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活性论文_刘雅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生理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应期,交感神经,活性,挥发物,金龟,触角,电位。

电生理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文[1](2018)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检测细胞活性和电生理特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发展高灵敏传感器件用于检测纳米材料对细胞活性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有机电化学晶体管(Organic 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s,OECTs)的特点,本文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和旋转涂膜技术制备了基于PEDOT:PSS活性层的OECTs器件;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 AuNPs;利用π-π相互作用制备了氧化石墨烯-阿霉素(GO-DXR)复合物;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大鼠心肌细胞(H9C2)为研究模型,利用OECTs开展了纳米材料影响细胞活性、电生理特性检测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和旋转涂膜技术制备了基于PEDOT:PSS的OECTs器件,详细研究了栅电极和电解液对OECTs传输性能和跨导特性的影响;对OECTs器件在细胞培基中的稳定性和输出特性进行了评价;并将H9C2细胞接种于OECTs器件的PEDOT薄膜沟道表面,对细胞形貌和接种前后OECTs的响应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铂纳米粒子/多壁碳纳米管/碳浆(PtNPs/MWCNTs/CP)电极或Ag/AgC1电极作为OECTs栅极时,器件都具有良好的调控特性;OECTs在细胞培基介质中传输、输出性能好;且调控灵敏、稳定。H9C2细胞可在PEDOT表面粘附、生长,说明OECT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利用混酸氧化制备了 GO;通过π-π相互作用合成了 GO-DXR复合物。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等对所制备GO复合物的光谱行为、DXR在GO表面的负载和释放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XR已成功修饰至GO表面;DXR在GO表面负载量为2.79mg/mg。在24小时内,DXR在细胞培基中的释放量与GO-DXR复合物浓度呈正相关,复合物浓度越大,释放的DXR越多;另外,DXR释放量与细胞培养介质相关,相同GO-DXR浓度下,在高糖培基中的释放量大于在RPMI-1640培基中的释放量。采用WST-8方法评价了所制备的GO、DXR及GO-DXR复合物对不同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发现:GO对细胞的毒性与细胞系有关,GO对HeLa细胞活性几乎没有影响;而对H9C2细胞活性呈现一定影响。DXR对HeLa和H9C2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且对H9C2损伤更大。GO-DXR对HeLa和H9C2细胞活性的影响也呈浓度依赖性;相同复合物浓度下,对HeLa细胞毒性更大。(3)将 OECTs 与 Transwell 结合,以 PtNPs/MWCNTs/CP 电极为OECTs器件的栅电极,检测fMLP多肽诱导Transwell中细胞所产生的H202,以实现OECTs检测细胞活性。详细研究了 GO、DXR及GO-DXR复合物对HeLa和H9C2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GO、DXR、GO-DXR叁种材料浓度增大,OECTs器件响应(Ids变化值)减小,说明细胞的活性降低;此结果与WST-8方法检测结果一致,说明OECTs可用于评价纳米材料对细胞活性的影响。以Ag/AgCl电极作为OECTs器件的栅电极,初步研究了 AuNPs对H9C2细胞电生理特性影响。结果表明:由于H9C2细胞生物电信号较弱;且干扰信号较多,通过所制备的OECTs器件来检测,无法判断现象,此项工作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保敏,任利利,刘晓博,刘瑞,敖特根[2](2018)在《松树蜂交配行为及雄虫体表浸提物的电生理和嗅觉行为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是国际上危害十分严重的林业入侵生物。本文在细致观察松树蜂交配行为和节律的基础上,收集4种不同状态下松树蜂雄蜂体表浸提物,分析松树蜂雌、雄蜂对雄蜂体表浸提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行为反应,以期探索松树蜂繁殖过程中的化学通讯机制,为开发基于松树蜂信息素的引诱剂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松树蜂诱捕监测技术的灵敏度。按照雌∶雄为1∶3的性比向网笼内引入相应数量的树蜂,观察记录每小时交配对数,统计交配频次;用色谱纯正己烷溶液浸提不同状态下松树蜂雄蜂各8头,具体包括,1号:养虫盒内单独饲养雄蜂体表浸提物;2号:单独饲养雄蜂发生聚集后,收集体表浸提物;3号:雄蜂开始聚集,成功吸引雌蜂前来,但仍未交尾,收集雄蜂体表浸提物;4号:吸引雌蜂前来,并完成交尾后,收集雄蜂体表浸提物;比较分析松树蜂雌、雄蜂对不同状态下雄蜂体表浸提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特点。