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困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社会困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困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困境,社会,互联网,贫富悬殊,责任,群像,互动。

社会困境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吴晓燕[1](2019)在《我市新一轮社会困境未成年人险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寒潮来袭之际,无锡市政府部门、公益基金和保险机构向全市社会困境未成年人送去一份温暖大礼包。12月19日,无锡市新一轮社会困境未成年人监护责任保险及医疗健康保险签约仪式在人保财险无锡市分公司举行。无锡市社会困境未成年人监护责任保险由人保财险无锡市分(本文来源于《无锡日报》期刊2019-12-27)

熊淑娥[2](2019)在《从灾难文学透视当代日本社会困境——以第61届群像新人文学奖作品《美颜》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群像新人文学奖"作为日本五大新人文学奖之一,在发掘文坛新秀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018年日本第61届群像新人文学奖得主北条裕子的小说《美颜》,是一部以3·11大地震为背景创作的灾难文学作品。作品既延续了日本文学关照社会现实的传统,又在灾难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一定新意。在3·11大地震灾后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尚未获得妥善解决的今天,作品揭示的日本政治环境、媒体报道、社会氛围和国民心理变化等问题,不仅凸显了日本灾难文学的时代意义,也为解读当代日本社会的困境提供了有益注脚。(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陈义媛[3](2019)在《资本下乡的社会困境与化解策略——资本对村庄社会资源的动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业的规模化转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之一就是资本下乡过程中所遭遇的来自村庄社会的抵抗。本文以湘南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例,考察资本下乡后如何遭遇来自村庄社会的阻碍,以及资本如何利用村庄社会资源化解阻碍,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下乡资本化解社会困境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将土地转包给当地的家庭农场("代管户"),企业得以将这些家庭农场吸纳进自己的产业链中,并利用本地人的社会资源,如熟人社会的"人情""面子""内外有别"等原则,解决劳动雇佣、监督以及村庄公共资源的使用问题。本文认为,家庭农场所赋有的社会资源可以成为下乡企业化解社会困境的润滑剂,贡献于资本积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08期)

管健,金淑娴[4](2019)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阶层差异:自我与他人的双重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与实验法探究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社会阶层对其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1考察了个体自身阶层的行为效应,结果发现低阶层者倾向于比高阶层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研究2同时考察了个体自身阶层与互动对象阶层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感知到的互动对象阶层对不同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存在显着的调节效应,个体对互动对象的信任水平对此调节效应起中介作用。这项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困境中阶层互动的实质,丰富了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梦莹[5](2019)在《舆论暴力背后的社会困境——以埃航遇难女孩上热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埃航ET302飞机失事,网络舆论将名不见经传的浙江慈溪女孩送上热搜。舆论暴力的背后展现了现今中国社会的困境——贫富悬殊加剧、互联网思维造就的浅薄、媒体缺乏职业道德操守、男权话语禁锢女性发展等诸多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当务之急。(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07期)

