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能力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高职教育能力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武智[1](2021)在《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是当代中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联结教育、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职业教育政策不仅是规范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指针,而且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写照,更成为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将职业教育政策置于理论分析的中轴,从历史制度主义独特的时间观、历史观和制度观出发,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阐释政策文本的丰富意涵,对职业教育政策发展演变进行合理归因,并揭示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和政策演进的可能路向。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学术史梳理,辨析历史制度主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等相关概念,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研究主要方法等。简要介绍了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理论基础和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构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和路径依赖的分析范式,形成了由宏观结构—中层制度—微观行动者的解释框架。第二部分(第一至二章)对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分阶段研究。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分析长时段的教育政策变迁。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历经七十年的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教学模式持续变革。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分为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包括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五个方面。这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从政策环境分析、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小结。研究过程中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宏观因素出发,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性互动及其影响,试图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论文援引历史制度主义的时间观,将关键节点、序列、事件等引入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史的追溯之中,具体从纵向线性历史序列和横向的点状历史节点两个层面出发,强调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政策的特殊性,考虑制度内生机制的影响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体现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鲜明的渐进性和时序性,力求生动地呈现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第三部分(第三章)是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历史既是过去的时间性存在又决定着当下的现实性存在。纵观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程,一方面,职业教育制度具有内生性特征,政策的演变遵循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政策受偶然变量的影响,行动与制度互动的同时,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导致意外性制度变迁的发生。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段和八个“关键节点”的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集中探讨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变量等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从政府理性选择、学校理性选择两个方面对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合理归因,并分析了投入效能和产出效能,揭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第四部分(第四章)是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整体上呈现出“断裂均衡”的特征,可以归纳为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制度变迁方向、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和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新中国成立后,现有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变革,梳理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专业技术教育体制的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的建立、技工学校和职工教育得到发展、城市职业学校的兴办、“文革”时期导致职业教育停滞的过程。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掀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政策举措,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总体来看,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和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势在必行。先前的职业教育政策对后续的职业教育发展有持续性的影响,同时,后来发生的政策演变对此前的历史实践也具有经验总结和规则承续的意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得以高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恢复提升,并且中职教育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以发挥其服务“三农”、助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功能,突出了职业教育政策的包容性,从战略高度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方向持续发展。

张慧[2](2020)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提出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创业教育组织在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力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数量快速增长,但组织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升。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是造成其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功能缺位致使组织目标模糊和零散,进一步导致组织行为低效和泛化,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与审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与价值。在异质性视阈下,探讨高职院校这个特殊场域中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是促进组织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基本前提。基于功能主义分析范式,将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进一步分解为功能实现方式和实现机理,文章整体遵循“客观功能(是什么?)—功能实现方式(怎么样?)—功能实现机理(为什么?)—功能实现路径(如何做?)”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为了探究出更科学合理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本研究将组织功能定位于客观展现出来的实际结果,而非主观逻辑推导出来赋予组织的结果。据此,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典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基础上,具体运用三级编码、单案例分析和跨案例比较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的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和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构建了“客观功能—社会实践(组织行为)—行为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实践也就是组织的行为方式,它决定和反映组织的客观功能,行为机理体现组织行为的内在规律和作用关系。因此,首先从调研的实证数据中提炼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究与分析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最后,在厘清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由于组织行动逻辑偏差和实践障碍导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通过对调研数据的三级编码分析得出,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呈现出“决策实施功能”、“中介融通功能”、“类型强化功能”和“文化聚散功能”四项客观功能。其中,决策实施和中介融通是显功能,即组织有意安排而产生的作用;类型强化和文化聚散是潜功能,即组织无意安排,由组织行动间接、内隐地产生的作用。创业教育组织作为高职院校推动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的专门性组织,除了设计、实施和服务于创业教育发展;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去破解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推动专创融合发展;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行动,无形中强化与凸显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化教育的特征;同时在行动中逐渐形成浓厚的高职创业文化氛围,并成为创业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承者。实现上述四项功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主要采用“组织变革”、“融合策略选择”、“适应性联结”和“树立标志”的方式。从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到组织自身改革和具体的行为实践,再到创业教育文化孕育与认同的历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实践行动体现出从外围实践到专创融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从局部试点到浸润体系的范围扩展、以及从具体实践到抽象升华的逻辑向度。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就是组织选择采用上述行为方式的原因,内在地体现了“资源赋能机理”、“规则调适机理”和“互动整合机理”。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始终处于“理性化”和“反思性监控”的过程中,组织通过反复的实践行动形成自身,并通过组织行动再生产出行动条件;再生产的过程包含着意义、规范性要素和权利的交织与互动。具体而言,其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受到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驱动与引导。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典型的外部驱动型,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短期内广泛实践;与此同时,组织行动受到行政权利和专家权利的共同影响。