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脚踏装置及交通工具,该可调脚踏装置包括:支撑底座;升降驱动件,升降驱动件设置于支撑底座上;可调支架,可调支架可活动设置于支撑底座上并与升降驱动件驱动连接;及踏板,踏板设置于可调支架上,并能够在可调支架的带动作用下实现支撑高度和角度的调整。当不同的乘客需要使用踏板对双脚进行支撑时,升降驱动件根据乘客输入的指令输出动力驱动可调支架动作,此时,可调支架能够进行纵向移动和转动,从而同步带动踏板调整空间内的支撑高度与角度,如此便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坐姿、身高等乘客的踏脚要求需求。本技术方案能够根据乘客需求自动、灵活调整对双脚的支撑高度与角度,利于提升乘客的驾乘体验和舒适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可调脚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底座;升降驱动件,所述升降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上;可调支架,所述可调支架可活动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上并与所述升降驱动件驱动连接;及踏板,所述踏板设置于所述可调支架上,并能够在所述可调支架的带动作用下实现支撑高度和角度的调整。
设计方案
1.一种可调脚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底座;
升降驱动件,所述升降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上;
可调支架,所述可调支架可活动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上并与所述升降驱动件驱动连接;及
踏板,所述踏板设置于所述可调支架上,并能够在所述可调支架的带动作用下实现支撑高度和角度的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可调支架包括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上的第一剪叉机构、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第二剪叉机构、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剪叉机构和所述第二剪叉机构可转动且可滑动连接的托架机构,所述踏板装设于所述托架机构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开设有第一长腰孔,所述第二侧板开设有第二长腰孔,所述托架机构包括第一托臂和第二托臂,所述第一托臂开设有第三长腰孔,所述第二托臂开设有第四长腰孔;
所述第一剪叉机构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臂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三长腰孔内,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托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臂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一长腰孔内,所述第二剪叉机构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三转动臂和第四转动臂,所述第三转动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臂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四长腰孔内,所述第四转动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托臂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动臂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二长腰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机构还包括第三托臂、第四托臂和连接架,所述升降驱动件为气缸,所述第三托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托臂和所述第二托臂的其中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托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托臂和所述第二托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架设置于所述第三托臂或所述第四托臂上并与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还设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一剪叉机构的第一容置凹部,所述第二侧板还设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二剪叉机构的第二容置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凹部和所述第二容置凹部均朝向乘客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调脚踏装置还包括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上并能够与所述可调支架触发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调脚踏装置还包括缓冲垫块,所述缓冲垫块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调脚踏装置还包括收容机构,所述收容机构包括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的收容驱动件、与所述收容驱动件驱动连接的换向器、与所述换向器驱动连接的驱动体、与所述驱动体驱动配合的传动体、及与所述传动体移动配合的传动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与所述传动体连接。
