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黄曲霉菌,小球藻,乌桕,生长,黄曲霉,乳酸菌。
混合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田亚东,邹旸,韩琳洁,刘正,郝东升[1](2019)在《叁种同型发酵乳酸菌混合培养的发酵特性及对黄曲霉抑菌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植物乳杆菌(L)、乳酸片球菌(P)、凝结芽孢杆菌(B)及叁种菌混合培养液对黄曲霉的抑菌作用,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叁种菌及其混合培养的上清浓缩液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叁种菌及其混合培养的上清浓缩液均对黄曲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乳酸片球菌、植物乳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及其叁者混合培养的上清浓缩液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5.860±0.050)、(15.737±0.155)、(14.287±0.096) mm和(15.173±0.032) mm,其中植物乳杆菌和乳酸片球菌的抑菌直径最大(P<0.05)。(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9年21期)
王新,汤江武,吴逸飞,姚晓红,孙宏[2](2019)在《基于混合培养和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复合净水功能菌群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1株具有不同净水功能的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液体共培养的方法,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混合培养物中的菌群变化,确定这些菌株的共存能力和生长特性。以混合培养中的优势菌株为核心形成不同菌群组合,确定复配菌株组合,并通过净水实验确定其净水功能。结果显示,菌株AOZ1或BSK9、W14或BSK3在混合培养条件下可以有效生长,是混合培养的优势功能菌。以菌株AOZ1或BSK9为核心菌株,与其他功能菌组合可构建形成复合净水功能菌。其中,由AOZ1、BSK9、W14和BSK3组成的复合菌对河道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8.0%和76.8%。结果表明,采用PCR-DGGE监测下的液体共培养方法,可有效构建净水复合菌群。(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段亚豪,曹玉玺,吴祖芳,张文文,徐大伦[3](2019)在《果酒酵母菌混合培养的生长规律及对山乌桕蜂蜜酒发酵风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前期筛选得到的优良果酒发酵菌种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和东方伊萨酵母菌(Issatchenkia orientalis,Io),通过混合培养研究其生长规律;以山乌桕蜂蜜为主要发酵基质,通过感官评定和电子鼻比较了混合接种发酵和加曲发酵两种蜂蜜酒产品的感官特性和香气特征。结果表明,在有氧条件纯培养时,Sc和Io在30 h达到最大生长量都为2.2×10~8 CFU/mL;而厌氧条件纯培养时,Sc在30 h达到最大生长量为3.5×10~7 CFU/mL,Io在45 h达到最大生长量为0.5×10~7CFU/mL。在有氧混合培养45 h后,Sc和Io的最大生长量分别为10.2×10~7 CFU/mL和37.9×10~7 CFU/mL,Sc/Io比率呈下降趋势;在厌氧混合培养条件下,在同一发酵周期内,Sc和Io最大生长量分别为21×10~6 CFU/mL和1.4×10~6 CFU/mL,Sc/Io比率先(30 h)上升后下降;有氧培养条件下最大生长量明显高于厌氧培养。感官评定结果,加曲发酵法得分为66.4分,混合发酵法得分为78.2分,混合发酵酿制的蜂蜜酒口感较好,并保留了蜂蜜特有的蜜香。通过电子鼻系统对山乌桕蜂蜜汁和两种不同发酵方法生产的蜂蜜酒进行LDA(线性判别)分析、PCA(主成分)分析,其中LDA分析第一、第二主成分总的贡献率达100%,PCA主成分分析总贡献率为99.94%,表明发酵过程中山乌桕蜂蜜汁的风味发生了变化,且不同发酵方式的山乌桕蜂蜜酒香气具有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发利用天然植物资源的发酵精深加工与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9年05期)
马玲[4](2019)在《基于企业实习的高职学生混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系统性差、吸收力弱、实践性差和转化率低,无法有效的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混合培养模式采用咨询式培养方法进行课程与实习的设计,最大限度的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与企业实习相结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混合培养模式深入贯彻。(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09期)