其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受到合法性秩序和表意性符码的规约与调适作用。政策导向是组织行动及其自我调控的风向标;高职创业教育理念和文化是组织行动及其行动调控的助力器。其三,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互动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行为和特色化选择。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同级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系统之间”的互动整合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联盟合作、互利共生等提升组织的适应性,而准确定位、组织竞争、文化认同等促进组织的特色化选择。基于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推演出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也就是说,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要想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组织行动的驱动力应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组织应当找到自己的适切位置,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挖掘并培育组织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组织化”并非组织行动的目的,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目的或需求,对于创业教育组织来说,创业教育理念逐渐融入高职教育系统的过程,正是组织功能得到全面、彻底实现的过程,组织本身则处于“去组织化”过程中。然而反观现实,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内生动力不足、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模仿趋同现象、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等问题依然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理念先行—以点带面—错位发展—多元联动”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翁昊臻[3](2020)在《技能竞赛视角下广西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能竞赛旨在检验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赛后反馈中发现教学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经验,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秘书实务》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办文、办会、办事、组织协调等能力,为企事业单位的前台秘书、资料员、行政助理、文书档案员等岗位,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论文以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技能竞赛作为切入点,研究《秘书实务》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论文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秘书实务》课程教学和技能竞赛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对相关内容进行概念界定,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从《秘书实务》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两者的研究现状入手,对国家级中职文秘类技能竞赛的赛项内容、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对比广西地区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赛项内容,归纳出每个赛项内容所对应的具体能力,分析技能竞赛对于《秘书实务》课程教学的意义。其次,论文选取了广西地区的五所中职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秘书实务》课程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再次,从符合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教学理念、针对《秘书实务》课程务实性特点、技能竞赛与《秘书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三个方面探索了以技能竞赛促进《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提出了以技能竞赛促进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应当遵循“以赛促教”“赛教融合”“做中学”“规范性”等原则。最后,在技能竞赛的视角下,提出了以下四项教学改革策略:第一,围绕技能竞赛目的,制定秘书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第二,依据技能竞赛赛项内容,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第三,根据技能竞赛方式,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第四,对标技能竞赛评价机制,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并以“接听电话”内容为教学改革实践,将研究提出的策略应用在《秘书实务》课程教学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张丽杰[4](2020)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无论是从学校机构数还是在校生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认真梳理、分析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历程,凝练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特点,这对引导、促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价值和基础作用。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以CNKI和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82018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38166篇期刊论文和11455篇被引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总体样本办法,根据研究文献的数量和相关重要政策文件,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历程,探索划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查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阶段状况,总结凝练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发展特点,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展望。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19982005年是研究初步兴起时期;20062011年是研究迅猛发展时期;20122018年是研究质量提升时期。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并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的五大总体特征:一是从载文量看进展,经历“增-减-稳”三阶段。二是从核心期刊的形成看进展,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历程,期刊来源趋于稳定,主要集中于四种高职教育的核心期刊,但是其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从研究主体看进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发文作者群还未形成,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核心发文机构群已经形成。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主体之间联系较少,大多是独立研究,但主体合作有明显逐渐加强的趋势。四是从研究主题看进展,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一直是研究的主题,彰显出人才培养一直是时代命题,校企合作研究逐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识显着增强。五是从知识基础看进展,知识基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知识基础研究内容逐渐趋于具体化。通过系统梳理21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本文探索尝试将研究进程划分为初步兴起、迅猛发展和质量提升三个时期。同时,将知识图谱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丰富和创新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受时间、篇幅等限制,只收集CNKI和CSSCI数据库数据,未来还需拓展到多种数据库,进一步丰富研究数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文献全面覆盖,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

邓宏[5](2020)在《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历经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改变了以往学校课程单一化发展的局面。但是,回顾和总结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状况,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多、质量低、效果差”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和阐述了PDCA模型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应用;阐释了校本课程质量提升的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L小学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运用PDCA模型理论,通过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以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系统层面,即宏观层面的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中观层面的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开发、微观层面的跳绳运动课堂教学,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进四个环节要素,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一是课程计划阶段(PLAN),涉及到课程方案研制工作的质量和课程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两大方面,其一,提升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是前提,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五大方面:1.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增强研究的实力;2.增强团队研究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3.建立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持续提升《方案》研制质量;4.加强课程审议制度建设,提升《方案》审议工作质量;5.增加研制工作时间,保证《方案》内容质量。其二,是提升《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它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六大方面:1.明确课程开发理念,理清课程设计思路;2.立足体育核心素养,构建跳绳运动课程目标体系;3.立足基础性和发展性,构建学段跳绳运动内容体系;4.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5.明确课程评价标准,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方法;6.建立课程管理机制,保障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二是课程实施阶段(DO),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建立教师共同体,协同提升单元教学质量;2.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培养教师工匠精神;3.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4.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单元教学质量。三是课程评价阶段(CHECK),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质量监控制度体系,具体来说,1.建立监督组织机制,明确职责分工;2.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3.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的力度,具体包括:1.建立课程评价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2.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发展;3.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发展。四是课程改革阶段(ACTION),主要涉及到如下两大方面:一是检查与评价报告,完善标准和制度;二是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阶梯上升的过程;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三是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四是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最后通过总结反思,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一是运用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管理体系;二是基于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机制;三是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策略。

