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儒学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儒学,管仲,豪族,两汉,蜀汉,耶稣,月令。
儒学化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薛腾飞[1](2019)在《两汉至蜀汉时期巴蜀豪族发展及儒学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时期,巴蜀豪族的发展在经过西汉初的初步形成与西汉后期至东汉前中期的稳步发展之后,在东汉后期达到了高潮。蜀汉政权一向以汉朝正统自居,各项社会制度也基本上属于东汉后期的延续,但刘备及其继承者总体上对巴蜀豪族秉持的是名为尊重,实为压制的态度。与曹魏之下的关东豪族和东吴之下的江淮豪族相比,自东汉末年至蜀汉政权时期,巴蜀豪族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颓势。大致来说,秦末汉初至元帝以前为巴蜀豪族的初步形成时期,尚处于初创阶段,身份特点较为单一,还没有形成后期那种集官僚、士人、地主、工商豪富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典型豪族形态,但已经出现了向此形态发展的趋势。元帝至东汉安帝之前为稳步发展时期,豪族出现的数量增多,速度加快且较为稳步,所出现豪族于时间上的分布也体现出较为均匀的特点。东汉后期为发展高潮时期,此一时期出现的豪族在数量上是前一时期的1.5倍,仕宦地位也远远超越前一时期,位至公卿重臣者屡见不鲜,巴蜀豪族士人开始有意识的按照自己的政治主张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央事务,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蜀汉时为巴蜀豪族发展的延续及转折时期。一方面,蜀汉政权统治者积极拉拢吸收巴蜀豪族士人,允许其参与政权管理,这大大促进了巴蜀豪族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以严法对其严格管控,这种情况在刘备时期尤为明显。此外,蜀汉统治者不允许巴蜀豪族势力渗入权力核心,严禁其参与中央决策,可视为对其持压制与防范心理。这也使得巴蜀豪族在政治上始终处于较低的地位,无法向更高社会阶层发展,更不能如中原豪族那样朝着士族化的方向逐渐演变。遂彻底失去了与中原豪族相竞争的资本。豪族在官僚化、儒学化和士族化叁方面的发展是相互促进,互相融合的,巴蜀豪族的儒学化在豪族发展的叁个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初步形成时期,巴蜀豪族儒学化主要由官方所主导的官学教育和一定规模的私学教育,由官僚带动儒学发展。此阶段巴蜀古文化以及荆楚文化在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过程中催生出了一批擅长文学的士人,如司马相如、王褒以及不久之后的扬雄等人。在元帝以后的稳步发展阶段,巴蜀豪族官僚化与儒学化之间的互相促进与融合更加明显。与中原豪族交往的逐渐增多,其儒学化发展也日渐成熟,出现了一部分精通儒学的士人,私学、家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他们中的多数并不太热心官场,稍不如意,便醉心于学术或授学,此为这一时期巴蜀豪族儒学化较为明显的特点。东汉中期以后,这一阶段的巴蜀豪族儒学化中,家学传承特点更为突出,部分豪族呈现出数代传经的特征。多数豪族士人一改前一阶段清高心态,而更热衷于将自己所理解的儒家治国理念付诸于实际,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学士人大多官位较为显赫,政治地位较高,呈现出官僚化、经学化与士族化融为一体的鲜明特征。巴蜀豪族的儒学化,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正是古巴蜀文化与中原儒家文化由最初的摩擦、碰撞,到交流、融合,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安子钰[2](2019)在《经学化? 儒学化?——浅谈西汉初年博士官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因经学而兴,经学始则并非专属儒家。"博士"最晚于战国已出现,逐渐演变为官职后,经历了秦代与汉初的"诸子传记博士"阶段,经汉文帝设立博士官诸子并进,武帝时期,在普遍确立"经学博士"的过程中,"经学"本身的概念也发生了改变。博士官的任用范围也从诸子百家缩小到六艺经学范畴内。如今,不应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误认为汉代博士官自始至终均出自儒家。(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2期)
王银泉[3](2018)在《适应性传教路线与利玛窦儒学化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以利玛窦1582年抵达澳门为肇端,以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分水岭,直至被称为"最后的耶稣会士"的钱德明1793年在北京去世,总共持续了211年。在这200余年中,耶稣会士通过翻译活动架起了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西文化交融和文明的互鉴。明末耶稣会传教士来华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传播天主教和归化中国,而为了实现其目的,耶稣会士采取了后来被证明大获成功并且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适应性传教路线,即通过把耶稣会士及天主教中国化,成功实现了这两种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利玛窦让天主教义附着于儒学,以此确立了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策略和翻译策略,即通过西方科学及人文主义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会通,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取得中国士大夫的认同与好感,以此推进福音传播,促使他们的在华传教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西方文化科技着作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在17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到达高峰。