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纱印花织物论文和设计-叶美羚

全文摘要

一种经纱印花织物,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经纱上覆设有染色层以形成印花图案的织物,其包含一系列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人造纤维经纱和一系列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经纱交织的纬纱。所述经纱在实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径向上具有一径向外表面。所述染色层是沿着径向实质上完全环绕所述经纱的方式,覆盖于所述经纱的径向外表面的全部或局部,形成印花图案。因此,从经纱的横切面观察,染色层能够按照所设计图案的色彩分布而实质上完全地包覆于经纱的整个径向外表面上,所以织物的经纱上不会显现出未被染色的斑点瑕疵,因而提升了织物的整体外观质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经纱印花织物,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系列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人造纤维经纱,且所述经纱在实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径向上具有一径向外表面;一系列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经纱交织的纬纱,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成一角度;以及一染色层,以沿着所述径向实质上完全环绕所述经纱的方式,覆盖于所述经纱的径向外表面的全部或局部。

设计方案

1.一种经纱印花织物,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系列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人造纤维经纱,且所述经纱在实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径向上具有一径向外表面;

一系列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经纱交织的纬纱,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成一角度;以及一染色层,以沿着所述径向实质上完全环绕所述经纱的方式,覆盖于所述经纱的径向外表面的全部或局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印花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是实质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印花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的捻度实质大于所述纬纱的捻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印花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具有Z捻向,而所述纬纱呈现S捻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印花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染色层的厚度在1微米至100微米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印花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被制造成布标的形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印花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是平面梭织纺织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纱印花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是缎面梭织纺织物。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织物,特别是涉及一种在经纱上覆设有染色层以形成印花图案的经纱印花织物。

背景技术

织物是经纱与纬纱交错织成的材料。经纱用作织物纵向纱线,在织布过程经纱因此承受较大张力,质料上经纱相比于纬纱使用强度较高的纱线,通常具有捻度较大、强度较高、耐磨较好的特点。纬纱用作织物横向纱线,通常具有捻度较小、强度较低但比较柔软的特点。现有的纺织机大部分是由一个经纱轴供应经纱,该经纱轴上缠绕了上百公斤的经纱。纬纱则是缠绕在多个纬纱轴上,且可同时将不同颜色的纬纱缠绕在多个不同的纬纱轴。实务上,经纱只会使用白纱与黑纱两种常用材料。当织物为浅色系时,经纱则使用白色纱;相反的当织物为深色系时,经纱则使用黑色纱。织造时,织物需要使用大量的纬纱覆盖经纱而产生以纬纱的颜色作为底色的织物,并遮盖经纱所产生的瑕疵(白点或是黑点)。若要弥补前述瑕疵而使用其他颜色的经纱时,会产生更换经纱的问题。更换经纱时,所述经纱通常数量少则几百几千根,多至上万根且依序排列。在更换的过程中必须依照顺序整齐地排列至对应的位置,相当费时费力。而且若使用其他颜色的经纱,还会由于生产规模不足导致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更换经纱并不切合提高生产良率和降低制造成本的产业要求。

如果想要在织造前先在经纱上布设图案,然后再与纬纱编织成为织物,这种工序称为经纱印花。现有的经纱印花工序非常繁复,一般是先将经纱和暂时性的纬纱编织成织物半成品以便固定经纱的位置,接着在半成品上印花染色后再去除纬纱,然后再次纺织以制作成最终的织物产品。这种所谓的“假织”方法不但工序复杂,而且有生产良率过低和制造成本太高的问题。而且,现有工序在进行印花染色时,由于纬纱构成立体阻碍,所以经纱的外表面只有一部分会被染上颜色,这使得仔细观察最终的织物成品时,将会发现到经纱的局部表面有未被染色的斑点瑕疵,对于织物的整体质量和外观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纺织相关业界对于经纱着色均匀的高质量织物产品,具有高度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由经纱和纬纱交叉编织而成的织物,其中,本实用新型是在织造前,利用扫描、数码相片、数码图像或运用各种软件制作处理的各种数字化图案输入计算机,再通过电脑分色印花系统处理后,使用上、下两层的数字化图案,由专用的光栅图像处理软件(RIP软件)通过喷印系统将各种专用染料(例如活性、分散、酸性、热升华染料)直接喷印到转印纸上或是其他各种介质上,再以纺织机经纱轴上经纱的原有排列方式,顺序经过特殊设计的无水经纱转印机热转印到经纱上,使得每一条经纱在360度上都能够被着色,然后与单一颜色或是混合各种颜色的纬纱一起编织而成为本申请的织物,以便在织物上获得柔和的影纹或是模糊的图案效果。当然,如果经纱的染色层与纬纱同一色,即可获得纯色织物。如果经纱的染色层与纬纱不同色,就获得双色织物。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

