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Ni-Ti形状记忆合金修复腭裂骨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瑞[1](2020)在《壳聚糖季铵盐和PAA/PAH涂层镍钛合金的制备与细胞相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性骨折、骨折内固定治疗过程中,感染发生率较高。由于感染难以控制、细菌耐药等原因,无法彻底清除感染源,后续治疗也无法进行。在临床常用的金属内置物表面引入天然的抗菌物质,既可以在骨折的局部达到长期的抗菌效果,又可以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以期达到消除感染、促进康复、恢复患肢功能的效果。壳聚糖季铵盐作为壳聚糖的衍生物,不但拥有季铵盐的抗菌效果,还保留了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是理想的材料改性物质。目的:制备壳聚糖季铵盐和聚丙烯酸/聚丙烯胺盐酸盐(PAA/PAH)涂层镍钛合金,评估材料对成骨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方法:本实验分为三部分。首先,采用壳聚糖和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等原料合成壳聚糖季铵盐(HACC),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氢谱核磁(1H-NMR)进行表征,并测定其溶解度和取代度。利用层层自组装法合成壳聚糖季铵盐微胶囊,采用罗丹明B进行荧光标记。其次,对镍钛合金板材进行表面活化和高分子聚合物(PAA/PAH)涂层,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亲水角观察其表面形态和亲水性。最后,通过细胞增殖-毒性(CCK-8)实验和活死细胞染色实验,评估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结果:利用壳聚糖和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等原料成功制备了壳聚糖季铵盐,测定其溶解度为4.23 mg/ml,取代度为57.3%。通过荧光检测罗丹明B,证实在微胶囊中引入了壳聚糖季铵盐。在镍钛合金表面成功制备高分子聚合物(PAA/PAH)涂层,扫描电镜(SEM)观察其表面呈现孔洞状结构,并且发现亲水性有显着性改善。在72小时内,细胞相容性实验显示微胶囊溶液和涂层前后镍钛合金浸提液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AA/PAH涂层镍钛合金共培养,成骨细胞贴壁良好,无畸形。结论:制备的壳聚糖季铵盐和PAA/PAH涂层的镍钛合金,在72h内未发现诱导成骨细胞发生明显的毒性反应。
刘小勇[2](2017)在《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微创治疗椎体骨折的研制与相关基础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可扩张椎体支架的设计(一)椎体解剖与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短缩的分析目的:研究国人脊柱椎体的解剖特点和记忆合金特性,利用几何数学原理分析探讨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EVS)的设计参数与短缩,探讨EVS椎体内扩张的安全性。方法:10具完整干燥脊柱标本,测量椎体前(A)、中(H)、后(B)的高度和椎体终板截面内倾距离长L与R及中心线长M,以M为EVS长度设计参数;Excel软件统计分析;运用几何原理分析EVS的短缩关系。结果:T4L5椎体终板水平截面L/R长度为(22.3±2.6/22.4±1.8)mm(测量范围为18mm35mm),中心线M为(20.6±1.728.8±2.0)mm(测量范围为17mm32mm),M略小于L/R;椎体中高H为(15.7±1.822.8±1.3)mm(测量范围为12mm26mm);椎体中高与椎体上终板矢状轴前后缘的比值H/M为0.700.80;弧长f取23mm可以满足临床国人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EVS的设计要求。EVS的短缩差在1.0mm6.0mm之间:临床常见的胸腰段椎体EVS短缩差为2.0mm3.0mm之间;特殊设计球形EVS短缩差为4.0mm6.0mm。结论:椎体侧位前后缘距离M可作为EVS的设计参数和应用规格的选择依据;EVS在椎体内可以安全的扩张。(二)记忆合金椎体可扩张支架设计参数的探讨目的:测算记忆合金椎体可扩张支架的表面积、体积与质量,初步测算可扩张椎体支架的镍离子游离量,探讨其作为体内植入物的可行性。方法:对本设计的三、四、五、六瓣叶可扩张椎体支架表面积和自身体积进行测算,记忆合金镍离子相关资料数据,推算可扩张椎体支架的镍离子游离度;对照正常人体血镍浓度、人体日生理摄入量,对其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本设计可扩张椎体支架每只的表面积在420mm2900mm2之间,体积为110mm3280mm3,质量为772mg1968mg。可扩张椎体支架的镍离子体外Hanks液的测算最大峰值游离量为7517.4×10-6μg16852.44×10-6μg;设计最大规格的可扩张椎体支架在Hanks液释放镍离子的理论峰值占正常人体血镍离子量的0.0034%。结论:可扩张椎体支架的镍离子极微量游离,可作为椎体内的植入物。第二部分可扩张椎体支架的基础实验(一)椎体标本内扩张效果的初步影像观察——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动力内固定(MIVDIF)设计目的:影像观察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记忆合金椎体可扩张支架(SMA-EVS)在椎体内的初步实验复形与椎体的空腔形成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0.75mm厚的记忆合金板材初步研制的六瓣EVS 5枚,3枚置入两节未行骨折预处理的椎体标本,顶瓣旋转植入观察椎体内空腔的形成情况;另2枚置入一节行压缩骨折预处理的椎体内,一枚旋转植入,另一枚正常角度植入对照观察。标本摄片和CT三维重建,观察EVS对椎体标本的空间构建。结果:未骨折预处理的标本植入的3枚EVS顶瓣侧向旋转后,椎体内仍形成良好的空腔,EVS扩张后未见明显骨块卡入;骨折预处理的标本EVS顶瓣旋转置入,CT重建可见骨折椎体内的松质骨块可经宽的侧瓣间隙卡入EVS的空腔内,另一枚EVS顶瓣按设计要求置入,CT重建未见骨块卡入EVS空腔内。结论:EVS在椎体内可以产生预期的空间作用;六瓣EVS瓣叶的旋转植入椎体内可能对EVS的空腔产生影响。初步实验的影像结果为不同类型椎体压缩骨折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二)可扩张椎体支架填充材料的体外初步探究目的:观察体外可吸收填充材料的性能与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EVS)体外生物力学。方法:测试1.0mm厚度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3瓣叶、4瓣、5瓣各一枚和0.8mm厚度的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5瓣2枚,EVS应力-位移曲线,位移设定为7mm;测试水调制的α半水硫酸钙(SCS)调制的干燥模块生物力学;测试EVS填充SCS干燥后的生物力学;位移均设为5mm。调制磷酸钙(CP)、硫酸钙(SCS)与羟基磷灰石(HAP)至团状,直接置入水中,观察其变化。结果:在测试的应力-位移曲线结果中,单纯支架最大力学区间位于136.4-246.8N;水调制的SCS模块干燥后生物力学范围为128.3N151.1N;EVS支架填充SCS干燥后最大位移的生物力学459.9N602.5N之间;三者生物力学有显着差异,P<0.05;单纯水调制的磷酸钙(CP)、硫酸钙(SCS)与羟基磷灰石(HAP)在水中后均不能成型。结论:EVS有良好的生物力学;SCS、CP、HAP虽然在干燥环境中产生良好的生物力学强度,但不能在水中干结成型,水调剂样品不能实现单独对椎体骨折胶合固定。(三)可扩张椎体支架椎体内扩张与生物材料填充效果影像观察目的:影像观察记忆合金研制的可扩张椎体支架(SMA-EVS)椎体内扩张复形及材料填充效果。方法:自行研制的记忆合金支架六瓣7枚。3枚置入两节未行骨折预处理的椎体标本;另2枚置入一节行压缩骨折预处理的椎体内;观察椎体空腔与自体松质骨填充。一枚六瓣植入椎体侧边,直接填充可吸收填充材料;另一枚五瓣支架两次植入一侧灌注过骨水泥的标本内,观察支架椎体内的扩张影响,一次植入改良后的可吸收填充材料植入扩张空腔内。标本摄片和CT三维重建,观察支架对椎体标本的空间构建与填充材料灌注效果。结果:所植入的支架7枚8次在椎体标本内完全扩张6次,2次不全扩张。骨折预处理后的植入支架均获得扩张,可形成良好的空腔,部分骨折椎体内松质骨卡入支架空腔内;靠近椎体侧缘植入的支架部分扩张,填充可吸收生物材料后影像显示填充效果不理想;两节椎体预先一侧填充骨水泥,支架均仅获得部分扩张,随后改良填充材料植入支架空腔内,获得良好填充。将此椎体做了骨折处理,支架获得扩张。