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花:富兰克林的伦理思想探源论文

赵春花:富兰克林的伦理思想探源论文

摘 要:写于1771—1790年的《富兰克林自传》详细记载了富兰克林在北美商业和政治环境下的奋斗和进步,是人们了解、研究富兰克林最常用的材料。书中传达出富兰克林关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三重维度关系的观点,即“反对过度逐利、要无私回报社会、一视同仁,互助互爱以及内外兼修,远离恶习”。富兰克林伦理思想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环境有关,更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总的来说,其伦理道德观是将清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产物。

关键词:富兰克林;伦理思想;文化渊源

一、研究现状

写于1771—1790年的《富兰克林自传》详细记载了富兰克林在北美政治和商业环境下的创业、奋斗历程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人们了解、研究富兰克林最常用的依据。富兰克林杰出的成就使他成为当时美国最伟大和最杰出的人,至今仍令美国人骄傲不已。因此,关于富兰克林的研究一直经久不息。

1840年,斯帕克斯第一次将富兰克林遗留下来的大量自传手稿与书信编纂成10卷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著作集》。关于富兰克林的外文论著笔者共搜集到23本(搜索来源: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联合采购”部分和万方数据库外文资料),其中16本是关于他的自传,余下7本涉及富兰克林科技思想的研究。罗伯特·塞尔称:“富兰克林是任何美国自传研究的基础。”总体来说,国外学者主要探索了富兰克林的宗教道德观、教育观、科技思想等方面。

据了解,自去年4月动工以来,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规划面积7500亩,已落实用地规模4000多亩,广汽新能源汽车、广汽乘用车发动机公司、电池工厂等约10个项目已落地。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以获取能源资源和输出过剩产能为目的。但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落实过程中,在一些具体合作项目中出现了“单向施惠”现象,即馈赠式贸易让步。“单向施惠”有利于提升合作意愿,但缺乏效率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会导致一些国家对国际合作存在过高的期待,所谓的“期待”无法实现后国际合作可能会发生变更。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沿线国家应努力营造更多人关注、更多人参与、更多人贡献、更多人受益的国际合作局面。

而我国学者对富兰克林的研究主要是富兰克林的事迹介绍,他与美国文化、实用精神、政治活动述评,以及其思想的文化渊源等方面。例如:邓俊娥通过对《富兰克林自传》的分析得出富兰克林的宗教信仰具有两面性:表面上是个自然神论者,内心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富兰克林自传》通过三种叙事策略巧妙回避了这种双重宗教观。近年来,学者也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解析了此文本。2015年,胡永辉和刘晓妍发表在安徽工业大学学报上的《试析〈自传〉中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伦理品格》一文指出,富兰克林伦理品格中的自利、理性和受约束性使他成为亚当·斯密笔下理想的经济人形象[1]。凡此种种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富兰克林在中国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学术界对富兰克林及其作品思想的研究。

1.加强语篇层面的研究。名物化不仅仅是词汇语法问题,更有丰富的语篇语义功能。王振华和石春煦[2]751指出,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在小句层面讨论名物化的词汇语法特征,对名物化在语篇层面的语义功能挖掘不够深入。他们尝试探索了名物化在语篇中的形成本质,认为名物化现象在语篇发生学上具有动态性,在实例化过程中形成专业化、合理化和人际化效果[2]760。名物化的形成动因是以往研究所忽视的重要问题,从大语篇层面探索答案是一条可行的新思路。

二、富兰克林伦理思想的文化渊源

《富兰克林自传》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自传作品之一,读者众多,对历代美国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富兰克林成功人生的经验总结,不失为一部励志之作。该书向世人诠释了美国人的形象及美国人的价值观,文本中折射出来的伦理思想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一)富兰克林伦理思想形成的基础——清教思想

富兰克林出生在波士顿的一个清教家庭,从小就接受了长老会的教育。年幼的富兰克林热爱阅读,他通过自我教育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并以自己的方式信仰上帝,认识神示。富兰克林极少参加教堂的礼拜活动,也不参与任何有关宗教的讨论,但从没有放弃过宗教原则。他认同清教教义中自律、内省、勤奋、节俭等观念,却也不盲目笃信《圣经》中的箴言信条。虽然他认为教会的部分教义枯燥乏味也不愿意严格遵守,但从未改变他对上帝的虔诚,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自律。为了达到道德上的至善至美,他甚至提出了十三项美德用以修身养性。这十三条美德包括节制、沉默寡言、勤勉、贞洁、谦虚等,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清教主义热情。可以说,是清教主义这片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富兰克林的伦理思想。