(本文来源于《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杰,张艳丽[4](2018)在《论清华简《管仲》篇的儒学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传世文献所记载的齐桓公和管仲是明君贤臣的典范。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首霸中原的不朽功业一直被后人所称颂,但他们的道德缺陷也不断为后人所诟病。《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的《管仲》篇则改变了这一形象。它通过齐桓公问、管仲答的对话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儒家内圣外王的君、臣形象。这可从重视学习,重视"人道",承、辅的设置以及有道之君、无道之君等四个方面得到证明。这使清华简《管仲》篇具有明显的儒学化倾向。(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于津懿[5](2018)在《汉代豪族的儒学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豪族作为两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其形成、发展以及转型都对两汉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代豪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儒学化也是与之并行的。汉代豪族的儒学化不仅是豪族自身以及儒学自身各自发展的结果,也与专制皇权的介入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皇权主导下的汉代豪族与儒学的结合,对于汉代社会阶层的固化,皇权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基础的加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豪族儒学化的过程中,皇权起着主导的作用。即指无论是儒学的发展,还是豪族形态的转变,都是在皇权的支配下完成的。随着儒学地位的确立和察举选官制度的成立,也为豪族的发展找到了新的路径。他们通过习儒通经,利用察举制度,大批豪族及其子弟成为国家官僚,这为豪族与皇权的结合找到了便利的途径。至西汉中期,官僚、地主、商人多位一体的新豪族开始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豪族的儒学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到东汉时期,豪族与儒学的结合更为密切,豪族与皇权的关系也进入新的阶段。这时出现了世代通经的家族,他们通过创办私学,为豪族的儒学化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豪族开始逐渐由世代通经向世代官宦转变,豪族的儒学化加速推动了豪族官僚化和官僚世族化的双向进程。在汉代,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在豪族儒学化的过程中,地域性差异显着。以关东、关中、江淮为主的中原地区,凭借政治中枢和文化中心的位置便利,豪族儒学化发展的程度明显高于四边其他地区。豪族的儒学化是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中原地区豪族的儒学化对四边地区产生了辐射的作用,而且更倾向于文质化;西北和北部地区豪族的儒学化并不纯粹,多是文武兼修;西南地区豪族的儒学化由于地域原因发展缓慢,与中原地区相比,相对封闭;江南地区的豪族儒学化则主要是在东汉末年以及魏晋时期,儒学化后继发展强盛。总的来看,在汉代豪族儒学化的过程中,以关中、关东、江淮等地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四边地区则次之。在两汉四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豪族先是由汉初成分芜杂的、与中央离心离德的一股庞大的地方社会势力,到西汉中期转变为官僚、地主、商人多位一体的新豪族,再到东汉后期,则进一步转变为在中央和地方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世家大族,完成了一个“叁级跳”。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皇权发挥着主导作用,而豪族的儒学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汉代社会的整体气质,由“武质”化向“文质”化逐渐转变,无形中促进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进程,豪族的儒学化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研究两汉时期豪族的儒学化过程,对于加深理解西汉中后期的社会转型以及汉代豪族最终向魏晋门阀士族的嬗变,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蔡杰,翟奎凤[6](2018)在《《月令明义》对《月令》的儒学化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大儒黄道周的《月令明义》是《月令》诠释史上有代表性而且风格独特的一部着作,也是黄道周后期《礼记》五解之一。该书为《月令》经文正名,并且将《月令》彻底儒学化,扫除历代儒者对经典的质疑。《月令明义》以"明义"的方式阐发律令条文背后的义理思想,在石斋学研究上可与黄道周生平行迹相互参照印证;在经学史价值上则体现了时代的解经特点与回应"礼是郑学"的论调,展现出黄道周实事求是的为学精神与明末时期科学实测的风气。(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期刊2018年02期)