10.一种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调脚踏装置及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汽车的问世,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舒适性。乘客通过座椅乘坐在交通工具内部,为了提升长时间乘坐或满足某些高品质乘客的乘坐舒适体验感要求,座椅通常会配套安装脚踏,用以支撑乘客的双脚。然而,市面上大部分的脚踏通常被固定安装在前排座椅的后部下方,位置和角度通常不可调,因而无法适用于不同身高或坐乘习惯的乘客要求,使用性能较差,极大地影响乘客的驾乘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调脚踏装置,能够根据乘客需求自动、灵活调整对双脚的支撑高度与角度,使用便捷,利于提升乘客的驾乘体验和舒适度感;此外,交通工具通过使用该可调脚踏装置,能够大大提升驾乘舒适性,提高乘客的使用体验感。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调脚踏装置,其包括:
支撑底座;
升降驱动件,所述升降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上;
可调支架,所述可调支架可活动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上并与所述升降驱动件驱动连接;及
踏板,所述踏板设置于所述可调支架上,并能够在所述可调支架的带动作用下实现支撑高度和角度的调整。
上述可调脚踏装置使用时,升降驱动件通过支撑底座安装在汽车的内部,具体可以安装在前排座椅的下方空间内,并且升降驱动件与预设在车辆内部的电控装置电性连接,能够根据乘客输入的指令输出动力。当不同的乘客需要使用踏板对双脚进行支撑时,升降驱动件根据乘客输入的指令输出动力驱动可调支架动作,此时,可调支架能够进行纵向移动和转动,从而同步带动踏板调整空间内的支撑高度与角度,如此便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坐姿、身高等乘客的踏脚要求需求。相较于传统固定式的脚踏装置,本技术方案能够根据乘客需求自动、灵活调整对双脚的支撑高度与角度,使用便捷,利于提升乘客的驾乘体验和舒适度。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底座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可调支架包括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上的第一剪叉机构、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第二剪叉机构、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剪叉机构和所述第二剪叉机构可转动且可滑动连接的托架机构,所述踏板装设于所述托架机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开设有第一长腰孔,所述第二侧板开设有第二长腰孔,所述托架机构包括第一托臂和第二托臂,所述第一托臂开设有第三长腰孔,所述第二托臂开设有第四长腰孔;
所述第一剪叉机构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臂和第二转动臂,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臂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三长腰孔内,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托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臂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一长腰孔内,所述第二剪叉机构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三转动臂和第四转动臂,所述第三转动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臂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四长腰孔内,所述第四转动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托臂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动臂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二长腰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架机构还包括第三托臂、第四托臂和连接架,所述升降驱动件为气缸,所述第三托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托臂和所述第二托臂的其中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托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托臂和所述第二托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架设置于所述第三托臂或所述第四托臂上并与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还设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一剪叉机构的第一容置凹部,所述第二侧板还设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二剪叉机构的第二容置凹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凹部和所述第二容置凹部均朝向乘客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可调脚踏装置还包括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上并能够与所述可调支架触发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可调脚踏装置还包括缓冲垫块,所述缓冲垫块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可调脚踏装置还包括收容机构,所述收容机构包括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的收容驱动件、与所述收容驱动件驱动连接的换向器、与所述换向器驱动连接的驱动体、与所述驱动体驱动配合的传动体、及与所述传动体移动配合的传动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与所述传动体连接。