结论: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在骨折椎体内可达到自行扩张复形并产生预期的空间作用;未做骨折预处理的椎体标本可能受皮质骨以及松质骨自身强度和其他因素(椎体强化)的影响,支架不能完全扩张;传统的可吸收填充材料并不能很好的填充支架的空腔;改良后的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第三部分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研究(一)不同瓣叶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初步测试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的初步力学性能。方法对1.0mm厚度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3瓣、4瓣、5瓣各1枚和0.8mm厚度的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5瓣2枚、6瓣1枚可扩张椎体支架进行初步的压力测试,观察支架的应力-位移曲线变化。结果在测试的力学-位移结果中,可扩张椎体支架压力位移曲线呈“S”形变化,随着压力增大,支架的力量逐渐增大;当支架位移压缩7mm时,4瓣5瓣支架的极限张力为100246N;所测试的支架在完全压缩后没有断裂;压缩后的支架置于温水中,支架均完全扩张,支架高度没有丢失。结论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具有良好的初始张力,可以为骨折椎体提供初始的复位、扩张和支撑。(二)Kyphon球囊与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观察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Shape Memory Alloy Expandable Vertebrae Stent,SMA-EVS)的力学性能与Kyphon球囊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对1.0mm厚度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3瓣、4瓣、5瓣各1枚和0.8mm厚度的记忆合金板材研制的5瓣2枚、6瓣1枚EVS进行初步的压力测试,观察支架的应力-位移曲线变化,Kyphon球囊压入2ml液体,球囊应力值在80PSI左右,同法在生物力学测试仪上测试应力-位移曲线,设定位移值为5mm。结果:在测试的力学-位移结果中,EVS压力位移曲线呈"S”形变化,随着压力增大,支架的力量逐渐增大;在支架的极限位移7mm时,4瓣5瓣支架的极限张力为100246N;Kyphon的应力-位移为一渐进的曲线,5mm位移时Kyphon球囊的应力值为150PSI,所测压力值为123N。结论:可扩张椎体支架与Kyphon球囊为两个不同的力学体系,球囊的工作压力可作为椎体内松质骨的应力参照;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可以为骨折椎体提供初始的复位、扩张和支撑。(三)不同工艺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初步测试目的:对先期研制的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椎体内扩张后,对改进工艺参数的不同瓣叶不同工艺可扩张椎体支架的力学强度进行测试,目的进一步探索支架工艺与生物力学强度的关系,探讨支架的设计参数与制造工艺间的关系,寻求支架的最佳工艺。方法:支架的工艺可由记忆合金板材与管形材料加工而成。最初椎体内扩张成功的支架为记忆合金板材加工而成。本次支架生物力学性能的检测以此其基础,在改进其设计参数研制的支架中进行。本次支架生物力学强度的检测分如下几组:参照组:与椎体内扩张成功的同批次6瓣0.8mm记忆合金板材支架生物力学强度为参照组:其记忆合金板材设计参数厚0.8mm,瓣叶宽约1.2mm。因此,以其生物力学强度作为初始参照。第一组:3枚1.0mm记忆合金板材(3瓣、4瓣、5瓣各1枚)与0.8mm记忆合金板材(5瓣共2枚),共计5枚;本组为第一批支架的生物力学检测,所以在测试其生物力学强度时采用瓣叶接近全压缩状态,其压力位移设为7mm。此组作为支架生物力学强度的对照标准组。第二组:1.0mm厚度记忆合金板材6瓣1枚;0.8mm厚的记忆合金管形材料8瓣支架1枚;0.8mm厚度的记忆合金板材6瓣2枚、5瓣3枚;此组生物力学强度测定作为本设计支架的可能生物力学强度区间,压力位移设为5mm。第三组:0.8mm厚的记忆合金管形材料6瓣支架1枚、8瓣1枚;探索设计预期最理想的管形材料研制的支架性能与生物力学强度,压力位移为9mm。第四组:1.0mm厚度6瓣支架和0.8mm管形材料8瓣支架对应瓣叶的应力重复测试,观测本设计支架的记忆效应,压力位移为5mm。第五组:1.0mm厚度板材6瓣支架;检测瓣叶不同放置位置时的生物力学强度变化。衡仪生物力学测试仪测试记录支架的应力-位移曲线变化。结果:参照组:椎体内扩张的6瓣同批次的支架生物力学强度测定,压缩位移在7mm时,生物力学强度值为90N;第一组:各型瓣叶支架生物力学强度参照组:板材工艺的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在测试的力学-位移结果中,压缩位移在7mm时,对应的生物力学强度为136N236N之间;椭球体的支架压力位移曲线呈"S”形变化,在位移压缩2mm左右,支架生物力学强度范围在50N-75N,随后支架力学强度随着位移曲线呈弧形增加,出现一个“平台期”;随着压力-位移的进一步增大,压力-位移曲线再次出现陡的曲度变化,其压力位移终末时压力强度达到136N236N之间,平均168N;其中1.0mm板材3瓣的支架瓣叶的支架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生物力学强度最大,4瓣的其次,0.8mm板材制作的6瓣支架生物力学强度压力位移曲线对应值最小。第二组:支架生物力学强度区间组:本组结果中,1.0mm厚度记忆合金板材的6瓣支架生物力学强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最大,5mm的压缩位移终末值为238N。第三组:管形材料支架生物力学强度测试结果0.8mm厚度的管形材料研制的支架形状大致为菱形,即瓣叶非椭球形结构,为单一弧形结构。在压缩1mm时对应压力为45N-65N左右,在2mm处达到约73N,这一位移过程,支架的应力高于对应的板材工艺支架;随后支架随压力位移进入“平台期”,8瓣支架在压力位移近终末期略有所增加,6瓣的略有所下降;至设定的最大位移9mm时压力值为72N-110N,无板材加工的椭球形结构的“S”形尾端生物力学强度增加的情形。第四组:1.0mm厚度6瓣支架和0.8mm管形材料8瓣支架的应力重复测试,支架生物力学强度变化测试结果。第五组:1.0mm厚度6瓣支架瓣叶不同放置位置时的生物力学强度变化。结论: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记忆特性;不同厚度、不同瓣叶与不同工艺的支架其生物力学性能有所差异。(四)可扩张椎体支架椎体内生物力学分布有限元分析目的:应用脊柱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生理载荷作用下,椎体内植入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后,椎体与支架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方法:老年骨质疏松女性L1CT扫描资料,利用一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构造相对应的L1骨质疏松性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向5种加载状态下正常椎体、植入支架前后,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与L1椎体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在椎体未植入支架的单纯负载模拟实验中,椎体侧弯、后伸、前屈、旋转、直立时所受的应力分别为:17.1MPa、21.1MPa、44.0MPa、13.1MPa、11.4MPa。植入支架后,椎体载荷模拟实验中,所受应力与未植入支架时无变化。而椎体内支架在侧弯、后伸、前屈、旋转、直立时所受的应力分别为:82.7MPa、49.8MPa、42.6MPa、79.1MPa、22.8MPa。当模拟支架撤出椎体内,椎体内支架空槽应力结果在侧弯、后伸、前屈、旋转、直立时所受的应力分别为:82.7MPa、49.8MPa、39.2MPa、79.1MPa、22.8MPa。在本实验组的三维有限元的分析结果中,椎体植入支架前后仅在前屈位时椎体应力出现变化,无支架时椎体前屈最大应力为44.0MPa,植入支架后,最大应力为42.6MPa,当椎体内支架模拟从椎体内移除时,椎体最大应力为39.2MPa。结论: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植入椎体后,在椎体多数运动状态下椎体受力无明显变化;在前屈状态下,椎体植入支架前后最大应力有所变化,提示植入支架后的初期依然要减少前屈运动对椎体前缘的应力。第四部分脊柱结构的基础研究(一)椎体截面的数理学原理分析与脊柱病变的探讨研究背景:脊柱结构由椎体与椎间盘相间连接构成,这样的复合体对于脊柱的结构与力学有何特殊意义?临床上,在脊柱的椎体骨折与椎间盘退变中有何内在的结构因素?