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浴治疗高脂血症30例

海水浴治疗高脂血症30例

一、The effect of seawater bath on 30 patients with hyperlipemia(论文文献综述)

闫明启,杨旭东,郑凌[1](2020)在《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高血压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青岛自然疗养因子丰富,有海水疗养因子、景观疗养因子、气候疗养因子和森林疗养因子。对循环、神经、呼吸、消化等多系统疾病具有预防保健、健康促进和疾病康复的作用。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在青岛疗养因子的作用下,可有效控制血压,对预防心、脑、肾血管并发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高血压的应用,为疗养工作者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周腾飞,焦国亮,李双,杨莹莹[2](2015)在《天然负氧离子对基层军官高脂血症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天然负氧离子对基层军官高脂血症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3-05—10在兴城海滨疗养的患有轻中度高脂血症的男性基层军官共4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22)与对照组(n=21),在疗养期间两组均不服用降脂类药物,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疗养,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每日早晚于海滨森林中放松身心步行并做深长舒缓的呼吸运动30 min,疗程均为15 d。两组入、出院时均测定其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结果两组经过15 d的治疗,实验组入院与出院时的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的三酰甘油降低显效率为36.4%,总有效率为54.5%,对照组分别为19.0%及33.3%,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的总胆固醇降低显效率为31.8%,有效率为45.5%,对照组分别为19.0%及28.6%,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然负氧离子对轻中度高脂血症有较显着疗效。

彭海英,王进,董萍[3](2015)在《大连海滨自然疗养因子对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大连海滨自然疗养因子对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7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停用降脂药物,采用海水浴、日光浴、空气浴、景观疗法、合理膳食及适当运动等疗养方法,疗养时限为4周,测定疗养前后患者的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所得结果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疗养前比较,疗养后患者的血清TG、TC明显降低(P<0.01),LDL-C有降低趋势,HDL-C明显增高(P<0.05),患者体力增强。结论大连海滨自然疗养因子可有效改善老年高脂血症,无副作用,且有改善机体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等综合效应,是一种较理想的非药物疗法。

荣生美[4](2010)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小样本现况调查,利用EXCEL和统计学方法,探讨40~65岁冠心病心绞痛人群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1.2009年7月至2009年11月对于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一定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采集患者30例。2.以EXCEL表格的形式录入患者信息。3.分析、归纳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4.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各证型间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差异性。结果:所采集的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按频次多少依次排列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痰浊痹阻证、气滞血瘀证、心阳不振证。2.患者合并病最多的为高血压,其次为高脂血症和心律失常。3.各证型平均体重指数组间两两比较,除心阳不振证与气滞血瘀证、心阳不振证与痰浊痹阻证组间无显着差异外(P>0.05),其余两两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4.各证型平均总胆固醇组间两两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5.各证型平均甘油三酯组间两两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痰浊痹阻证、气滞血瘀证、心阳不振证依次递减。2.心阳不振证与气滞血瘀证、心阳不振证与痰浊痹阻证组间无差异外,其余各组均有显着差异。3.各证型间平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无差异,血脂不能作为区分证型的依据。

刘江生[5](2006)在《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2006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报告中国现代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和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主要发表在1998年~2006年10月《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的有关300篇论文。结果:1991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成立。该会1992年创办了《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公开出版,定名为《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先后制定了《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一~四版,《心脏分级运动试验结果判定标准》,《冠心病人康复危险分层法》.《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康复程序》;出版了《康复心脏病学》等专着。开展急性心肌梗塞康复医疗的单位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前的2所医院发展至20个省、市的许多医院(无并发症者多为二周程序),成功进行了合并心力衰竭等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医疗。近年心脏康复对防治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做出了宝贵贡献,研究证明运动,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可减少再狭窄。在冠心病等的危险因素及衡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入编美国化学文摘。结论:中国康复心脏病学发展甚快,但仍需继续努力。

