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结构论文_秦福雯,康濒月,姜凤岩,刘晓丽,徐恒康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被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被,结构,模型,安吉县,叶面积,植物群落,径流。

植被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秦福雯,康濒月,姜凤岩,刘晓丽,徐恒康[1](2019)在《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植被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是退化高寒草原常见的地表覆盖物,具有调控土壤养分循环和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特征的作用。以青藏高原地区典型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样方内生物结皮的发育程度将所有样方分为4个类型,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原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对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0-10 cm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生物结皮由藻结皮向苔藓结皮发育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禾本科植物占比上升,莎草科植物和杂类草占比下降,而豆科植物占比无显着变化。(2)在草本植物群落中,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重要值最高,溚草(Koeleria Pers.)、异针茅(Stipa aliena Keng)、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矮火绒(Leontopodium nanum)是主要的优势物种。(3)生物结皮盖度与植被盖度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4)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增加了禾本科植物比例,减少了杂类草比例,增加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高度和生物量。(5)无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覆盖下0-10 cm土壤的全氮含量差异显着(P<0.05),而土壤全磷、有机碳含量、碳氮比和氮磷比无显着变化。由此可见,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下,生物结皮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进一步探明其生态作用,以发挥其在退化草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石鑫,李钢,王冉,张由松,刘祥超[2](2019)在《不同植被结构模式毛竹林植物物种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过度垦复毛竹林地下层植被结构模式对林地植物类型的影响,对安吉县试验区不同结构模式的毛竹林地开展植物资源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毛竹林物种相对较为丰富,共计有70个植物物种,其中草本类物种占50.0%以上。在植物类型上,主要以菊科、百合科、蔷薇科、西草科等为主。与毛竹林对照试验区相比,林下种植灌木或灌草后可以明显增加林地的植物类型。(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毕骄[3](2019)在《城市公园绿地植被结构与鸟类多样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口激增,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日益重要。鸟类作为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物种,易于观测和量化。而城市公园绿地植被结构的不合理配置已经成为当前城市鸟类多样性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研究城市公园绿地植被结构与鸟类多样性关系,以期为今后以提高鸟类多样性为导向的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以及提高城市生境质量、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本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典型的城市公园为例,基于不同的植被结构对城市绿地进行分类并选取了5类典型生境的15个样地,分别用样带测量法和样点法进行维管束植物调查和鸟类调查,分析不同植被结构绿地间植被群落组成和鸟类群落特征的差异,探究生境结构特征及植被结构特征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显着影响因子,进一步得到回归方程,以预测城市绿地中鸟类的丰度和丰富度,最后提出以丰富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的建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研究区域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10种,隶属66科171属。其中,半闭合双层阔叶林的植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着高于开敞草地和闭合单层阔叶林,半开敞草地的植物丰富度显着高于闭合单层阔叶林,植物多样性显着高于开敞草地。2.在研究区域春秋两季中共记录到鸟类40种3413次/只,分属8目25科,其中,春季共记录到鸟类30种1345次/只,秋季共记录到鸟类30种2068次/只。优势种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树麻雀(Passer montanu)、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3.