目的:测量脊柱椎体终板截面的横径与矢径,利用数理学原理分析脊柱椎体—椎间盘受力传递规律,分析人体脊柱椎体—椎间盘的受力规律与临床病理联系。方法:测量10具完整脊柱标本C2-S1各椎体上下截面的横径(L)、矢径(H),运用几何学相似原理:椎体/椎间盘上下截面面积变化可近似用数学方程表达,S1/S2=(a*b)/(A*B),S=π/4*L*H,分析椎体上下截面的结构规律;根据椎间盘的结构,利用物理学静水液压原理:F1/F2=S1/S2,分析椎间盘压力变化规律;根据数理学原理推测脊柱椎体—椎间盘的结构与力学规律。结果:脊柱椎体截面的结构从C2下截面到L4下截面面积呈“S”形曲线递增,L4下截面面积最大,L4下截面到S1上截面递减;椎体—椎间盘间截面横径矢径决定其椎体截面面积、压力系数K,K=L*H。结论:脊柱椎体—椎间盘自身结构决定了脊柱特有的力学传递与分布规律;建立数理学方程来认识脊柱的结构与力学传递规律能更直观的理解与观察脊柱力学特性与临床脊柱病变规律。(二)脊柱骨折的分型研究随着临床治疗研究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螺旋CT的影像重建技术和MRI技术的出现,给临床脊柱骨折的诊断与认识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影像学依据。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半个世纪来脊柱外科治疗技术的普及应用,近30年来脊柱微创外科的发展,临床上对脊柱骨折的治疗和认识有了更深刻的变化。根据脊柱自身结构与骨折规律,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临床脊柱外科骨折治疗进展,根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依据,结合脊柱骨折类型、影像学诊断和神经损伤程度综合考虑,我们在此引入脊柱骨折神经柱概念,将脊柱骨折分为三柱三型,以便适应新的临床技术变化与应用。
王辉[3](2017)在《牵张成骨技术一期治疗小型猪腭裂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小型猪腭裂动物模型,分组施行传统软组织瓣修复术及牵张成骨术修复腭裂的方式修复裂隙,对比研究牵张成骨术治疗腭裂对后续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月龄雄性小型猪21只分为A、B、C三组(A组6只、B组6只、C组9只),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均制作腭裂动物模型。而后A组不行修复,B组行软组织瓣修复术,C组随即行牵张成骨术,使用个体化牵张器关闭裂隙。C组牵张结束后与A、B组同期每月行CBCT检查,持续半年,观察颌骨发育情况。另外,C组牵张结束后分别于2w、4w、8w随机抽取一只处死取牵张区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成情况。观察期结束后处死全部动物,取术区粘膜组织,采用Masson染色观察粘膜瘢痕形成情况。结果:1.动物腭裂模型建立后,两种术式均成功达到修复腭裂目的。术后创口愈合良好,动物均未因术中出血及术后感染而死亡。2.腭部牵张成骨为膜内成骨方式,DO术后2w新生血管丰富,有类骨质形成;DO术后4w初期骨小梁形成,可见连接成网;DO术后8w新生骨进一步矿化成熟。3.粘膜瘢痕观察,腭裂修复术后术区粘膜瘢痕形成较牵张组重。4.三组间比较颌骨发育无显着差异。组内比较B组术后颌骨发育较为停滞,A组和C组保持一定速率增长。结论:腭裂的修复旨在功能和美观的完善。软组织瓣修复方式术后瘢痕形成较重,抑制后续颌骨的发育。牵张成骨术对腭裂术后颌骨的发育无影响,并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裂隙关闭,可作为修复腭裂的新途径。
王正飞[4](2017)在《功能化钛钉对骨质疏松症大鼠内植物—骨界面骨整合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去卵巢大鼠骨质丢失情况,建立理想的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方法:取8-10周龄雌性Wistar大鼠56只,分为去卵巢组和对照组,其中,去卵巢组50只,对照组6只。饲养8周后采用Micro-CT扫描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去卵巢组和对照组相比,扫描图像显示股骨髁见更少的骨小梁结构,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显示骨体积、骨密度、平均连接密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均明显比对照组低,骨小梁间隔明显比对照组高。说明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骨量明显减少,骨质明显疏松,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成功构建。结论: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去卵巢8周后可成功构建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本模型可广泛用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目的:评价功能化钛钉对骨质疏松症大鼠内植物-骨界面促骨整合的能力。方法:将四组表面经促细胞粘附活性多肽RGD、促成骨多肽OGP、二者联合(RGD+OGP)处理及未处理的各25枚钛钉,随机植入50只去势大鼠股骨髁,饲养8周后取出含内植物的股骨样本,采用Micro-CT扫描对图像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通过EDS能谱分析元素组成,对含量进行定量检测;采用生物力学检测仪测量最大拔出力;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硬组织切片,并对图像定量分析骨体积和骨-植入材料接触面积,来明确功能化钛钉对骨质疏松症大鼠内植物-骨界面促骨整合的能力。结果:钛钉表面经RGD或(和)OGP处理后,植入去势大鼠股骨髁8周,与未经处理的钛钉相比,Micro-CT观察到更密集的骨小梁结构,骨密度明显增高;EDS能谱元素分析显示螺钉表面钙、磷含量明显增多;生物力学实验显示螺钉更加稳固,最大拔出力要更大;硬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和定量分析表明钛钉-骨界面间隙骨组织覆盖厚,数量增多。更为重要的是,RGD+OGP组显示出RGD和OGP具有在成骨性能方面增加的协同作用,能表现出更强的骨整合效应。结论:功能化钛钉对骨质疏松症大鼠内植物-骨界面具良好的促骨整合的作用。
蒋程程,邓金勇,宋庆高,何苇,陈尚[5](2012)在《骨膜牵张成骨修复腭裂的荧光组织化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镍钛记忆合金进行骨膜牵张成骨修复犬腭裂的成骨过程及规律。方法用健康杂种犬8只建立腭裂动物模型。2月后在裂隙缘一侧安置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进行骨膜牵张,牵张力为250±20g。分别于20、30、40和60 d取材,在取材前14 d与前3 d对家犬进行肌肉注射四环素(50 mg/kg),采用组织荧光化学法对实验侧及对照侧骨组织形成过程进行观察及评价,并进行骨组织计量学动态参数检测。结果不同牵张时期荧光亮度由弱变强,荧光双标记线间距逐渐变宽,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膜牵张成骨效果稳定,为腭裂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王志强[6](2012)在《严重颅底缺损模型建立及形状记忆合金支架—生物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颅底重建是颅底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颅底手术共同的特点是操作空间狭小、组织结构复杂、难度大。颅底手术带来的骨性及膜性的结构缺损会引发脑脊液漏、颅内组织移位,从而继发颅内感染、脑膜脑膨出及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因此,可靠的颅底重建是颅底手术患者康复的有力保障。既要建立可靠持久的颅脑屏障、消除死腔、不影响疾病复查,又要获得理想的美容效果、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副损伤小、效果切实。初始的颅底重建仅以皮瓣密闭硬膜,之后发展到了局部瓣,但脑脊液漏发生率和死亡率高。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区域性肌皮瓣治疗较大缺损,并进行骨性重建的尝试。20世纪80、90年代游离组织瓣以及带血管游离组织瓣的发展使得颅底重建的效果更加可靠。自体组织和异体材料的应用并行,各具优劣点。自体材料已朝建立有效血运的方向发展,异体材料由于具有组织相容性好、取用方便、易于塑形、避免二次创伤等优于自体材料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颅底重建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由简单缝合、堵漏逐步发展到多层重建、恢复原有解剖层次结构,由对不确定修补的摸索发展到并对膜性/软组织性重建与骨性重建并重的不清晰认知。