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冰: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农村人情往来异化问题探析论文

贾冰: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农村人情往来异化问题探析论文

摘 要:人情往来是我国农村的重要传统风俗,长期发挥着维系村民人际关系、加深彼此感情、互助互惠等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农村随礼、回礼日益频繁和数额的迅速增长,人情成为负担,人情往来出现异化。文章以辽宁省某贫困村H村为例,指出当前农村人情往来异化的具体表现及造成的影响。从社会互动视角出发,针对村民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关系群体之间的互动交往问题剖析了人情往来异化的本质,并提出运用倡导型社会工作解决农村人情往来异化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互动;农村人情往来;异化;社会工作介入

人情往来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传统观念和习俗相对牢固的农村,村民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人情往来极为频繁密切。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情往来主要是通过金钱和礼物的互赠来实现的,存在于邻村居民之间、同村居民之间、甚至是亲戚家人之间,主要目的是为了维系和巩固已有的人际关系,拓展更广泛更深入的良性人际关系,扩大个人的社会关系网。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的民俗,随礼、回礼现象在农村早已屡见不鲜。但是近年来,我国农村的人情往来随礼名目急剧增多,金额迅速上涨,村民在人情往来方面存在严重的入不抵出、人情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日益增大的问题,乃至于随礼成为村民及其家庭的负担。很多村民谈“礼”色变,苦不堪言,人情往来出现异化。

一、农村人情往来的异化

(一)传统人情往来及其异化

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2000)中把农村传统人情往来分为日常性人情和仪式性人情两种。日常性人情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往来,例如生病探望、日常拜访等;仪式性人情是指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的人情往来[1]。在农村,人情往来不仅仅是村民的自觉自发行为,更是熟人社会人际互动规则的一种约定俗成。村民遵守这种规则,是稳固其人际关系、保持其良好人际互动的重要前提。

农村传统的人情往来具有着维系情感、互帮互助等功能。首先,满足村民维系情感的需求是人情往来的一个重要功能。在农村这个以血缘、地缘为主的熟人社会中,村民在其与家庭内部、街坊邻里乃至同村居民之间,都需要维持一定的交往关系。这份关系的建立与维护需要依靠人情往来,其中更多依靠的是日常性人情,通过登门拜访、邻里串门的形式,在不断地互动往来中,建立并加深着彼此之间的情感关系,扩大着自身的交际范围,获得心理上对于情感的需求[2]。其次,互惠互助是人情来往的另一重要功能。婚丧嫁娶之类的重要活动在农村经常大操大办,这类仪式性人情的操办往往给收入不高的普通农民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这时,人情往来就能够发挥互惠互助的作用。根据举办活动的家庭日常交际圈的大小,以及农村的“人情规则”,参加仪式的村民或随礼或出力帮助,“礼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操办仪式的家庭缓解了经济压力。正因如此,在农村社会中,人们对以出钱、出物、出力等形式存在的人情往来已经习以为常。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民收入来源增多,流动性增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同村民受现代商品社会、城市社会观念的影响程度亦有很大不同。随着物价上涨,经济条件好、受商品社会观念影响深的村民在人情往来中出手阔绰,更多地以金钱代替物品和人力,在挣脸面、讲攀比等非理性思维的影响下,或者在尽力维系过去平等往来关系的无奈中,一些收入中等的农民家庭随礼回礼的金额跟着升高。进而形成了目前农村人情往来礼金居于主导地位、数额迅速上涨、名目不断增多的现象。中低收入村民深受其扰,家庭支出压力增大,谈“礼”色变。当人情往来的礼金赠予由过去的自愿自觉变成被动的比附行为时,人们对礼金背后的附加条件随即增多,比如希望收礼者帮忙办事、给予照顾、借用收礼者的社会资源等。由此,农村的人情往来不再只是简单的人际情感表达,而成为村民之间互相利用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原有的情感功能减弱,功利性增强,村民对人情往来产生了反感甚至恐惧心理,即为农村人情往来的异化。

(二)H村人情往来异化的表现

H村是辽宁省的一个贫困村。笔者对该村32户家庭开展了人情往来和随礼问题的相关调查,总结出该村近年来的人情往来异化问题有以下几个表现。

H村的人情往来仍然以亲戚、好友、邻居为主,表现出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重的特点。但伴随不断有村民外出工作、学生升学等,近年来H村村民人情往来的对象范围扩大。为了帮助子女维系与村里同学的友谊,父母会代替在外读书的子女参加其同学的婚礼并随礼;为了获得稳定的工作或取得工作上的加薪晋升,中青年村民会去探望单位领导及其亲属;同学的家人、子女的老师等都成为了H村村民需要随礼的对象。(见表1)

