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房居住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居住区,经济适用房,景观,重庆,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农转非。
房居住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清[1](2018)在《生产性景观在重庆“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城市不断向农村扩张。在重庆地区征地开发过程中,大量农转非社区应运而生。农转非社区内存在着很多与城市生活不协调的现象,其中就包括转非居民在安置房居住区内的绿地种植蔬菜、养殖家禽等农业生产活动。一直以来政府和社区管理部门对这类活动都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但是却无法消除居住区中的生产性活动,外界对于居住区内农业景观的标签也是“脏、乱、差”等负面评价。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更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农业景观在城市中的缺失,开启了生产性景观往城市的回迁之路。但是对于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中的生产性景观和转非居民的需求却缺少深入的研究。探究生产性景观在重庆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中应用的可行性,对于改善转非居民的社区环境,为他们营造适合他们生活方式的居住区景观刻不容缓。本文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首先整理了社区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生态建筑学理论和观赏园艺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国内外对于城市生产性景观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的研究现状,对比不同国情下城市社区和其他建筑中生产性景观的设计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中找寻到可以应用于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中的生产性景观的相关理论依据。然后为针对重庆主城六个区内的23个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的实地调研。以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方法进行了调研,从居住区现状特征、出现的生产性景观现状和居民结构行为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重庆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的五个现状特征为:(1)选址靠近城市中心,生活交通便捷;(2)居住区建筑紧凑,地势较为平坦;(3)容积率过高,公共空间不足;(4)绿地率较低,绿地景观效果较差;(5)居民与管理者矛盾较大,管理难度较高。决定生产性景观是否出现的主要影响要素为居住区建筑类型和物业管理力度,板楼建筑和对生产性活动管理力度小的居住区更容易出现生产性景观。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美学效益、人文效益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生产性景观与观赏性景观现状差异。农转非居民的结构特征表现为:(1)户口本地化;(2)人口老龄化;(3)受教育水平较低但不断提升;(4)收入低廉化。行为人群特征表现为:(1)保持原来的熟人交际圈;(2)中青年男性较少参与室外公共空间的活动;(3)老年人高度自理。行为特征表现为规律性、单调性、聚集性、利己性。结合理论和调研提出了生产性景观在农转非居住区中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四个层面上的应用设计目标,总结出宜地性、整体性、预见性、可参与性四个设计原则。制定出四个具体设计方法为:(1)保留原始的农业景观;(2)与其他居住区共享绿地;(3)填充居住区内的闲置空间;(4)重构居住区内部创造新空间。通过对锦达茂苑B区的生产性景观设计,对比现状与设计方案,验证提出设计策略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11-12)
舒丹[2](2018)在《老龄化背景下保障房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老龄化为研究背景,以保障房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为研究核心,围绕公共空间规划、场地无障碍设计、适老设施配置、节约型景观设计等主要设计要点进行研究,探讨了建设适合老龄人居住的保障房景观的主要途径,为国家应对中低收入及老龄化群体的环境改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20期)
杨祺[3](2018)在《刍议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景观使用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住户的角度出发,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利用专业的评价方式,分析小区景观使用情况,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以提升小区景观建设的合理性,为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8年14期)
崔杨芝[4](2018)在《微农业融入安置房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区是群集聚居、社会规范、社会关系和共同价值的集合地。居住区的和谐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在当今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更多包含的是精神层面的和谐有序,富有人情味和信任度强的人际关系、居民对居住社区的主动认同等。然而,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大量农耕用地被征用,急剧催生出一个迅速膨胀的社会群体——城市农民,他们失去土地后伴随着对土地本能的依赖、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引发各种社会焦虑和不安,其生存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矛盾的焦点,为此,营造和谐社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出于对土地得眷恋和生活方式的“惯性”及生计,现安置房居住区中出现了一些自发种植行为,种植形式各异,破坏了居住区的整体环境形象和居住品质。为了满足城市农民的耕种需求和居住区整体形象,重构符合失地城市农民的居住区景观形式以增加个人可支配资源和增强群体归属感无疑对于构建失地农民的和谐居住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失地的城市农民为切入点,采取文献收集、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杭州市萧山区6个安置房居住区景观存在的现象、问题及影响因素作了一定的探讨,从此基础上研究微农业景观融入安置房居住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从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提出设计方法及技术、管理与评价要素。