松树蜂交配行为可分为5个阶段(搜索、吸引、抱握、交配、结束),一天内松树蜂交配高峰时段为9∶00-11∶00;电生理试验表明,不论是雌蜂或者雄蜂,均对3号样品和4号样品有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但对雌蜂触角引发的电生理反应强度大于雄蜂触角;行为学试验结果表明,3号样品对雌蜂有显着引诱活性,全部1-4号样品均可以吸引雄蜂,但之间差异不显着。松树蜂雄蜂可释放信息素,吸引同种的两性树蜂;雌、雄蜂羽化后,雄蜂可以释放聚集信息素吸引同性个体飞往林分内树冠层;一旦有雌蜂靠近"雄蜂群",雄蜂可能释放类似性信息素的微量成分,增加对雌蜂的吸引。(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黄兵,王梦龙,余锂镭,周丽平,江洪[3](2017)在《阻断神经元型Nav1.8通道对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和心室电生理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阻断神经元型Nav1.8通道对正常犬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和心室电生理性质的影响。方法16只健康成年犬(16~18kg)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分离左侧心脏交感神经节,实验组向神经节内注射20mmol/L的Nav1.8通道特异性阻断剂(A-803467)0.1 ml,对照组向神经节内注射等体积的二甲基亚枫。在基础状态和药物注射60min后,分别记录左侧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并测定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和动作电位时程(APD)。结果实验组在干预后心脏交感神经节的放电频率[(45±6)次/分vs(83±7)次/分,P<0.05]和幅度[(0.03±0.01)mV vs(0.05±0.01)mV,P<0.05]均显着降低,心室各部位ERP和APD_(90)显着延长,ERP离散度[(13±5)ms vs(21±4)ms,P<0.05]和APD_(90)离散度[(22±10)ms vs(38±14)ms,P<0.05]显着降低。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显着性改变(P>0.05)。结论阻断Nav1.8通道可显着降低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提高心室电生理稳定性。阻断Nav1.8通道可能具有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程娟[4](2017)在《视交叉上核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突触的电生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在微生物、植物及哺乳动物等生物体中,生物节律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人类的健康,保持自身节律的稳定更是尤为重要。在不断加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状况下,以及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而出现的倒班或时差等都会造成生物节律的紊乱,并导致人体在基因表达、蛋白合成、能量代谢等过程中发生异常,进而诱发肿瘤、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甚至更严重的精神疾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节律产生与调控的机制研究迫在眉睫。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是哺乳动物生物节律的掌控中心,它是控制哺乳动物日常生理和行为与外界24 h明/暗周期保持昼夜节律同步的振荡器。解剖学上通常将SCN分成至少两个区域,包括腹外侧的核心区和背侧壳区。研究发现,在核心区,有大量的神经元分泌血管活性肠肽(VIP)和γ-氨基丁酸(GABA);在背侧壳区,有大量表达血管加压素(AVP)的神经元;Buijs等用免疫共染的方式观察到在大鼠SCN区VIP神经元末梢和AVP神经元末梢均分泌GABA。数十年来,研究者们用大量的实验来研究这些神经肽在生物节律系统中的作用。其中,运用VIP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Colwell和他的同事们在VIP基因缺陷的小鼠上观测到,在持续的黑暗条件下,小鼠的活动比在明/暗循环时相位前移8 h,而且它们自由活动的周期变短。Colwell等还发现VIP能增强野生型和VIP基因缺陷小鼠SCN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信号的传递。他们从生理、行为上证实了,VIP在调节生物时钟的功能上有重要的作用。同时,Evans等指出SCN中VIP信号与GABA信号共同调节SCN昼夜节律的同步化。有意思的是,SCN上的大部分神经元都是GABA能的,而且几乎所有SCN神经元都能产生自发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这说明GABA受体存在于几乎所有的SCN神经元上。而Takahashi等指出VIP神经元投射和接收其他神经元的GABA能输出分布非常稀疏。