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控制环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路,变换器,可编程,谐振,整流器,门阵列,加速度计。
控制环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祥,黄丽斌,王淞立[1](2018)在《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相位控制环路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MSRA)凭借其潜在的高精度特点成为微加速度传感器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相位环路的控制精度直接决定了MSRA的测量精度。在对MSRA工作机理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现实验室加速度计样机的相位控制环路,分析了其相位误差的来源,并在原有环路滤波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带参考电压的PI校正控制环节。实验结果表明,增加PI校正环节后,组成的四阶二型锁相环路可以使差分频率输出与温度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从0.96291提高至0.98863,在±20 g量程围内,非线性度从430 ppm降低至154 ppm,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的零偏稳定性在常温下达到8.64μg。(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谢明枫[2](2018)在《基于NSGA-Ⅱ的高速变换器的控制环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开关电源趋向于高频化和小型化,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由于高频化造成数字控制延迟在开关周期中的占比逐渐增大,以及功率管高速开关带来的开关损耗。为了尽可能地实现逐周期控制,需要提升数字控制的计算速度。同时为了实现高效率,需要针对不同的负载条件寻找最优的控制参数组合。本文针对前级以Buck电路为拓扑,后级以LLC电路为拓扑的级联变换器结构,提出一种高速高效控制算法。使用基于查找表(Look Up Table,LUT)的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l derivative,PID)闭环控制器,通过利用微控制器中多余的储存空间来换取计算速度上的提升,从而缩短数字控制环路延迟中的重要占比,即:由微控制器中浮点数运算所带来的耗时。然后利用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NSGA-II)的优化算法来对级联变换器中的前级功率管开关频率及后级功率管的开关死区时间进行优化,并编写相关的适应度评估函数。同时在算法中加入开关频率和死区时间的阈值以防止系统发生失调,最终实现开关电源系统的实时效率优化。其次还加入了协调模块,保证系统在输出电压稳定的情况下,在全负载范围内,只有当负载发生变化时,算法才对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行优化。本文所述的方案还在Matlab和Saber中搭建了相关的电路模型和控制算法模型以验证可行性及正确性。最后在120W的级联变换器样机系统中对本文所述内容进行了实际测试。在输入电压为200V~300V,输出为12V/10A的变换器样机上的测试结果表明,使用基于LUT的PID闭环控制器相较于传统方案采用的计算型PID控制器的控制参数计算时间缩短了75%。从10%负载切换到90%负载时,稳定时间为9ms,从90%负载切换至10%负载时,稳定时间为12ms。系统在全负载范围内的工作效率提升约5%。(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04)
顾君,门秀萍,王俊[3](2018)在《VXI机箱电源主功率电路反馈控制环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C尺寸的VXI机箱电源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要求,并给出VXI机箱电源总体方案,通过对主功率电路的控制方案和反馈方案进行选择,选取电流型PWM控制方案作为主功率电路反馈控制设计方案,并进行反馈控制环路参数设计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主功率电路反馈控制环路稳定。(本文来源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卢凯,周玉勇[4](2018)在《一种信号发生器自动电平控制环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信号发生器自动电平控制环路设计方法。利用FPGA数字自动电平控制算法、功率校准算法及频响校准算法,实现信号功率稳定准确输出。测试结果表明,在10MHz~40GHz频段内功率准确度指标达到±0.6dB。(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10期)
张笠君,汪飞,冯夏云,郭慧,杜燕[5](2018)在《抑制电网电压扰动的输出阻抗增强型控制环路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抑制电网背景谐波对并网电流的影响,该文从输出阻抗重塑角度出发,提出基于输出阻抗增强的控制环路拓扑推演与拆分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以LCL型电容电流、并网电流双闭环为例,研究基于阻抗增强的谐波抑制控制环路拓扑,提出一种电容电压和并网电流回馈控制环路拓扑结构,这种结构消去了电容电流内环,简化了控制回路,同时具有抑制谐振尖峰的效果。最后通过仿真及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于波,杨延春,郭晓丹,司刚,宋飞[6](2017)在《叁相四桥臂整流器系统建模及控制环路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叁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可以减小输入电流谐波含量,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因而应用广泛。叁相四桥臂整流电路的提出更加丰富了叁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拓扑结构,相比较传统的叁相叁桥臂PWM整流器,叁相四桥臂整流电路具有更好的容错功能,因而对于提高整流器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7年18期)