干娟[5](2019)在《任务驱动下软件开发能力混合培养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挖掘中职学校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潜力、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总结出一套完整可行的培养模式是各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读与写(教育教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白梦洋,吴祖芳,李若云,熊国通,翁佩芳[6](2019)在《果酒酵母菌多菌种混合培养的生长规律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果酒酵母菌混合培养条件下生长状态的变化规律及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选取前期筛选获得的3种酵母菌:酿酒酵母131(简称Sc)、东方伊萨酵母65(简称Pf)和毕氏酵母166(简称Io),考察不同混合培养方式的酵母菌菌种的生长变化情况,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比较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相对于纯培养,两两混合培养时,非酿酒酵母Pf和Io均对酿酒酵母Sc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Sc受Pf抑制更明显;3种酵母菌混合培养时,Pf占优势地位,Io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Sc受抑制的程度严重。对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共检测到57种挥发性物质成分,其中醇类16种、醛类5种、酯类19种、酮类7种、酸类4种和其它6种。两两混合培养时的风味物质组成和非酿酒酵母单独培养时的相似度较高,相对含量比例最高的是醇类和酯类,其中醇类含量较高的依次为乙醇、异戊醇、2-甲基-1-丁醇和苯乙醇,酯类含量较高的为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叁者混合培养时醇类相对含量有所下降,占41.32%,酯类相对含量显着增加,达56.34%,其中含量较高的是乙酸乙酯(32.15%)、乙酸异戊酯(11.72%)、乙酸苯乙酯(3.71%)和乙酸丙酯(2.68%),均高于纯培养或两菌混合培养的,大大增强了果酒发酵的特殊风味。此外,发现酚类、吡嗪及含硫化合物,它们共同构成果酒发酵独特的风味。本研究结果为果酒多菌种发酵工艺确定及品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任季平,李发康,丁有来,王雪,薛应钰[7](2019)在《木霉T6和青霉K菌株混合培养的溶磷促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拓展木霉T6与青霉K两种生防菌的使用范围,将二者混合培养后测定其溶磷能力及其培养液的促生作用。解磷试验结果表明:木霉T6和青霉K混合培养溶磷量呈现先增高后逐渐稳定的趋势,混合培养溶磷量较木霉T6和青霉K单独培养时的解磷量分别增加了646.52%和17.82%。第7 d的溶磷量达到最大,为614.06μg/mL。且两种菌株混合培养后溶磷量的变化趋势与混合发酵液pH值的变化趋势相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木霉T6与青霉K的混合培养液对小麦和白菜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能够显着增加幼苗根长、株高、鲜干重及叶绿素含量,且促生效果高于木霉T6和青霉K单独处理后的效果。由此得出,木霉T6与青霉K菌株混合培养具有很好的溶磷促生作用。(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2期)
王燕,王发美,张秀苑,白雪,贺红军[8](2019)在《瑞士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条件优化及冻干菌粉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MRS基础培养基中,将瑞士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进行混合发酵培养,MRS培养基其他成分不变,对培养基中的碳源、有机氮源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最优的碳源为麦芽糖、有机氮源为大豆蛋白胨;对两株菌的混合培养液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并对冻干过程中的离心条件以及冻干保护剂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液在离心转速6 000 r/min,离心时间15 min,冻干保护剂添加量按质量分数为脱脂奶粉14%、海藻糖6%、甘油4%的条件下菌液的存活率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乳品工业》期刊2019年01期)
