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象描述分析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象,素养,信息,精神分析,方式,大学生,现象学。
现象描述分析学论文文献综述
赵显通[1](2019)在《大学生学习观研究: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念是指人们经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而学习观通常被用来描述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感受。借助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方式,西方学者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对学习观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我国一些学者在此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综合来看,主要的研究主题包括:学习观类型研究;学习观与学习方式的关系研究;学习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中国大学生的学习观研究。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学习观研究存在叁个主要转向,即从揭示学习观的类型转向解释学习观形成的原因,从学习观的发现走向促进学习观的转变以及从探究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观走向研究学生对某些学科内容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文佳佳,吴维宁[2](2019)在《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物理解题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研究,尤其是学科教学研究缺乏实证.而在实证方法中,质的方法长期缺位.作为一种质的实证研究方法,现象描述分析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我国教学研究重教轻学的总体状况相类似,我国物理习题教学一直倍受关注,然而却鲜见对学生解题方式的研究.强化对学生物理解题方式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在理论层面上,基于实践的研究有利于自下而上地构建和丰富物理教育理论;在实践层面上,对学生解题方式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具针对性地指导并优化习题教学.(本文来源于《物理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显通[3](2018)在《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视角的大学生学习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学习观的实证研究大都侧重量化调查,尽管这种研究范式有其优势,但缺乏对观念本身的深入分析和观念之间联系的探讨。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这种质性研究方法和规范,以北京市某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观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了6种学习观,即学习就是知识获取、记忆与再现、知识应用、理解、解释现实和个人成长。借助"意义-结构"分析框架对各类观念从意义、内部视域(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效果)和外部视域(学习观所处的外部环境)等维度加以深入剖析,结果比较清晰地显示了不同学习观之间的等级关系。这对大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如何促进观念转变进而实现深层次的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答案在于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多方联动、多管齐下、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高教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赵显通[4](2015)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学习观调查——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方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调查了23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研究发现了六种学习观,即学习就是知识量的增加、记忆、应用、理解、解释现实和个人成长。前叁种可以归为"重复性"学习观,而后叁种统称"变革性"学习观。后者会对学生会产生深远影响,因而是应当提倡的。(本文来源于《复旦教育论坛》期刊2015年02期)
王起[5](2014)在《国内“谷崎研究热”现象根源浅析——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谷崎润一郎是日本的唯美学派的文学大师,以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享有世界声誉。其恶魔主义的创作倾向和带有异端色彩的美学追求,近百年来,至今仍广受中外学者的追捧。本文以中国谷崎研究现状为出发点,从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谷崎主要作品中《春琴抄》中的人物形象加以分析,试探讨中国的谷崎研究热现象的根源。(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期刊2014年14期)
杜伟,程仕林[6](2014)在《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信息素养学习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体验来研究信息素养学习方法,把学生的学习体验分成6个类别,并针对每个类别提出了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最后提出了图书馆员和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杨朝晖,杨文秀[7](2014)在《社会文化实践理论与现象描述分析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社会文化实践理论与现象描述分析学两种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路线理论综述,总结两种研究路线相同点为注重学习者所处环境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作用及学习者使用信息经验研究,不同点在于现象描述分析学关注于经验的变化,而社会与文化理论关注于对经验的共建。(本文来源于《现代情报》期刊2014年06期)
梅婷[8](2014)在《现象描述分析学:一种探求观念的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通过不同方式来经历、概念化、理解、感知和理会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和各个方面,这些不同方式可以归结为有实质性差别的有限的一些类型,观念现象描述分析学就是探求这些有限的不同方式即观念的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对观念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国外已采用该方法取得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需要对现象描述分析学做较为完整全面的介绍。(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4年03期)
王文斌[9](2012)在《“想象的能指”与“在场的缺席”——对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现象学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象学及弗洛依德、拉康理论的支持下,麦茨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集中阐释了两个核心命题,即电影是"想象的能指"、"在场的缺席"。以此二种极具现象学色彩的论点为基础,麦茨在电影理论史上第一次指出了电影的本性乃是一种既非真实又非虚幻、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现实印象"。"非真非幻、亦真亦幻"这一结论是对电影本性的独特洞见,为后世的电影研究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曾庆霞[10](2011)在《现象描述分析学及其在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现象描述分析学,并从用户的角度探析信息素养教育,用实证来阐述学生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得出了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历层次、不同实践经历的学生的不同的信息素养观念,并与当今信息素养标准相比较以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同时指出倡导信息素养教育需从社会、学校和学生叁方面共同进行。(本文来源于《情报理论与实践》期刊2011年07期)
现象描述分析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研究,尤其是学科教学研究缺乏实证.而在实证方法中,质的方法长期缺位.作为一种质的实证研究方法,现象描述分析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我国教学研究重教轻学的总体状况相类似,我国物理习题教学一直倍受关注,然而却鲜见对学生解题方式的研究.强化对学生物理解题方式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在理论层面上,基于实践的研究有利于自下而上地构建和丰富物理教育理论;在实践层面上,对学生解题方式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具针对性地指导并优化习题教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象描述分析学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显通.大学生学习观研究: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视角[J].教师教育学报.2019
[2].文佳佳,吴维宁.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物理解题方式研究[J].物理通报.2019
[3].赵显通.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视角的大学生学习观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8
[4].赵显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学习观调查——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研究方式[J].复旦教育论坛.2015
[5].王起.国内“谷崎研究热”现象根源浅析——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J].青年作家.2014
[6].杜伟,程仕林.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信息素养学习方法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4
[7].杨朝晖,杨文秀.社会文化实践理论与现象描述分析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视角[J].现代情报.2014
[8].梅婷.现象描述分析学:一种探求观念的研究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
[9].王文斌.“想象的能指”与“在场的缺席”——对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现象学透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曾庆霞.现象描述分析学及其在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