孙洪生[6](2006)在《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认为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身心压力增大,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人们的患病率,而失眠的发生,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身心疲劳的状态。因此研究该病的发生和治疗,对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祖国医学对不寐病证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为我们治疗不寐病证,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历代有关不寐病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不寐病证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并从中医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探索其学术发展与中医学理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不寐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对于睡眠相关的中医学理论从其学术发展的背景下予以辨析。对现代医家诊治不寐证的经验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力图全面反映历代中医学家诊治该证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不仅为临床辨治不寐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诊治经验,也必将有助于开拓不寐证的研究和治疗思路。 本文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在阐述不寐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不寐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并对不寐证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各论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至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不寐证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与分析,重点研究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与不寐证相关的重要的医学文献,内容涉及不寐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预防调护等。最后系统整理总结了现代医家关于不寐证辨证治疗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在全面总结不寐证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初步辨析了中医学营卫睡眠学说、阴阳睡眠学说、心神睡眠学说、魂魄睡眠学说与脑髓睡眠学说的理论实质与临床应用意义。主张以营卫统摄心神、魂魄等脏腑相关理论。对于不寐证营卫调治,在兼涉五脏六腑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当重阳明、少阴的观点,为不寐证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刘江生[7](2005)在《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文中认为目的:报告中国现代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和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主要发表在1998年-2005年6月《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的有关292篇论文。结果:1991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Cardiovaseular Committee of Chinese Association Medicine,CCCARM)成立。该会1992年创办了《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先后制定了《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一-三版,《心脏分级运动试验结果判定标准》,《冠心病人康复危险分层法》,出版了《康复心脏病学》等专着。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康复医疗的单位已由2所医院发展至19个省、市的许多医院(无并发症者多为二周程序),成功进行了合并心力衰竭等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医疗。近年心脏康复对防治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做出了宝贵贡献,研究证明运动,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可减少再狭窄。在冠心病等的危险因素及衡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结论:中国康复心脏病学发展是很快的,但需要继续努力。

张福金,贡瑾[8](2000)在《自然疗养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疾病疗养和康复中应用研究近况》文中研究指明

王松涛[9](2003)在《61~65岁老年男子健身锻炼适宜运动强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老年人适宜的健身运动强度,为老年人群科学健身提供指导。 方法 通过健康检查和调查问卷选取61~65岁健康老年男性32名(年龄62.76±2.69,BMI24.06±3.39),以健步走作为运动方式,分别以30%—45%、46%—60%、61%—75%FC作为EC将受试者分为三个运动强度组,进行每周3次,每次靶心率维持时间30分钟,为期8周的健身运动,运动中以心率、步行速度和主观感觉疲劳等级(RPE)相结合来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处方实施前后检测受试者的心脏功能能力、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血脂水平、身体成份及身体形态等,分析不同强度的健身运动对61~65岁老年男性健康的影响。 结果 ①以维持和提高心肺功能为主要健身目的的61~65岁老年男性的适宜运动强度为30%~60%FC(2.57~4.91METs或靶心率90~118次/分)。 ②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体脂%、高血脂、高血压)为主要健身目的的61~65岁老年男性的适宜运动强度为30%~60%FC。 ③以提高机体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神经肌肉协调性以及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为主要健身目的的61~65岁老年男性的适宜运动强度为46%~60%FC(3.77~4.91METs或靶心率105~118次/分)。 ④30%~45%FC(2.57~3.85METs或靶心率90~105次/分)可以作为61~65岁老年男性健身锻炼的有效起始强度。 ⑤从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血脂、身体成分、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61~65岁老年男性的最适宜的运动强度范围为30%~60%FC.。

张德泉,李舒敏,谷素青[10](1994)在《如何做好老年人海水浴和参观游览保健》文中指出如何做好老年人海水浴和参观游览保健张德泉,李舒敏,谷素青(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我院1983~1993年接待60岁以上疗养员3628人,其中患冠心病1270人,糖尿病555人,高血压776人,其他病种1027人。病情不稳定386人。通过...

二、The effect of seawater bath on 30 patients with hyperlipemi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effect of seawater bath on 30 patients with hyperlipemia(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高血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岛自然疗养因子的特异性作用特点
    1.1 海水疗养因子
    1.2 景观疗养因子
    1.3 气候疗养因子
    1.4森林疗养因子
2 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高血压的应用
    2.1 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血压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2.2 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可减少高脂血症等高血压危险因素
    2.3 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可提高心率变异指标
3 青岛疗养因子应用方法
    3.1 应用方法
    3.2 注意事项
4 结语

(3)大连海滨自然疗养因子对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正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2006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心肌梗塞康复医疗及有关问题
2 冠心病的康复医疗
3 高血压病的康复医疗
4 心脏介入疗法、手术的康复医疗
5 肺心病
6 心律失常的康复
7 心力衰竭的康复医疗
8 心脏分级运动试验、实验室检测及冠心病人危险分层
    8.1 心脏分级运动试验
    8.2 实验室检测
    8.3 冠心病人康复危险分层法
9 糖尿病
1 0 心理行为因素和教育
11其他
12出版物
13学术交流