VIP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是否真的如Takahashi观察到的那样稀疏,有待验证。我们提出假设,这一结果可能与Takahashi等实验中所取的SCN脑片是冠状面方向有关,矢状面与冠状面脑切片上VIP神经元所保留的抑制性突触属性是否相同,GABA能分布是否真的那么稀疏,有待研究。另一方面,SCN中最重要的信号是来源于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 RGCs),光信号被其接收并通过视网膜下丘通路(RHT)传递,ip RGCs的突触末梢同时释放谷氨酸(Glutamate)和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主要作用于SCN的VIP神经元,那么VIP神经元的兴奋性属性又如何,有待研究。此外,在PACAP-/-小鼠上,光诱导的生物节律系统相位延迟和前移的节律均减弱。而PACAP在RHT通路将光信号传递至SCN并调节生物节律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基于上述情况,本研究拟通过离体脑片电生理膜片钳记录、光遗传等生物技术手段,研究SCN上的VIP神经元兴奋型和抑制性突触的属性以及SCN中的神经肽类对生物节律的影响。目的在能够标记分泌VIP神经元的基因小鼠模型上,将不同时间获得含有SCN区的新鲜脑片,通过电生理膜片钳全细胞实验记录VIP和非VIP神经元在白天和夜晚不同时间动作电位的发放;在矢状面或冠状面方向制作SCN脑片记录VIP和非VIP神经元I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 IPSC)的变化;冠状面SCN脑切片记录VIP和非VIP神经元神经元接收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 EPSC)。此外,为了研究ip RGCs通过RHT投射到SCN的末梢所释放的PACAP对SCN昼夜节律的影响,本实验利用转基因手段将光敏感离子通道表达在ip RGCs细胞膜上,通过光遗传方法激活ip RGCs轴突末端,运用电生理膜片钳全细胞实验研究PACAP拮抗剂对SCN区神经元接收的视网膜投射产生的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1.离体脑片的制备10-12周龄的转基因小鼠用异氟烷麻醉后,快速且温和地取出整脑(其中夜间的实验在近红光下进行,以避免动物接收到外界光的影响),置于4?C NMDG切片液中,用振动切片机切取300μm厚度矢状面或冠状面含有SCN区的脑切片,再移入装有人工脑脊液(ACSF)的容器中,于37?C水浴孵育45 min。全程通含有95%O2和5%CO2的混合气,孵育结束后再转到室温(约25?C)下进行电生理记录。2.全细胞膜片钳电生理记录采用全细胞电压钳和电流钳记录的方式记录VIP和非VIP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发放、IPSC、m IPSC、EPSC和m EPSC;全细胞电压钳记录SCN区神经元被470 nm波长蓝光激发ip RGCs末梢产生的突触后电流。3.RT-PCR将孵育结束后10-12周龄OPN4-Td T小鼠的SCN新鲜脑片,在显微镜下,用玻璃电极分离出SCN组织,提取脑组织中的全部RNA,用RT-PCR检测PAC1,VPAC1,VPAC2和NPY在SCN的表达情况。4.微循环给药系统全细胞电压钳记录SCN区神经元被470 nm波长蓝光激发ip RGCs末梢产生的突触后电流一段时间后,微循环给予终浓度为500 n M的PACAP受体拮抗剂PACAP6-38,再给予470 nm波长的光刺激,记录PACAP6-38对ip RGCs投射到SCN上的影响。5.统计学方法所有电生理数据运用Clampfit10.6,Igor6.0和Graph Pad Prism 5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以?x±SEM表示,组间平均值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动作电位的发放:VIP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在白天和夜间均显着高于非VIP神经。2.IPSC:冠状面脑片VIP神经元白天和夜间IPSC的频率均低于非VIP神经元,且其自身夜间IPSC的频率显着高于白天。矢状面脑片非VIP神经元白天IPSC的频率显着高于VIP神经元。相较于冠状面脑片,矢状面脑片两类神经元自身白天IPSC的幅值均显着升高,其中VIP神经元自身的IPSC的频率也显着升高。3.m IPSC:冠状面上,VIP神经元白天m IPSC的幅值和频率均高于其夜间;非VIP神经元白天m IPSC的幅值高于夜间;两类神经元白天m IPSC的频率有显着性差异。矢状面脑片同类神经元之间以及两类神经元之间白天和夜间m IPSC无显着性差异。这两种脑片同类神经元之间和两类神经元之间白天和夜间m IPSC无显着性差异。4.EPSC:同类神经元之间和两类神经元之间在白天和夜间的EPSC均无显着性差异。5.m EPSC:VIP神经元白天和夜间m EPSC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显着性差异。6.ip RGCs在夜间对SCN的投射强度显着高于白天。7.PACAP拮抗剂能显着抑制ip RGCs白天对SCN的投射强度。结论1.VIP神经元在白天和夜间动作电位显着高于非VIP神经元,可能是VIP神经元调节昼夜节律的重要原因。2.VIP神经元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突触连接的特性具有显着性差异,显示由于抑制性突触的投射方向导致在两个切面上记录不同的结果。3.VIP神经元夜间m IPSC频率的减少,表明VIP神经元突触前的作用可能是由光信号通路介导调控的,但是究竟是光引起的VIP神经元突触前囊泡包装数量发生变化还是引起突触后受体数量发生变化,尚不清楚。4.PACAP受体拮抗剂能明显抑制ip RGCs对SCN的信号输入强度,表明在昼夜节律调控的环路中PACAP是谷氨酸日节律重要的信号调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7-02-01)

