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葡甘聚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糖,魔芋,芽孢,杆菌,条件,枯草,生粉。
葡甘聚糖酶论文文献综述
吴丹丹,庄敏,焦丹,周中凯[1](2019)在《解淀粉芽孢杆菌产葡甘聚糖酶的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产葡甘聚糖酶的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分析发酵条件,并研究葡甘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产葡甘聚糖酶的最佳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40 g/L、酵母粉9 g/L、硫酸铵0.8 g/L;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0℃、发酵时间80 h、接种量8%(体积分数)、装液量100 m L/250 m L,在此条件得到的葡甘聚糖酶活力可达2 509 U/m L。该葡甘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50℃、pH 7;在30~40℃、p H 3~7酶活力稳定; Al~(3+)、Fe~(3+)、Cu~(2+)等离子对葡甘聚糖酶有抑制作用,Mn~(2+)有激活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4期)
张吨,张建新,常绪路,冯军厂,郭祥瑞[2](2018)在《葡甘聚糖酶高产菌株Bacillus subtilis的超剂量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剂量诱变育种就是加大诱变剂处理剂量,提高菌株突变幅度,从而获得较好的诱变效果.以葡甘聚糖酶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MY-1为初始菌株,先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进行单因子诱变,再用超剂量复合诱变,经过透明圈法和摇瓶筛选,得到了一株高产葡甘聚糖酶的突变菌株,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 UDMY-25,连续传代培养5次,发酵酶活稳定在5 387.2U/mL以上,较原初始菌株提高了44.8%,该菌株产酶能力处于同领域较高水平,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王强,李旭,张旭姣,张庆芳,窦少华[3](2016)在《葡甘聚糖酶高产菌株Q1发酵条件优化及酶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海洋来源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Q1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葡甘聚糖酶产生菌Q1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将菌株Q1发酵所得上清液经硫酸铵沉淀、透析、超滤离心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得到电泳纯的葡甘聚糖酶,并研究其部分酶学性质。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魔芋粉添加量0.75%、牛肉膏添加量为0.2%,蛋白胨添加量为0.4%、氯化钠添加量0.4%、培养温度26℃、转速160 r/min、接种量5%、初始p H 7.0、装液量100 m L/250 m L。在此条件下,葡甘聚糖酶酶活为241.61 U/m L。葡甘聚糖酶相对分子质量为41.3 ku;酶最适作用底物为葡甘聚糖。(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6年05期)
王强,李旭,窦少华,张庆芳,魏计东[4](2016)在《海洋葡甘聚糖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泥和海水为样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初筛、摇瓶发酵复筛,得到一株葡甘聚糖酶高产菌Q1,测得酶活为187.68 U/m L。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Q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所产酶最适作用温度为35℃,热稳定性较差;最适作用pH值为6.0,碱性条件下,pH稳定性较差;Cu~(2+)、Fe~(2+)、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该酶抑制性较强,Mg~(2+)对该酶抑制性较弱,NH_4~+对该酶的活性影响不明显,Na~+对该酶激活作用较弱,Mn~(2+)对该酶激活作用较强。该酶只在外源诱导物存在时,才能大量合成,说明该酶是诱导酶。(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6年06期)