本申请的织物包含一系列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人造纤维经纱,且所述经纱在实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径向上具有一径向外表面;一系列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经纱交织的纬纱,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成一角度;以及一染色层,以沿着所述径向实质上完全环绕所述经纱的方式,覆盖于所述经纱的径向外表面的全部或局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方向是实质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经纱的捻度实质大于所述纬纱的捻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经纱具有Z捻向,而所述纬纱呈现S捻向。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染色层的厚度在1微米至100微米的范围内。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织物被制造成布标的形式。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织物是平面梭织纺织物。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织物是缎面梭织纺织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从经纱的横切面观察,染色层能够实质上完全地包覆于经纱的整个径向外表面上,所以不会在织物上观察到有未被染色的斑点瑕疵,因而有提升织物的整体外观品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立体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线Ⅱ-Ⅱ的一个剖视示意图;

图3是所述经纱转印机的一个立体图;

图4是所述经纱转印机的一个前视图;

图5是沿图4中的线Ⅲ-Ⅲ的一个剖视示意图;

图6是所述经纱转印机与一个纺织机的一个使用示意图,说明经纱与色纸在使用时的路径。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体单元

2 加热滚筒

3 转印单元

4 色纸单元

5 整线单元

6 通风管

11 第一电箱

12 第二电箱

13 机架

14 滑槽

16 滑动架

15 分离架

21 筒体

22 加热棒

31 驱动轴

32 分离轴

33 支撑轴

34 加压轴

35 调偏轴

36 输送带

37 齿轮轴

38 齿条

41 第一色纸组

42 第二色纸组

51 输入纱线梳

52 输出纱线梳

55 压线杆

53 纱线输入轴

54 纱线输出轴

91 经纱

92 第一色纸

93 第二色纸

94 纺织机

100 织物

110 经纱

112 第一方向

114 径向

116 径向外表面

120 纬纱

122 第二方向

130 染色层

132 印花图案

411 第一色纸输入轴

412 第一色纸输出轴

421 第二色纸输入轴

422 第二色纸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除非另外说明,否则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下列用语具有下文给予的定义。请注意,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单数形用语“一”意欲涵盖在一个以及一个以上的所载事项,例如至少一个、至少二个或至少三个,而非意味着仅仅具有单一个所载事项。此外,权利要求中使用的“包含”、“具有”等开放式连接词是表示请求项中所记载的组件或成分的组合中,不排除请求项未载明的其他组件或成分。亦应注意到用语“或”在意义上一般也包括“及\/或”,除非内容另有清楚表明。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用语“约”或“实质上”,是用以修饰任何可些微变化的误差,但这种些微变化并不会改变其本质。

图1和图2显示本申请的织物100的一个实施例,其包含一系列经纱110、一系列纬纱120,以及一覆盖于所述经纱的染色层130。

本说明书中所称“织物”是指由数股纱线交织而成且大致上呈现连续形式且优选为具有规律样式的片状材料或产品。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一系列经纱110包含多条经纱110,沿着第一方向112延伸,而所述一系列纬纱120包含多条纬纱120,沿着第二方向122延伸。经纱110和纬纱120相互交织而成本申请的织物100。本说明书中所称“交织”是指沿着第一方向112延伸的一系列经纱110被沿着第二方向122延伸的纬纱120所缠结,而所述第二方向122与所述第一方向112成一角度。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方向122是大致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112,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方向122与所述第一方向112成一大约90°的角度。