不论是在显微神经外科还是在内镜神经外科,颅底重建技术进步突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诸多的门类繁多的、据临床医生个性化特点而层出的手段和方式,目前的广泛认识和接受的是利用一种或多种重建材料以三明治式或其各种改良方法进行的多层重建,以此更加确定避免术后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与大量、丰富而又各异的临床资料相比,严谨、规范的实验研究却相对稀少。文献中所报导的多数是小范围的、个体化明显的结果,而无普遍代表性价值。为寻找一种能够应用到临床的、能够应对不同情况颅底缺损的材料与方法,设想将一种形状记忆合金及薄膜材料融合到一起,前者起骨性支撑作用,后者起膜性修补作用,同时又能伸缩、折曲而保持形状不变,就会将骨性重建与膜性重建同步完成,不仅能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还能更加方便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从而增加了救治患者的安全系数。1963年美国海军军械研究室Buehler发现的等原子比的镍钛合金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并以反映其组成成分和初始发现单位的ni-ti-navy-ordnance-laboratory的缩写nitinol为其命名。深入研究发现镍钛合金除了具有良好形状记忆效应外,还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高阻尼效应、高强度、超弹性、抗腐蚀性及抗疲劳性等特点,是一种独特的拟生态材料,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镍钛合金在神经外科的许多应用目前处于发展阶段,相对较少,仅有动脉瘤夹、血管介入治疗材料等。脑膜建是一种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具有国内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被较多实验证实并临床用于硬脑膜缺损修补。本课题拟以形状记忆合金中的镍钛合金和生物型人工硬脑膜脑膜建为材料、设计并制作用于颅底重建中兼顾骨性重建与膜性重建的植入物及其使用器械,从而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又不增加患者费用及医疗单位的运行成本。因近年有文献报导镍钛合金因可能释放镍离子而具有生物毒性,故同时对此做初步研究。材料与方法第一章:形状记忆合金支架-薄膜瓣复合体及其相应器械的设计与制作1.拟定方案:有剪切式、解脱一式和解脱二式三种初始设计方案,均包括形状记忆合金支架-薄膜瓣复合体及其递送器械。详细结构及组成、操作及图示略。2.材料的选择与制作:按预定设计方案,先生产制作镍钛合金支架;再在生产以猪腱膜提取物为原材料生产生物型人工硬脑膜过程中将镍钛合金支架包裹于其内。同时制作相应器械。第二章:犬中颅底缺损并脑脊液漏模型的建立及实验治疗1.实验动物及分组:选择健康杂种犬7只,随机先取2只建模,余下5只随机编号,在建模基础上实施实验治疗,即一期以此前生产制作并无菌化处理的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行颅底修补重建术。2.犬颅解剖特点的研究及预实验:确定手术切口及相应手术路径,预见术中可能出现问题、需要使用的特殊器械等。3.模型制作:腹腔-静脉联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吸氧,心电监测,必要时呼吸机支持,维持静脉通路。侧卧头高位,固定、保护。眼眶后至耳屏前、颧弓上方的手术相邻区域备皮。碘伏消毒。做犬单侧眼眶后水平相邻点与同侧颧弓中点间弧形切口,长约5cm,切开至中颅底外侧骨质。以纵向与横向移行转折处、即骨质垂直面与水平面移行处为标识,于其内侧以微型磨钻于建模区内磨出直径1cm骨窗,放射状切开硬脑膜(蛛网膜一并开放),确认脑组织外露、脑脊液溢出,止血可靠,敷薄层明胶海绵后,分层间断缝合颅外肌层、筋膜,内翻法皮内连续缝合皮肤。术中、术后静脉输入糖盐水1000ml-1500ml,带入青霉素240万单位。及时拔除气管插管。隔离观察、稍加约束、早期进流食、保持切口清洁。3日后解除约束。2周内单独饲养。4.实验治疗:在建模型成功基础上、相应器械辅助下一期将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置于犬中颅底缺损区的骨质内板与硬膜间隙(即颅内-硬膜外间隙)。实验治疗动物的其他操作和处置与模型动物一致。5.观察指标:术后犬的行为活动与生存情况、有无脑脊液漏等;术后3个月行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第三章犬额窦缺损并脑脊液鼻漏模型的建立及实验治疗1.实验动物及分组:具体同第二章。2.犬颅解剖特点的研究及预实验:原则上同第二章。3.模型制作:一般处理同第二章。术中取侧卧头高位,收下颌并颈侧屈,使额部居中、居高。做犬单侧额窦后外侧缘与中线夹角处之三角钩形切口,成角600左右,每边长约2cm,基底侧朝向同侧前外之眶部。切开至骨质,剥离肌皮瓣翻向前外侧,显露额窦上壁额顶部骨质;于其最凸出处以微钻磨出直径12mm骨窗,显露并切开额窦粘膜;于额窦下壁中部近中线侧、稍平坦区,以微钻磨出直径1cm骨窗,显露并放射状切开硬膜(蛛网膜下腔一并开放)。其外敷明胶海绵并涂EC耳脑胶。切口皮瓣随呼吸而龛动,予以加压包扎。4.实验治疗:在建模成功基础上、在相应器械辅助下一期将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置于犬额窦下壁缺损区的骨质内板与硬膜间隙(即颅内-硬膜外间隙)。实验治疗动物的其他操作和处置与模型动物完全一致。5.观察指标:同第二章。第四章镍钛合金支架抗腐蚀性和镍渗透性研究1.标本收集与配对分组:收集两种动物模型实验治疗组动物治疗前后的血液标本、局部组织标本,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其中的镍含量。收集两种动物模型实验治疗组动物使用前后的镍钛合金支架以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支架表面的钛、镍原子比含量。2.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法,经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比较两种模型实验治疗前后动物血液标本及局部组织标本中的镍含量、镍钛合金支架使用前与实验治疗后3个月后钛镍原子比含量的比值。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章:形状记忆合金支架-薄膜瓣复合体及其相应器械的设计与制作1.方案一中的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之二、方案二和方案三中的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结构基本一致,按预定方案制作成功,其中,镍钛合金支架暂做四条支臂。已生产出的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均行灭菌处理,达到植入生物体内的要求,可备作动物模型的治疗实验用。2.方案一中的器械制作成功。金属材质为医用不锈钢,激光焊接工艺,手柄部材质为工程塑料,将器械主体的手柄和前端设计并生产制作成为更利于操作的钝角形,可经高温高压、低温等离子等方法灭菌后使用。方案二和方案三中的器械未能制作成功。3.将方案一中的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之二和相应器械配合使用,需要借助丝线牵拉,操作相对方便。注:在此后的动物模型治疗实验中据此而实际应用。4.将前述方案做了修改,设计并制作出方案四。未再在此基础上加工生产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试用中操作便捷性优于前者,且能达到抓持、固定、释放、取回等效果。第二章:犬中颅底缺损并脑脊液漏模型的建立及治疗实验1.按原定计划,单纯建模2例,实验治疗5例;模型可靠,手术顺利,单纯重建动作均在1分钟内完成。2.2例单纯建模动物术中平稳,术后全部存活,切口愈合良好,无脑脊液漏,无神经功能障碍。5例实验治疗动物全部存活。术后情况同2例模型动物。3.头颅侧位和斜位X光片显示单纯建模动物中颅底外侧骨性缺损区边缘清晰,缺损在10mm左右,未见其他异常表现,而实验治疗动物同时可见镍钛合金支架结构清晰,无伪影,无移位,四条支臂无弯曲变形。64排螺旋CT扫描并容积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1.5TMRI扫描可见手术区域脑挫伤表现,实验治疗动物对应位置未见支架影像,无干扰信号。4.单纯建模动物肉眼观察术区及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见局部、轻微炎性反应,肉芽组织瘢痕样生长。实验治疗动物尚见未全吸收脑膜建组织、镍钛合金支架包埋于其中,稳固,其表面小部分有少量瘢痕组织附着,其他大部分表面光滑完整。第三章犬额窦缺损并脑脊液鼻漏模型的建立及实验治疗1.