曲川,石少波,刘韬,孙丽芳,阮兵[5](2015)在《抑郁模型大鼠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和心室电生理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抑郁模型大鼠交感神经活性与心室电生理的变化。方法:通过6周的慢性温和刺激诱导抑郁模型大鼠(抑郁组,n=12),运用旷场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评价模型;检测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进行离体心脏电生理研究,并评价异丙肾上腺素(ISO)灌流的作用;以上实验均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2)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组的静止时间[(56.77±8.56)vs(20.38±3.07)s]和停留在中央区域时间较长[(140.01±20.06)vs(105.28±16.87)s],而停留在外周时间较少[(154.98±21.04)vs(187.36±22.12)s],前肢抬高次数减少[(6.88±0.82)vs(19.70±1.74)],糖水消耗总量[(10.81±1.57)vs(16.83±1.83)g]和比例[(50.91±2.51)%vs(76.00±9.42)%]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组的血浆肾上腺素[(786±21)vs(534±45)pg/ml,P<0.01]和去甲肾上腺素[(1 543±132)vs(1 089±123)pg/ml,P<0.01]水平升高;在不同起搏频率下,有效不应期(ERP)均较小,而动作电位时程(APD90)无变化,室颤诱发率显着增加:Burst刺激(83.3%vs 16.7%,P<0.01)和ISO灌流(75%vs 8.3%,P<0.01)。结论:抑郁大鼠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室颤易感性升高,可能是抑郁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谢兴伟,蒋兴川,陈斌,董文霞,张秀歌[6](2015)在《玉米果穗挥发物组成及其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玉米果穗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并分析了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玉米须、玉米苞叶、玉米雌穗)挥发物,并通过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其中16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不同部位挥发物成分存在差异,玉米须、玉米苞叶、玉米雌穗分别有37、39和41种化合物,其中有22种化合物共同存在于3个部位,分别有8、9和5种化合物为玉米须、玉米苞叶和玉米雌穗中特有。玉米不同部位挥发物种类主要包括绿叶气味、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和脂肪族化合物(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和烃类),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在玉米果穗不同部位之间存在着差异,均以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亚洲玉米螟未交配雌雄蛾对测定的16种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表现出醇类和酯类化合物>醛类(癸醛除外)和绿叶气味化合物>萜类和烃类化合物的总体反应趋势,未交配雄蛾的EAG反应值均显着高于未交配雌蛾,其中未交配雄蛾对2-庚醇的EAG反应相对值最大(168.20±17.54)%。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植物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行为影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王丹宁[7](2015)在《美托洛尔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犬交感神经活性及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犬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活性与心脏电生理特性的改变研究目的观察冠脉结扎法结扎犬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建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的效果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与心脏电生理特性的改变。研究方法健康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两组,心梗组(n=6)和假手术组(n=6)。心梗组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的方式,建立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同样步骤行开胸手术,但不结扎冠脉,建立假手术模型。