许剑,孙学哲,陈强,庞宗文,宋贤冲[5](2012)在《一株产常温葡甘聚糖酶的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发酵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魔芋生粉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从魔芋废渣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可以降解魔芋生粉的细菌菌株,编号为LS-6。根据16SrDNA序列和生理生化特性,将该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胞内外葡甘露聚糖酶酶活分析结果表明,LS-6产生的葡甘聚糖酶为胞外酶。LS-6产生葡甘聚糖酶的最佳培养基组分和条件是:1%魔芋生粉,0.5%酵母粉,0.5%NaCl,培养基初始pH为6.0,最佳发酵条件是25℃,摇床转速200r/min,培养48h。酶解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LS-6粗酶液的酶解产物主要为葡萄糖和甘露糖。LS-6的分离为进一步克隆常温葡甘聚糖酶基因和产酶工程菌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2年05期)
陈思洋[6](2012)在《发酵法生产魔芋葡甘聚糖酶》一文中研究指出魔芋葡甘低聚糖是功能性低聚糖的一种,由于功能性低聚糖对人体具有促进双歧杆菌生长,防龋齿,降血压,降血脂,清除自由基等极重要的生理作用,成为了人们日渐关注的新型生物产品之一。由于没有专一性降解作用的酶,现阶段对于魔芋葡甘低聚糖的开发还不够。本实验利用实验室筛选并进行过发酵条件优化的高产魔芋葡甘聚糖酶的菌株,进行发酵罐的中式放大,论证该菌的工业生产可行性。还有通过对魔芋葡甘聚糖酶学性质的研究,探讨可控降解的控制条件。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对无机氮源的筛选,优化了发酵培养基,利用1%(NH4)2S04,1%魔芋精粉,0.5%NaCl,0.2%K2HP04来替代原始的0.3%牛肉膏,1%蛋白胨,1%魔芋精粉,0.5%NaCl,0.2%K2HP04的培养基,并达到了较好的发酵效果,降低了工业化发酵的成本;2、经过对50L发酵罐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了初始pH8.0,接种量6%,通气量0.8m3/h,搅拌速度为100rpm的最佳发酵条件,使酶活达到2574U/ml,并完善了pH的发酵调控,通过对发酵时间与生物量及酶活力的关系,确定了该菌产酶动力学为同步合成型。3、通过对500L发酵罐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搅拌速度200rpm,保持罐压0.06Mpa的发酵条件。4、对魔芋葡甘聚糖酶学性质的研究,研究了温度,pH,反应底物等几种因素对降解葡甘聚糖调控的影响大小,得出反应介质>反应时间>pH>温度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利用该酶实验可调控反应实验。(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1)
陈思洋,谭军,吴永尧[7](2012)在《一株高产魔芋葡甘聚糖酶菌种的中试发酵条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H4)2SO4为无机氮源,利用实验室筛选的高产魔芋葡甘聚糖酶的B23菌种,在50 L发酵罐中进行中试放大,研究了工业发酵生产中的生产条件以及pH的调控,讨论了工业生产魔芋葡甘聚糖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pH值7.0、接种量6%、通气量0.8 m3/h、搅拌速度100 r/min为最佳条件,总酶活力达到2 574 U/mL。优化了从实验室摇瓶生产至发酵罐生产中必须测定的通气量、搅拌速度、接种量等工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该菌在实验室摇瓶发酵的酶活力,可进入工业生产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邬建国,吴风,刘峰,张晓昱[8](2009)在《乳白耙菌β-葡甘聚糖酶产酶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魔芋粉为诱导底物,分别从底物浓度、氮源的选择、氮源重组比例、氮源的浓度及接种量等方面进行乳白耙菌β-葡甘聚糖酶产酶条件优化,最后进行了产酶动力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的培养条件为:魔芋粉浓度为2%,以蛋白胨和硫酸铵为氮源,二者添加比例为1:2,混合氮源浓度为0.4%,接种量为10%。发酵4d,β-葡甘聚糖酶酶活达到48.1IU/mL,是未优化培养基条件下酶活的2.3倍。(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09年07期)
董桂清[9](2007)在《产葡甘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酶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富集培养、分离纯化,从土壤初步筛选出50株产葡甘聚糖酶的菌株;通过观察平板培养基中水解圈的大小和透明程度,得到10株酶活较高的菌株;经过摇瓶复筛(用DNS法测定酶活力),得到一株酶活力高、产酶较快的菌株(编号为DK3)。对DK3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并在互联网上与其它菌株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DK3是一株成团泛菌(Pantoeaagglomerans)。