经纱110是由人造纤维所制成。本说明书中所称“人造纤维”也可以称为“合成纤维”,希望涵盖所有由合成高分子所组成而且可以通过下文所叙述的经纱转印机来布设染色层130的机纺纤维,其包括但不限于聚酰胺类、聚酯类、聚丙烯腈类、聚乙烯醇类、聚氯乙烯类、聚偏二氯乙烯类、聚乙烯类、聚丙烯类、聚氨基甲酸酯类、聚苯乙烯类和聚酯醚类的纤维。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人造纤维可以选自于锦纶(即聚酰胺类纤维),例如锦纶6、锦纶66和锦纶7等;以及涤纶(即聚酯类纤维),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丙二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酯和它们的组合。如图2所示,经纱110的横切面大致上呈现圆形或多边形。因此,每一股经纱110在实质垂直于第一方向112的径向114上具有一径向外表面116,其上适合于布设染色层130。

纬纱120可以由人造纤维或是天然纤维所制成。本说明书中所称“天然纤维”是指来自于动物或植物等天然来源的长丝状结构体,其包括但不限于来自于棉、麻等植物性纤维以及真丝、羊毛等动物性纤维。在纬纱120是由天然纤维所制成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织物是以人造纤维为经纱110,而以天然纤维为纬纱120所织成的混纺织物,例如以锦纶为经纱110且棉为纬纱120所织成的混纺布。在经纱110和纬纱120同样是由人造纤维所制成的实施方案中,经纱110和纬纱120可以采用相同或相异类型的人造纤维。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经纱110的捻度实质大于纬纱120的捻度,此处所称“捻度”是指纱线在退捻前于单位长度内的捻回数。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经纱110具有Z捻向(也就是逆时针方向的捻回),而纬纱120呈现S捻向(也就是顺时针方向的捻回)。此处所称“捻向”是指当纱线处于铅直位置时,组成纱线的单元绕纱条的轴心旋转形成的螺旋线的倾斜方向。

如图2所示,染色层130是以沿着所述径向114实质上完全环绕所述经纱110的方式,覆盖于所述经纱110的径向外表面116上。换句话说,从经纱110的横切面观察,染色层130是以实质上360度的方式完全地包覆于经纱110的整个径向外表面116上。从织物100的平面外表观察,染色层130可以覆盖于所述经纱110的径向外表面116的全部或局部。如图1所示,在染色层130覆盖于径向外表面116的局部的实施方案中,染色层130会在织物100上产生柔和的印花图案132。由于染色层130沿着径向114实质上完全环绕经纱110,所以织物100上将不会观察到有未被染色的斑点瑕疵,因而提升了织物100的整体外观质量。值得说明的是,染色层130可以由单一种颜色的染料所构成,以产生单一颜色的印花图案132。染色层130也可以由多种颜色的染料组合而成,以产生彩色的印花图案13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染色层130是由除了白色和黑色以外的染料所形成。染色层130的厚度大约在1微米至100微米的范围内。

染色层130的制作是通过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案PCT\/CN2018\/118403中所叙述的特殊设计的一贯操作系统来实现,其中一经纱转印机与一纺织机串联,使被卷绕于纺织机的经纱轴上的经纱顺序通过经纱转印机的转印单元中的两组色纸之间,并且使色纸上的染料加热升华而附着于经纱的径向外表面上,从而形成染色层130。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所述两组色纸分别位于经纱的两相对侧,所以加热升华的染料是从所述两相对侧附着于经纱表面,使得从经纱的横切面观察,染色层130能够实质上完全地包覆于经纱的整个径向外表面上。

如图3至5所示,所述经纱转印机包含一个用于支撑以及驱动组件的机体单元1、一个安装于该机体单元1并沿一个左右方向D1延伸的加热滚筒2、一个安装于该机体单元1并沿该左右方向D1延伸的转印单元3、一个色纸单元4、一个整线单元5,及一个通风管6。

该机体单元1包括分别沿该左右方向D1设置于两相反侧的一个第一电箱11与一个第二电箱12,及一个连接于该第一电箱11与该第二电箱12之间而用于支撑的机架13。

该加热滚筒2被该机体单元1驱动而绕自身轴线转动且表面温度被控制于一个加工温度。该加热滚筒2包括一个沿该左右方向D1延伸的筒体21,及多个设置于该筒体21内部并沿该左右方向D1延伸的加热棒22。所述加热棒22绕该筒体21的自身轴线呈等角度环状排列并电连接于该机体单元1而能被控制温度,使得该加热滚筒2表面温度达到该加工温度并均匀分布。