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交通工具通过使用该可调脚踏装置,能够大大提升驾乘舒适性,提高乘客的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支撑底座,11、第一侧板,111、第一长腰孔,112、第一容置凹部,12、第二侧板,121、第二长腰孔,122、第二容置凹部,20、升降驱动件,30、可调支架,31、第一剪叉机构,311、第一转动臂,312、第二转动臂,32、第二剪叉机构,321、第三转动臂,322、第四转动臂,33、托架机构,331、第一托臂,332、第二托臂,333、第三长腰孔,334、第四长腰孔,335、第三托臂,336、第四托臂,337、连接架,40、限位开关,50、缓冲垫块,60、收容机构,61、安装座,62、收容驱动件,63、换向器,64、驱动体,65、传动体,66、传动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可调脚踏装置,其包括:支撑底座10;升降驱动件20,所述升降驱动件20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10上;可调支架30,所述可调支架30可活动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10上并与所述升降驱动件20驱动连接;及踏板,所述踏板设置于所述可调支架30上,并能够在所述可调支架30的带动作用下实现支撑高度和角度的调整。
具体地,支撑底座10采用不锈钢板焊接或折弯工艺制成。支撑底座10呈开放式的箱体结构,具体为上端和侧端开口的三角柱体,因而支撑底座10的制造简单,成本低廉。其中,支撑底座10的顶面为斜面,因而踏板初始状态时亦呈倾斜姿态固定在支撑底座10上,因而更适合坐姿乘客的双脚踩踏支撑,舒适度高。
可调支架30为形状、体积可变的机械构件,初始时呈收缩状态固定在支撑底座10的顶面上。工作时,由于升降驱动件20提供的动力,可调支架30能够同时或分步进行纵向伸展和弧形翻转,使得位于较低位置的倾斜姿态的踏板能够逐渐升高并向水平姿态转变。并且,在此过程中,乘客通过电控装置的指令输出,踏板可止停在任意高度和倾斜角度,因而便可根据不同乘客的不同使用需求实现灵活调整。
上述可调脚踏装置使用时,升降驱动件20通过支撑底座10安装在汽车的内部,具体可以安装在前排座椅的下方空间内,并且升降驱动件20与预设在车辆内部的电控装置电性连接,能够根据乘客输入的指令输出动力。当不同的乘客需要使用踏板对双脚进行支撑时,升降驱动件20根据乘客输入的指令输出动力驱动可调支架30动作,此时,可调支架30能够进行纵向移动和转动,从而同步带动踏板调整空间内的支撑高度与角度,如此便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坐姿、身高等乘客的踏脚要求需求。相较于传统固定式的脚踏装置,本技术方案能够根据乘客需求自动、灵活调整对双脚的支撑高度与角度,使用便捷,利于提升乘客的驾乘体验和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展示内部结构,图中未示出踏板部件。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底座1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为主要的承力部件,用以支撑可调支架30、踏板以及乘客双脚的重量。所述可调支架30包括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1上的第一剪叉机构31、可转动且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12上的第二剪叉机构32、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剪叉机构31和所述第二剪叉机构32可转动且可滑动连接的托架机构33,所述踏板装设于所述托架机构33上。因而通过升降驱动件20输出动力,第一剪叉机构31和第二剪叉机构32向上伸展移动,从而能够带动托架机构33升高并旋转,使得踏板完成支撑高度和角度的灵活可调,结构稳定性好,动作精度高。
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驱动件20为气缸,所述托架机构33包括第三托臂335、第四托臂336和连接架337,所述第三托臂33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托臂331和所述第二托臂332的其中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托臂33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托臂331和所述第二托臂33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架337设置于所述第三托臂335或所述第四托臂336上并与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1开设有第一长腰孔111,所述第二侧板12开设有第二长腰孔121,所述托架机构33包括第一托臂331和第二托臂332,所述第一托臂331开设有第三长腰孔333,所述第二托臂332开设有第四长腰孔334;所述第一剪叉机构31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臂311和第二转动臂312,所述第一转动臂3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1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臂311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三长腰孔333内,所述第二转动臂3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托臂33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臂312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一长腰孔111内,所述第二剪叉机构32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三转动臂321和第四转动臂322,所述第三转动臂3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板12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臂321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四长腰孔334内,所述第四转动臂3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托臂332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动臂322的另一端可转动且可滑动嵌套于所述第二长腰孔121内。