开胸后及结扎冠脉60min后分两次于冠状静脉窦处取血检测心脏局部儿茶酚胺浓度变化,同时采用程控刺激测量左心室表面6个位点有效不应期,予burst电刺激尝试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记录结果。后期行病理检测梗死区域及梗死边缘区域交感神经及血管损伤情况。结果以x±s表示,儿茶酚胺浓度变化结果采用两样本t检验,ERP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心律失常诱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完成。研究结果1.所有心梗组犬通过结扎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均建立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变化及心肌局部颜色改变均证实心梗模型建立成功;2.心梗组冠脉结扎后NE、E浓度与结扎前相比,明显升高(708.28±35.83 ng/L vs 199.20±26.09ng/L, p<0.05; 79.48±6.17ng/L vs 32.93±3.74 ng/L, p<0.05),亦显着高于假手术组(708.28±35.83 ng/L vs 199.32±12.41ng/L, p<0.05; 79.48±6.17 ng/L vs 37.72±8.09 ng/L,p<0.05);3.心梗组开胸结扎冠脉后测量的ERP值与结扎前比较明显缩短,(139.33±1.78ms vs153.2±1.55ms,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心梗组梗死区域ERP缩短值较梗死上区域、梗死下区域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33±1.97ms vs 11.33±2.50ms vs 13.83±1.60ms,p<0.05),假手术组未观察到不一致性;4.假手术组有1只犬(16.7%,n=6)诱发出室颤或多形性室速;心肌梗死模型组有3只犬(50%,n=6)诱发出室颤或多形性室速,两组诱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假手术组未观察到明显的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栓形成,无明显心肌损伤,神经染色后可见交感神经纤维染色清晰,无损伤;心梗组相应部位可见心肌颜色暗红,光镜下可见凝固性坏死,心肌细胞水肿,部分可见水肿伴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TH染色可见交感神经纤维受损伤,在梗死区心肌细胞间的分布明显减少。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犬心肌局部儿茶酚胺浓度明显增加,局部有效不应期缩短,且梗死区较梗死周边区域缩短更加明显。第二部分低、高剂量美托洛尔对早期急性前墙心肌梗死犬交感神经活性与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早期静脉给予低、高剂量美托洛尔与单纯心梗模型组的比较研究,观察早期静脉给予不同剂量美托洛尔对缺血心梗犬交感神经递质分泌及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并探讨美托洛尔在心肌梗死治疗中与自主神经有关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健康杂种犬32只,随机分为叁组,低剂量组(n=12)、高剂量组(n=12)和对照组(n=8)。叁组均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的方式,建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低剂量组于结扎冠脉后即静脉给予美托洛尔注射液0.6mg/kg,高剂量组于结扎冠脉后即静脉给予美托洛尔注射液1.6m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叁组均于给药前后在冠状静脉窦处取血检测心脏局部儿茶酚胺浓度变化,并于给药后60mmin程控刺激测量左心室表面6个位点有效不应期,采用burst电刺激尝试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记录结果。后期行病理检测梗死区域及梗死边缘区域交感神经及血管损伤情况。结果以x±s表示,儿茶酚胺浓度变化结果采用两样本t检验,ERP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心律失常诱发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完成。研究结果1.叁组心梗后NE和E的浓度与结扎前比较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E:对照组589.7±14.6ng/L vs 199.5±27.4ng/L, p<0.05;低剂量组396.6±68.8 ng/L vs 192.3±17.4ng/L,p<0.05;高剂量组422.8±26.1 ng/L vs 201.8±27.8ng/L, p<0.05);变化值两两比较,对照组增幅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E变化值:对照组390.18±26.9ng/Lvs低剂量组204.25±73.2 ng/L,高剂量组220.99±38.0 ng/L,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比较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204.25±73.2 ng/L vs 220.99±38.0ng/L,p>0.05);2.