半闭合双层阔叶林的鸟类丰富度、丰度和多样性均为最高,而闭合单层阔叶林最低,且半闭合双层阔叶林的鸟类丰度显着高于闭合单层阔叶林。4.在不同植被层中,鸟类主要在乔木层中进行栖息和运动,而在地被层中取食,且在地被层活动的鸟类通常不会远离其周围的灌木丛。在不同植被结构类型绿地中,半闭合双层阔叶林的每种鸟类行为方式出现频次均显着高于其他类型样地。5.鸟类丰富度与样地面积及周长呈显着正相关,鸟类丰度分别与植物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呈显着正相关,并且在控制面积变量前提下鸟类丰富度与植物丰富度也呈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周长对鸟类丰富度的影响达到了显着水平,植物多样性和乔木的平均胸径对鸟类丰度具有显着积极影响,并由此得到了两个回归方程用于预测鸟类种类和数量。6.基于上述结果,提出相应建议:(1)在不扩大公园面积的基础上,设计师应尽可能的设计面积较大的绿地,减少小型绿地的出现概率,以吸引和保护更多的鸟类,更好的实现城市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2)从增加鸟类多样性角度考虑,城市公园中应增加半闭合双层阔叶林和半开敞草坪这两种植被结构类型的绿地,减少单一树种的闭合单层阔叶林种植,应在乔木层林下多样化搭配灌木树种;(3)增加城市公园中植物种类,在乔灌草合理搭配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乔木比例;(4)城市公园应更加重视功能区域的划分,通过对植物的配置以及绿地的管理程度的不同来区分人与鸟类的活动场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润[4](2019)在《半干旱矿山排土场植被结构参数遥感估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结构参数是生态恢复力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但其传统测量方法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且覆盖面小,而遥感技术因其全天候、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等优势,正广泛用于植被监测与估算。然而,露天矿山排土场重建的植被结构是人工和自然双重作用的结果,具有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异质性强等特征,这给植被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化估算带来了困难。鉴于此,本文基于World View2影像,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露天矿山排土场植被结构参数特征因子库以及估算模型,并将之应用到黑岱沟露天矿4个排土场,得到如下结果与结论:(1)开发了适用于半干旱排土场植被结构参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开发地面数码摄像与数据处理方法,可有效提取植被覆盖度信息;开发简化植被结构类型与经验模型统计生物量相结合的方法,可极大减少传统收割法的工作量;提出生物量基础数据用于植被空间结构参数确定的方法,可减少重复调查。(2)对比分析了排土场典型植被群落光谱、植被指数以及纹理特征。结果发现:典型植被光谱差异在Red Edge、Nir1和Nir2波段最为明显,尤其是Nir1和Nir2两个波段;植被指数差异主要表现在RVI;纹理特征差异受波段和纹理计算窗口大小双重因素影响,整体上表现为近红外波段纹理差异大于可见光波段,且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纹理参数差异随计算窗口增大而增大,而在近红外波段范围,总体上差异表现为较小计算窗口大于较大计算窗口,尤其以3×3、7×7和9×9计算窗口差异最为显着。(3)利用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排序方法确定了对植被结构参数具有重要解释性的因子。结果表明:对植被覆盖度贡献度较高的特征因子主要为NDVI、SR和Red,主要为植被指数信息;对地上生物量具有较高解释度的特征因子是Red Edge、Mean和Nir,主要为影像的光谱信息以及波段均值信息;相关性、信息熵和方差等纹理信息对空间结构参数贡献度较高,,且纹理信息主要由Red波段计算得出。实验证明,基于随机森林的特征筛选方法能够较好地为估算模型提供模型输入数据。(4)随机森林特征优选结合MEA-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很好的用于半干旱矿山排土场植被结构参数估算。最优的MEA-BP模型在植被覆盖度估算中决定系数2达到了0.8630,均方根误差为0.0795;地上生物量2为0.9115,均方根误差为1.4805kg/m2;空间结构参数2为0.6240,均方根误差为0.0906。这表明基于MEA-BP模型在半干旱矿区植被结构参数估算应用中具有较高的精度水平和可靠性。(5)半干旱矿山排土场植被恢复分析表明:排土场植被覆盖度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空间结构指标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相关性较弱。重建区整体覆盖度、生物量蓄积和空间结构均优于原生场地。重建后不同植被配置类型覆盖度并非随恢复时间持续增长,如长恢复年限的乔灌和乔灌草两种模式的覆盖度就小于短恢复年限;绝大多数配置类型地上生物量随恢复时间增长而增大;对于空间结构参数,除单纯乔和草本结构之外,其他配置结构空间参数指标均随时间同步增长,表明植被结构稳定性逐年提高。排土场植被结构参数最高的是乔灌草混合模式,说明这种混合模式有利于提高植被结构丰富度,从而提高恢复力和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徐震,高建恩,赵春红[5](2018)在《草地植被结构对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植被结构在调控坡面土壤侵蚀机理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方法,采用不同下垫面,对不同坡度和雨强下草被根系和冠层对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寻求发达根系固土增糙耗能降蚀是减少大暴雨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8年12期)