不同于传统教学评价,“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教学评价要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隐藏在数据之中的事物相关性。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教学评价,必须具备海量多样的数据、高度适合的技能组合、优化的数据平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及可扩展的灵活计算与存储架构,对学习者的个体学习状态和线上线下的教育教学成效做出全面评价。总之,就“人工智能+教育”而言,其大量在线教育资源和线上线下师生沟通渠道,以及国际间协作教育的授课成效等,都需要应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教育教学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

与传统的红白喜事、年节问候等人情往来名目相比,现在的人情往来名目繁杂。近年来,盖房、搬家、儿女升学、满月宴、甚至病愈等都成了村民之间随礼回礼的重要由头。调查中,在回答“您遇到的需要随礼的场合”问题时,所有被调查者都选择了婚丧一项,有5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乔迁,有 31.2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满月宴,有3.1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升学宴,在其他一项中,被调查者还提到了生病探望、升职等新的随礼名目。

图1 您遇到的需要随礼的场合(多选)

人情往来的异化突出了金钱的作用和利益的交换,淡化了人际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带来了虚荣攀比、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等不良社会风气。村民为了“面子”,从婚丧、盖房到孩子满月等大小活动都要邀请村里地位较高、家境较好的人参加以显示自己的“人脉”;一些人借着人情往来去联络或讨好掌握权力的基层干部。在此过程中,权力拥有者无疑成为人情往来的获利者,人情往来变相成为他们聚财敛财的“工具”[3]。长此以往,恶化了农村社会风气。

经调查,H村仪式性人情的随礼金额过去长期处于一种约定俗成的状态。例如,婚丧嫁娶等大事的随礼金额从50元到100元不等,平均占普通家庭月收入的10%以内。但近年来,这种约定俗成的礼金数额被新的金额取代,变成了从100元到500元不等,平均占15%。另外,随着人情往来名目的增多,需要随礼的频次也在增加,导致礼金总额加大。过去 H村普通家庭每年随礼不足 5次,总金额平均在每户500元以下。但调查显示,近年来H村普通家庭每半年需要随礼5至10次的户数占到了调查对象的34%以上(见图2)。关系的远近亲疏是礼金数额的重要决定因素,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随礼金额明显高于同学、远房亲戚的随礼金额,“对什么人,随什么礼”。随着村民收入水平的总体提高和物价的上涨,H村家庭的随礼金额在不断上涨,这在问卷中也有所体现,65%以上的调查对象都认为近几年随礼金额在不断增长(见图3)

图2 您每半年需要随礼的次数(单选)

图3 您近几年随礼的金额有变化吗(单选)

3.人情往来对象范围扩大

近年来,农村人情往来礼金攀比成风,许多村民为了脸面以及不被所处的社会关系圈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等原因,宁可借钱送礼,也不愿在随礼问题上“低人一等”,落人以柄。人情往来异化导致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例如,H村的某家庭在盖新房时请来一些亲朋帮忙,这就属于欠下了人情,是需要日后找机会分别回报的。不仅如此,该户主还要置办乔迁宴来答谢亲朋。对该家庭来说,盖新房已经产生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乔迁宴和日后回礼开支使其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而且亲朋在乔迁宴上的随礼难以完全堵住该家庭的盖房支出漏洞。因此,就盖房的家庭来说,往往是雇人干活要比请亲朋帮忙节省得多,然而一旦回避了亲朋及相应的人情往来,就意味着该家庭“不讲人情”,在村中的人际关系必然打折扣,这种难以判断影响大小的负面名声是很多村民轻易不敢承担的。

1.5.1 提取DNA 将鱼体背、腹两侧及尾部肌肉200 g剪碎后使用DNeasy®Blood&Tissue Kit试剂盒对样本进行提取,按照说明书的步骤进行操作,所得DNA溶液作为PCR反应的模板。

表1 您需要随礼的对象一般为(多选)

需要随礼的对象 同事 亲戚 同学、朋友 邻居 其他 合计人数 15 24 25 11 1 32所占比例 46.88% 75% 78.13% 34.38% 3.13%