叶莉,代文勃[6](2019)在《启蒙神话与启蒙救赎:《启蒙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困境的阐释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是自马克思之后特别是卢卡奇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现代性生存困境的阐释和解决尝试。通过对启蒙及其概念的历史性解构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生存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启蒙理性先天包含的内在缺陷,启蒙使现代理性与资本权力处于一种合谋的关系,而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迷失是这种生存困境的最深刻反映。形而上学的理性建构与现实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是人们走出现实生存困境的钥匙。启蒙的被解构并不意味着启蒙的结束,相反,它是启蒙救赎和现代性重构的真正开始。(本文来源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若玉[7](2019)在《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作是解决社会困境的重要途径,探究何种因素会提高个体的合作水平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地位和权力作为社会层级的重要基础,对个体行为会产生不同影响,目前对地位的研究表明地位能提高公正水平,关注他人需求,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关注到个体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权力在人际交往中对个体常产生消极影响,使个体倾向自我中心化,只为达成自己目标而不关注他人感受。权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与地位大不相同,那么,当个体处于不同的权力水平时,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效应是否会发生改变以及会如何改变就更值得探讨。根据社会计量器理论,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感知,是否在地位和权力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也值得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在探索地位影响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权力在地位与合作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并探测自尊在地位与合作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尝试建构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本研究分为叁部分共5个实验研究。所有实验均采用公共物品困境范式研究合作行为。研究一旨在探索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其中实验1a考察地位是否预测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实验1b通过麦克阿瑟梯子启动法考察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因果关系。研究二通过测量个体权力感(实验2a)和通过角色扮演启动权力感(实验2b)两种方式探讨权力在地位与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叁旨在探讨自尊是否在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并建立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结果发现:(1)地位影响社会困境中的合作行为。高地位个体的合作水平比低地位个体的合作水平更高。(2)权力调节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在权力感低时,高地位个体的合作水平显着高于低地位个体的合作水平,但在权力感高时不同地位水平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不显着。(3)自尊在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并且权力感通过自尊的中介调节地位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即存在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具体表现为:不论权力感水平高低,高地位个体状态自尊水平显着高于低地位个体状态自尊水平,进而提高其合作水平。但相比于高地位个体,权力感水平对低地位个体的影响更大。综上结果表明,在衡量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时要充分考量权力的调节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即本研究发现的中介的调节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社会困境中影响个体合作行为的前因变量,为帮助解决现有社会困境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何恋珊[8](2019)在《社会价值取向、反馈和情绪对社会困境中亲环境合作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困境又称社会两难任务,其根源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拿”-“给”双重社会困境,研究社会困境对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提高个体的亲环境合作行为是破解“拿”-“给”双重困境的重要方法。亲环境合作行为是指在“拿”-“给”双重困境中个人舍弃自身利益最大化,更多的考虑他人和环境的利益的行为,其指标为“拿”困境中个体公共资源的占有量以及“给”困境中公共物品的贡献量。以往研究表明社会价值取向和反馈分别对社会困境中“拿”困境或“给”困境中的合作行为有影响,而少有研究二者对个体在“拿”-“给”双重困境中的影响。责任和情绪因素在研究社会价值取向和反馈时往往会被忽略,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究“拿”-“给”双重困境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个体的亲环境合作行为,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依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立足于现实问题,以水资源困境为例,在实验室中利用具有生态情境的水资源分配行为实验,设置个体在公共资源困境占有资源后反馈公共资源遭受破坏,群体需合作进行环境修复的情境,模拟“拿”-“给”双重困境,构建出个体-集体-环境的叁重利益冲突。利用问卷筛选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大学生被试93人(合作型个体47人)参与行为实验,研究个体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否会对其各个阶段的亲环境合作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公共资源困境决策后处于强势地位和弱势地位的个体在环境修复任务中的亲环境合作行为是否存在差异,并通过操纵同伴信息反馈试图厘清同伴合作行为对个体在环境修复任务中的亲环境合作行为的影响,同时对责任和情绪在其中的作用进行探讨。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体“拿”-“给”两种困境中亲环境合作行为的影响不同:a.在环境结果不确定的水资源分配公共资源困境中,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个体亲环境合作行为之间不存在差异,个人的亲环境合作行为受到环境破坏值预期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型个体和非合作型个体都会倾向于做出与自己的预期相符合的决策。b.社会价值取向对其在环境修复任务中的亲环境合作行为起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具有公共物品困境特征的环境修复任务中,合作型个体比非合作型个体的亲环境合作行为更高。(2)反馈同伴高合作水平的条件下,个体在环境修复任务中的亲环境合作更高。(3)个体的公共资源占有量对环境修复任务中的亲环境合作行为起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占有公共资源更高的个体在环境破坏反馈后贡献贡献更多到环境修复中。(4)自豪情绪对在环境修复任务中的亲环境合作行为起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最后本研究结合现实问题,讨论了环境知识和榜样示范、责任与道德情感教育对现实生活中公共资源维护的作用,为水资源困境的影响因素和破解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并在研究基础上对未来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吴索伦嘎[9](2019)在《论石一枫中短篇小说中女性与知识分子的社会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石一枫近年的中短篇小说立足当代市场经济背景,赋予女性以战斗姿态,描写她们陷入阶级困境和正义困境时的对抗和突围,也写出她们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对时代巨轮下的知识分子投以审视的目光,对其中的犬儒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提出严格的道德拷问。由此本文梳理出石一枫对于小人物的关切和在文学创作上的道德责任意识。(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李朝阳,付晓改,李建标[10](2019)在《身份识别与嵌套社会困境下的决策——基于行为实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行为决策理论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设置2个规模大小不同的集体和2种身份信息显示的决策情境,在"个体—小集体—大集体"多层级嵌套组织模式下考察身份识别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身份识别对当事人的合作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小集体中的识别效应强于大集体的,且部分挤出了大集体中的激励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组织层级在身份识别与合作行为之间存在调节效应;越是风险追求偏好的个体,身份识别对合作行为的促进效应越显着。(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社会困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群像新人文学奖"作为日本五大新人文学奖之一,在发掘文坛新秀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018年日本第61届群像新人文学奖得主北条裕子的小说《美颜》,是一部以3·11大地震为背景创作的灾难文学作品。作品既延续了日本文学关照社会现实的传统,又在灾难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一定新意。在3·11大地震灾后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尚未获得妥善解决的今天,作品揭示的日本政治环境、媒体报道、社会氛围和国民心理变化等问题,不仅凸显了日本灾难文学的时代意义,也为解读当代日本社会的困境提供了有益注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困境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燕.我市新一轮社会困境未成年人险启动[N].无锡日报.2019

[2].熊淑娥.从灾难文学透视当代日本社会困境——以第61届群像新人文学奖作品《美颜》为视角[J].东北亚学刊.2019

[3].陈义媛.资本下乡的社会困境与化解策略——资本对村庄社会资源的动员[J].中国农村经济.2019

[4].管健,金淑娴.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阶层差异:自我与他人的双重视角[J].心理科学.2019

[5].刘梦莹.舆论暴力背后的社会困境——以埃航遇难女孩上热搜为例[J].今传媒.2019

[6].叶莉,代文勃.启蒙神话与启蒙救赎:《启蒙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困境的阐释与反思[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张若玉.地位对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8].何恋珊.社会价值取向、反馈和情绪对社会困境中亲环境合作行为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9

[9].吴索伦嘎.论石一枫中短篇小说中女性与知识分子的社会困境[J].北方文学.2019

[10].李朝阳,付晓改,李建标.身份识别与嵌套社会困境下的决策——基于行为实验的研究[J].软科学.2019

标签:;  ;  ;  ;  ;  ;  ;  

社会困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