(6)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总论
    1 不寐病名源流概述
        1.1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医学文献
        1.1.1.1 马王堆汉墓医书
        1.1.1.2 《黄帝内经》
        1.1.1.3 《难经》
        1.1.1.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1.1.2 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文献
        1.1.3 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文献
        1.1.4 明清时期的医学文献
        1.2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
        1.2.1 目不瞑
        1.2.2 不得眠和失眠
        1.2.3 不得睡
        1.2.4 不得卧
        1.2.5 不寐
    2 不寐病证的病因病机源流概述
        2.1 《黄帝内经》阳不入阴理论的确立
        2.2 汉唐时期神志主导睡眠理论的发挥
        2.3 宋元时期脏腑重心的变化
        2.3.1 对肝脾肾的重视
        2.3.2 受杂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影响
        2.3.3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2.4 明清以来病因病机认识的多元化
        2.4.1 对传统病因病机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2.4.1.1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
        2.4.1.2 对脏腑神志病机的发挥
        2.4.1.3 对痰、瘀等病因病机的认识
        2.4.1.4 对体质因素的认识与发挥
        2.4.2 睡眠为脑所主病因病机理论的出现
        2.4.3 现代认识的综合融化
    3 不寐病证的辨证源流概述
        3.1 辨证分型体系的发展
        3.1.1 《诸病源候论》标志着分型体系的初步确立
        3.1.2 《儒门事亲》成为不寐独立病证体系的肇始
        3.1.3 明代以后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3.2 辨证规律的认识
        3.2.1 病证特点的认识
        3.2.2 辨证方法的认识
    4 不寐病证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4.1 治法的发展
        4.2 治方与用药的发展
        4.2.1 晋唐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4.2.2 宋元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4.2.3 明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4.2.4 清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5 不寐病证的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源流概述
        5.1 针灸疗法
        5.2 心理、精神疗法
        5.3 饮食疗法
        5.4 外治疗法
        5.5 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
    6 不寐病证若干问题的思考
        6.1 “胃不和则卧不安”辨义
        6.1.1 胃不和之“不得卧”辨义
        6.1.1.1 关于文字字义之证
        6.1.1.2 关于语源医理之证
        6.1.2 “胃不和则卧不安”病机辨析
        6.1.2.1 历代医家发挥
        6.1.2.2 《内经》本义考
        6.1.2.3 今人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阐扬
        6.2 关于胆型不寐
        6.2.1 不寐证型的变化与胆型不寐的记载
        6.2.2 关于胆型不寐病机的认识
        6.2.2.1 胆病不寐病机的演化
        6.2.2.2 对胆病不寐病机内容的阐释
        6.3 血瘀型不寐源起与发展
        6.4 关于营卫阴阳、心神、魂魄、脑髓理论的思考
        6.4.1 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6.4.1.1 营卫睡眠学说
        6.4.1.2 阴阳睡眠学说
        6.4.1.3 心神睡眠学说
        6.4.1.4 魂魄睡眠学说
        6.4.1.5 脑髓睡眠学说
        6.4.2 关于几种理论的思考
        6.5 宗营卫睡眠理论,不寐当重阳明、少阴
各论
    1 先秦至三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1.1 不寐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
        1.1.1 对梦和睡眠的认识
        1.1.2 早期对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记载
        1.1.3 睡眠理论的基本构建
        1.1.3.1 睡眠受昼夜节律的影响
        1.1.3.2 睡眠受到营卫之气的控制和阴阳蹻脉的调节
        1.1.4 阳不入阴与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理论
        1.1.4.1 《内经》首创阳不入阴的病机理论
        1.1.4.2 张仲景论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
        1.1.5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
        1.1.6 致不眠药物的发现
        1.1.7 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1.1.7.1 调和阴阳的治则与半夏汤的创制
        1.1.7.2 治疗药物的记载
        1.1.7.3 初步形成的治疗理念
        1.2 先秦至三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1.2.1 梦由神示,卜知吉凶—甲骨文关于睡眠及其相关疾病的记载