对DK3菌株所产葡甘聚糖酶的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甘聚糖0.6%,硝酸钠0.3%,酵母膏0.5%,蛋白胨0.3%,MgSO_4·7H_2O 0.5%,KCl 0.5%,K_2HPO_4 0.1%,FeSO_4·7H_2O 0.001%,pH为6.0;最佳产酶条件为:接种量1%,发酵温度37℃,摇床转速160rpm。在此优化条件下培养24h,菌液中的葡甘聚糖酶活力达58.54U/mL,是优化前的1.27倍。对葡甘聚糖酶的分离纯化方法进行研究:经超滤浓缩、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凝胶过滤柱层析,所得酶液在SDS—PAGE电泳图谱中呈单一蛋白质区带,分子量为54kDa。对DK3菌株所产葡甘聚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6.0;该酶在40℃以下较为稳定,在pH5.0~9.0相对稳定。Fe~(2+)、Cu~(2+)对该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EDTA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H_4~+、Mg~(2+)有较弱的抑制作用,Na~+则有较小的激活作用。对固定化细胞产葡甘聚糖酶的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2%CaCl_2,固定化细胞能反复使用4次左右,后期产酶效率降低。对葡甘聚糖酶酶法制备葡甘低聚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采用反复加入固体葡甘聚糖,反复液化葡甘聚糖溶胶的方法,使葡甘低聚糖溶液的最终浓度达到24%。硅胶G薄层层析结果表明,葡甘聚糖被酶解后所得到的低聚糖的成分比较复杂。(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7-06-01)
周海燕,周大寨,周毅峰,吴永尧[10](2005)在《高活性魔芋葡甘聚糖酶产生菌B23的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葡甘聚糖酶产生菌B23分离自哺乳动物的内脏,经鉴定可能为芽孢杆菌属一新种。该菌生长的最适pH为中性环境,可耐受60℃高温,且对NaCl有很好的耐受力。摇瓶培养时最佳氮源为蛋白胨,魔芋葡甘聚糖做碳源诱导酶的产生,0.2%K2HPO4有利于B23的生长及提高产酶的活性。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的培养条件为温度40℃、初始pH值7.0~7.2、装液量20%、接种量10%。这些数据为扩大生产葡甘聚糖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04期)
葡甘聚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剂量诱变育种就是加大诱变剂处理剂量,提高菌株突变幅度,从而获得较好的诱变效果.以葡甘聚糖酶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MY-1为初始菌株,先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进行单因子诱变,再用超剂量复合诱变,经过透明圈法和摇瓶筛选,得到了一株高产葡甘聚糖酶的突变菌株,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 UDMY-25,连续传代培养5次,发酵酶活稳定在5 387.2U/mL以上,较原初始菌株提高了44.8%,该菌株产酶能力处于同领域较高水平,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甘聚糖酶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丹丹,庄敏,焦丹,周中凯.解淀粉芽孢杆菌产葡甘聚糖酶的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2].张吨,张建新,常绪路,冯军厂,郭祥瑞.葡甘聚糖酶高产菌株Bacillussubtilis的超剂量诱变育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王强,李旭,张旭姣,张庆芳,窦少华.葡甘聚糖酶高产菌株Q1发酵条件优化及酶的分离纯化[J].中国酿造.2016
[4].王强,李旭,窦少华,张庆芳,魏计东.海洋葡甘聚糖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J].中国酿造.2016
[5].许剑,孙学哲,陈强,庞宗文,宋贤冲.一株产常温葡甘聚糖酶的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发酵条件的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2
[6].陈思洋.发酵法生产魔芋葡甘聚糖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7].陈思洋,谭军,吴永尧.一株高产魔芋葡甘聚糖酶菌种的中试发酵条件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2
[8].邬建国,吴风,刘峰,张晓昱.乳白耙菌β-葡甘聚糖酶产酶条件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09
[9].董桂清.产葡甘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酶的分离纯化[D].广西大学.2007
[10].周海燕,周大寨,周毅峰,吴永尧.高活性魔芋葡甘聚糖酶产生菌B23的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