谢建[6](2020)在《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是教学实践的不懈追求,信息技术对教师实施精准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颁布,关照新时期课堂教学变革及发展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探讨通过建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创造性思维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当前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探索、揭示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关键要素及结构框架,以求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精准教学实践提供参照。扎根教师教学实践现实境脉,着眼精准教学与教师能力的实践内涵,本研究以多元智能、个性化学习、CTCL研究范式、差异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等相关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在总结实践及文本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和分析方法对于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模型进行了深入讨论与分析。具体而言,整个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界定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内涵基于实践考察及文本分析,本研究认为,精准教学能力是教师开展精准教学实践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进而通过对精准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数据素养等概念的比较分析,提出并深入剖析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概念。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减负增效为价值取向,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所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精准刻画,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的综合性教学能力。精准教学能力强调对于学生个体的关注,是人本主义实践在教育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开展精准教学活动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具有数据化、学习者中心、人机协同性、个体服务性和多元统一性的特征。二、析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教师技术能力“标准”,分析教师技术能力构成研究以及智慧教育时代教师角色和职责三个方面的文献成果,采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未来教师所需技术能力的主要特征与趋势,以此为基础,初步提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专家函调以修正并确保要素提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终获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要素。具体而言,一级指标包括精准教学认知与取向、教育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智能技术教学创新应用能力、学生精准画像与个别化指导能力等4个要素;二级指标包括大数据技术认同、教育数据获取与采集能力、教育数据思维、教育数据安全与伦理、智能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评估与反馈能力等18个要素。三、构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为明确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具体联系与核心结构,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整体出发剖析各要素内涵及作用,构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包括“一个核心”,即以精准教学认知与取向为核心动力;“二类关系”,即人与大数据、人与技术的关系;“三个支柱”,即模型的主体部分由教育大数据采集分析能力、智能技术教学创新应用能力和学生精准画像能力三个“支柱”构成;“四个层次”即是“动力层”“目标层”“支柱层”“环境层”。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各要素的权重分配等量化数据。四、调查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水平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为把握当前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发展情况,本研究依据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具体内涵,开发了调查工具,以686名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并对问卷数据进行预处理及详细分析。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且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大数据意识和精准教育理念相对薄弱;教育数据获取与应用能力不足;智能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水平不高;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关注程度不够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发展建议,包括完善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理论体系;制定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标准及相关制度;强化教育大数据互联融通,构建精准教学服务环境;实行教师精准研修,推进精准教学能力指导与培训;加强数据化学校文化建设,强化教师的数据价值观等。综上所述,本研究着眼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结构及特征,分析通过提升教师精准教学能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的机制与原理,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提升及发展的模式与方法,对于促进完善教师教学能力理论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伏梦瑶[7](2020)在《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教材建设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重点建设领域,有关教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也不断增加。同时,从传统学科课程转变为能力本位课程的理念已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获得广泛认可,而要真正落实,教材开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研究从能力本位课程及教材的理论出发,通过访谈调查和文本分析了解开发现状,详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为开发出高质量的适用于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提供参考。能力本位课程旨在培养基于整合能力观与现实主义能力观的、能满足职业人和社会人的需求、且指向实践的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教材开发的起点是能力本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其对教材的要求——以职业领域作为教材开发的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作为教材开发的核心点、以教学处理作为教材开发的关键点。对于教材开发的现状调查通过两条路径进行:一是通过对于编者即参与教材开发的教师深入访谈了解目前教材开发的过程,研究者共访谈20位参与开发能力本位课程教材的编者,对访谈进行录音和转录之后使用Nvivo11软件进行了三级编码,最终形成6个核心编码——教材开发的出发点、教材开发的理念、教材开发的流程、教材内容的开发、教材结构的设计、教材开发的困难;二是对已开发出来的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对筛选的7本教材从理念、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教材体现能力本位课程的程度。在调查中,研究发现目前的能力本位课程教材开发中存在开发理念存在欠缺之处、开发过程不符合开发规范、教材内容未能真正革新、教材结构跟风现象普遍等问题,并结合实际调查和理论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是教材开发制度不完善、组织模式有先天不足、开发人员专业度欠缺、对教材的定位有误、对能力本位的理解走偏等。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提升开发的能力本位课程教材的质量的对策:一是澄清能力本位课程教材开发的概念,包括对能力和教材的理解;二是完善能力本位课程教材开发的体系,构建完善的开发制度、组织专业的开发人员;三是收集职业资料,通过调研等方式获取企业资源、并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四是开发教材内容要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点、将企业资料转化为教学内容;五是设计教材结构要以职业领域为结构设计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最小组织单元。