叁组心梗后测量的ERP值较心梗前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37.5±1.2 ms vs154.9±0.8ms, p<0.05、低剂量组139.2±1.0 ms vs153.9±1.0ms, p<0.05、高剂量组139.0±1.2ms vs 154.2±1.5 ms, 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缩短值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7±1.4ms vs15.2±1.3ms, p>0.05);叁组均表现出不同区域缩短值不一致的趋势,心梗区缩短明显;3.对照组有4只犬(50%,n=8)诱发出室颤或多形性室速;低剂量组有5只犬(41.7%,n=12)诱发出室颤或多形性室速;高剂量组有4只犬(33.3%,n=12)诱发出室颤或多形性室速,叁组诱发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梗死区域心肌颜色暗红,光镜下可见凝固性坏死,心肌细胞水肿,部分可见水肿伴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TH染色可见交感神经纤维在梗死区心肌细胞间的分布减少;应用美托洛尔的两组心肌切片中同样在梗死区域观察到心肌颜色暗红,光镜下可见凝固性坏死,心肌细胞水肿,部分可见水肿伴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TH染色可见交感神经纤维在梗死区心肌细胞间的分布减少,GAP43染色并未见到阳性结果,未能观察到再生的交感神经纤维。结论低、高剂量美托洛尔在降低犬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肌局部儿茶酚胺浓度,减小局部心肌有效不应期变化方面作用相似,心律失常诱发率无明显差异,对心梗急性期神经损伤的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郑继锋,张建勤,江力勤,王迎[8](2015)在《频发心室期前收缩对犬心功能、交感活性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频发心室期前收缩对心功能、心肌电生理和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方法 8只杂种犬植入双腔起搏器,两根电极均植入心室,4只为对照组,4只为心室期前收缩组。心室期前收缩组通过调节房室传导时间造成心室期前收缩两联律模型。起搏前和起搏4周后心脏彩超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抽血测试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电生理检查测量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和程控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结果心室期前收缩组在4周的起搏后LVEF和LVESD均较起搏前低(均<0.05),LVEDD较起搏前高(<0.05);对照组在整个观察期间未见LVEF、LVEDD、LVESD有明显的变化。心室期前收缩组在4周的起搏后VERP较起搏前有延长的趋势,对照组在观察期间VERP未见明显变化。两组在4周前后均不能程控刺激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结论长时间高负荷的心室期前收缩能造成左心扩大、LVEF下降,还可能引起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升高和VERP的延长。(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5年04期)

刘先福[9](2015)在《小黄鳃金龟寄主植物的挥发物鉴定及其电生理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龟是鞘翅目昆虫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其幼虫称为蛴螬,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地下害虫。在我国重要的蛴螬种类有30余种,南北方均有发生,且常是多种蛴螬混合发生。其中,小黄鳃金龟(Melubohusju veseensbrenske)是重要的园林植物害虫,主要为害草坪、各种花卉、灌木及乔木。地下害虫金龟在求偶、聚集、觅食等活动中常常是通过借助化学气味物质传递信息的。研究这些化学气味物质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化学本质,可以为解释金龟在求偶、聚集、觅食等活动现象的本质,并为研究金龟引诱剂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小黄鳃金龟为研究对象,根据小黄鳃金龟在盛发期群集为害寄主植物的特点,调查了整个发生期里7种不同寄主植物上小黄鳃金龟的数量及其在丁香Syringa Linn,上的发生规律;并利用顶空法收集了7种植物的挥发物,采用现代化学分析的方法如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电生理的方法如触角电位仪(EAG)、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GC-EAD)等技术鉴定了寄主植物对小黄鳃金龟有电生理活性的挥发物;并挑选了7种挥发物标准样品做EAG分析。根据小黄鳃金龟在7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分布数量,确定了小黄鳃金龟的优势寄主为丁香,次要寄主为榆树Ulmus pumila L.