        1.2.2 忧思难成眠—早期的非医学文献关于不寐病证的记载
        1.2.2.1 《诗经》
        1.2.2.2 《楚辞》
        1.2.3 马王堆汉墓医书
        1.3.3.1 对睡眠障碍的记载
        1.2.3.2 以不得卧为胃经所生病
        1.2.4 《黄帝内经》
        1.2.4.1 关于睡眠的认识
        1.2.4.2 关于不寐类病证的认识
        1.2.5 《难经》
        1.2.6 《伤寒论》
        1.2.6.1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6.2 关于病因病机认识的特点
        1.2.6.3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
        1.2.6.4 病名称谓趋于规范
        1.2.6.5 对于治疗学的贡献
        1.2.7 《金匮要略》
        1.2.7.1 关于不寐的发病
        1.2.7.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7.3 不寐病证的治法治方
    2 晋唐五代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2.1 不寐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的日益丰富
        2.1.1 脏腑辨证理论对于不寐证认识的影响
        2.1.1.1 重脏腑藏神功能
        2.1.1.2 以心胆为辨治中心
        2.1.1.3 胆冷说的形成
        2.1.1.4 风病日益受到重视
        2.1.2 药物与治方的丰富
        2.1.2.1 治诸病通用药的记载
        2.1.2.2 安神补气祛风方药的应用
        2.1.2.3 大量医方的出现
        2.1.2.4 药后食忌备受医家重视
        2.1.3 睡眠养生法的进一步完善
        2.2 晋唐五代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2.2.1 《脉经》
        2.2.1.1 寸口脉的脏腑病位诊断
        2.2.1.2 寸口脉的阴阳定位诊断
        2.2.2 《针灸甲乙经》
        2.2.2.1 阐发睡眠机理,强调阳不入阴的病理机制
        2.2.2.2 邪入六腑,身热不得眠
        2.2.2.3 进一步丰富了针灸治疗方法
        2.2.3 《小品方》
        2.2.4 《集验方》
        2.2.3.1 脏热腑寒说的学术背景
        2.2.3.2 胆冷与温胆汤之创制
        2.2.3.3 重服药食忌
        2.2.5 《华氏中藏经》
        2.2.5.1 以脏腑辨证为其学术特色
        2.2.5.2 析证以实、热、心为主
        2.2.5.3 “六腑者阳之系”与胆冷说
        2.2.6 《诸病源候论》
        2.2.6.1 详列不眠四候
        2.2.6.2 悉解致病之源
        2.2.6.3 寒食散发致不眠
        2.2.6.4 重视睡眠养生
        2.2.7 《千金方》
        2.2.7.1 重脏腑辨证,善使安魂镇魄之药
        2.2.7.2 倡风病学说,习用补气祛风之品
        2.2.7.3 求众法兼备,方富药宏治证广泛
        2.2.7.4 悉养性之道,详论睡眠养生之法
        2.2.8 《外台秘要》
        2.2.8.1 医学文献中首载失眠病名
        2.2.8.2 论宗巢氏,列治不眠方三门
        2.2.8.3 独具慧眼,散佚文献资借鉴
        2.2.8.4 用药审慎,方后食忌谨遵循
    3 宋辽金元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3.1 不寐病证理论的发展与治方的极大丰富
        3.1.1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3.1.1.1 证候鉴别与病因病机的分析
        3.1.1.2 从以心胆为中心转而重视肝脾肾
        3.1.1.3 “阳气怫郁”、“九气致病”、“阴火上干”等病机理论的出现
        3.1.3 治疗方法及方药的空前丰富与发展
        3.1.3.1 日益丰富的治疗理念
        3.1.3.2 以情相胜与汗吐下三法的应用
        3.1.3.3 食治方与择时服药法
        3.1.3.4 治疗方药的空前丰富
        3.1.4 道家与睡功
        3.2 宋辽金元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3.2.1 《太平圣惠方》
        3.2.1.1 重从风论治,主张以质重滋腻之药石为治
        3.2.1.2 滋润治劳渴,善用滋阴清热之药
        3.2.1.3 阐发胆虚不眠病机,倡心胆同治
        3.2.1.4 重食治,首载不寐食治方
        3.2.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2.2.1 虚、风、痰、热及与心相关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3.2.2.2 香药的广泛应用
        3.2.3 《圣济总录》
        3.2.3.1 对病因病机理论的阐发
        3.2.3.2 以治神为先的治疗理念
        3.2.4 《普济本事方》
        3.2.4.1 魂魄并重,求治肝肺
        3.2.4.2 择时服药,自出机杼
        3.2.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2.6 《针灸资生经》
        3.2.7 刘完素及其着作
        3.2.7.1 阐论火热致病的特点
        3.2.7.2 阳气怫郁理论的运用
        3.2.8 张子和与《儒门事亲》
        3.2.8.1 列不寐证,开体例之先
        3.2.8.2 汗、吐、下三法之用
        3.2.8.3 九气致病,以情相胜
        3.2.9 李东垣及其着作
        3.2.9.1 脾胃内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3.2.9.2 脾胃气虚、阴火上干的病机认识
        3.2.9.3 调理脾胃是治疗的根本所在
        3.2.9.4 善用风药的用药特色
        3.2.10 朱丹溪及其着作
        3.2.10.1 “心虚不得卧”与“胃虚不得眠”
        3.2.10.2 杂病论治法对不寐证治疗的影响
    4 明代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4.1 不寐病证认识的多元化