党超亮,同向前,张尧[7](2017)在《直流供电用开关整流模块控制环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VIENNA整流器+DC/DC半桥变换器由于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好,在中小功率高频整流电源模块得到广泛关注。为消除前级VIENNA整流器采用传统控制策略网侧电流畸变问题,提出并采用引入占空比前馈与准比例谐振(QPR)加权控制策略,后级零电压开关(ZVS)半桥DC/DC变换器采用恒压移相控制方式,在详细分析前后级工作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数学模型给出详细的控制器设计方案,同时搭建实验样机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有效减小了网侧电流谐波,后级DC/DC变换器滞后管实现了ZVS,对于整机控制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钱可嘉[8](2017)在《WiFi接收机自动增益控制环路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1世纪以来,无线通信技术有着长足的发展。在无线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其幅值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衰减,使接收到信号的动态范围较大。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GainControl,AGC)是为了稳定信号大小而设计的一种环路系统,对接收机的正常解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WiFi信号具有较高的峰均比,且AGC需要在短训练序列的前5.6us时间内完成。因此AGC的稳定性和调整速度对WiFi接收机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AGC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分析,采用了数字闭环的自动增益控制结构。其中的功率估计环节采用了改进型数字滤波器,可对单路基带信号进行功率的估计,避免了 I、Q失配产生的估计误差,有效的提高了其抗干扰能力。增益调整环节采用了 PID算法,相对于以往的单步增益调整方式,通过参数的优化,使其在调整速度和系统稳定性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本文同时在Simulink中建立了 AGC的系统模型,通过仿真来验证了 AGC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的工作是完成AGC硬件描述语言的实现,搭建硬件测试平台,并进行相关的测试。经过测试,本文的AGC可完成WiFi信号自动增益的控制,其调整时间小于4.85us,基带的调整误差小于l00mv,满足设计要求和性能指标,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18)
李雨田[9](2017)在《宽带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及自动增益控制环路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越来越密切,随之而来的是对通信的速率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频段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速率的要求,而毫米波的优势显而易见,更高的带宽意味着更高的数据率,利用毫米波进行无线通信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为应用于毫米波短距离无线通信的60GHz毫米波接收机设计了基于TSMC 65nm工艺的宽带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GA)。由于接收机数据率至少为5Gbps,因此对中频放大器的带宽要求很高,而目前存在的宽带可编程增益放大器的带宽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采用新的结构。在对现有的宽带PGA技术进行调研后,在翻转电压跟随器(FVF)的拓扑结构上进行改进,并利用源极电容负反馈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放大器结构。该结构可在拓展带宽的同时不引入额外的功耗。为了使放大器的增益可通过编程改变,加入电阻阵列,为了保证各增益档位下通带内过冲不超过1dB,加入电容阵列进行补偿,经过后仿真验证,增益可调节范围为10~30dB,一共20dB动态,增益步进为5dB,各增益档位下带宽均大于5GHz,当工艺角和温度发生改变时,均可以通过调节电容阵列使得通带内无过冲,且3dB带宽满足设计要求,各工艺角下均大于5GHz。同时设计的数控晶振电路采用皮尔斯振荡结构,加入自动幅度控制(AAC)电路,经后仿真验证,振荡频率40M,可调节100ppm的频偏,1kHz处相位噪声约为120dBc/Hz。本文还为超外差接收机设计了基于TSMC 90nm工艺的自动增益控制(AGC)环路,整个模块由叁级的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GA)和自动增益控制(AGC)模块构成。PGA采用电阻反馈的闭环结构,对噪声和线性度进行综合考虑后,合理分配叁级的动态增益,设计了步进为1dB的电阻阵列。AGC环路由模拟模块和数字逻辑模块构成,模拟部分采样PGA的输出后,与高低门限_HV,_LV进行对比输出2bit的控制码,送入数字逻辑模块中进行运算后反馈给PGA,调节PGA档位控制PGA的输出在要求的门限内。经过后仿真验证,PGA增益调节范围为8~56dB,共48dB动态范围,增益步进为1dB,叁阶谐波抑制大于40 dB,AGC环路可控制输出幅度在-5~-2dBm或者-7~-3dBm。目前该芯片已流片,并完成测试,测试PGA的动态增益为44dB,AGC可调控动态范围为28dBm,整个模拟基带输出1dB压缩点在2dBm左右,70MHz处的噪声系数为36dB。(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4-01)