(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李慎霄[5](2016)在《杭州主城区经济适用房居住区生活服务商业设施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浙江省撤销萧山市与余杭市,并入杭州设区,2014年,富阳撤市划区并入杭州,杭州在短短15年之内,经历了较大的版图扩张。在近几年杭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引导的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安居工程也经历了一个周期性的发展。早期开发的在城市边缘的大型经济适用房居住区现基本也成为主城区的一个相融合但却与成熟的城市环境略有不同的片区。本文在观察到这批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在城市发展、政策相应调整的前提下所表现出的问题,以北景园小区为例,从商业服务设施作为切入点,进行调研分析,最终建立一套针对杭州经济适用房居住区的评价体系。本文总体是对建成后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论。文章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并初步阐释杭州经济适用房现状。第二章对杭州经济适用房的政策演变及现状布局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商业服务设施的政策与规范进行相应解读。第叁章是针对北景园小区的具体分析,主要分为从规划设计角度的空间结构分析,实际调研的现状业态分析以及问卷调查及分析叁方面的主要内容。第四章结合北景园小区问卷调查,在商业服务设施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一套针对杭州市经济适用房居住区生活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的评价体系。第五章具体阐释了评价体系的操作及建立的意义,并且对研究过程所联想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反思与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10-01)
陈淑云,彭银[6](2016)在《保障房居住区社区协同治理创新研究——以四螺旋协同治理体系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保障性住房的社区治理是影响住房保障政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保障房社区治理深陷困境,特别是协同治理的动力不足、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治理路径不畅,导致现行的治理机制难以持续,利益关系尤为复杂。依据四螺旋相关理论体系,基于协同治理的共生目标,界定治理主体的权责利边界,疏通协同治理的路径,进而构建四螺旋协同治理体系,可以为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善治提供有益探索,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来源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颂,路毅[7](2016)在《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景观使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宜居家园二期工程实例,采用POE评价法,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了该小区的景观使用状况,并提出了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方法,以提升哈尔滨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09期)
刘海[8](2012)在《重庆公共租赁房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公共租赁房(以下简称公租房)是为解决重庆城市“夹心层”人群住房困难而建设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保障性住房。重庆公租房的建设量大,保障人群范围广,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现阶段对公租房的研究已经较多,但更多的是关注公租房政策、管理、租金等方面的问题而就公租房设计本身更多的也是对公租房的选址、公租房的户型设计等的研究,对其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关注还不够,这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重庆公租房建设规模较大,一个住区一般居住人口在5万人左右,且多位于城市周边,周边服务设施缺少。面对重庆公租房的性质特征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对重庆公租房住区的品质至关重要。重庆公租房已有不少项目的规划设计已经完成,部分公租房已经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但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公租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研究是对重庆公租房的顺利发展,实现其建设目的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通过对公租房相关政策的研究,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及其相关理论,结合对重庆公租房的调研成果对现阶段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探讨研究,主要正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的确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力求为重庆公租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主要有四部分对重庆公租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探讨: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第一章内容。主要是对重庆公租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解读。并对研究题目的提出做出分析,对重庆公租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的必要性做出解答。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二、第叁章内容。主要分为对公租房住区的环境、相关政策、现行规范、社会学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因素,以及重庆公租房保障人群的人口结构、生活活动方式等进行分析。第叁部分,分析、解决问题,第四、第五章内容。一方面对重庆公租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的确定提出部分建议和方法,满足公租房住区的需求。另一方面对重庆公租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问题的分析和解读,提出重庆公租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注重其开放性以满足住区与城市的融合,同时应注重公租房住区内街区的空间的设计从而增加住区内的生活气息,保证公租房住区和谐的邻里交往。第四部分,研究成果总结。重庆公租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量”同时要保证“质”从而实现公租房住区的宜居、健康,为重庆公租房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11-01)