和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第叁寄主植物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 (Rupr.) Maxim、桃树Amygdalus persica L和梨树Pyrus sorotina及非寄主植物为银杏Ginkgo biloba L.。通过丁香植物上小黄鳃金龟发生规律可知,小黄鳃金龟的年发生时间为6月上旬到7月中下旬,盛发期在6月下旬。从小黄鳃金龟对7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分析中可知,小黄鳃金龟雌雄成虫对丁香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最大,分别为2.02±0.079 mV和2.03±0.069mV,与其它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对银杏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最小,分别为0.26土0.043 mV和0.37±0.071 mV,与其它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采用GC-EAD和GC-MS技术,共鉴定出15种植物挥发物对小黄鳃金龟有电生理活性。这些挥发物分别为E-3-己烯醛或1-戊烯-3-醇,E-罗勒烯,Z-罗勒烯,p-伞花烃,E-3-己烯乙酸酯或E-2-戊烯-1-醇,1-己醇,苯甲醚,E-3-己烯醇,Z-3-己烯醇,Z-2-己烯醇或Z-2-己烯乙酸酯或壬醛,氧化芳樟醇,庚醇,芳樟醇,葵醛,乙酸苄酯。丁香、榆树和山楂挥发物中对小黄鳃金龟有活性的化合物比较多,金银木、银杏中有活性的挥发物比较少。丁香、榆树和山楂中化合物基本上类似,金银木和银杏中挥发物也基本类似。在金银木、银杏挥发物样品中有活性的化合物几乎都出现在丁香、山楂和榆树挥发物样品中。在用小黄鳃金龟雌雄成虫做EAG实验时,测试了连接不同触角鳃瓣对结果的影响,发现4种连接方式之间几乎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在做鳃金龟EAG实验时,可以选择一种简单的连接触角鳃瓣的方式即可。在小黄鳃金龟对7种挥发物标准样品的EAG分析实验中可知,小黄鳃金龟雌雄成虫对苯甲醚标准样品的EAG反应差异显着,在0.001 μg、0.01μg和O.1雌叁种浓度下,雌虫的EAG反应分别为0.189±0.021 mV、0.225±0.038 mV和0.577±0.260 mV,雄虫的EAG反应分别为0.527±0.055 mV、0.887±0.107 mV和2.348±0.266 mV。随着挥发物样品剂量的增加,EAG反应值也随之增加。在小黄鳃金龟雄虫对7种挥发物标准样品的EAG实验中,1μg的顺-3-己烯醇样品的EAG反应为1.243±0.162 mV,10μg的顺-3-己烯醇样品的EAG反应为1.771±0.159 mV, EAG反应变化增加了1.4倍,而100μg的顺-3-己烯醇样品的EAG反应为6.149±0.467 mV, EAG反应变化增加了3.5倍。小黄鳃金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分布数量与小黄鳃金龟对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结果相一致,在丁香上金龟的数量最多,同时对丁香挥发物的EAG反应也最大,说明小黄鳃金龟在寻找寄主时是通过感受植物释放的挥发物中的组分来定位寄主植物的。对小黄鳃金龟有活性的挥发物都是常见的绿叶挥发物,但每种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物种类不同,说明小黄鳃金龟在寄主定位时是通过感受某些植物挥发物的特定组合,而不是感知某一个特定的植物挥发物。(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5-04-01)

鲍邵衡[10](2014)在《敬钊缨毛蛛毒素的异源表达及其电生理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敬钊蜘蛛(Chilobrachys jingzhao)是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一种具有毒性的狼蛛,其毒液中成分十分复杂。目前已从敬钊狼蛛中分离纯化出了超过60种毒素多肽。而敬钊毒素3(Jingzhaotoxin-III,JZTX-III)就是从此种狼蛛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多肽类神经毒素。JZTX-III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并且含有3对二硫键。它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分布在心肌细胞膜上的人的钾离子通道h Kv2.1和人的钠离子通道h Nav1.5,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于从天然蜘蛛毒液中分离得到JZTX-III的量很少,并且尚未通过原核表达的方法获得此种毒素,我们将利用半乳糖自动诱导系统帮助E.coli SHuffle T7 Express菌种原核表达JZTX-III以提高其产量。通过优化,我们得到最佳自动诱导条件为30℃、220 rpm震荡培养16 h,并且在此条件下经过镍柱和RP-HPLC纯化得到的r JZTX-III的产量高达12.1 mg/L。质谱结果显示r JZTX-III具有正确的分子量,说明表达成功。后期电生理实验结果也表明r JZTX-III具有对h Nav1.5的抑制活性。为证明此表达系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我们还利用半乳糖自动诱导系统表达r JZTX-46。