赵志斌,朱燕琴,齐广平[6](2018)在《植被结构类型对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甘肃省清水县汤峪河野外观测径流小区2016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不同植被结构类型对径流小区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结论:1)各小区的平均径流系数在0.36%~0.76%之间,裸坡地径流量(深)是乔木林、灌木林、乔灌混合林和草地全年径流量的1.7~2倍,其中乔木林结合林下植被的截留效应,其径流量最小,单一的灌木林较乔灌混合区减流效果更好,草地的径流量略大于乔木林和灌木林。2)不同植被类型的坡地径流含沙量和侵蚀量表现为:乔灌混合林>灌木林>乔木林>草地>裸坡地,裸坡地的侵蚀量分别是其他各小区的48倍左右,含沙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1)。乔灌混交林充分利用了林层空间结构,减小了侵蚀含沙量,草地的近地表盖度高,侵蚀产沙量少。因此,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复杂的林层立体结构,对于水土保持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8年22期)

金虹,吕环宇,林玉洁[7](2018)在《植被结构对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区冬夏微气候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重要作用,且不同的植物配置、绿地形态以及植被结构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以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为例,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针对不同植被结构的居住区绿地进行冬夏两季微气候现场实测,对不同植被结构的微气候调节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植被结构影响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结构趋于复杂,植被对于冬季冷风的遮挡作用和夏季的降温增湿作用均随之增强。该研究为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8年10期)

王佳,吕春东,牛利伟,张芳菲[8](2018)在《道路植被结构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扩散影响的模拟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道路植被结构对城市内可吸入颗粒物(简称PM10)扩散的影响,该文设计不同道路绿化布局模式,在夏季和冬季不同的风向条件下,利用叁维微气候模型(ENVI-met模型)模拟大气颗粒物扩散的规律;另外,该文选择百子湾路、林大北路、交道口东大街、东直门北小街、农展馆南路6条不同绿化布局的道路作为北京市街区道路的典型案例,监测夏季和冬季不同绿化布局道路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并与ENVI-met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高宽比一定的情况下,乔灌草的布局方式对PM10浓度降低作用最明显,其次是乔灌组合方式,乔木对降低PM10浓度的作用较弱,灌木对降低PM10浓度的作用最弱;在植被布局相同的情况下,街道高宽比值越小,PM10浓度降低的越明显。实测和模拟结果对比发现:两者相对误差分布在10%以下的占全部的71%,相对误差分布在10%至20%占全部的22%,相对误差分布在20%以上的仅占全部的7%;模拟值和实测值拟合的决定系数R2为0.9894,RMSE为8.399μg/m3,说明模拟结果精度较高,因此ENVI-met模型能够合理模拟道路植被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扩散的影响,对PM10浓度降低作用角度考虑乔灌草的布局方式最优。(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0期)