        4.1.1 不寐病名应用渐趋广泛
        4.1.2 病因病机认识的多样化
        4.1.2.1 阳衰病机的提出
        4.1.2.2 五脏皆致不眠的认识
        4.1.2.3 胆涎与胆火病机的认识
        4.1.2.4 病机重点认识的多元化
        4.1.3 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4.1.4 治疗方法与思路的多元化
        4.1.4.1 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与养血安神
        4.1.4.2 清心火为第一义
        4.1.4.3 实则祛邪,虚则养血安神
        4.1.4.4 外治法与食疗法的应用
        4.1.4.5 用方模式与主治方的创见
        4.1.4.6 医学理论与临床的进步对治疗思路的拓展
        4.1.5 治疗用药知识的极大丰富
        4.1.5.1 治不眠通用药的增多
        4.1.5.2 关于用药宜忌的认识
        4.1.5.3 对季节与脏腑病证相关用药的记载
        4.1.6 气功与养生着作对不寐证防治的贡献
        4.2 明代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4.2.1 戴思恭及其着作
        4.2.1.1 郁主中焦,治痰以顺气为先
        4.2.1.2 不寐分证,首载阳衰与胆涎
        4.2.2 《普济方》
        4.2.3 龚廷贤与《寿世保元》
        4.2.3.1 多从心胆论治的学术主张
        4.2.3.2 提倡侧卧蜷曲的睡法实践
        4.2.4 吴球与《活人心统》
        4.2.4.1 病机论证,重乎气、血、痰
        4.2.4.2 活套之方,妙在加减变化
        4.2.5 江瓘与《名医类案》
        4.2.6 徐春甫与《古今医统大全》
        4.2.6.1 病机以思虑痰火为主
        4.2.6.2 脉候之辨
        4.2.6.3 治分标本虚实,重在心脾两脏
        4.2.7 解桢与《医学便览》
        4.2.7.1 五脏皆致不眠而心为所主的病机理论
        4.2.7.2 脏腑气血四时模式的辨证用药
        4.2.8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4.2.8.1 对不眠及相关证的病因病机认识
        4.2.8.2 丰富了不眠通用药
        4.2.8.3 治疗方法的多样化
        4.2.8.4 “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价值
        4.2.9 缪希雍及其着作
        4.2.9.1 论用药宜忌,补前人之不逮
        4.2.9.2 弘治疗之法,以清心火为第一义
        4.2.10 孙志宏与《简明医彀》
        4.2.10.1 承袭阴虚血亏、阳盛痰火之论
        4.2.10.2 创养阴血、降痰火、安心神之主方
        4.2.11 汪绮石与《理虚元鉴》
        4.2.11.1 虚损证治理论对不寐虚证的临证意义
        4.2.11.2 安神必益其气,益气必补其精
        4.2.12 张介宾及其着作
        4.2.12.1 心神不安,为不寐证总病机
        4.2.12.2 虚实分证,详解不寐证致病之因
        4.2.12.3 无邪有邪,治法用药各有法度
        4.2.12.4 阴阳命门,启发后世不寐证辨治
        4.2.13 李中梓及其着作
        4.2.13.1 考究前哲,分不寐为五型
        4.2.13.2 伤寒不眠,皆属热证
        4.2.14 秦昌遇与《症因脉治》
        4.2.14.1 以火热为病机中心的认识和胆火的提出
        4.2.14.2 精详系统的辨证分型
    5 清代及民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5.1 不寐病证认识日趋完善
        5.1.1 对病名的考辨
        5.1.1.1 病名的使用趋于规范
        5.1.1.2 名义考辨
        5.1.2 关于病机理论的深刻发挥
        5.1.2.1 以阴阳水火升降统括所有病机
        5.1.2.2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
        5.1.2.3 对心肾不交理论阐发
        5.1.2.4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
        5.1.2.5 以肝肾为病机中心的认识
        5.1.2.6 对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的论说
        5.1.2.7 对阳虚病机的发挥
        5.1.2.8 对胆病病机的阐释
        5.1.3 新的生理病理学说的出现
        5.1.3.1 关于脑与不寐发生的关系
        5.1.3.2 以目为病机重点的认识
        5.1.3.3 虚损留瘀病机说的出现
        5.1.3.4 对体质因素的揭示
        5.1.4 关于辨证方法的认识
        5.1.4.1 动静辨证论
        5.1.4.2 对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的辨析
        5.1.4.3 脏腑病位的辨证方法
        5.1.4.4 系统的辨证分型
        5.1.5 对原发性与继发性不寐的区分
        5.1.6 防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5.1.6.1 对情志调摄的重视
        5.1.6.2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5.1.6.3 纯甘补虚、灵物安神的治疗经验
        5.1.6.4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法的提出
        5.1.6.5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主张
        5.1.6.6 认知与心理行为等全面丰富的防治经验
        5.2 清代及民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5.2.1 陈士铎及其着作
        5.2.1.1 对心肾不交理论的全面发挥
        5.2.1.2 心肾不交用药的创见
        5.2.1.3 心肾不交仍需析因而论
        5.2.1.4 辨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之异