黄晓玲[8](2019)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文中指出课程开发是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强国历史使命、校企合作亟须根本性突破、职业教育课程范式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缺位和浅层参与的问题,探讨企业的角色及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责任的合理性、责任的现状、责任的内涵、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履行等进行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两重属性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本质,内在地规定着企业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同一性、企业技术技能生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以及企业技术技能生产载体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经验及其获得过程上。当前企业虽无法律规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义务,但其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决定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具体表现在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以及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协作的建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合作主体,其对职业教育专用技术技能的诉求从根本上决定参与开发的课程集中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上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企业普遍参与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处于起步状态,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显现明确企业责任的迫切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是基于其合作主体角色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的,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过程或课程产品形成中的回应和实际付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的统一性,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和利益的内在依从。责任的生成源于政府的权利赋予、企业的经济动力和能力基础,以及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用对象的特定性、责任边界的明晰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有限性。根据责任内容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导向的划分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主要有导向责任、供给责任和协作责任,三种责任自成一体并形成责任内容的基本框架。导向责任集中体现为培养质量确认及反馈,通过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评价导向实现;供给责任体现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供,通过提供智能形态、实体形态和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实现;协作责任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辅助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主导性协作和理实融合课程中的对等性协作实现。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履行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且覆盖面较窄,同时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认识及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这除了经济区位、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制于企业行业分类、技术类型、所有制形式、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规模等自身因素影响。为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有序发展,从企业履责意愿角度,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协同多种外部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基础能力;就责任实现机制而言,需进一步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履责评价与激励制度;对履责环境的优化,需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引领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9](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刁瑜[10](2018)在《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如何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亦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该核心问题产生的逻辑如下:课程是人才陪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设计简约化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的核心。基于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困境的反思和国际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进程的探究,本研究选取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比较研究这一主题,尝试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以“以简驭繁”(LIM)作为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构建基于专业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设计完备形态,探讨课程设计外在形式简约化与内在实质简约化的融合,尝试借鉴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经验,探寻具有我国鲜明职教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新路径。本研究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两大研究问题:一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如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此为对“应然”课程设计命题的追问;二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借鉴与有益启示是什么?此为对“实然”课程设计命题的探究。在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以简驭繁、高职课程设计、高职课程设计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呈现、解析。对比利时高职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比较分析,聚焦于外在形式简约化和内在实质简约化的两个维度。其中,形式简约化主要关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结构;实质简约化则关注高职课程设计自身的优化发展。基于这样的分析逻辑,在第二章中构建了本研究的比较分析框架。首先,依据高职教育课程的发展模式和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模式的两条标准,选取了比利时作为本研究的比较对象;其次,根据贝雷迪(G.Z.Bereday,1964)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模型,明确了本研究的两条研究主线:历史分析和切面分析;最后,根据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从结构和功能两大维度选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三大基本要素以及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作为本研究比较分析的参照项,并最终构建了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框架。基于比较分析框架,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高度抽象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分析模型。在分析模型中,外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高职课程设计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雇主、专业组织、培训机构、教师/培训者、学习者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中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是指整个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架构;内圈则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核心圈,是指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可以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分析模型,才能保证对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的探讨上升至系统层面,且保证其结论使用在同一话语平台,结论也就有了可通性,这样才能在我国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模型构建这一层面提出有效结论。

二、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与存在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49-1977)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78—2019)
    第一节 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四节 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五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外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二、内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三、行动者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
        一、政府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二、学校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第三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能分析
        一、投入效能分析
        二、产出效能分析
        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考察
第四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
        一、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方向
        二、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
        三、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
        一、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
        二、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
        三、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一览(1949—201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外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迅速兴起
        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定位不清与行动低效
        三、异质性视阈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创业教育
        二、创业教育组织
        三、功能及功能实现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选择
        一、研究目的
        二、案例研究方法
    第二节 分析框架设计与构建
        一、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分析范式
        二、结构化理论之结构二重性原理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数据收集与方法
        三、数据分析与流程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
    第一节 数据情况与编码过程
        一、数据概述
        二、三级编码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阐释
        一、决策实施功能:专人专事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
        二、中介融通功能:打破高职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间的壁垒
        三、类型强化功能:产教融合进程中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四、文化聚散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各功能的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综合表征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循环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方式