该转印单元3包括一个驱动轴31、一个分离轴32、一个支撑轴33、一个加压轴34、一个调偏轴35、一个围绕该驱动轴31、该分离轴32、该支撑轴33、该加压轴34与该调偏轴35的输送带36、一个齿轮轴37,及一个齿条38。定义一个垂直于该左右方向D1的上下方向D2,及一个同时垂直于该左右方向D1与该上下方向D2的前后方向D3。该驱动轴31与该分离轴32分别设置于该加热滚筒2沿该上下方向D2的下侧与上侧。该驱动轴31的位置还沿该前后方向D3相对于该加热滚筒2偏向前侧。该支撑轴33沿该前后方向D3设置于该加热滚筒2的后侧。

该驱动轴31被该机体单元1驱动而绕自身轴线转动并带动该输送带36沿一个输送路径传动。该输送带36沿该输送路径传动的过程中依序经过该驱动轴31、该加热滚筒2、该分离轴32、该支撑轴33、该加压轴34与该调偏轴35且随着该驱动轴31转动而沿该输送路径循环传动。该输送带36还带有张力使得自身贴抵于该驱动轴31、该加热滚筒2、该分离轴32与该支撑轴33。该加热滚筒2由该输送带36的外侧抵靠于该输送带36,该分离轴32与该支撑轴33由该输送带36的内侧抵靠于该输送带36且皆被该输送带36带动而绕自身轴线转动。该加压轴34抵靠于该输送带36内侧使得该输送带36的张力增加。该加压轴34还能相对于该输送带36沿垂直于该左右方向D1的方向移动,进而能调节该输送带36的张力。该调偏轴35抵靠于该输送带36内侧且两端能分别沿该前后方向D3移动而产生偏斜,进而能在使用时调整该输送带36沿该左右方向D1的位置。

该齿轮轴37沿该左右方向D1延伸并被该机体单元1驱动而绕自身轴线转动。该齿条38与该齿轮轴37啮合并连接于该分离轴32。由于该齿条38与该齿轮轴37啮合,使得该齿条38可被该齿轮轴37带动而移动。该齿条38进一步带动该分离轴32移动,进而能调整该分离轴32与该加热滚筒2之间的相对位置。

该加热滚筒2与该转印单元3皆设置于该第一电箱11与该第二电箱12之间,使得该加热滚筒2与该驱动轴31被驱动。该机体单元1还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该第一电箱11与该第二电箱12且位置对应于该加热滚筒2的滑槽14、一个可拆卸地安装于该机架13沿该前后方向D3的前侧的分离架15,及一个沿该左右方向D1相邻于该分离架15的滑动架16。所述滑槽14沿该前后方向D3延伸并供该加热滚筒2安装。该加热滚筒2安装于所述滑槽14且卸除时能沿所述滑槽14移动而与该机体单元1分离。在本实施例中,该分离架15是由两个分别对应固定于该第一电箱11与该第二电箱12的固定片151所组成,但只为举例而言,并不限于此。该分离架15被拆卸时,该滑动架16能沿该左右方向D1滑动至该机架13前方且位置对应于所述滑槽14,使得该加热滚筒2与该机体单元1分离时,该加热滚筒2能置放于该滑动架16。

该色纸单元4包括一个设置在该转印单元3沿该前后方向D3的前侧的第一色纸组41,及一个设置在该转印单元3后侧的第二色纸组42。该第一色纸组41具有一个相对于该加热滚筒2位于前侧的第一色纸输入轴411,及一个相对于该第一色纸输入轴411位于前侧的第一色纸输出轴412。该第一色纸输入轴411与该第一色纸输出轴412皆能绕自身轴线转动。该第二色纸组42具有一个相对于该加热滚筒2位于下侧的第二色纸输入轴421,及一个相对于该加热滚筒2位于上侧的第二色纸输出轴422,该第二色纸输入轴421与该第二色纸输出轴422皆能绕自身轴线转动。该第一色纸组41、该纱线输入轴53与该纱线输出轴54皆安装于该分离架15。