单纯建模动物1例,因其出现脑脊液鼻漏未愈且可预见性死亡,在证实模型可靠性后,原拟定第2例单纯建模动物于术后半小时后即改行实验治疗。实际实施实验治疗6例。单纯重建操作在1分钟内完成。2.术中经过平稳。第1例单纯建模动物术后持续脑脊液鼻漏,未能行走,复苏后意识逐渐清醒,术后4小时嗜睡、术后1天昏睡、术后3天昏迷,术后5天死亡。6例实验治疗者生存良好。术后过程与第二章描述基本一致。3.实验治疗组动物头颅上下位X光片显示镍钛合金支架结构清晰,无伪影,四条支臂无弯曲变形,与额窦骨质缺损区的相对位置良好。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证实上述结果。1.5TMRI检查仅见手术区域软组织损伤及轻微脑挫伤表现,未明确支架影像,无干扰信号。单纯建模死亡动物未行上述检查。4.单纯建模动物尸检证实手术区局部和颅内组织广泛重度炎症。实验治疗动物犬颅底缺损区表面有薄层粘膜组织生长,其下有层状瘢痕组织形成,并与未全吸收脑膜建组织交错,镍钛合金支架包埋于其中,稳固。切片结果与第二章基本一致。第四章镍钛合金支架抗腐蚀性和镍渗透性研究1.犬中颅底缺损并脑脊液漏实验治疗前血清及局部组织中的镍含量分别为0.4180±0.09706、9.6680±2.93828,实验治疗后分别为0.4440±0.08173、9.0320±3.45773,实验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240和0.581,均大于0.05)。犬额窦缺损并脑脊液鼻漏实验治疗前血清及局部组织中的镍含量分别为0.4420±0.06979、11.0600±2.68480,实验治疗后分别为0.4360±0.08204、10.7780±2.45873,实验治疗前后的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772和0.531,均大于0.05)。2.犬中颅底缺损并脑脊液漏实验治疗组动物治疗所用镍钛合金支架使用前后钛、镍原子比含量比值分别为0.9847±0.00350、0.9832±0.00583,使用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值为0.617,大于0.05)。犬额窦缺损并脑脊液鼻漏实验治疗组动物治疗所用镍钛合金支架使用前后钛、镍原子比含量比值分别为0.9864±0.00365,使用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值为0.819,大于0.05)。结论1.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设计与制作成功,应用简便。2.成功建立犬中颅底外侧缺损并脑脊液漏和犬额窦缺损并脑脊液鼻漏两种模型,稳定、可靠;前者可发生自愈,后者脑脊液漏致命。3.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在两种动物模型中成功进行颅底重建,使用简便、安全,没有镍毒性反应的相关证据。
韩琪[7](2011)在《Ni-Ti SMA新型椎体扩张器的改进与辅助推进器的设计与制作》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很多60岁以上的女性和75岁以上的男性都患有骨质疏松症,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为椎体、腕部和髋部,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病人的致死率最大。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微创手术治疗,前者周期长,疗效差,并容易引起并发症;后者分为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成形术疗效快,却无法解决骨水泥渗漏和椎体高度丢失的问题;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扩张器全依赖进口,价格非常昂贵,无法普及使用,因此要着眼与开发新材料和新工艺。本文研发出一种新型Ni-Ti形状记忆合金椎体后凸成形器系统,其中的椎体扩张器在与之配套的辅助推进器的配合下,能够顺利进入椎体内并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扩张器撑开骨折椎体后可以留置于椎体内以提供更强的支撑力,亦可以被顺利取出,避免滞留在体内可能引发的感染等潜在问题。同时填充可降解的填充材料或骨水泥,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并降低邻近椎体的应力集中。这种新型椎体扩张器不仅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还能避免或减少手术过程中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丢失与术后患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本文在前期编织网格型椎体扩张器的工作基础上开展设计改进和制作工作,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并得出如下实验结果:1.椎体扩张器的改进与制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加在扩张器两端的小环,使扩张器能与推进器相配合;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编织网格型椎体扩张器的编织参数,使用丝径为0.4mm的Ni-Ti记忆合金丝编织横截面直径为14.5mm,螺纹头数6、螺距分别为2mm和3mm的型号及螺纹头数为8、螺距为2.5mm的椎体扩张器共12枚。2.椎体扩张器的性能测试:在自由状态和束缚状态下对扩张器进行径向力测试,结果螺纹头数6,螺距为2mm型号的扩张器径向力最大,最大径向力达128.49N,对应的弹性模量为78.96MPa,达到撑开重度骨质疏松椎体的力学性能要求。扩张器在低温下卷曲缩小后,最小卷曲直径为5mm,可顺利通过椎弓根植入椎体内,在正常体温下可自行张开,恢复到设计形状,达到要求的撑开高度。3.辅助推进器的设计与制作: Ni-Ti形状记忆合金新型椎体扩张器的辅助推进器的设计思路是在B-Twin推进器基础上进行改进,改动的地方主要是内套筒、两轴间距和外壳。其中内套筒的前端攻出螺纹,为了和扩张器的后环进行连接,内套筒的后端改为花瓣状旋钮,可控制扩张器的释放;由于花瓣状旋钮直径为18mm,两轴间距也由8mm改为14mm,同时连接丝杠与外套筒内套筒的滑块A、滑块B、滑块C需要重新加工;外壳由原先的封闭式改为侧面开放式。4.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实施:成年猪脊柱标本在18.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溶液浸泡14天,并压缩制作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利用制备的新型Ni-Ti形状记忆合金椎体扩张器进行了椎体后凸成形术。发现大部分椎体均能被顺利撑开恢复椎体高度,在小部分骨密度下降不明显的椎体内会发生部分撑开情况,而在小部分骨密度下降不均匀的椎体内会发生逃逸现象,但几种情况下均能较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同时椎体扩张器既可以留在体内,也可以在椎骨中撑开空腔后取出,然后低压注入骨水泥,两种情况下均可以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
宋庆高,邓金勇,陈尚,黄桂林,蒋练[8](2011)在《腭裂缘骨膜牵张成骨不同阶段的组织学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腭裂裂隙缘的骨膜进行牵张,研究新骨形成的过程及规律,初步探讨骨膜牵张成骨方法修复腭裂的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杂种幼犬8只制作腭裂动物模型,采用安置骨膜牵张器的方法对裂隙缘的一侧骨膜进行牵张,牵张力为(2.45±0.20)N。在牵张器放置后20、30、40、60d各处死动物2只,未放置一侧为对照侧。结果裂隙缘骨膜受牵张后,新生成骨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增多,大量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组织在增生的成骨细胞作用下,钙化沉积成新骨,并逐渐改建成熟。结论新骨形成是沿牵张方向的膜内成骨方式完成的,在骨膜牵张器放置20d后牵张区已有新骨形成,随着牵张时间的延长,成骨量逐渐增加,40d时的成骨活动最活跃,至60d时新骨钙化程度较成熟,以骨改建和塑形为主。