罗阳[10](2017)在《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环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飞速发展,开关变换器的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谐振变换器采用软开关方式,相较于PWM变换器采用的硬开关方式,能有效地解决高工作频率下低转换效率的问题。但是,为实现软开关而加入的谐振元件会使控制环路较难稳定,因此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环路设计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首先研究了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初级开关管的ZVS及次级整流二极管的ZCS软开关过程。接着使用基波等效(FHA)的方法简化LLC谐振电路,利用Matlab软件对其等效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了稳态特性。随后给出了谐振槽谐振元件参数的设计步骤,并对参数进行了完整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半桥LLC谐振变换器采用扩展描述函数(EDF)的方法进行了小信号建模,利用Matlab软件仿真验证了小信号模型,根据小信号模型的动态特性曲线,指导设计控制环路。最后利用PSIM软件搭建了半桥LLC谐振变换器闭环系统,仿真分析了变换器的稳态性能、动态性能,并验证了控制环路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仿真验证表明:所设计的电压环和电流环双环控制的半桥LLC谐振变换器,控制环路的带宽为10kHz~12kHz,相位裕度大于45°。在全负载范围内,实现了开关管和整流二极管的软开关。负载由空载变为满载的响应时间小于2.8ms、下冲电压小于1.2%,由满载变为空载的响应时间小于2.9ms、过冲电压小于1.2%。输入电压由420V变为360V的响应时间小于2.4ms、下冲电压小于0.88%,由360V变为420V的响应时间小于3.0ms、过冲电压小于1.0%。所设计的双环控制相较于传统的单电压环控制,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1-01)
控制环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开关电源趋向于高频化和小型化,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由于高频化造成数字控制延迟在开关周期中的占比逐渐增大,以及功率管高速开关带来的开关损耗。为了尽可能地实现逐周期控制,需要提升数字控制的计算速度。同时为了实现高效率,需要针对不同的负载条件寻找最优的控制参数组合。本文针对前级以Buck电路为拓扑,后级以LLC电路为拓扑的级联变换器结构,提出一种高速高效控制算法。使用基于查找表(Look Up Table,LUT)的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l derivative,PID)闭环控制器,通过利用微控制器中多余的储存空间来换取计算速度上的提升,从而缩短数字控制环路延迟中的重要占比,即:由微控制器中浮点数运算所带来的耗时。然后利用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NSGA-II)的优化算法来对级联变换器中的前级功率管开关频率及后级功率管的开关死区时间进行优化,并编写相关的适应度评估函数。同时在算法中加入开关频率和死区时间的阈值以防止系统发生失调,最终实现开关电源系统的实时效率优化。其次还加入了协调模块,保证系统在输出电压稳定的情况下,在全负载范围内,只有当负载发生变化时,算法才对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行优化。本文所述的方案还在Matlab和Saber中搭建了相关的电路模型和控制算法模型以验证可行性及正确性。最后在120W的级联变换器样机系统中对本文所述内容进行了实际测试。在输入电压为200V~300V,输出为12V/10A的变换器样机上的测试结果表明,使用基于LUT的PID闭环控制器相较于传统方案采用的计算型PID控制器的控制参数计算时间缩短了75%。从10%负载切换到90%负载时,稳定时间为9ms,从90%负载切换至10%负载时,稳定时间为12ms。系统在全负载范围内的工作效率提升约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制环路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祥,黄丽斌,王淞立.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相位控制环路优化研究[J].测控技术.2018
[2].谢明枫.基于NSGA-Ⅱ的高速变换器的控制环路设计[D].东南大学.2018
[3].顾君,门秀萍,王俊.VXI机箱电源主功率电路反馈控制环路设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4].卢凯,周玉勇.一种信号发生器自动电平控制环路设计[J].科技视界.2018
[5].张笠君,汪飞,冯夏云,郭慧,杜燕.抑制电网电压扰动的输出阻抗增强型控制环路优化设计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6].于波,杨延春,郭晓丹,司刚,宋飞.叁相四桥臂整流器系统建模及控制环路优化设计[J].中国设备工程.2017
[7].党超亮,同向前,张尧.直流供电用开关整流模块控制环路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17
[8].钱可嘉.WiFi接收机自动增益控制环路的设计[D].东南大学.2017
[9].李雨田.宽带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及自动增益控制环路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7
[10].罗阳.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环路设计[D].东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