该整线单元5包括一个对应于该驱动轴31并相对于该转印单元3设置在前侧且沿该左右方向D1延伸的输入纱线梳51、一个对应于该分离轴32并相对于该转印单元3设置在前侧且沿该左右方向D1延伸的输出纱线梳52、一个相对于该输入纱线梳51设置在前侧且沿该左右方向D1延伸的纱线输入轴53、一个相对于该输出纱线梳52设置在前侧且沿该左右方向D1延伸的纱线输出轴54,及两个设置在该加热滚筒2沿该前后方向D3的后侧且沿该左右方向D1延伸的压线杆55。

该输入纱线梳51与该输出纱线梳52皆可拆卸地安装于该机体单元1并适用于梳理纱线。该纱线输入轴53与该纱线输出轴54皆能绕自身轴线转动。该纱线输入轴53与该纱线输出轴54皆适用于供多个经纱91沿该左右方向D1排列并抵靠于表面。

所述压线杆55还分别设置于该加热滚筒2沿该上下方向D2的下侧与上侧且可拆卸地安装于该机体单元1。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压线杆55在使用时并不需安装于该机体单元11,但是在更换所述经纱91时,能安装于该机体单元1并固定所述经纱91的位置而不会使得所述经纱91混乱,有助于提升便利性。

该通风管6设置于该机体单元1并位于该转印单元3上侧而适用于供废气流通。该通风管6具有许多孔洞,使得废气能由所述孔洞进入该通风管6内并被排出。值得说明的是,该通风管6内的压力一般来说是低于转印单元3周遭的压力以排除废气。但该通风管6的另一种使用方式则为将管内压力提升至高于转印单元3周遭的压力,此时该通风管6的作用不再为排除废气,而是能对该转印单元3吹送气流并产生冷却效果,以防止染色后的经纱91被加热过久而颜色老化。

参阅图5和图6,使用时,多个经纱91沿一个经纱路径移动。首先,所述经纱91沿该左右方向D1排列并抵靠于该纱线输入轴53表面,然后由前侧朝该转印单元3的方向前进。所述经纱91输入该转印单元3并被该输送带36带动而依序经过该驱动轴31、该加热滚筒2与该分离轴32。也就是说,在该驱动轴31与该分离轴32之间该经纱路径相邻于该输送路径的前侧。所述经纱91由该转印单元3输出后,朝该纱线输出轴54的方向前进并沿该左右方向D1排列且抵靠于该纱线输出轴54的表面。如此一来,所述经纱91有秩序地输入该转印单元3,也有秩序地由该转印单元3输出,而能被依序加工。

多个第一色纸92可对应卷绕于该第一色纸输入轴411并沿一个第一色纸路径移动。多个第二色纸93可对应卷绕于该第二色纸输入轴421并沿一个第二色纸路径移动。值得说明的是,可以用多种不同颜色的第一色纸92卷绕于该第一色纸输入轴411,每一种颜色的第一色纸92依需求对应恰当数量的经纱91。同理,也可以用多种不同颜色的第二色纸93卷绕于该第二色纸输入轴421,每一种颜色的第二色纸93依需求对应恰当数量的经纱91。所述第一色纸92与所述第二色纸93沿该左右方向D1的幅宽可以经剪裁而调整,以精准依照需求覆盖对应的经纱91并少量生产不同颜色的经纱91。

所述第一色纸92沿该第一色纸路径移动时,是由该第一色纸输入轴411出发之后,由前侧朝该转印单元3前进并输入该转印单元3。所述第一色纸92输入该转印单元3后,相邻于所述经纱91前侧并被该输送带36带动而依序经过该驱动轴31、该加热滚筒2与该分离轴32。也就是说,在该驱动轴31与该分离轴32之间该第一色纸路径相邻于该纱线路径的前侧。所述第一色纸92由该转印单元3输出后,朝该第一色纸输出轴412的方向前进,且最终卷绕于该第一色纸输出轴412。

所述第二色纸93沿该第二色纸路径移动时,是由该第二色纸输入轴421出发之后,由后侧朝该转印单元3前进并输入该转印单元3。所述第二色纸93输入该转印单元3后,相邻于所述经纱91后侧并被该输送带36带动而依序经过该驱动轴31、该加热滚筒2与该分离轴32。也就是说,在该驱动轴31与该分离轴32之间该第二色纸路径相邻于该纱线路径的后侧并在该输送路径的前侧。所述第二色纸93由该转印单元3输出后,朝该第二色纸输出轴422的方向前进,且最终朝该第二色纸输出轴422的方向前进而卷绕于该第二色纸输出轴422。