        5.2.1.5 胆病不寐说新诠
        5.2.1.6 老人不寐宜补肾
        5.2.2 沈时誉与《医衡》
        5.2.3 王宏翰与《医学原始》
        5.2.3.1 寤寐含义新诠—知觉说
        5.2.3.2 寤寐知觉皆由脑所主的生理病理观
        5.2.4 张璐与《张氏医通》
        5.2.4.1 劳心思虑、喜怒惊恐的病因论
        5.2.4.2 胆寒肝热、魂不归肝的病机说
        5.2.5 冯兆张与《冯氏锦囊秘录》
        5.2.5.1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
        5.2.5.2 心肾神交、神寐归肾的病机论
        5.2.5.3 对一过性不寐的认识
        5.2.5.4 情志调摄与药物治疗结合的治疗观
        5.2.6 程国彭与《医学心悟》
        5.2.7 吴澄与《不居集》
        5.2.7.1 首论左右不得眠
        5.2.7.2 倡虚损积痰留瘀说,创补虚活血治法
        5.2.7.3 分述十二型不寐之病机治疗
        5.2.8 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
        5.2.9 汪文绮与《杂症会心录》
        5.2.9.1 对阳不入阴理论的深刻发挥
        5.2.9.2 对阳虚不寐病机的论述
        5.2.9.3 倡纯甘补虚、灵物安神之治
        5.2.9.4 梦悟医验,不寐证的调治要诀
        5.2.10 曹庭栋与《老老恒言》
        5.2.10.1 创不寐操纵二法
        5.2.10.2 夜坐与行千步之法
        5.2.10.3 对四季睡眠养生的不同主张
        5.2.10.4 丰富全面的睡眠卫生认识
        5.2.11 沈金鳌与《杂病源流犀烛》
        5.2.11.1 阴虚火旺、肺肾失和的病机新说
        5.2.11.2 五脏病位的辨证之法
        5.2.11.3 系统的辨证治疗方法
        5.2.12 汪必昌与《医阶辨证》
        5.2.13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5.2.13.1 重解剖研究,创“灵机记性在脑”说
        5.2.13.2 明气血之机,弘活血补气化瘀之法
        5.2.14 何其伟与《医学妙谛》
        5.2.15 《医方辨难大成》
        5.2.15.1 不寐动静辨证论
        5.2.15.2 按病因病机证分九类
        5.2.15.3 对肾阳、胆阳的重视
        5.2.15.4 对易感体质因素的认识
        5.2.16 张节与《张氏医参七种》
        5.2.16.1 以肝肾为不寐发生的根本环节
        5.2.16.2 胆、胃、心肾不交致不寐的病机亦归肝肾
        5.2.17 郑寿全及其着作
        5.2.17.1 按病机分为四类证候
        5.2.17.2 重视阳虚在不寐发病中的作用
        5.2.18 林佩琴与《类证治裁》
        5.2.19 吴尚先与《理瀹骈文》
        5.2.20 唐宗海与《血证论》
        5.2.20.1 卧寐之辨
        5.2.20.2 不得卧病在肺胃
        5.2.20.3 不寐病在心肝兼及肺胃
        5.2.21 张乃修与《张聿青医案》
        5.2.21.1 病机不离乎阴阳水火升降
        5.2.21.2 胃与肝胆为中枢
        5.2.21.3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的治疗特色
        5.2.21.4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特点
        5.2.21.5 体丰之人致发不寐
        5.2.22 王普耀与《医学体用》
        5.2.22.1 以目解不寐之机
        5.2.22.2 着意阐发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
    6 现代对不寐病证的研究
        6.1 现代医学的认识
        6.1.1 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
        6.1.2 临床表现
        6.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6.1.4 检查技术和方法
        6.1.5 治疗
        6.1.5.1 药物治疗
        6.1.5.2 非药物治疗
        6.2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6.2.1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
        6.2.1.1 情志所伤
        6.2.1.2 饮食失节
        6.2.1.3 病后、年迈、劳倦
        6.2.1.4 禀赋不足
        6.2.2 不寐证的辨证论治
        6.2.2.1 辨证要点
        6.2.2.2 分型论治
        6.2.3 对病机与辨证的研究与探讨
        6.2.3.1 综合辨证
        6.2.3.2 从脏腑论治
        6.2.3.3 从脑论治
        6.2.3.4 从营卫论治
        6.2.3.5 从气血论治
        6.2.3.6 从阴阳论治
        6.2.3.7 从虚、火、痰、瘀论治
        6.2.3.8 从心理因素论治
        6.2.3.9 顽固性不寐的辨治
        6.2.3.10 老年和女性不寐的辨证特点的探讨
        6.2.4 着名中医专家治疗不寐病证的特点与经验
        6.2.4.1 祝味菊等善用温潜
        6.2.4.2 施今墨证分九法,药善用对
        6.2.4.3 黄文东善用重镇安神、轻剂去实
        6.2.4.4 李克绍主张不寐本于阴阳,标在心肝
        6.2.4.5 方以正从瘀辨治
        6.2.4.6 干祖望辨证心法
        6.2.4.7 祝谌予辨治经验
        6.2.4.8 杨云汉润燥清热,调和阴阳
        6.2.4.9 邓铁涛重视痰、虚、瘀辨治
        6.2.4.10 朱良春遣方用药善于通权达变
        6.2.4.11 石冠卿擅从肝治
        6.2.4.12 赵绍琴妙用小柴胡
        6.2.4.13 何任辨治经验
        6.2.4.14 吴一纯注重调治胆胃
        6.2.4.15 颜德馨衡法治失眠
        6.2.4.16 董德懋重调整阴阳,重镇与滋养、化痰并用
        6.2.4.17 陈亦人综合辨治
        6.2.4.18 胡毓恒论治七法