    第一节 数据分析过程
        一、单案例分析
        二、跨案例比较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分析
        一、组织变革:新建、转型与重构
        二、融合策略选择:纽带牵引、另起炉灶、深度介入
        三、适应性联结:移植与改造、淬炼与强化、嫁接与统整、转化与运用
        四、树立标志:从“占有场域”到“质量取胜”,再到“文化认同”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间的关系
        一、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对应关系
        二、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层次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机理
    第一节 资源赋能机理:高职场域中的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协调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配置性资源供给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权威性资源供给
        三、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资源驱动与引导作用
    第二节 规则调适机理: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的双重作用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合法性秩序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表意符码
        三、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对组织行为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 互动整合机理:组织同级之间及其与高职系统的作用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同级组织间的互动整合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高职系统间的互动整合
        三、互动整合中组织的适应性行为与特色化选择
    第四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机理的整合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第一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
        一、从“政府引导”向“外推内生”的协同动力机制过渡
        二、组织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与“特色生成”
        三、从“组织化”到“去组织化”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困境分析
        一、内生动力不足阻碍组织持续行动和功能扩展
        二、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与模仿趋同现象
        三、组织边界造成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
        一、理念先行:强化技术创新创业为核心的高职创业教育研究
        二、以点带面:加快软件建设带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有效行动
        三、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适应性提升与特色培育
        四、多元联动:构建政校行企协同互动的生态系统与治理格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教师卷)
附录 B:访谈提纲(学生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技能竞赛视角下广西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1.《秘书实务》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2.技能竞赛研究现状
        3.总体述评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理论基础
        1.协同理论
        2.“做中学”教育理论
        3.能力本位理论
    (六)核心概念界定
        1.技能竞赛
        2.《秘书实务》课程
        3.综合职业能力
二、中职文秘类技能竞赛分析及对《秘书实务》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中职文秘类技能竞赛分析
        1.中职文秘类技能竞赛目的
        2.中职文秘类专业技能竞赛内容概况
        3.中职文秘类技能竞赛对应能力分析
    (二)中职文秘类技能竞赛对《秘书实务》课程教学的意义
        1.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建立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改革双向反馈机制
        3.创新《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方式
        4.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
        5.提高中职文秘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三、广西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结果
    (二)广西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结合程度有待加强
        2.教学目标设立不够明确
        3.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
        4.教学方法使用传统单一
        5.教学评价方式固化单一
    (三)广西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课程教学理念重心偏移
        2.课程教学与专业岗位联系不够紧密
        3.技能竞赛对课程教学成果转化不足
        4.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综合性
四、技能竞赛视角下广西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可行性和遵循原则
    (一)技能竞赛视角下广西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可行性
        1.符合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教学理念
        2.针对《秘书实务》课程务实性特点
        3.技能竞赛目的与《秘书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二)技能竞赛视角下广西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遵循原则
        1.“以赛促教”原则
        2.“规范性”原则
        3.“做中学”原则
        4.“赛教融合”原则
五、技能竞赛视角下广西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围绕技能竞赛目的,制定《秘书实务》课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综合化”
        2.教学目标“规范化”
        3.教学目标“行为化”
    (二)依据技能竞赛赛项内容,优化《秘书实务》课程教学内容
        1.促进赛项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融合
        2.加强教学内容和竞赛模式的联系
        3.完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整合
    (三)根据技能竞赛方式,创新《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方法
        1.以行动导向法为指导,进行模块化教学
        2.打破传统形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四)对标技能竞赛评价机制,完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1.构建多元化的内容评价体系
        2.建立及时化的课堂评价机制
        3.优化以行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方式
六、技能竞赛视角下广西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接听电话”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二)“接听电话”教学改革实施
        1.“接听电话”教学设计
        2.“接听电话”教学实施效果调查
    (三)“接听电话”教学改革实践反思与改进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需要科学的回顾与反思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工具
        1.4.3 数据处理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等职业教育
        2.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1.3 知识图谱
        2.1.4 研究主体
        2.1.5 研究主题
        2.1.6 知识基础
    2.2 理论基础
        2.2.1 元教育学
        2.2.2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2.2.3 文献计量学
        2.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2.5 信息可视化
第3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概况:1998~2018
    3.1 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3.2 来源期刊分布
    3.3 研究主体分析
        3.3.1 研究作者分析
        3.3.2 研究机构分析
    3.4 研究主题分析
        3.4.1 突出人才培养
        3.4.2 关注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
        3.4.3 强调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3.4.4 重视思政工作和文化建设
        3.4.5 以学生为中心
    3.5 知识基础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初步兴起:1998~2005
    4.1 《教育与职业》载文量一枝独秀
    4.2 研究主体数量较少,缺乏主体合作
        4.2.1 研究作者分析
        4.2.2 研究机构分析
    4.3 研究主题分析
        4.3.1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热点
        4.3.2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4.3.3 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
        4.3.4 重视毕业生就业
    4.4 知识基础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迅猛发展:2006~2011
    5.1 五大期刊载文量过千
    5.2 研究主体数量增长明显,合作网络有所增大
        5.2.1 研究作者分析
        5.2.2 研究机构分析
    5.3 研究主题分析
        5.3.1 课程和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5.3.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多样化的育人途径
        5.3.3 重视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
    5.4 知识基础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质量提升:2012~2018
    6.1 四大高等职教核心期刊形成
    6.2 研究主体较为稳定,日益重视合作
        6.2.1 研究作者分析
        6.2.2 研究机构分析
    6.3 研究主题分析
        6.3.1 人才培养研究备受关注
        6.3.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6.3.3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6.3.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受到更多重视
    6.4 知识基础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三阶段划分
        7.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阶段性特征