邓金勇[9](2009)在《腭裂骨膜牵张成骨修复与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建立骨膜牵张成骨犬实验腭裂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自行设计的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对腭裂裂隙缘的骨膜进行牵张,检测不同时期激活素A(activin,ACT A)和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mRNA的表达,探讨ACT A/F S系统对腭裂边缘骨膜牵张成骨修复的调节模式,同时观察不同时期新骨形成的结构特点,研究新骨形成的连续过程及规律,对骨膜牵张成骨修复腭裂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犬硬腭骨膜牵张成骨术中激活素A和卵泡抑素表达的研究1.1选用健康杂种幼犬15只,手术建立骨膜牵张成骨的犬实验腭裂模型,并于腭裂模型制作后两个月,于腭裂裂隙缘骨膜下安放镍钛合金骨膜牵张器,以钛钉固定,牵张器即以250±20g牵张力持续牵引骨膜。1.2在骨膜牵张器放置后10、20、30、40和60天,各处死3只动物,切取牵张侧的新生骨组织及对照侧骨切开处未牵张的骨组织提取RNA,用RT-PCR检测ACTA、FSmRNA各时期的表达。2.腭裂缘骨膜牵张成骨的新骨形成研究2.1选用健康杂种幼犬10R,其中8只动物的手术及牵张器的放置方法同第一部分,2只动物不作任何处理。2.2在骨膜牵张器放置后20、30、40和60天,各处死动物2只,共8只,骨膜牵张器放置一侧为实验组,未放置一侧为对照组。另2只不作任何处理动物为空白对照组,于饲养60天后处死。在处死动物前14天和前3天肌肉注射四环素(50 mg/kg),处死后切取含实验组新骨组织、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骨组织的0.5cm×1cm大小骨块,采用硬组织骨切片技术,进行组织学分析和骨组织计量学动态参数检测,探讨新骨形成规律。结果:(1)RT-PCR实验结果:对照侧骨切开未牵张的骨组织10至60天标本检测出少量ACT A和FS mRNA,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侧的新骨组织在骨膜牵张器放置后10天已有ACT A和FS mRNA的表达,随着骨膜牵张器放置时间延长,ACT A和FS mRNA的表达量逐渐上升,骨膜牵张器放置后20、30、40及60天ACT A mRNA表达量分别为lO天的1.78、2.82、4.27及3.04倍;骨膜牵张器放置后20、30、40及60天FS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天的1.52、2.12、2.47及1.90倍。牵张侧ACT A mRNA的表达量10天与20天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天与30、40及60天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天与30天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天与40、60天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天与40、60天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与60天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侧FSmRNA的表达量10天与20天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天与30、40及60天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天与30、40、60天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天与40、60天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与60天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T A mRNA表达量对照侧与牵张侧10天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与牵张侧20天样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与牵张侧30、40、60天样本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1)。FS mRNA的表达量对照侧与牵张侧10、20天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与牵张侧30、40、60天样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腭裂模型的裂隙缘骨膜受牵张后,最终在骨膜下形成了新骨。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了新生骨在成骨细胞数量上的增长,以及胶原纤维和骨小梁排列方向上的变化。大量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组织在增生成骨细胞作用下,钙化沉积为新骨,并逐渐改建成熟;(3)四环素荧光标记结果:在骨膜牵张器放置后不同牵张时期荧光标记带长度及面积上的变化,荧光亮度由弱变强,双标记线由无到有,双标间距由窄变宽,显示了新骨形成过程的一个动态变化规律;(4)骨组织计量学动态参数测量结果:对照组在靠近骨切开处仅见少量散在荧光带分布,未见有明显四环素双标线形成;实验组20、30、40及60天四环素双标平均间距分别为:46.07±0.58μm、77.36±2.5μm、97.18±1.6μm、115.2±2.91μm,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1);实验组20、30、40及60天平均矿化沉积率分别为:4.18±0.05μm/d、7.03±0.23μm/d、8.83±0.15μm/d、10.47±0.2μm/d,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1)。结论:在犬硬腭骨膜牵张过程中ACT A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增强膜内成骨,FS参与对ACT A生物活性的调节,ACT A/F S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新骨形成是沿牵张方向的膜内成骨方式完成的,在骨膜牵张器放置20天牵张区已有新骨形成,随着牵张时间延长成骨量逐渐增加,40天的成骨活动最活跃,至60天时新骨钙化程度较成熟,以骨改建和塑形为主。本研究通过制造腭裂的动物模型后,在腭裂的裂隙缘安放自行设计的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经过镍钛合金的记忆效应牵张骨膜,以原位产生新骨,最终在骨膜下形成新骨,表明了骨膜牵张能够在口腔颌面部形成一定的新骨。
冯志宏[10](2009)在《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外伤、肿瘤切除、先天畸形等原因造成的上颌骨缺损,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程度的颜面畸形与功能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的咀嚼、发音、吞咽等功能,并进一步伤害患者的自尊、自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各式各样的上颌骨缺损中,单侧上颌骨缺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上颌骨缺损。具有缺损区大、余留牙和支持组织偏于一侧,属于侧方游离端等特点。对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的修复与重建,主要包括外科重建与阻塞器式义齿修复。外科方法主要是通过植骨、植皮、皮瓣转移等进行缺损的骨性重建,在此基础上行义齿修复,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的容貌及丧失的功能。但是,传统的外科重建往往存在需骨供区、对患者二次创伤的问题。同时,由于上颌骨解剖结构复杂、形态极不规则,外科手术重建的难度很大。因此,上颌阻塞器式义齿修复仍是目前单侧上颌骨缺损修复行之有效的方法,精心设计制作的上颌阻塞器式义齿可以较好地恢复患者的面容和语音、吞咽等功能。然而,由于该种阻塞器义齿主要依靠健侧余留牙提供固位与支持,缺损侧缺乏有效的骨性支持结构。在咀嚼状态下,患侧义齿不可避免的向缺损腔方向转动,出现下沉不稳定现象。当咀嚼压力去除后,义齿又将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这种不稳定现象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咀嚼功能的有效恢复,另一方面对健侧基牙产生较大的侧向扭力,损害基牙的健康。同时阻塞器与缺损腔颊粘膜及软腭间存在潜在的间隙,在进食时,该间隙往往成为食物返流入鼻腔的通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单侧上颌骨缺损时,如何在不给患者带来二次创伤的情况下,重建缺损侧骨性支持结构,争取以自体组织封闭口鼻腔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技术是近年来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牵张成骨是指利用组织的张力-应力效应,对部分离断但仍保持血供的骨段(骨转移盘)给予特定频率和方向的牵引力、使骨段逐渐分开,间隙由新生骨取代,从而达到骨骼延长或改建目的的技术。