        6.2.4.19 王翘楚从肝论治
        6.2.4.20 吉良晨重在调治脏腑
        6.2.4.21 吕同杰调整虚实阴阳治顽固性不寐
        6.2.4.22 张磊从脏阴痰火论治顽固性不寐
        6.2.4.23 田令群从火论治
        6.2.4.24 周绍华辨治经验
        6.2.4.25 郑绍周习用仲景之方
        6.2.4.26 王多让从气血论治
        6.2.4.27 唐宋辨证求因,治重神魂
        6.2.4.28 赵玉庸从痰论治顽固性不寐
        6.2.4.29 裘昌林整体辨证与调治心肝
        6.2.4.30 陈伯涛重在调整脏腑气血阴阳
        6.2.4.31 陈祖皋善疗胃不和
        6.2.4.32 徐明涟调肝治疗顽固性失眠
        6.3 不寐证的药物治疗研究
        6.3.1 治法研究
        6.3.1.1 对仲景治不寐法的总结
        6.3.1.2 综合辨治法
        6.3.1.3 安神十法
        6.3.1.4 治胃五法
        6.3.1.5 治肝六法
        6.3.1.6 疏肝理气活血法
        6.3.1.7 平肝潜阳活血安神法
        6.3.1.8 解郁安神法
        6.3.1.9 育阴(开郁)法
        6.3.1.10 辛散行气法
        6.3.1.11 益气温阳法
        6.3.1.12 升阳化湿法
        6.3.1.13 调理阴阳法
        6.3.1.14 阴阳分调法
        6.3.1.15 双向调节法
        6.3.1.16 通法
        6.3.1.17 综合疗法
        6.3.1.18 择时服药法
        6.3.2 自拟方研究
        6.3.2.1 通治方
        6.3.2.2 通治加减方
        6.3.2.3 证型用方
        6.3.2.4 对证通用方
        6.3.3 古方研究
        6.3.3.1 不寐方的加减应用
        6.3.3.2 不寐方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
        6.3.3.3 古方新用
        6.3.4 药物应用经验与单味药治疗研究
        6.3.4.1 用药经验
        6.3.4.2 单味药应用研究
        6.3.4.3 单、验方治疗
        6.3.5 常用中药非处方药治疗
        6.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6.4 不寐证的针灸治疗
        6.4.1 针灸辨证治疗
        6.4.1.1 辨证分型治疗
        6.4.1.2 诊治经验
        6.4.2 腧穴治疗研究
        6.4.2.1 腧穴治疗
        6.4.2.2 特殊意义腧穴的研究应用
        6.4.3 针灸治法研究
        6.4.3.1 调阴阳跷法
        6.4.3.2 泻阳补阴法
        6.4.3.3 调和安神法
        6.4.3.4 交通心肾法
        6.4.3.5 子午流注纳甲法
        6.4.3.6 烧山火法
        6.4.3.7 夜针法
        6.4.3.8 浮刺法
        6.4.3.9 刺血法
        6.4.3.10 豹文刺法
        6.4.3.11 芒针透刺法
        6.4.4 头针、颈针、眼针与腕踝针治疗
        6.4.4.1 头针法
        6.4.4.2 颈三针法
        6.4.4.3 眼针法
        6.4.4.4 腕踝针
        6.4.5 耳穴贴压与耳针治疗
        6.4.5.1 耳穴贴压
        6.4.5.2 耳针
        6.4.6 穴位磁疗与磁针
        6.4.6.1 穴位磁疗
        6.4.6.2 磁极针
        6.4.6.3 磁圆针
        6.4.6.3 磁提针
        6.4.7 水针治疗
        6.4.7.1 穴位注射西药制剂
        6.4.7.2 穴位注射中药制剂
        6.4.7.3 穴位注射中西药混合剂
        6.4.8 埋线与埋针治疗
        6.4.8.1 埋线疗法
        6.4.8.2 埋针疗法
        6.4.9 电针、皮肤针与蜂针治疗
        6.4.9.1 电针
        6.4.9.2 皮肤针
        6.4.9.3 蜂针
        6.4.10 灸法治疗
        6.4.10.1 艾条灸
        6.4.10.2 艾炷灸
        6.4.10.3 温针灸
        6.4.11 综合疗法
        6.5 不寐证的按摩与气功治疗
        6.5.1 按摩治疗
        6.5.1.1 全身按摩
        6.5.1.2 足部按摩
        6.5.1.3 头部按摩
        6.5.1.4 自我按摩
        6.5.2 气功治疗
        6.5.2.1 气功治疗的临床研究
        6.5.2.2 气功治疗仪治疗
        6.5.2.3 自炼功法选介
        6.6 不寐证的其他疗法
        6.6.1 外治疗法
        6.6.1.1 贴敷
        6.6.1.2 药熏
        6.6.1.3 药浴
        6.6.1.4 药枕
        6.6.1.5 拔罐
        6.6.1.6 刮痧
        6.6.2 饮食疗法
        6.6.3 运动疗法
        6.6.4 音乐疗法
        6.6.5 沐浴疗法
        6.7 不寐证的实验研究
        6.7.1 病证特点研究
        6.7.1.1 激素水平
        6.7.1.2 经络能量变化
        6.7.2 方药研究
        6.7.2.1 单味药研究
        6.7.2.2 方剂治疗作用研究
        6.7.2.3 方剂加减与配伍比例研究
        6.8 不寐证的国外中医治疗研究
        6.8.1 方证相对治法
        6.8.1.1 诊断特点—阴阳、虚实
        6.8.1.2 分证治疗
        6.8.2 治方研究
        6.8.2.1 治验与疗效观察
        6.8.2.2 方剂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6.8.3 针灸治疗研究
        6.8.3.1 针灸疗效观察
        6.8.3.2 针灸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的诊断标准
    2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
    3 不寐病证防治中药
    4 不寐病证防治方剂
    5 不寐病证防治OTC
    6 现代药理研究相关作用中药