邱玲,刘芳,张祥,高天[9](2018)在《城市公园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削减空气颗粒物浓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颗粒物污染成为城市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依据植被的横向结构、竖向结构及植被类型3个因子对宝鸡市公园绿地进行划分,并选取11种不同植被结构的绿地,在分析地点、时间、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绿地面积等环境因子对绿地内空气中ρ(PM_(2.5))和ρ(PM_(10))"本底效应"影响的基础上,探究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对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削减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不同监测地点和监测时段内,ρ(PM_(2.5))和ρ(PM_(10))有极显着差异,植物养护管理程度较高的城市公园绿地对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削减作用较为明显,一天中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呈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变化趋势;(2)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对ρ(PM_(2.5))和ρ(PM_(10))有极显着影响,在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条件下,ρ(PM_(2.5))和ρ(PM_(10))随风速的增大、温度的减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且ρ(PM_(10))变化范围大于ρ(PM_(2.5));(3)1 hm2以下绿地面积的变化对ρ(PM_(2.5))和ρ(PM_(10))无显着影响;(4)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内ρ(PM_(2.5))无显着差异,但ρ(PM_(10))有极显着差异,其中开敞式以灌木为主的绿地中ρ(PM_(10))最低,多层闭合式阔叶林中ρ(PM_(10))最高,其余9种植被结构绿地削减作用居中且相近.研究显示,不同植被结构的城市公园绿地对ρ(PM_(2.5))和ρ(PM_(10))的削减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制约,可为优化城市绿地植被结构进而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潘岑[10](2018)在《气候变化与放牧干扰对黑河上游植被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化背景下,作为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耦合作用的敏感区,干旱区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与综合管理正面临严峻挑战。自然过程和频繁的人类活动交互作用已经引起植被格局变化,精确检测和量化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影响程度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并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黑河流域上游为产水区,也是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的农牧交错带,超载过牧、植被格局演变等现象对中下游用水影响巨大。本文以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利用1983-2010年GLASS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数据、同期气象格点数据、放牧数据和植被类型图,辨析了气候和放牧驱动下植被LA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并定量区分不同驱动力对植被LAI变化的影响贡献率。最后使用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方法构建静态模型,模拟植被 LAI在未来不同情景下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上游牧草生长季平均127天,近30年来显着增加(p<0.05)。1983-2010年间,整个流域干湿指数(Arid Index,AI)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达77%,呈湿化趋势,西南部变化最为敏感;植被LAI状态也逐渐变好,1983-2010年间,LAI变化的敏感区从西南地区转移到中北部地区。1983-2000年约29%,2001-2010年约41%的LAI主要格局变化可以被AI解释。气候影响LAI的高敏感区,2000年之前位于流域西南部野牛沟一带,而2000之后移至流域中北部肃南一带。气候变化(AI的增加)是整个流域的LAI改善的主要原因,而人类干扰如生态恢复(植树造林)政策和过度放牧导致局部(中、北部)LAI发生变化。在流域尺度上,气候暖湿化及当地生态恢复政策对植被LAI的正影响掩盖了过度放牧的负影响;在某些特定气候区,人类活动可以放大或降低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对植被的风险。(2)高寒草原和灌丛两种植被类型受放牧影响最大,在1985-1991和1997-2004时段内放牧负效应最为突出。封育和轮牧的实施有利于植被LAI的改善,也抵消了部分时期由于过牧(牲畜头数激增)所产生的负效应。年均放牧时长由西向东递减,高寒草甸(173天)>高寒草原(148天)>灌丛(123天),流域偏东部的灌丛放牧密度偏大。放牧空间型分布存在地域差异,海拔、植被类型和区域放牧管理(例如区域畜种差异)不同是主因,过牧对东部灌丛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构成了很大威胁。(3)2001-2010年间,黑河流域上游整体LAI变化受放牧干扰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两种驱动力正负效应共存;气候主导了 LAI的变化。流域西部气候正影响呈增加趋势,增加的负放牧影响掩盖了一部分气候暖湿化的正影响;放牧加剧了不利的气候条件对东部植被LAI的负面影响。在不考虑长期放牧变化的情况下,气候对植被影响的贡献可能被低估。因此,需进一步加强该流域的放牧管理(封育和轮牧)以缓解当前的放牧压力。(4)运用CART方法构建了黑河上游植被静态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模型综合准确率为78.2%,深度为8、节点数为128时达到最小均方误差0.218,增加了放牧干扰参数后的模型对植被LAI分布的模拟准确率提高约12%。利用模型对未来气候和放牧情景模拟的结果显示:在流域尺度上,暖湿化的气候条件会促使主要植被LAI空间平均增加(0.015),但放牧干扰对放牧植被所产生的负效应,即: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灌丛LAI空间平均减少(-0.021),会削弱一部分气候的正效应。(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植被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过度垦复毛竹林地下层植被结构模式对林地植物类型的影响,对安吉县试验区不同结构模式的毛竹林地开展植物资源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毛竹林物种相对较为丰富,共计有70个植物物种,其中草本类物种占50.0%以上。在植物类型上,主要以菊科、百合科、蔷薇科、西草科等为主。与毛竹林对照试验区相比,林下种植灌木或灌草后可以明显增加林地的植物类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被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秦福雯,康濒月,姜凤岩,刘晓丽,徐恒康.生物土壤结皮演替对高寒草原植被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2].石鑫,李钢,王冉,张由松,刘祥超.不同植被结构模式毛竹林植物物种调查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19

[3].毕骄.城市公园绿地植被结构与鸟类多样性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刘润.半干旱矿山排土场植被结构参数遥感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5].徐震,高建恩,赵春红.草地植被结构对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

[6].赵志斌,朱燕琴,齐广平.植被结构类型对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8

[7].金虹,吕环宇,林玉洁.植被结构对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区冬夏微气候的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8

[8].王佳,吕春东,牛利伟,张芳菲.道路植被结构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扩散影响的模拟与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8

[9].邱玲,刘芳,张祥,高天.城市公园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削减空气颗粒物浓度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8

[10].潘岑.气候变化与放牧干扰对黑河上游植被结构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白洋淀湿地典型景观空间分布格局2009...典型植被反射光谱特征模型对比验证结果白洋淀湿地芦苇斑块分布格局(图片来...内秦淮河水系植被结构植被结构数据查询

标签:;  ;  ;  ;  ;  ;  ;  

植被结构论文_秦福雯,康濒月,姜凤岩,刘晓丽,徐恒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