宋赛凤[7](2017)在《梁漱溟对民主观念的儒学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用儒学的话语和思维模式阐释了民主观念。他将民主理解为"承认旁人"的精神态度,认为它与儒家的忠恕之道具有相同的精神实质,是践行于人伦关系中的一种道德情理,平等、自由都由这种道德情理推演而来。他所构想的理想的民主社会,是一个由贤人领导的、以道德情理维系的、以教化统摄政治的礼俗生活共同体。梁漱溟的民主观念是立足于本土文化消化吸收外来观念的一种尝试,这虽然把握到了儒学与民主的某些共性,却又摒除了作为自由主义民主根本基础的个人主义和权利观念,回到了儒家将政治道德化的传统思路上去。(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7年06期)
方勇[8](2017)在《历代庄子阐释的儒学化倾向——2015年11月22日在华侨大学的讲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各位先生,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站在八闽大地的讲台上来做一场关于"庄子学史"的讲演。我之所以説荣幸,@是有原因的。八闽大地英杰辈出,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庄学大家。之前我作庄子学史,发现古代解庄的着述中,福建籍的学者特别多。仅就赵宋一朝来説,如吕惠卿、陈祥道、林自、赵以夫、林希逸等福建学者都留下了重要的解庄着作,其中如林希逸的《庄子口义》甚至可推为宋代解庄着作之冠。从那时候开始,我对福建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印(本文来源于《诸子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周鹏[9](2017)在《略论钟泰庄子学思想的儒学化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历称难读。解释《庄子》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儒解庄"便有将庄子判定为儒门弟子的倾向。钟泰先生一生致力于周秦诸子学的研治,他的庄子学思想,从早期的以《大宗师》为宗旨到后期的以《养生主》为主意,从早期的认为庄子学术"出入孔老"到晚期认定庄子乃是"孔颜嫡传",清晰地揭示出庄子思想与孔子的真实传承关系。他的学术努力,为重建一套儒道共通的心性学话语体系,从而实现今日中国思想界的内在超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郑瑾[10](2017)在《清代庄子学儒学化倾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自出世以来,以其奇丽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使后代文人学者为之倾倒。文人学习庄子的文笔风格和独立姿态,学者品味《庄子》的语言行文和内在义理。从与庄子同时的惠施、荀子的评论到如今种类繁多的庄学着作,后世对《庄子》的研究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庄子学。对《庄子》义理的解读上,有较好地把握文意,贴合原书思想的着作;也有不顾原书,以儒学思想附会全书的着作。而本文以清代为研究时段,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究庄子学中的儒学化倾向。本文第一章追溯清前庄子学儒学化倾向、叙述清代庄子学的儒学化概况,并在此之上结合《庄子》一书本身的特点,探究清代庄子学儒学化倾向的原因。清代庄子学十分繁荣,着作纷呈,但儒学思想的分化、个人所受思想教育的差异和理解上的区别,致使这些具有儒学化倾向的庄子学着作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鉴于此,本文的二、叁、四章分为孔孟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叁个部分,在各个部分的论述中以具体书目的文本为例,分析清代庄子学儒学化的表现特点。在余论中,本文对清代庄子学儒学化于《庄子》和儒学的影响进行略论。通过以上梳理,希望能对清代庄子学儒学化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儒学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儒家因经学而兴,经学始则并非专属儒家。"博士"最晚于战国已出现,逐渐演变为官职后,经历了秦代与汉初的"诸子传记博士"阶段,经汉文帝设立博士官诸子并进,武帝时期,在普遍确立"经学博士"的过程中,"经学"本身的概念也发生了改变。博士官的任用范围也从诸子百家缩小到六艺经学范畴内。如今,不应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误认为汉代博士官自始至终均出自儒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学化论文参考文献
[1].薛腾飞.两汉至蜀汉时期巴蜀豪族发展及儒学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安子钰.经学化?儒学化?——浅谈西汉初年博士官演变[J].中国民族博览.2019
[3].王银泉.适应性传教路线与利玛窦儒学化翻译研究[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8
[4].张杰,张艳丽.论清华简《管仲》篇的儒学化倾向[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于津懿.汉代豪族的儒学化过程研究[D].河南大学.2018
[6].蔡杰,翟奎凤.《月令明义》对《月令》的儒学化诠释[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
[7].宋赛凤.梁漱溟对民主观念的儒学化阐释[J].天府新论.2017
[8].方勇.历代庄子阐释的儒学化倾向——2015年11月22日在华侨大学的讲演[J].诸子学刊.2017
[9].周鹏.略论钟泰庄子学思想的儒学化转向[J].孔子研究.2017
[10].郑瑾.清代庄子学儒学化倾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