(三)农村人情往来异化的影响

1.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而电子图书的需求则更具有个性化特点,如土木工程、机械与动力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等虽然提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参考图书类文献,但图书的需求相对分散,且图书出版社来源比较广泛,包括ELSEVIER SCIENCE,John Wiley&Sons,AICHE等出版社。

为培养优秀的专业的机械工程师,机械类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愈发重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等系列课程的教学,并对此系列课程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和专业建设,制订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备课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旨在推进课堂改革、改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2]。

2.人际情感关系淡化

人情往来礼金迅速上涨且呈现出有下限无上限的趋势,礼金背后的意图已不再单纯,功利性的目的大于情感交流的目的,导致人情往来表面隆重热闹,实质情感内涵轻薄寡淡。比如,办婚礼是农村生活中的大事,村民上门庆祝是一种纯朴人情的体现,但是 H村的一些婚礼中出现了村民只为了应付人情而“上礼不观礼”的现象。人情往来在维系感情方面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失去了该有的“礼”。

本文结合江苏潮间带某风机设计荷载工况和基础锚杆预应力现场监测结果,使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锚杆基础三维模型,对不同阶段锚杆预应力作用下锚杆基础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锚杆基础的长期承载力特性,并据此对基础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3.农村社会风气恶化

建立专业教师的临床专业培训制度,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在专业教学医院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和学习,学习时间不少于2个月;在校的专业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参与实训指导。

2.人情往来金额不断上涨

二、社会互动视角下农村人情往来异化的本质

(一)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通过社会互动或交往,自我得以形成,个体的需要得以满足,社会得以持续运行[4]。社会互动不仅影响着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对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也造成了影响。

窖泥中的水除了起物质输送的作用外,还对窖泥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物质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窖泥水分要达到一定的含量,才能保证窖泥中的微生物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水分含量是评价窖泥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通过对所采集的窖泥样品的水分含量分析发现,窖泥水分含量分布范围比较宽,从29.2%到50.9%都有分布,优质窖泥的水分含量多集中在36%以上,质量一般的窖泥其水分含量多在30%~36%范围内,但当窖泥水分低至30%以下时,窖泥显干,质量严重下降。

从社会互动的观点来看,农村人情往来,即农村社会里的个体之间、家庭之间、家族之间、群体之间,在某些特定情境中,依据约定俗成的“礼”,以金钱、礼物、劳力等为媒介进行的社会互动。互动的目的是维系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达到在农村熟人社会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满足。

(二)社会互动视角下人情往来异化问题的本质

对于生活在熟人社会中的村民而言,正常的人情往来指的是存在于邻村居民之间、同村居民之间、甚至是亲戚家人之间,通过金钱和礼物的互赠实现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不仅仅是村民的自觉自发行为,更是熟人社会人际互动规则的一种约定俗成。而人情往来的异化是村民社会互动的目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过去维系朴素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需要变成了达成某种功利性目的的需要。社会互动视角下的人情往来异化具体表现出互动目的功利性、互动过程势利性、互动情感虚假性等三个特征。

1.人情往来名目逐年增多

1.社会互动目的功利性

商品经济浪潮冲击着朴素的乡村社会,许多村民为了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为了在社会地位、经济利益上收获更多,抱着交换资源的目的参与人情往来;不同需求的村民,会通过合作、竞争甚至冲突的方式争取自身利益;人情往来的功利性大大增强。比如,H村有的家庭为了得到当年的低保名额,会通过增加人情名目的方式频繁与村干部互动,以人情的名义变相送礼。有时为了争取低保名额,邻里之间会抛弃原有的和睦关系而明争暗斗。

2.互动过程势利性

在农村,村民往往会根据各自家庭的地理位置、血缘亲疏关系等形成不同的小团体。逢年过节,团体内部成员之间会进行相应的社会交往活动,传统的人情往来在这些社会交往中起着润滑作用,即通过象征性礼物的互送、礼节性的问候祝福表达着对自己所在团体的看重和依赖。

但人情往来的异化导致村民更趋向于利用人情往来的互动过程追逐个体利益。为此,一些村民放弃了传统的礼节,抛弃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更加亲近的人和群体,转而将更多更贵重的礼金礼品赠予那些掌握较多社会资源的人,尽管与那些人的关系并不紧密。

