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话语,民族,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中国,译者,阶级。
民族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曹威伟,刘新春[1](2019)在《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发展时期作出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族复兴"理论回答和话语建构。"民族复兴"话语经历了从"物质指向"到"全面指向",从"主体意识"到"共同体意识",从"动员话语"到"制度话语",从"本国经验"到"世界意义"的演进。"民族复兴"实践的推进、国家位势变化、国家治理理性化精细化进程是其不断向前演进的驱动力,这一演进对于保持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以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9年12期)
赵启红[2](2019)在《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的双重追求——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和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植于五四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变迁,分析女性译者群体崛起的主客观必然性,省察其翻译活动及整体译作特征。聚焦社会语境下女性译者群体翻译主题的选择,探寻其与男性译者及主题选择的异同,揭示时代话语、女性话语双重追求的两难,厘定文化启蒙、思想救国五四话语的共建,植入多元女性形象、走出男权传统藩篱性别话语的构建。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的崛起和翻译实践,已超越了译介本身,她们是国家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中国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方瑞安[3](2019)在《中国话语中“少数民族”概念的再界定——从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出发厘清"族裔团体"(ethnical group)的定义及界定标准,能够为重新审视我国话语中"民族"的概念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对学界长久以来的"族群""民族"之争形成一个重要的参照。中国话语中惯常使用"少数民族"这一表达方式,其在概念上存在着与国际法上"民族团体"的错位,"少数民族"其内涵实则更贴近国际法上的"族裔团体"。(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世忠[4](2019)在《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政策话语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教育理论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探索中不断提升,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为有效激发民族教育发展活力,释放民族教育综合改革的制度红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面向未来,中国民族教育理论政策应汇聚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智慧与经验,积极构建自己独(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11-26)
李恭忠[5](2019)在《以邻为镜: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中的韩国“叁一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19年韩国"叁一运动"爆发后,在中国媒体的密集报道和评论中,日本殖民者的残暴、韩人民族独立意志的坚决,以及民族自决的观念,都得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呈现。韩人和平请愿方式的失败,则提示中国人去寻求国族独立的新道路。此后二叁十年里,叁一运动作为"邻家镜像"逐渐进入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话语,为走向国族独立和民族复兴道路的中国人持续提供正面激励和反面借鉴。这种"弱小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不仅有助于理解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也有助于认识20世纪前期席卷全球的殖民地人民争取国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机制。(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陈忠宝,李志凌[6](2019)在《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英译的元话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是促进学术和文化进行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国外学者通过文献阅读,快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对文献摘要进行焦点式阅读。这种有效阅读方式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捕捉学术论题、结构、内容、观点,并以此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而元话语作为"研究语言的语言",扮演着帮助构建连贯语篇的角色。译者在将中文摘要转化为英文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发挥着文本的转换的作用,还发挥着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研究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英译过程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译者在摘要英译的过程中的主体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2期)
卢阳凌冰,王建华[7](2019)在《中共话语体系中“少数民族”概念的内涵演进(1921-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中共二大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后,"少数民族"概念的内涵随统一战线的调整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就修辞而言,经历了从"异种民族""弱小民族"到"少数民族""兄弟民族"的转变;就地域而言,从仅指蒙古、西藏、回疆叁部拓展至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境内。梳理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概念演进的过程是中共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透过概念内涵的演进,可以体悟中共对阶级革命理论的继承与超越。(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俞祖华[8](2019)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以中共党代会与中央全会文献为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话语的建构经历了一个过程。中共成立初期,关于中华民族话语的用语与含义并不固定;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话语体系中"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定型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统称";在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转变的背景下,与"中华民族"一词同义又更有革命色彩的"中国人民"等词在中共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明显上升,"中华民族"一词有所减少。中共对民族复兴话语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如李大钊阐发了"中华民族之复活"思想;十年内战时期,中共对国民党主导的"中华民族复兴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开始在某些特定语境中正面谈论"民族复兴"。改革开放前30年,中共话语体系中广为使用的是"中国人民"等概念,在这一时期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等文献中未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逐渐流行起来。"中华民族"在1980年代已较为常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也开始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1990年代后,"中华民族"一词更见流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趋于定型,此后党代会报告中的"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日渐增多。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拓展和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话语,中共十九大报告对其作了充分阐释,十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两处写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陆佳漪[9](2019)在《中国民族舞剧《天路》叙事话语之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既是舞蹈的优势,又是舞蹈的局限,如何在舞蹈创作中利用好这一双刃剑成为诸多舞蹈创作者的终身追求与探索。本文将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解构中国民族舞剧《天路》叙事话语,以此来探讨舞剧如何"讲好故事""讲清故事"。(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9年20期)
李静燕,杨燕,王庆奖,张宏斌[10](2019)在《话语空间与叙事策略——基于云南少数民族医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医学是诊疗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日益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但针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叙事医学研究很难觅踪,而充分认识和理解跨文化的医学叙事行为对稳固边疆、精准扶贫、现代化知识的普及等均有着重大意义。论文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和叙事医学理论,主要探讨了以下叁个内容:(1)由于民族文化和医学信仰而产生的民族空间性话语、医学话语空间以及医学话语空间的生产机制。(2)在认识空间的基础上,分析了医学叙事行为的叁大差异,即跨文化、跨学科和跨文本的差异,并提出与之相应的策略,提出针对性的叙事策略必须以加强对民族地区医学信仰进行了解、查看他们的话语空间为基础,才能提供更加有效的医学叙事空间。(3)论证了空间生产理论的阐释性和叙事医学的价值性。(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民族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植于五四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变迁,分析女性译者群体崛起的主客观必然性,省察其翻译活动及整体译作特征。聚焦社会语境下女性译者群体翻译主题的选择,探寻其与男性译者及主题选择的异同,揭示时代话语、女性话语双重追求的两难,厘定文化启蒙、思想救国五四话语的共建,植入多元女性形象、走出男权传统藩篱性别话语的构建。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的崛起和翻译实践,已超越了译介本身,她们是国家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中国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曹威伟,刘新春.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的演进[J].理论导刊.2019
[2].赵启红.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的双重追求——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和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J].中国青年研究.2019
[3].方瑞安.中国话语中“少数民族”概念的再界定——从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视角[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
[4].王世忠.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政策话语体系[N].中国民族报.2019
[5].李恭忠.以邻为镜: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中的韩国“叁一运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陈忠宝,李志凌.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英译的元话语研究[J].北方文学.2019
[7].卢阳凌冰,王建华.中共话语体系中“少数民族”概念的内涵演进(1921-1949)[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8].俞祖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以中共党代会与中央全会文献为重点[J].河北学刊.2019
[9].陆佳漪.中国民族舞剧《天路》叙事话语之解构[J].艺术评鉴.2019
[10].李静燕,杨燕,王庆奖,张宏斌.话语空间与叙事策略——基于云南少数民族医学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