(9)61~65岁老年男子健身锻炼适宜运动强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健身运动的适宜运动强度
        2.1.1 运动强度划分的常用方法
        2.1.2 健身运动适宜运动强度的确定
    2.2 健身运动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2.2.1 老年健身运动与心血管功能
        2.2.2 老年健身运动与身体成分
        2.2.3 老年健身运动与脂代谢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研究对象的分组方法
    3.2 研究方法
        3.2.1 问卷调查
        3.2.2 实验测试指标与方法
        3.2.3 运动处方的制定
        3.2.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4.1.1 实验前后F C的变化
        4.1.2 实验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
        4.1.3 实验前后血压的变化
        4.1.4 实验前后肺活量的变化
    4.2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4.3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4.4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体质的影响
5 分析和讨论
    5.1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左心室形态结构的影响
    5.2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左心室泵血功能的影响
    5.3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左心室收缩机能的影响
    5.4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血压的影响
    5.5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肺活量的影响
    5.6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F C的影响
    5.7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5.8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5.9 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锻炼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6 结论和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四、The effect of seawater bath on 30 patients with hyperlipemia(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高血压的应用[J]. 闫明启,杨旭东,郑凌. 职业与健康, 2020(23)
  • [2]天然负氧离子对基层军官高脂血症的疗效分析[J]. 周腾飞,焦国亮,李双,杨莹莹. 中国疗养医学, 2015(02)
  • [3]大连海滨自然疗养因子对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 彭海英,王进,董萍. 中国疗养医学, 2015(01)
  • [4]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荣生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5)
  • [5]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2006年版)[J]. 刘江生.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6(S1)
  • [6]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孙洪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7]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J]. 刘江生.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5(05)
  • [8]自然疗养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疾病疗养和康复中应用研究近况[J]. 张福金,贡瑾. 中华理疗杂志, 2000(04)
  • [9]61~65岁老年男子健身锻炼适宜运动强度的研究[D]. 王松涛. 北京体育大学, 2003(04)
  • [10]如何做好老年人海水浴和参观游览保健[J]. 张德泉,李舒敏,谷素青. 康复与疗养杂志, 1994(02)

标签:;  ;  ;  ;  ;  

海水浴治疗高脂血症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