3.互动情感虚假性

根据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5],处在熟人社会中的村民会与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亲近的成员进行不同程度的人情往来,亲者往来愈频,内里情谊愈重;疏者往来愈少,外在礼仪性愈强。但是,人情往来的异化导致村民以互动对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当下或未来需求为衡量标准,来决定交往互动频次的多寡和程度的深浅。由于互动目的的功利性,使得互动双方之间在没有深厚情感关系的情况下亦能在表面上嘘寒问暖、亲密无间。互动情感的虚假性使人际间的交往变得无趣,也强化了人们彼此的不信任和戒备心理。

三、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农村人情往来异化问题的对策

发展社会工作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社会工作在倡导人际和谐、优良民风、文明乡村建设、民主治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专业责任。社会工作者应在消除农村人情往来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创建公平公正、繁荣富强、文明美丽的新型农村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宣传提倡互助互爱、平等交往的良性社会互动、优秀民俗文化和优良家风、基层治理责任等倡导型工作逐步介入解决农村的人情往来异化问题。

(一)倡导良性社会互动

社会工作者应在熟悉乡村人际互动现实情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教育和帮助村民客观看待商品社会,了解正当的市场竞争规则,回归对人情的朴素认知,倡导和鼓励村民形成互助互爱、友好和谐的关系群体,逐渐摒弃在随礼回礼上存在的功利性、交易性思想。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加强村民之间的联系,促进团结,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平等意识。

(二)倡导文明公约,净化社会风气

社会工作者应在地方基层政府的支持下,依靠村委会和村民领袖的力量,积极倡导农村文明公约的制定和实施。在人情往来习惯上施加影响,倡导移风易俗,讲情感,轻金钱,在礼尚往来中量力而行,把握“礼”与“利”的关系,重“礼”而轻“利”。

由图2可知,中约双边贸易额在约旦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007年,进口、出口和贸易总额占比分别为8.23%、1.44%和 6.21%,2015年,这三者占比分别达到了16.3%、3.67%和13.11%。中约贸易占约旦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和中约贸易额的变化有很大的正相关性。2016年,中国和约旦贸易额的比重由2007年得6.21%增长到2016年的11.85%,增长了近一倍。中国一跃成为约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三)倡导政府责任,约束不当的人情往来

针对功利性目的加强的现代农村人情往来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大力倡导地方政府责任,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政策咨询建议等方式,监督和督促政府部门特别是主管农村事务的基层行政部门改变工作作风。通过减少行为目标的做法刹住农村利用人情往来变相送礼的风气。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在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为政府提供具体数据,从而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提倡政府公务人员廉政清明,以身作则,主动净化自己身边的人情往来[7],进而从根源上杜绝以“随礼”为名的送礼行为。

四、结语

农村人情往来异化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深入发展而出现的社会问题。该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会对农村造成严重影响,给农村家庭特别是普通家庭及贫困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淡化村民之间的情感关系,恶化农村社会风气。但是农村人情往来异化问题是基于传统人情往来,结合商品社会给人们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在短时期内难以彻底根除。因此,以“治愈”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己任的社会工作者应切实履行专业职责,在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移风易俗、建立平等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与技能优势,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受到“互联网+”背景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发生了一定改变,教师定位、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学生学习形式、学习方法等都出现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及学习理念,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工作,把对重点教学内容和技能的关注转变成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把接受教学知识更改成主动探究和摸索,培育学生查找问题、探究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3]。具体而言,医学信息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改革,例如定期具备多元化的学科前沿讲座、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实施分阶段教学、在学生学习评估中应用阶段式能力评估体系。

参 考 文 献

[1]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王涛.农村丧葬礼仪中的人情交往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刘颖纯.农村家庭人情消费及其影响研究——基于湖南省 L 村的调查[J].知识经济, 2018,(10): 30~31.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 上海观察社, 1947.

[6]张婵.乡镇人情往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2015.

On the Alienation of Gift Culture in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action

JIA Bing, SHI Zhen-Ji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 Liaoning 110142, China)

Abstract:Gift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which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villag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giving and returning gift as a key element of social relations in rural areas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value of gifts, human relations has become a burden and thereore been alienated.Taking a poverty-stricken village H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relations in current rural areas and its influence.The nature of alienation of human relations among villagers and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relative communities is analy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action.Advocacy-oriented social work is put forward as countermeasure to deal with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relations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social interaction;gift culture in rural areas;alienation;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C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19)04-0052-04

收稿日期:2019-08-13

作者简介:贾冰(1975—),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转型时期社会福利问题与社会工作服务。

〔责任编校:范延琛〕

标签:;  ;  ;  ;  ;  ;  ;  ;  ;  ;  

贾冰: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农村人情往来异化问题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