根据前述的该输送路径、该经纱路径、该第一色纸路径与该第二色纸路径,可以发现四者在该驱动轴31与该分离轴32之间有彼此相邻的部分,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称呼该部分为一个加工区域。所述第一色纸92、所述经纱91、所述第二色纸93与该输送带36在该加工区域由前往后依序相邻。当所述经纱91经过该加工区域时,由于该第一色纸组41与该第二色纸组42分别位于该转印单元3的前侧与后侧,使得所述第一色纸92与所述第二色纸93能分别沿该第一色纸路径与该第二色纸路径相邻于所述经纱91的两相反侧,且所述第一色纸92、所述经纱91与所述第二色纸93由于彼此之间的摩擦力而被该输送带36带动。而由于该输送带36具有张力,使得所述第一色纸92、所述经纱91与所述第二色纸93受压而能均匀且平整的被夹挤于该输送带36与该加热滚筒2之间。

在该加工区域中,所述经纱91、所述第一色纸92与所述第二色纸93会经过该加热滚筒2。该加热滚筒2的表面温度被控制于该加工温度而能使所述第一色纸92与所述第二色纸93的染料升华并附着于所述经纱9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纸92和所述第二色纸93分别相邻于所述经纱91的两相反侧,产生均匀染色的效果。

此外,升华后的染料若未附着于所述经纱91则为废气,会被该通风管6吸纳后排出。使用后的所述第一色纸92与所述第二色纸93则对应卷绕于该第一色纸输出轴412与该第二色纸输出轴422而方便卸除。

如此一来,所述经纱91由该纱线输入轴53出发并输入该转印单元3,在该加工区域被染色以后再由该转印单元3输出至该纱线输出轴54,就能得到被染色印上图案的经纱91。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经纱转印机与其加工工序是使用染料升华的原理而不会使用大量水资源,所以具有符合环保要求且降低成本的优势,而且可以不用更换经纱,直接依照生产计画,随时变更颜色。

参阅图6,染色后的经纱91可以立即应用纺织机94来进行经纱和纬纱的交织工序。所述交织工序为纺织业界中的一般从业人员所熟悉,而且可以通过公知纺织机来进行,例如通过剑杆式投纬织机、梭织机、喷气式织机和喷水式织机等型式的纺织机来进行。

现有的经纱印花织物,无论是以采用假织工序将织物半成品印花染色后去除纬纱再织成织物成品(造成经纱上有未被染色的斑点瑕疵),或是在织物成品上直接印花(造成经纱和纬纱上都有图案的颜色),皆无法完美展现经纱印花的高贵质感。相比于这些习有经纱印花织物,本实用新型织物上的印花图案实质上完全地包覆于经纱的整个径向外表面,所以经纱上没有未被染色的斑点瑕疵。

本实用新型织物用途广泛,其在经纱上带有柔和具质感的印花图案,可以供用做各种高级衣料,尤其适合用于具有多样式、多色彩且需要快速生产的纺织产品,例如衣着、帽子、手套、鞋袜上的布标。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织物是平面梭织纺织物,其具有简单的一经一纬上下交织的结构。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织物是缎面梭织纺织物,其中经纱的数目倍增。由于本实用新型织物上的印花图案不会显现出未被染色的斑点瑕疵,所以非常适合用于表彰商品的品质,也有助于消费者通过布标来辨识商品的来源,避免仿冒品在市面流窜。

设计图

经纱印花织物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9710.3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TW

国家/省市:71(台湾)

授权编号:CN209652511U

授权时间:20191119

主分类号:D03D 15/00

专利分类号:D03D15/00;B41F16/02

范畴分类:24C;

申请人:华衫环保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华衫环保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中国台湾台北市北投区民族街10号2楼

发明人:叶美羚

第一发明人:叶美羚

当前权利人:华衫环保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程伟;王锦阳

代理机构:1131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经纱印花织物论文和设计-叶美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