        7.1.3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部分高职教育政策
    附录2:科研成果

(5)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效度和信度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开发
        (二)PDCA模型
        (三)质量提升策略
        (四)跳绳运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一)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状况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状况
    三、PDCA模型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
        (二)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改革研究
        (三)运用PDCA模型探索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四)PDCA模型在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
    四、跳动运动的研究状况
        (一)关于跳绳运动的定位研究
        (二)关于跳动运动的功能研究
        (三)关于跳绳运动的类型研究
第三章 PDCA模型理论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理论
        (一)PDCA模型的内涵
        (二)PDCA模型的特点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范围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设计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
        (一)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二)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方案(PLAN)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学校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二、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单元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第五章 L小学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实施(DO)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小绳王·反摇争霸赛”单元课程实施过程及分析
        (一)第一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第二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实施质量提升策略
        (一)建立教师共同体,培养团队工匠精神
        (二)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建立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
        (三)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第六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评价(CHECK)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单元课程实施质量的监控策略
        (一)建立监控组织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二)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
        (三)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
    二、单元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策略
        (一)建立课程评价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二)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状况
        (三)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状况
第七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改进(ACTION)策略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形成制度和标准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的方式
        (二)形成标准和制度
    二、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
        (一)立足常态化机制建设,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二)加强电子课程资源包建设,形成可推广的成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循环上升的过程
        (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
        (三)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
        (四)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按姓氏首字母先后排序)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其他
    二、外文文献(按首字母的顺讯排列)
后记

(6)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智能引领:智慧教育时代教育生态的转变
        (二)个性化: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三)智慧教学:智能教育时代教师教学面临的历史挑战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精准教学内涵的演变与分析
        (一)基于“数据”的传统精准教学
        (二)基于“标准”的精准教学
        (三)大数据时代多模态信息支持的精准教学
        (四)小结:精准教学内涵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教学能力的研究及启示
        (一)教学能力的内涵研究
        (二)教学能力的构成研究
        (三)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
        (四)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
        (五)小结:教学能力研究的启示
    三、精准教学实践研究现状及反思
        (一)精准教学实践研究
        (二)精准教学相关技术
        (三)小结:关于精准教学实践的冷思考
第三章 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解析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个性化学习理论
        (三)CTCL学习技术研究范式
        (四)差异化教学理论
        (五)混合式教学(学习)理论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内涵解析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相关概念辨析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概念的提出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内涵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多角度诠释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特征
        (一)数据化
        (二)学习者中心
        (三)人机协同性
        (四)个体服务性
        (五)多元统一性
第四章 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析出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提炼思路与原则
        (一)要素提炼的技术路线
        (二)要素提炼的指导原则
    二、智慧教育时代教师教育技术相关能力解析
        (一)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二)教师教育技术相关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三)智慧教育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要求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要素的归纳与提取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要素提炼过程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验证
        (一)专家的选择与确定
        (二)第一轮专家咨询过程与结果分析
        (三)第二轮专家咨询过程与结果分析
        (四)专家咨询结果可靠性
第五章 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构建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能力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需要智慧学习环境的支持
        (三)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是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必要条件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支持学生个性化高品质学习与发展
        (五)教学“精准化”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构建与阐释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提出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理论阐释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一)模型构成要素权重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层次结构的构建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特点分析
第六章 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水平的调查分析及提升策略
    一、调查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三、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发展水平调查结果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二)不同教师群体精准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水平具体维度分析
    五、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水平调查的结论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均衡
        (二)教师的大数据意识和精准教育理念相对薄弱
        (三)教师的教育数据获取与应用能力不足
        (四)教师的智能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水平不高
        (五)教师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关注程度不够
    六、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与建议
        (一)完善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理论体系建设
        (二)制定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标准及相关制度
        (三)强化教育大数据互联融通,构建精准教学服务环境
        (四)实行教师精准研修,推进精准教学能力指导与培训
        (五)加强数据化学校文化建设,强化教师的数据价值观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与结论
        (一)界定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内涵
        (二)析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三)构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并确定构成要素的权重