梁莹[9](2012)在《节约型理念在经适房居住区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适用房是我国政府面向城市中低收入家庭销售的福利性住房,是我国住房供应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中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的前提下,控制建设成本是经济适用房规划建设的必要选择。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园林景观建设应以节约型理念作指导,深入分析居住人群的生活需求,在有限的成本控制范围内全力营造功能完备、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环境。本论文针对我国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园林景观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归纳等方法,对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和商品房居住区在园林景观设计需求方面进行了比较,从园林景观设计角度,结合节约型理念对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并以南京市东花岗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景观设计为案例,从总体景观布局、组团布局、道路系统、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营造以及小品设施选材等方面,探讨了节约型理念如何在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真正的实践和贯彻。论文提出如下建议:(1)整体环境上,经济适用房居住区与商品房居住区的设计需求是一致的,都需要营造和谐美好、舒适宜人的居住氛围。但是,经济适用房居住区不可盲目追求商品房居住区的景观档次,而是要重点强调经济、适用、节约,遵循造型简单、朴素大方、施工方便、易于维护等基本设计原则。(2)绿地环境上,经济适用房居住区需要注重土地的节约,拒绝过于强调形式的设计模式以及“见缝插针”等片面追求节约土地,而忽视使用功能的做法。要重视架空层、地下、墙面等空间的充分利用,注重宅间绿地的设计,力求实现绿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3)室外游憩场地上,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内使用密度较大,频率较高,除了满足硬性规范指标外,需重点关注居民尤其是老人、孩子的特殊需求,多为他们创造游憩、交流及学习的平台,进而促进居住区氛围的和谐。(4)植物配置上,除了目前达成共识的适地适树原则外,经济适用房居住区要杜绝选用名贵、跨区域的植物品种这种盲目追求居住区档次的做法,而是要紧紧围绕低成本、易养护的原则,尽量模拟植物群落的自然形态进行布置,以不同的园林植物配置手法营造优美、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5)先进技术应用上,经济适用房居住区与商品房居住区都应适当加以考虑,但是经济适用房居住区还要全面平衡资金的总体投入及性价比,在此前提下有选择地进行应用。例如目前路灯、铺装材料、园林景观小品等有各式各样的先进品类,在进行选择时,经济适用房居住区需要选择价格低,易施工,不易损坏的类型。此外,目前在国内进行推广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也要根据不同的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投资及使用状况,有选择地进行应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马涛,马军山[10](2011)在《小型经济适用房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以杭州临安“苕溪人家”居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适用房是我国现行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解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与房价相对过高这个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杭州临安市农业局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讨论小型经济适用房居住区的外部景观空间特点、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1年05期)
房居住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老龄化为研究背景,以保障房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为研究核心,围绕公共空间规划、场地无障碍设计、适老设施配置、节约型景观设计等主要设计要点进行研究,探讨了建设适合老龄人居住的保障房景观的主要途径,为国家应对中低收入及老龄化群体的环境改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房居住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清.生产性景观在重庆“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的应用探讨[D].西南大学.2018
[2].舒丹.老龄化背景下保障房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8
[3].杨祺.刍议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景观使用后评价[J].现代园艺.2018
[4].崔杨芝.微农业融入安置房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5].李慎霄.杭州主城区经济适用房居住区生活服务商业设施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6
[6].陈淑云,彭银.保障房居住区社区协同治理创新研究——以四螺旋协同治理体系为视角[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
[7].王颂,路毅.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景观使用评价[J].山西建筑.2016
[8].刘海.重庆公共租赁房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
[9].梁莹.节约型理念在经适房居住区园林景观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2
[10].马涛,马军山.小型经济适用房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以杭州临安“苕溪人家”居住区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