应用该技术,可引导缺损区周围余留骨组织沿预期轨迹向缺损区生长,通过调节骨引导的方向,使新生骨组织达到所需要的形状。在新骨生成的同时,相应的软组织也会随之重新塑形或衍生。因此,如果能够利用牵张成骨技术在上颌骨缺损侧原牙槽嵴位置重建新生牙槽嵴,再于新生牙槽嵴上行种植义齿或常规义齿修复,将大大提高义齿的稳定性,较好的恢复咀嚼功能。同时伴随新生牙槽嵴而新生的软组织将大大缩小口鼻腔交通的面积,为自体组织封闭口鼻腔奠定基础。但是,如何使新生牙槽嵴基本处于原牙槽嵴的位置是一个关键环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将CT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 RP)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技术(CAD/CAM)引入了牵张成骨修复颌骨缺损领域。应用CAD/CAM技术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的三维颅骨模型,设计骨切开线,设计及放置个体化牵引成骨器,模拟牵张成骨过程以及预测结果等。通过对手术过程的模拟及效果的预测,克服单纯凭临床经验带来的盲目性。本实验根据单侧上颌骨缺损重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文献的回顾,从三方面对利用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嵴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一、犬牙槽骨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模拟临床患者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际情况,建立犬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CT扫描及专业软件建立犬单侧上颌骨缺损的三维模型,并在三维模型上设计个体化弧形牵张器。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所设计的牵张器的可用性及利用牵张成骨在原牙槽嵴位置上重建牙槽嵴的可行。总结分析实验中的经验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改进牵张器的设计,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利用改进设计的牵张器在原牙槽嵴位置重建缺损牙槽嵴的可行性。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个体化弧形牵张器的设计规律,初步认识上颌牙槽骨弧形牵张时所生成新骨的位置的基本规律;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利用人颅颌骨三维模型,探索适用于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的个体化弧形牵张器,并虚拟模拟分析利用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在原牙槽嵴位置上重建牙槽嵴的手术方式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联合牙槽骨及颧骨牵张成骨真正在缺损侧重建骨性支持结构的思路,并进行了牵张器的设计制作及牵张成骨过程的虚拟、实体模拟实验,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分析人牙槽骨与牙弓形态的关系,得出了利用牵张成骨重建缺损牙槽骨时,制作骨转移盘的截骨方式。该截骨方式使得牵张结束时余留的口鼻腔相通面积可以最小,为以自体组织封闭口鼻腔提供了必需的软组织。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首次提出利用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在原牙槽嵴位置上重建新生牙槽嵴,实现单侧上颌骨缺损侧骨性重建的方法。2、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及数控加工技术实现了牙槽骨弧形牵张器的个体化设计和制作,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牵张器的可用性、在原牙槽嵴位置上重建新生牙槽嵴的可行性。3、首次建立了与临床最为相似的单侧上颌骨缺损的犬动物模型,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应用弧形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嵴的可行性。4、首次设计了用于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的联合牙槽骨及颧骨的牵张成骨器,并通过虚拟及实体模型模拟证实了牙槽骨、颧骨联合牵张成骨在缺损腔内重建骨性支持结构的可行性。5、通过对人牙槽骨与牙弓形态关系的分析,得出通过点与平面间垂线最短的原理设计适合截骨方式的理论,使得牵张成骨结束后余留的口鼻腔相通面积最小,为以自体组织封闭口鼻腔提供了必需的软组织。6、初步认识了弧形牵张成骨的基本规律,预使牵张新生骨位于理想位置,则牵张轨迹必须大于该理想位置的弧度。
二、应用Ni-Ti形状记忆合金修复腭裂骨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Ni-Ti形状记忆合金修复腭裂骨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季铵盐和PAA/PAH涂层镍钛合金的制备与细胞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壳聚糖 |
1.3 壳聚糖季铵盐 |
1.4 医用镍钛合金 |
1.5 层层自组装技术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壳聚糖季铵盐微胶囊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镍钛合金的表面活化和PAA/PAH涂层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壳聚糖季铵盐和PAA/PAH涂层镍钛合金细胞相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微创治疗椎体骨折的研制与相关基础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临床技术回顾与研究意义 |
(二) 本实验研究内容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的设计 |
(一)椎体解剖与EVS的短缩差分析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二)记忆合金椎体可扩张支架设计参数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记忆合金可扩张支架基础试验 |
(一)可扩张椎体支架在椎体标本内扩张效果的初步影像观察 ——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动力内固定(MIVDIF)设计 |
参考文献 |
(二)可扩张椎体支架填充材料的体外初步探究 |
参考文献 |
(三)可扩张椎体支架椎体内扩张与生物材料填充效果影像观察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研究 |
(一)不同瓣叶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初步测试 |
参考文献 |
(二)Kyphon球囊与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观察 |
参考文献 |
(三)不同工艺可扩张椎体支架的生物力学初步测试 |
参考文献 |
(四)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在椎体内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脊柱结构与力学规律的基础观察 |
(一)椎体截面的数理学原理分析与脊柱病变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二)脊柱骨折的分型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1)记忆合金医学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 网络资料记忆合金介绍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部分实验记录与图片 |
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专利 |
致谢 |
