不得不寻求变革。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清末新政都将学习西方当成第一要务,直接导致了西学的兴盛、中学的颓败,国粹派应时而兴。国粹派是晚清重要的学术文化派别,不仅致力于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复兴传统文化,还孜孜以求于对古籍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较早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倡并践行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多种多样,除征集、购买古籍外,还亲自访查古籍、示范编撰古籍,并将宣传和传播古籍当成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鉴于近代中国文化遗产流失严重,国粹派呼吁通过制定文物保护法来保护文化遗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粹派论文参考文献
[1].曾平.从晚清国粹派看中国知识人建构国族认同的早期努力[J].国学.2018
[2].刘鹏超,王晓霞.晚清国粹派与文化遗产保护[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郭燕冰.欲结东西洋两文明的并蒂之花——国粹派成员蔡哲夫[J].岭南文史.2013
[4].严冬.邓实、刘师培与晚清时期的国粹派[J].华夏文化.2012
[5].韩子奇.西来说与辨华夷——论“晚清国粹派”的国族思想[J].明清论丛.2011
[6].郭军,杜成宪.逆流而上,孤寂谢幕——论国粹派探索国学教育之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7].孙之梅.南社与国粹派学术文化运思的共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8].刘丽霞.清末国粹派出现原因之浅析[J].沧桑.2010
[9].王学斌.清末国粹派颜李学研究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10].郭军.近代国学教育之困[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