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超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德保初中533700
创新能力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发挥情商和潜能的敏锐性、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思想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能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能力。
那么,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以前,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用一二个例子的教学方式来概括概念和观点,老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明白,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窒息了教学的活力,违背了教学规律。新课程倡导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积极互动、合作发展的过程,说明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确定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引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自主地去感悟,去思考、分析、讨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形成,它与教师的启发教学有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要素。利用教态、表情、手势、语言、眼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平等的教学态度等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发动学生。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善于观察、收集、分析鲜活事例。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精心编织教学流程,准备好教学用具,如:图片、录像、录音、故事、角色扮演或者是脍炙人口、风趣诙谐的寓言、民谣、诗歌、漫画、谜语、歇后语等融入到教学之中,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第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多媒体教学运用恰当,不仅可以事半功倍,而且因它集音、形、色、画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其优势把教学内容与时政音像专题资料及鲜活事例、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加强学习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告诉我们,新课程背景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究真理,交流人生体验。所以说,学习讨论是学习思想政治的最佳途径之一。
我们都知道,学习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多层次、主体型的信息交流活动。由于学习讨论中学生思维的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学生个体的学习潜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就“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所以,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适时组织、引导学生运用理论与身边事例来进行分析讨论,经过大家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还可以在交流讨论中发现、纠正自己认识上的错误。学习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穷根刨底,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做到既畅所欲言,又言之有据。要引导学生一思多问,一问多思,培养学生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即使思考同一问题,力求不遵循和固守同一思路,采用同一种方法。
例如教学《事物发展的原因》一节时,对于勤奋和聪明谁最重要产生了分歧。于是我引导大家引经据典,畅所欲言,大家经过学课文、找事例、分析讨论,最后认识勤奋和聪明都一样重要。勤奋和聪明都是内因,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据,人类之所以能创造世界,就是因为人比其它动物有思维,善于劳动,二者缺一不可。聪明而不求上进,不学无术,就不会发展,最终将导致落后;但如果只一谓地讲勤劳,不结合自身实际,明知不可为而蛮干,也只能徒劳而无为。勤奋和聪明具有多重含义,勤奋要因人、因事而发,聪明能据己之因而进,因此说,二者只有融合起来,才能相辅相成,才能发展。
三、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指导,此外还应根据学习目的精选案例、习题,加强针对性练习,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或多向思维,它是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发散思维更能表现出人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一题多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分析有些材料题时,可要求学生分别从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三个角度着眼,如今年我国石油紧张,供求关系变化;也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知识来思考等,如“一国两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自由地驰骋。
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只有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否定,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才能有萌发创新意识,丰富创新的源泉,迸发创新的火花。我们在教学时会发现,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一定差异,但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而是他们思考可能忽略一些特定条件,或考虑问题的角度、层次不同。我们对学生的回答不要急于肯定和否定,而是要引导和鼓励,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自主和稳定的学习动机。因为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要比教师直白地把观点、结论告诉他们更易为学生所认同,也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加强学科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多面体,从理论上说,惟有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才能对一个事物,对一个社会事件,对一个人类现象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教学时只有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综合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而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思想政治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理论阐述,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综合教育,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又一理想途径。俗话说“政史不分家”,任何政治现象都不是孤立地发生的,都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政治。政治与历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将政治与历史结合起来观察同一个问题,这是中考、高考综合改革的方向之一。再说,现今的思想政治课本,本身就是事例、典故的史事论说与科学思想理论的结合体。
所以,要上好思想政治课,就必须把思想政治与相邻学科进行科学地整合,加强跨学科的渗透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政治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和材料,讲好有关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军事史、科技史等。其次,要充分挖掘和分析当年时政材料的历史背景。如:我们在给同学们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时,就要从时政、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制定“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只有通过这样从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才能使学生科学、完整地认识问题。再次,要发动学生准备政史专题,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去搜集材料,指导学生讨论。最后,也要形成相关专题的综合能力训练题、落实知识点,使知识向能力转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还是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