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实验中学255100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结合生活化教学,提出了有效应用策略,希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应用
生活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摘取案例,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托进行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推崇生活化教学方式,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著名教育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教育指导价值。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生活化教学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人们更多地开始将生活中的案例与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将教材内容具体化、生动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尤其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生活化教学理论更加受到教育界的追捧。
一、注重课堂导入环节,以生活案例入手
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时,在学习到友谊和生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这两小节内容合并在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社会热点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背后隐藏的原因,结合教师的指导引入教材主体教学,让学生明白在学校与同学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遇到问题时应该怎么办,激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视生命。通过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植入生活中实际案例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紧跟课堂节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将课本教材中讲述的知识内化于心,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学模式,从生活化探究模式入手
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表现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得到发展。生活化探究模式成为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课堂组织模式之一,将生活中常发生的案例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情景表演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亲自参演、亲身体会或者作为旁观者的角度去认识分析整个事件,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并将自己的体会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适度适时的正确引导工作,让学生在情景表演中明白某些道理。
三、创设学习情境,加深课程认识程度
随着教学改革的提出,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要求的不断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认识,更加重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并且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内容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相适合的学习情境,通过生活化素材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鲜活的课堂情境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和掌握。
四、引入生活化事件,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教师在课堂知识的教学中,将学生实际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在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得到实际经历的体验,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例如,在诚实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你们在和同学借钱的时候都按照约定还了吗?”以这种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来让学生对诚实守信进行理解和学习;然后教师以此为课题中心,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析诚实守信的益处和意义。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对诚实守信的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觉树立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
五、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学生理解
教师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了有效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并且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些,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在生活中得以体现,达到学以致用。教师布置生活化作业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契合,避免作业失去效果。例如,在家庭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回到家里,帮助母亲做一些家务,与父母聊聊天,与家人进行一下沟通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作业的完成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可以形成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思想。生活化的作业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可以健康地成长,树立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综上可知,初中时期是学生思想观念以及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该时期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所有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教师需要正确认识生活化教学的措施和意义,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学习,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7,14,(4):96。
[2]王冰广辟教学资源,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以上册教材为例[J].中华少年,2017,(24):14-15。
[3]彭晓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17,(2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