(3)牵张成骨技术一期治疗小型猪腭裂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功能化钛钉对骨质疏松症大鼠内植物—骨界面骨整合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功能化钛钉对骨质疏松症大鼠内植物-骨界面骨整合的效应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钛合金表面改性在骨科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本课题接受下列基金资助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致谢 |
(5)骨膜牵张成骨修复腭裂的荧光组织化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设计 |
1.2牵张装置[4] |
1.3 手术方法 |
1.4 动物处理 |
1.5 观察方法及测量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四环素荧光标记观察 |
2.2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动态参数测量分析结果 |
3 讨论 |
(6)严重颅底缺损模型建立及形状记忆合金支架—生物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形状记忆合金支架-薄膜瓣复合体及其相应器械的设计与制作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犬中颅底缺损并脑脊液漏模型的建立及实验治疗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犬额窦缺损并脑脊液鼻漏模型的建立及实验治疗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镍钛合金支架抗腐蚀性和镍渗透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致谢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7)Ni-Ti SMA新型椎体扩张器的改进与辅助推进器的设计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椎体后凸成形术概述 |
1.3 形状记忆合金 |
1.3.1 形状记忆效应与超弹性 |
1.3.2 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
1.3.3 Ni-Ti 形状记忆合金在医学上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实验设备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与设备 |
2.2.1 热处理 |
2.2.2 椎体扩张器的编织方案 |
2.2.3 椎体扩张器编织参数的改进方案 |
2.2.4 椎体扩张器的力学性能测试 |
2.2.5 辅助推进器的设计及制备 |
2.2.6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的制作 |
第三章 Ni-Ti 形状记忆合金椎体扩张器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3.1 椎体扩张器的临床使用要求 |
3.2 Ni-Ti 形状记忆合金椎体扩张器的制备 |
3.2.1 椎体扩张器两头小环的设计及制备 |
3.2.2 编织参数的优化 |
3.2.3 椎体扩张器的制备 |
3.3 椎体扩张器的性能测试 |
3.3.1 扩张器的记忆性能和超弹性 |
3.3.2 扩张器的支撑力 |
3.3.3 扩张器的最小卷曲直径 |
3.3.4 扩张器的撑开高度 |
3.4 结果及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辅助推进器的设计及制备 |
4.1 辅助推进器的研究意义 |
4.2 辅助推进器的改良设计及对比 |
4.3 辅助推进器的制备及工作行程 |
4.3.1 辅助推进器的制备 |
4.3.2 辅助推进器的安装过程 |
4.3.3 辅助推进器的工作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i-Ti 形状记忆合金椎体扩张器在离体动物模型内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实施 |
5.1 制作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模型 |
5.1.1 骨质疏松性椎体模型的制备 |
5.1.2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模型制备 |
5.1.3 结果 |
5.2 使用Ni-Ti 形状记忆合金椎体扩张器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 |
5.3 结果及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全文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腭裂缘骨膜牵张成骨不同阶段的组织学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犬腭裂模型的建立 |
1.1.1 麻醉与固定 |
1.1.2 手术经过 |
1.1.3 术后护理 |
1.2 牵张器的放置 |
1.3 动物分组与处理 |
2 结果 |
2.1 骨膜牵张器放置体会及观察 |
2.2 HE染色观察 |
2.3 改良Masson三色染色 |
3 讨论 |
(9)腭裂骨膜牵张成骨修复与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器械与材料 |
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 实验动物 |
第一部分 犬硬腭骨膜牵张成骨术中激活素A和卵泡抑素 表达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腭裂缘骨膜牵张成骨的新骨形成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牵张成骨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犬牙槽骨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嵴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犬单侧上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
实验二 牙槽骨弧形牵张器的设计与制作 |
实验三 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嵴的动物实验 |
第二部分 改良的犬牙槽骨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牙槽骨弧形牵张器的改良设计及制作 |
实验二 应用改良设计牵张器牵张成骨重建 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嵴的动物实验 |
第三部分 人牙槽骨及颧骨三点式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的体外研究 |
实验一 人牙槽骨及颧骨联合牵张器的研制及体外实验 |
实验二 人牙槽骨牵张成骨重建单侧上颌骨缺损侧牙槽骨的截骨方式的相关研究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应用Ni-Ti形状记忆合金修复腭裂骨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季铵盐和PAA/PAH涂层镍钛合金的制备与细胞相容性研究[D]. 张广瑞. 兰州大学, 2020(01)
- [2]记忆合金可扩张椎体支架微创治疗椎体骨折的研制与相关基础实验研究[D]. 刘小勇. 苏州大学, 2017(04)
- [3]牵张成骨技术一期治疗小型猪腭裂模型的实验研究[D]. 王辉.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4]功能化钛钉对骨质疏松症大鼠内植物—骨界面骨整合的效应研究[D]. 王正飞. 苏州大学, 2017
- [5]骨膜牵张成骨修复腭裂的荧光组织化学分析[J]. 蒋程程,邓金勇,宋庆高,何苇,陈尚.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2(04)
- [6]严重颅底缺损模型建立及形状记忆合金支架—生物膜的研究[D]. 王志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7]Ni-Ti SMA新型椎体扩张器的改进与辅助推进器的设计与制作[D]. 韩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8]腭裂缘骨膜牵张成骨不同阶段的组织学变化分析[J]. 宋庆高,邓金勇,陈尚,黄桂林,蒋练.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02)
- [9]腭裂骨膜牵张成骨修复与机理的初步研究[D]. 邓金勇. 遵义医学院, 2009(S1)
- [10]牙槽骨弧形牵张成骨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冯志宏.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