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脉冲变压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脉冲,变压器,超导,电感,储能,电源,绕组。
脉冲变压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陈美青,刘畅[1](2019)在《基于脉冲变压器的真空开关触发电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真空开关的触发电路,简要说明了触发电路的原理、IGBT开关管的开启、脉冲变压器的设计、实测输入输出波形。1.引言真空开关发明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真空开关凭借其耐受高电压、大电流、快速开断、灭弧能力强、环保无污染的优越性能,在电力系统、脉冲功率技术、电磁发射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王季梅,真空开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电力设备,2005;场击穿型激光触发真空开关的设计及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9年13期)
李海涛,张涛,安韵竹,李震梅,宋美春[2](2019)在《基于超导脉冲变压器的脉冲电源剩余能量回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的电感储能脉冲电源,提出一种提前主动回收剩余能量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一个桥式电容转换电路吸收放电初始阶段的漏感能量,而在负载电流脉宽达到要求后,利用回收的漏感能量使二次侧电感电压极性改变,进而快速切断负载电流,并将剩余能量转移至一次侧电感中。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切断负载电流和回收剩余能量,而且负载电流的切断时刻可控。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反映的规律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邹祖娇[3](2019)在《高压脉冲变压器结构与工艺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高压脉冲变压器的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对高压绕组形式的选取及结构排布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其灌油工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前言:高压脉冲变压器广泛应用在雷达、高能物理、环保除尘、直线电子加速器等技术领域内,由于电压越来越高(一般从几十千伏到几百千伏),对波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工程实施起来也就越来越难。成功研制高压脉冲变压(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9年11期)
张大伟,程旭[4](2019)在《人体结石破碎小型脉冲变压器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于人体结石破碎的高压脉冲发生器主要由脉冲变压器和一级Marx发生器组成,主要设计了一个用于一级Marx发生器充电的、输出峰值脉冲电压为10kV且输出脉冲电压上升时间为24.525us的小型脉冲变压器。在分析其频率特性基础上,求得其实际电磁参数,并做了方波测试实验;最后做了脉冲发生器的脉冲破碎实验,证明设计的脉冲变压器符合本案例实验要求。(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6期)
焦灿,李海涛,安韵竹,陈毅,姜志鹏[5](2019)在《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线圈结构参数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于脉冲功率电源的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集超导储能与脉冲放电为一体,在脉冲功率技术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设置合理的线圈结构参数可以提升高温超导脉冲功率变压器的耦合系数和储能容量,满足脉冲功率电源小型化、轻量化的优化目标.本文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ysys EM,建立了同轴饼式线圈迭加结构的单模块变压器模型和环形结构的多模块变压器模型,根据磁场分布和后期计算,分析了结构参数对脉冲变压器耦合系数和原边超导线圈的储能的影响.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77 K时,采用相同用线量的情况下,单模块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耦合系数和原边电感线圈的储能随线圈高度减小逐渐增大;多模块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减小线圈高度、增大内半径能够获得较高的性能,为超导脉冲变压器的脉冲电源实验验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低温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邹祖娇[6](2019)在《一种80 kV高压脉冲变压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款用于电除尘设备脉冲高压电源中高压脉冲变压器的设计方法,主要分析脉冲变压器的关键设计点,并建模进行电场仿真。结果表明,产品上机工作正常并可靠运行。(本文来源于《通信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路通,李震梅,李海涛,柳娜,张圣[7](2019)在《基于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的脉冲电源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建立脉冲电源驱动导轨型电磁发射的数学模型,利用动态负载取代固定负载,分析加力与非加力两种动态负载、固定负载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研究多个高温超导脉冲功率变压器模块的并联放电特性,并探究多个模块驱动的轨道式电磁发射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当负载电阻和电感分别固定在1. 2 mΩ和1μH时,相比于动态负载,固定负载副边电流的脉冲峰值误差为13. 11%,使用动态模型能更精确地研究脉冲电源的放电特性。(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2期)
闫艳坤,张彦[8](2019)在《弹载脉冲变压器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空空导弹加速度信号隔离电路中脉冲变压器的常见故障模式进行分析,其次对故障给导弹飞行任务带来的影响进行建模仿真。仿真结果得出,故障发生时导弹不会出现姿态失控,威胁载机安全。但是,难以完成飞行任务。最后,提出了脉冲变压器的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高晓晶,胡元潮,段志强,周英博,王雅文[9](2019)在《连续脉冲电源用超导脉冲变压器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超导电感储能用于脉冲电源,可以减少充电过程中的电阻损耗,降低对初级充电电源的功率要求。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超导脉冲变压器的连续脉冲电源电路,对该电路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原理分析,指出该连续脉冲电源电路兼具漏感能量回收和负载剩余能量回收的优点,并研制了用于该连续脉冲电源电路原理验证的小型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通过连续电流脉冲测试实验对该连续脉冲电源电路原理和小型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的可行型进行了验证,分析比较了该小型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在常导和超导状态下的连续脉冲输出特性。测试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并证明了超导电感在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和降低对初级充电电源功率要求方面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张涛,李海涛,李震梅,王艳萍,翟蕾[10](2018)在《基于超导脉冲变压器的连续脉冲电源模块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连续电磁发射用电感储能连续脉冲电源,首先对基于单模块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的连续脉冲电源电路及其实验验证结果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单模块的基础上设计了多模块的电路拓扑和多模块超导脉冲变压器线圈模型,最后利用多模块脉冲电源的设计参数,进行了连续脉冲成形仿真。通过构建3组环形结构,每组12个模块的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在0.1Hz的固定工作频率下,系统总储能5.7MJ,负载电流脉冲峰值可达640k A,放电结束后原边电感回收的剩余能量占总储能的44.4%。仿真结果证明了脉冲电源模块化方案的可行性,在放电结束后的系统剩余能量能够有效回收利用,不过断路开关电压仍然较大,需要较多的断路开关串联使用。(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8年07期)
脉冲变压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基于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的电感储能脉冲电源,提出一种提前主动回收剩余能量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一个桥式电容转换电路吸收放电初始阶段的漏感能量,而在负载电流脉宽达到要求后,利用回收的漏感能量使二次侧电感电压极性改变,进而快速切断负载电流,并将剩余能量转移至一次侧电感中。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切断负载电流和回收剩余能量,而且负载电流的切断时刻可控。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反映的规律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脉冲变压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鑫,陈美青,刘畅.基于脉冲变压器的真空开关触发电路[J].电子世界.2019
[2].李海涛,张涛,安韵竹,李震梅,宋美春.基于超导脉冲变压器的脉冲电源剩余能量回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9
[3].邹祖娇.高压脉冲变压器结构与工艺设计探讨[J].电子世界.2019
[4].张大伟,程旭.人体结石破碎小型脉冲变压器研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
[5].焦灿,李海涛,安韵竹,陈毅,姜志鹏.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线圈结构参数影响分析[J].低温物理学报.2019
[6].邹祖娇.一种80kV高压脉冲变压器设计[J].通信电源技术.2019
[7].路通,李震梅,李海涛,柳娜,张圣.基于高温超导脉冲变压器的脉冲电源建模与仿真[J].低温与超导.2019
[8].闫艳坤,张彦.弹载脉冲变压器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J].河南科技.2019
[9].高晓晶,胡元潮,段志强,周英博,王雅文.连续脉冲电源用超导脉冲变压器设计与试验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9
[10].张涛,李海涛,李震梅,王艳萍,翟蕾.基于超导脉冲变压器的连续脉冲电源模块化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