        (四)调查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水平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阐明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二)构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并确定了模型要素的权重
        (三)创新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局限与不足
    四、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能力本位课程
        二、教材
        三、教材开发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
        二、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开发起点
    第一节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理念
        一、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背景
        二、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核心
        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内涵
    第二节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与教材开发的关联
        一、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对教材开发的需求分析
        二、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对教材开发的标准设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开发现状
    第一节 教材开发过程:基于访谈调查分析
        一、教材开发的出发点
        二、教材开发的理念
        三、教材开发的流程
        四、教材内容的开发
        五、教材结构的设计
        六、教材开发的困难
    第二节 教材开发效果:基于教材文本分析
        一、教材理念
        二、教材内容
        三、教材结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开发问题
    第一节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开发的问题聚焦
        一、开发理念存在欠缺之处
        二、开发过程不符合开发规范
        三、教材内容未能真正革新
        四、教材结构跟风现象普遍
    第二节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开发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材开发制度不完善
        二、组织模式有先天不足
        三、开发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四、对教材的定位有误
        五、对能力本位的理解走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教材开发的建议
    第一节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教材开发的概念澄清
        一、能力的概念澄清
        二、教材的概念澄清
    第二节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教材开发的体系完善
        一、构建完善的开发制度
        二、组织专业的开发人员
    第三节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教材的职业资料收集
        一、获取企业资源
        二、分析职业能力
    第四节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教材的内容开发
        一、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点
        二、企业资料转化为教学内容
    第五节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教材的结构设计
        一、以职业领域为结构设计依据
        二、以职业能力为最小组织单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需开发配套教材
        二、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开发现状复杂
        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开发存在诸多问题
        四、完善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教材开发需从多方面着手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三级编码
后记
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题目解读与研究背景
        1.1.1 题目解读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视角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
        1.5.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2.1 企业与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及内在相关性
        2.1.1 企业技术性与制度性的两重属性
        2.1.2 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2.1.3 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内在契合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
        2.2.1 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
        2.2.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
        2.2.3 企业作为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
    2.3 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2.3.1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及开发特点
        2.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
        2.3.3 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主体
    2.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
        2.4.1 促进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功能实现
        2.4.2 选择呈现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
        2.4.3 规约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实施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然表征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3.1.1 问卷调查及样本信息
        3.1.2 文本分析与企业特征
        3.1.3 质性访谈与信息印证
    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不足
        3.2.1 企业缺位
        3.2.2 浅层参与
        3.2.3 差异显着
    3.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处于起步状态
        3.3.1 教师参与少
        3.3.2 协作程度浅
        3.3.3 合作周期短
    3.4 校企双方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3.4.1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重要性认识不同
        3.4.2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身份的认识不同
        3.4.3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作用的认识不同
    3.5 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不同
        3.5.1 校企合作培养还未成为企业人才配置主要途径
        3.5.2 在导向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不如院校需求迫切
        3.5.3 在人财物等条件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不对等
        3.5.4 在协作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有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基本蕴涵
    4.1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演化及主要性质
        4.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单一到多元
        4.1.2 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异质且综合
        4.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多重分析视角
    4.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涵
        4.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基本要素
        4.2.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效益和正义的统一
        4.2.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道德和利益的要求
    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生成
        4.3.1 权利赋予:政府法律政策推动
        4.3.2 动力激发:企业经济利益契合
        4.3.3 能力保证:独特育人资源支持
        4.3.4 空间拓展:院校育人需求拉动
        4.3.5 路径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容
        4.4.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
        4.4.2 功能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
        4.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三维结构
        4.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有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培养质量确认与反馈的导向责任
    5.1 需求导向:规约培养目标确定
        5.1.1 企业需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5.1.2 课程目标确定与企业需求传导
    5.2 标准导向:影响课程标准制订
        5.2.1 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
        5.2.2 课程标准制订与企业标准转换
    5.3 评价导向:促进课程完善创新
        5.3.1 企业反馈与课程评价的精准性
        5.3.2 企业评价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技能积累与提供的供给责任
    6.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内容
        6.1.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6.1.2 课程内容选择与智能形态技术技能转化
    6.2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资源
        6.2.1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6.2.2 课程资源建设与实体形态技术技能支持
    6.3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实施
        6.3.1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与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6.3.2 课程实施过程与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嵌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协作责任
    7.1 辅助性协作:专业理论课程
        7.1.1 参与需求调研及分析
        7.1.2 协助目标确立及细化