综观国内外研究,多数集中在文本分析及文本中映射出来的宗教观、教育观等,为我们研究《富兰克林自传》提供了多重角度,但对其伦理思想文化渊源还缺少系统翔实的阐释。本文通过对《富兰克林自传》进行文本细读,揭示出作家伦理思想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环境有关,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对当代社会的人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价值。

清教主张清洗国教内保留的烦琐的天主教仪式及教阶制度,同时提倡清教徒过“勤俭清洁”的俭朴生活,反对奢侈豪华的生活享乐,追求道德上的纯洁、净化与完善。传统的清教主义思想对美国人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清教主义者教会美国人应该以自己的善行来赋予生活的意义,每个人对自己的以及家庭的幸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与此同时,清教主义思想也教会美国人一些美德,如节俭、清洁诚实、尊重老人、崇拜上帝。

(二)富兰克林伦理思想形成的源泉——儒家思想

富兰克林的伦理思想不仅具有清教主义特色,也与当时在美洲传播的中国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伦理思想有共通之处。近年来,富兰克林与中国的文化渊源开始备受关注。皇后区赫丽丝图书馆馆长、圣约翰大学兼职教授王学良博士的研究表明,富兰克林本人事实上曾经对中国文化作过很深的思考和研究,努力从中国文明中汲取营养[2]。此外,王学良认为,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最为重要的中国文明爱好者”。

1725年,富兰克林只身来到费城,当时中国文化在此盛行。当时的对华贸易热使富兰克林开始关注有关中国的书籍。1738年,富兰克林通过阅读《中华帝国概况》一书,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入而广泛的了解。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欣赏不只停留在表面上。富兰克林在接触中国文化时是多方面的,如从中国北方的取暖方法中获得启示而改良了美国的取暖炉,发明了富兰克林式火炉;他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中国社会及政治制度、中国的丝织和瓷器制造、中国的园艺、造船和航海等。此外,他把这些成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到美国社会和生活中。与此同时,他表达了对中国的喜爱之情。有一次,他向朋友表示,如果时机合适,他将访问中国[3](P15)。当然,富兰克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始于他对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关注和解读。富兰克林在写给怀特菲尔德的信中称孔子为“东方著名的改革家”,对孔子的儒家思想推崇备至。从1728年开始,富兰克林着手编定十三项美德,其在余生就伦理道德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更严格的执行。从现存文本可以看出,富兰克林至少有两次提到了孔子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可见,富兰克林对中国的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研究,而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在潜意识里也影响到其伦理道德观的形成。《论语·学而》中有云:“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其中的“俭”和“让”与富兰克林十三美德的第五条俭朴以及第十三条谦虚相对应。《论语·子路》中有:“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可见,“恒”德与十三项美德中第六条勤劳(不浪费时间)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分析表明,富兰克林的十三条美德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存在相通之处。无论孔子及其弟子还是富兰克林,都注重将美德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用以人们的日常修身,以提升、完善自己的德行。

三、结语

传入北美的清教主义对富兰克林伦理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虽迫于现实,富兰克林根深蒂固的清教主义思想开始逐渐向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思想过渡,以致其成为自然神论者,但清教主义仍是他伦理道德思想形成的基石。此外,富兰克林通过不断探索和学习,从中国儒家思想汲取了大量的养分。尤其是他提出的十三项美德,与儒家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因此,儒家思想也是富兰克林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富兰克林的伦理道德思想绝不是简单地借鉴中国儒家思想,他将其置于本民族的文化语境中。也就是说,他将清教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理性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胡永辉,刘晓妍.试析《富兰克林自传》中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伦理品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5(1):52-54.

[2]王学良.本杰明·富兰克林对中华文明的汲取——纪念富兰克林诞辰300周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7.

[3]袁雪生.《富兰克林自传》与美国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6-0030-0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6.014

收稿日期:2019-06-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富兰克林自传》的文学伦理思想研究”(研究年限:2017-2019;项目编号:17C1277)。

作者简介:赵春花(1981—),女,吉林长春人,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张红雨)

标签:;  ;  ;  ;  ;  ;  ;  ;  ;  ;  ;  

赵春花:富兰克林的伦理思想探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