张元长,范明坤,谢仰杰[9](2018)在《混合培养对益生菌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海水小球藻分别与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混合进行培养,测量混合培养条件下小球藻和菌的生长情况,分析藻和菌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小球藻与光合细菌混合培养,小球藻持续增长,增殖速度显着快于其他各组,培养到第7天时,密度达到4. 134×10~7cells/mL,平均日增长率为30. 2%;小球藻分别与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混合培养,前5天对小球藻的增长没有显着影响,第6天后小球藻的增长均受到抑制;小球藻与菌混合培养和菌单独培养这两种条件下菌的增殖速率没有显着差异。结论:菌藻混合培养中,光合细菌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在前期不影响小球藻生长,但是在后期培养中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混合培养对益生菌的生长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隋明,朱克永,张崇军,王静霞,唐贤华[10](2018)在《枯草芽胞杆菌和乳酸菌混合培养物对黄曲霉菌生长以及产毒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讨枯草芽胞杆菌、乳酸菌混合培养物对黄曲霉菌生长及产毒影响。将枯草芽胞杆菌和乳酸杆菌菌种复苏后培养,调整浓度为1×108cfu/mL,将枯草芽胞杆菌和乳酸杆菌按照1∶1比例制成混合培养物。在黄曲霉菌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枯草芽胞杆菌、乳酸杆菌和混合培养物3种不同类型益生菌,分别测定3种不同类型益生菌对黄曲霉菌菌落生长抑制率、黄曲霉菌孢子生长抑制率和黄曲霉产毒量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在培养72h、96h时,混合培养物处理组黄对曲霉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均高于枯草芽胞杆菌处理组和乳酸杆菌处理,差异显着(P<0.05);在培养6h、18h、24h时,混合培养物处理组对黄曲霉菌孢子的抑制率均高于枯草芽胞杆菌处理组和乳酸菌处理组,差异显着(P<0.05);培养18h、24h时,混合培养物处理组对黄曲霉菌产毒量抑制率与枯草芽胞杆菌处理组、乳酸菌处理组相比较,差异显着(P<0.05)。综上所述,枯草芽胞杆菌和乳酸杆菌混合培养物对黄曲霉菌生长及产毒具有明显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11期)
混合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11株具有不同净水功能的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液体共培养的方法,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混合培养物中的菌群变化,确定这些菌株的共存能力和生长特性。以混合培养中的优势菌株为核心形成不同菌群组合,确定复配菌株组合,并通过净水实验确定其净水功能。结果显示,菌株AOZ1或BSK9、W14或BSK3在混合培养条件下可以有效生长,是混合培养的优势功能菌。以菌株AOZ1或BSK9为核心菌株,与其他功能菌组合可构建形成复合净水功能菌。其中,由AOZ1、BSK9、W14和BSK3组成的复合菌对河道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8.0%和76.8%。结果表明,采用PCR-DGGE监测下的液体共培养方法,可有效构建净水复合菌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田亚东,邹旸,韩琳洁,刘正,郝东升.叁种同型发酵乳酸菌混合培养的发酵特性及对黄曲霉抑菌作用的研究[J].饲料工业.2019
[2].王新,汤江武,吴逸飞,姚晓红,孙宏.基于混合培养和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复合净水功能菌群构建[J].浙江农业学报.2019
[3].段亚豪,曹玉玺,吴祖芳,张文文,徐大伦.果酒酵母菌混合培养的生长规律及对山乌桕蜂蜜酒发酵风味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9
[4].马玲.基于企业实习的高职学生混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数码世界.2019
[5].干娟.任务驱动下软件开发能力混合培养模式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
[6].白梦洋,吴祖芳,李若云,熊国通,翁佩芳.果酒酵母菌多菌种混合培养的生长规律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9
[7].任季平,李发康,丁有来,王雪,薛应钰.木霉T6和青霉K菌株混合培养的溶磷促生效应[J].草原与草坪.2019
[8].王燕,王发美,张秀苑,白雪,贺红军.瑞士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条件优化及冻干菌粉的制备[J].中国乳品工业.2019
[9].张元长,范明坤,谢仰杰.混合培养对益生菌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隋明,朱克永,张崇军,王静霞,唐贤华.枯草芽胞杆菌和乳酸菌混合培养物对黄曲霉菌生长以及产毒效果的影响[J].动物医学进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