JZTX-46是从敬钊狼蛛毒腺所构建的DNA文库中发现的一类功能未知的毒素,它由3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并且含有3对二硫键。经过质谱检测,表达纯化得到的r JZTX-46的分子量与理论值吻合,说明r JZTX-46表达成功,也同时说明了半乳糖自动诱导SHuffle菌种表达富含二硫键多肽的策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由于JZTX-46与已知的JZTX-XII的同源性很高,我们参考JZTX-XII的特异性检测了JZTX-46对h Nav1.5和h Nav1.7通道的活性,并发现无显着作用。我们还将检测其对钾离子通道及其它通道的作用。本文中我们还详细描述了用于切割r JZTX-III和r JZTX-46融合蛋白中SUMO标签的Ulp激酶的制作工艺。由于以往购买Ulp激酶的费用很高,我们利用原核表达的方法得到了较纯的Ulp激酶。经过酶切实验验证,表达Ulp激酶具有较高的活性,每1μl Ulp激酶在30℃下1 h能够切割33μg的底物。(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11-01)

电生理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是国际上危害十分严重的林业入侵生物。本文在细致观察松树蜂交配行为和节律的基础上,收集4种不同状态下松树蜂雄蜂体表浸提物,分析松树蜂雌、雄蜂对雄蜂体表浸提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行为反应,以期探索松树蜂繁殖过程中的化学通讯机制,为开发基于松树蜂信息素的引诱剂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松树蜂诱捕监测技术的灵敏度。按照雌∶雄为1∶3的性比向网笼内引入相应数量的树蜂,观察记录每小时交配对数,统计交配频次;用色谱纯正己烷溶液浸提不同状态下松树蜂雄蜂各8头,具体包括,1号:养虫盒内单独饲养雄蜂体表浸提物;2号:单独饲养雄蜂发生聚集后,收集体表浸提物;3号:雄蜂开始聚集,成功吸引雌蜂前来,但仍未交尾,收集雄蜂体表浸提物;4号:吸引雌蜂前来,并完成交尾后,收集雄蜂体表浸提物;比较分析松树蜂雌、雄蜂对不同状态下雄蜂体表浸提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特点。松树蜂交配行为可分为5个阶段(搜索、吸引、抱握、交配、结束),一天内松树蜂交配高峰时段为9∶00-11∶00;电生理试验表明,不论是雌蜂或者雄蜂,均对3号样品和4号样品有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但对雌蜂触角引发的电生理反应强度大于雄蜂触角;行为学试验结果表明,3号样品对雌蜂有显着引诱活性,全部1-4号样品均可以吸引雄蜂,但之间差异不显着。松树蜂雄蜂可释放信息素,吸引同种的两性树蜂;雌、雄蜂羽化后,雄蜂可以释放聚集信息素吸引同性个体飞往林分内树冠层;一旦有雌蜂靠近"雄蜂群",雄蜂可能释放类似性信息素的微量成分,增加对雌蜂的吸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生理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雅文.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检测细胞活性和电生理特性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保敏,任利利,刘晓博,刘瑞,敖特根.松树蜂交配行为及雄虫体表浸提物的电生理和嗅觉行为活性[J].环境昆虫学报.2018

[3].黄兵,王梦龙,余锂镭,周丽平,江洪.阻断神经元型Nav1.8通道对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和心室电生理性质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7

[4].程娟.视交叉上核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突触的电生理特性[D].安徽医科大学.2017

[5].曲川,石少波,刘韬,孙丽芳,阮兵.抑郁模型大鼠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和心室电生理的变化[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6].谢兴伟,蒋兴川,陈斌,董文霞,张秀歌.玉米果穗挥发物组成及其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J].西南农业学报.2015

[7].王丹宁.美托洛尔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犬交感神经活性及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5

[8].郑继锋,张建勤,江力勤,王迎.频发心室期前收缩对犬心功能、交感活性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5

[9].刘先福.小黄鳃金龟寄主植物的挥发物鉴定及其电生理活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5

[10].鲍邵衡.敬钊缨毛蛛毒素的异源表达及其电生理活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对OsAKT1电生理活性的影...2.4hES来源的皮质神经元能形成突...一I和Bm32一vi对嶂螂神经轴突的~...蝗虫对利用低极性溶剂制备的信息素的电...视网膜干细胞克隆球及其分化后细胞显...1.3对成蚊具有电生理活性和行为...

标签:;  ;  ;  ;  ;  ;  ;  

电生理活性论文_刘雅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