        7.1.3 论证实施方案及条件
    7.2 主导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
        7.2.1 工作任务选择与提供
        7.2.2 实习实训实施与管理
        7.2.3 技术咨询与产品提供
    7.3 对等性协作:理实融合课程
        7.3.1 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
        7.3.2 工学交替实施与管理
        7.3.3 教材研发与资源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履责的主要条件
    8.1 履责意愿: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8.1.1 激发企业履责的内在动力
        8.1.2 协同企业履责的外部力量
        8.1.3 增强企业履责的基础能力
    8.2 履责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8.2.1 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
        8.2.2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
        8.2.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
        8.2.4 建立有效的责任履行评价与激励制度
    8.3 履责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8.3.1 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优化
        8.3.2 引导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8.4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的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存在的不足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题目解读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题目解读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以简驭繁(Less is More,LIM)”极简主义的研究
        二、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三、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比较的研究
        四、研究文献简评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假设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必然取向:简约化
        一、简约化与专业课程设计优化
        二、高职课程设计的中心议题:专业课程的简约化
        三、专业课程优化要求课程设计简约化
    第二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简约化的知识观照
        一、课程设计简约化对实践知识的关注
        二、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新视角:LIM
        三、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核心:VLIM
    第三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梗概
    第一节 比利时教育体系概览
        一、比利时国家简介
        二、比利时教育体系简况
        三、比利时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第二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概要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的基本制度与政策框架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资助政策与经费来源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质量监控
        四、比利时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第三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一、中职教育课程的延续
        二、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三、分层级资格证书体系
        四、开放的职后培训途径
        五、以简驭繁的课程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概述
    第一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萌芽自发阶段(1830独立前)
        二、制度规范阶段(1830~1914-1918)
        三、质量提升阶段(1945~1970)
        四、标准规范阶段(1960~1988)
        五、未来发展展望(1989~至今)
    第二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一、技术回归:方法论
        二、目标驱动:以人为本
        三、设计导向:以简驭繁
    第三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
        一、高职课程设计中的注册制课程
        二、高职课程设计中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分类
    第四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证研究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专业标准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质量保障
        四、典型案例解析: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
        一、高职课程设计比较分析框架的应用
        二、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差异
        三、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共性
    第二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
        一、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
        二、构建制度化设计框架
        三、关注课程设计简约化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借鉴
    第一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梗概
        一、历史演变
        二、设计模式
        三、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够
        二、课程内容的操作性不强
        三、课程模式的同质化严重
    第三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改进对策——基于LIM视角
        一、建立“政府一市场”的课程管理机制
        二、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三、完善高等职业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
        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五、借鉴比利时经验中坚守中国文化自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未来研究展望
缩略词列表
参考文献
附录(APPENDIX)
    附录1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家访谈函
    附录2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与纺织品模块课程计划课程
    附录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模块课程表
    附录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模块课程表
    附录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妆品科学模块课程表
    附录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护理模式模块课程计划
    附录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老年保健模块课程表
    附录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工商管理高职模块化培训指南(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附录1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酒店与餐饮管理模块课程计划
    附录1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模块课程计划(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附录1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银行、证券金融模块课程计划
    附录1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电学模块课程表
    附录1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子模块课程表
    附录1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工业IT模块课程表
    附录1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冷却与加热技术模块课程表
    附录1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航空技术模块课程表
    附录1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械学模块课程表
    附录1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信技术模块课程表
    附录2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骨科缓急药物模块课程表
    附录2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图书馆与纪录片信息科学模块课程表
    附录2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模块课程表
    附录2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特殊教育模块课程表
    附录2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人事管理模块课程表
    附录2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高级咨询模块课程表
    附录2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文化工作模块课程表
    附录2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企业联合工作模块课程表
    附录2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聋人口译员模块课程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后记(EPILOGUE)
致谢(ACKNOWLEDGEMENT)

四、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武智. 扬州大学, 2021(02)
  •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张慧. 天津大学, 2020(01)
  • [3]技能竞赛视角下广西中职《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翁昊臻.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D]. 张丽杰.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5]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D]. 邓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构建研究[D]. 谢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开发研究[D]. 伏梦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D]. 黄晓玲. 天津大学, 2019(06)
  • [9]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10]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刁瑜. 厦门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高职教育能力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