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药物疗效观察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药物疗效观察

车长才(江西金溪县中医院外科江西金溪344800)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5-0251-01

【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6月-2010年6月间施行胃大部分切除4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胃瘫32例,发生率6.9%,西沙必利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术后残胃及远端空肠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胃瘫的主要原因,采用胃肠动力药物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胃瘫西沙必利红霉素

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排空延迟。它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本科自2000年6月-2010年6月共行胃大部切除术465例,发生胃瘫3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36-78岁,平均56.4岁,其中毕Ⅰ式4例,毕Ⅱ式28例。胃癌5例,胃十二脂肠溃疡27例。其中2000-2004年14例,2005-2010年18例。

1.2临床表现病人于术后3-5天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由流质改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疼痛不明显,食后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呕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至少800ml以上,多则达3000ml。查体:上腹部饱满,轻度压痛,可闻及振水音,肠鸣音减弱。

1.3辅助检查本组32例分别行胃镜及造影检查。其中10例胃镜检查发现胃内大量液体潴留、吻合口及胃壁粘膜水肿,胃蠕动差,但胃镜管可通过吻合及输出瓣。22例造影检查,发现胃蠕动减弱或无蠕动,造影剂在胃内残留,显示胃排空延迟。

1.4治疗

1.4.1以2000-2004年间发病者为对照组,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同时吗可啉10mg,一日3次。

1.4.2治疗组为2005-2010年发病者,均在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的同时,加用西沙必利,每次10mg,每8小时1次。红霉素250mg,静脉点滴。

1.5疗效标准显效:1周内胃引流明显减少,拨除引流胃管。有效:2周内胃引流明显减少,拔除胃管。无效:3周内胃引流量未见明显减少。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例数所占的比例。

2结果

2.1临床疗效

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8%,明显高于对照组71.4%(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2组疗效比较

级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18133288.8

对照组1482471.4

2.2不良反应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3.1胃瘫的发生率本病的手术方式,诊断标准不同。共发生率有较大差距,国内报道发生率为4.7%[1]。本组手术465例,发生胃瘫32例,发生率为6.9%,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毕Ⅱ式手术有关。

3.2发病机制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研磨食物。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性开闭完成的。主要受神经有体液的调节,外科手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除神经因素外,胃大部切除术后使胃肠完整性受到破坏也是原因之一[2]。胃大部切除毕Ⅱ式较毕Ⅰ式有较高的胃瘫发生率,可能毕Ⅰ式更符合生理状态,胃肠运动更协调。另外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更快地使胃肠动力恢复正常也是因素之一。

3.3药物的选择对照组2000-2004年发病的患者采用吗丁啉治疗,总有效率与治疗组采用西沙必利+红霉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西沙必利作用于肠肌间神经丛节前运动神经元的5-HT4受体,促进平滑肌收缩,加快胃排空和胃肠协调运动有关。另外,最近发现红霉素具有胃动素相似作用,能引起人MMcⅢ相强烈收缩,促进胃排空。

综上所述,西沙必利+红霉素在治疗胃大部节除术后胃瘫有显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蔡一亭,秦新裕.根治性胃大部节除术后,胃瘫15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6:338.

[2]许国铭.胃肠动力研究进展.云南医药,1997,18(4):312.

标签:;  ;  ;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药物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