通过连接架337的设置,气缸的活塞杆能够与第四托臂336形成有效的转动连接,能够更好的适应升高过程中翻转的托架机构33的动作。当托架机构33带动踏板升高和转动时,第一转动臂311的一端通过销轴与第一侧板11转动,第二转动臂312的一端通过销轴与第一托臂331转动。与此同时,第一转动臂311的另一端通过销轴在第三长腰孔333内滑动并同步转动,第二转动臂312的另一端在第一长腰孔111内滑动并同步转动,第三转动臂321和第四转动臂322的动作过程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如此,便能够满足踏板同步进行纵向移动与转动的复合运动,实现支撑高度与角度的灵活可调,且调节效率高。且通过各长腰孔孔壁的抵接,能够使踏板稳定止停在任意高度与角度,结构稳定性好,支撑强度高。
请继续参阅图1,进一步地,第一转动臂311与第三长腰孔333连接的一端、第二转动臂312与第一长腰孔111连接的一端、第三转动臂321与第四长腰孔334连接的一端以及第四转动臂322与第二长腰孔121连接的一端分别套装有金属套筒(例如铜套),可使旋转运动更加顺滑,并有效减轻摩擦磨损,利于提升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为了减小本可调脚踏装置占用车内空间的大小,所述第一侧板11还设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一剪叉机构31的第一容置凹部112,所述第二侧板12还设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二剪叉机构32的第二容置凹部122。具体地,第一容置凹部112和第二容置凹部122为L型的台阶结构,第一剪叉机构31和第二剪叉机构32收缩时能够收纳于该台阶结构的凹腔内,使托架机构33和踏板更加紧密贴合在支撑底座10上,利于减小装置整体体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置凹部112和所述第二容置凹部122均朝向乘客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设置。因而当第一剪叉机构31、第二剪叉机构32收缩后,踏板能够以倾斜姿态固定在支撑底座10的顶面上,更能够适应坐姿乘客的双脚踩踏支撑,复合人体工学设计,大大提高了乘客的舒适体验感。
由于踏板跟随可调支架30处于伸展抬高和收缩变矮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因速度过快,导致踏板、可调支架30与支撑底座10发生硬对硬的刚性碰撞,因而在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该可调脚踏装置还包括限位开关40,所述限位开关40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10上并能够与所述可调支架30触发配合。限位开关40能够检测踏板距离支撑底座10的距离,当踏板距离支撑底座10的距离接近或等于预设安全值时,限位开关40反馈信息给电控装置,由电控装置相应输出指令使气缸的活塞杆回收速度减慢,从而使踏板缓冲减速,从而柔性贴近支撑底座10,避免发生碰撞。
或者,限位开关40为触发型机械开关。即限位开关40的设置位置限定为使踏板与支撑底座10具有一定间隔的位置。也即,当踏板回收接触限位开关40时,电控装置随即控制气缸停止回收,踏板此时与支撑底座10间隔一安全间距而不会发生碰撞。
请继续参阅图1,更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该可调脚踏装置还包括缓冲垫块50,所述缓冲垫块50设置于所述支撑底座10上。该缓冲垫块50能够对踏板和托架机构33形成柔性缓冲支撑,避免回收时产生碰撞噪音及发生撞击形变。
另外,考虑到车内空间有限,同时为避免可调脚踏装置在非工作时仍旧占用车内空间,因而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可调脚踏装置还包括收容机构60,所述收容机构60包括安装座61、设置于所述安装座61上的收容驱动件62、与所述收容驱动件62驱动连接的换向器63、与所述换向器63驱动连接的驱动体64、与所述驱动体64驱动配合的传动体65、及与所述传动体65移动配合的传动底座66,所述支撑底座10与所述传动体65连接。即,收容驱动件62跟随安装座61一起预先安装在前排座椅下方预留的空间内,传动底座66由前排座椅向后排座椅延伸出一段距离。非工作时,整个支撑底座10、可调支架30和踏板是收容在前排座椅的底部空间内的,这样就可以使车内具有更多的空间供乘客使用,大大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而当需要使用踏板时,乘客操作电控装置,收容驱动件62工作,动力通过换向器63传递给驱动体64,驱动体64同步带动传动体65在传动底座66上移动,从而带动支撑底座10从前排座椅底部移动伸出。
可选地,上述的传动底座66、传动体65以及驱动体64构成丝杆滑块导轨机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案中采用剪叉机构配合气缸的升降方案并非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在其它实施方案中,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其他机械结构,例如升缩杆机构、链轮机构、凸轮机构等,也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可调脚踏装置。交通工具通过使用该可调脚踏装置,能够大大提升驾乘舒适性,提高乘客的使用体验感。
可以理解的,交通工具可以是汽车、火车等用于乘客出行的各种交通工具。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6031.5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616967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B60N 2/90
专利分类号:B60N2/90
范畴分类:32G;
申请人:帝轮(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帝轮(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2600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华北街11号院2号楼7层705
发明人:何东翰;刘杰夫
第一发明人:何东翰
当前权利人:帝轮(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程
代理机构:11606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