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尘机理论文-王振宇

抑尘机理论文-王振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抑尘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抑尘剂,微波聚合,膨润土,抑尘机理

抑尘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宇[1](2019)在《微波聚合复合型抑尘剂的机理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散煤储运扬尘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煤炭行业治理的重要环节,运煤列车运输途中、露天储煤场形成的扬尘都会造成散煤的大量散失,同时也对周边土地、空气环境形成严重污染。基于此,开发出可有效抑制煤尘飞扬的化学抑尘剂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微波聚合结合传统的溶液聚合,选用无机矿物膨润土复合多种功能助剂,制备了一种新型微波聚合复合型抑尘剂。并对其理化性质、室内外应用性能作了一系列表征。该材料集润湿、粘结、吸水、保湿于一体,自然条件下易降解、材料来源广,且抑尘效果良好。同时为抑尘剂的下一步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拓宽了研究新思路。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以单体质量损失率、煤尘沉降时间、吸湿率和接枝率为实验指标,得到了成膜组分、润湿组分、交联组分和反应温度的单体实验范围;通过直观分析、方差分析,以失水率、吸湿率和pH值为实验指标,确定了抑尘剂的最佳配方:成膜组分1.0%、润湿组分0.7%、交联组分1.0%和反应温度35℃;经对比分析,确定抑尘剂的最佳喷洒固含量为3%。(2)抑尘剂的固含量至少在5%以上;当放置温度为25~30℃,黏度值在9~10 mPa·s之间;抑尘剂的平均接枝率为82.04%;SEM结果显示,反应生成了网络状高聚物分子;XRD图谱中终产物的特征衍射峰明显变宽,结晶度升高,且在某些峰位上生成了强度较强的非晶峰;FTIR谱图中-OH、Si-O等特征伸缩振动峰反应前后发生明显变化,以上均表明接枝共聚反应的成功;对比微波辐射前后SEM、XRD、FTIR的变化,可知微波辐射进一步促进了反应的完全;根据TG-DTG实验结果,抑尘剂的最大热解温度为217℃。(3)抑尘剂的有效抑尘时间为3天;抑尘剂的室内模拟有效抗雨蚀次数为3次;吹蚀风速为10 m/s时,喷洒抑尘剂的固化层风蚀率仅为5.84%;抑尘剂喷洒30天后,降解速率明显加快;抑尘剂对煤尘的浸入主要发生在喷洒后的前15 min;经过15次的冻融实验,固化层风蚀率较为稳定,证明抑尘剂具备在重复冻融环境下生存的能力。(4)无论是全尘浓度还是呼吸性粉尘浓度,抑尘剂的抑尘效果都远高于清水;相同条件下,在散煤堆表面喷洒清水后,全尘浓度下降率为60.09%,呼吸性粉尘浓度下降率为46.15%;而在散煤堆表面喷洒抑尘剂后,全尘浓度下降率为92.96%,呼吸性粉尘浓度下降率为84.62%;在30天的露天放置过程中,形成的固化层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明,白倩倩,李梦娜[2](2018)在《纳米溶液的抑尘机理及其性能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溶液的微纳米尺度效应具备良好的抑尘作用,实验选用二氧化硅、氧化铜和纳米氧化石墨烯材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抗蒸发性、吸湿性和抗风蚀性作为测试指标,实验数据分析发现:综合抑尘性能依次为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氧化铜,其中1.5%石墨烯的抑尘性能最好,其抗风蚀性能达到水的254.43倍,这与其低表面张力、高粘度的特性密切相关。尘样表面微观结构观察发现:纳米溶液颗粒物充填于测试尘样间隙内,产生固定、联结作用,其中二氧化硅、氧化铜纳米颗粒呈现分散状分布,而氧化石墨烯呈现胶状、连续状,使其具有更强的覆盖、固尘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张奥,薛忠军,乐兴堃,索智[3](2018)在《基于材料吸附机理的抑尘沥青路面改性剂选择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选择性能更优的抑尘吸附改性剂,通过对抑尘吸附材料的吸附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了比表面积、表面张力两项指标对纤维素系吸附材料、无机物系吸附材料和无机盐系吸附材料的影响.通过吸湿增重试验、比表面积测定、表面自由能测定对抑尘吸附改性剂的性能进行评估;通过抑尘沥青混合料吸湿效果试验对抑尘吸附改性剂的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玉米芯粉、天然沸石粉及无水氯化钙都可作为吸尘吸附改性剂且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性能:无水氯化钙>沸石粉>玉米芯粉.(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梁文俊,任思达,马贺,王帅,赵鑫[4](2016)在《化学抑尘剂制备及抑尘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粉尘颗粒物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大气污染的首要贡献源,并给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及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传统抑尘方式难以有效抑尘,因此开发出高效、绿色的抑尘剂就显得极为迫切。本文系统的介绍化学抑尘剂,并着重分析化学抑尘剂与粉尘颗粒物间润湿、粘结、凝并等作用机理,及国内外研发情况,同时指出未来化学抑尘剂低能耗、无污染、高效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6年15期)

王龙[5](2016)在《添加剂对煤阻燃抑尘作用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煤炭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自燃和扬尘的问题,本文选取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添加剂,包括氯盐氯化钙、无机盐叁聚磷酸钠、以及有机溶液聚乙烯乳液、甘油和实验室自制的高分子合成剂A,将其用水稀释成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利用阻化率测定仪、热重分析仪、鼓风干燥箱考察了添加剂对煤样的阻燃作用,利用风洞装置考察了添加剂对煤样的抑尘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分别考察了低温阶段(0℃-200℃)、中温阶段(200℃-500℃)五种添加剂对煤样的阻燃性能。其中失水率、阻化率是对添加剂低温阶段阻燃性能的考察,热解活化能是对添加剂中温阶段阻燃性能的考察。五种添加剂中,氯化钙低温阶段、中温阶段阻燃性能均较好,高分子合成剂A低温阶段阻燃性能较好、但中温阶段会促进煤的自燃,叁聚磷酸钠、聚乙烯乳液、甘油无论是在低温阶段还是中温阶段阻燃性能均较差。究其原因是因为低温阶段,氯化钙溶液、高分子合成剂A配制的溶液失水率较小,保湿性能较好,易在煤粒表面形成液膜,阻止了氧气与煤粒的接触,煤样不易释放CO,阻化率较大,而叁聚磷酸钠、聚乙烯乳液、甘油配制的溶液保湿性能较差,煤粒表面不易形成液膜,所以煤样阻化率较小。中温阶段除氯化钙能提高煤样热解活化能外其它添加剂均降低了煤样热解活化能,热解活化能越高煤样越不易自燃,氯化钙中温阶段与煤粒反应生成了稳定化合物,提高了煤样燃烧前的能量壁垒,而其它四种添加剂与煤粒反应生成了不稳定化合物,降低了煤样燃烧前的能量壁垒,促进了煤的自燃。2)氯化钙、叁聚磷酸钠对煤样抑尘的效率较差,甘油、聚乙烯乳液对煤样的抑尘效率随其溶液质量分数变化而变化。高分子合成剂A对煤样抑尘作用较好,其配制的四种不同质量分数溶液的抑尘率可达90%以上。五种添加剂对煤样的抑尘效率受其溶液表面张力影响较大,溶液表面张力越小,溶液在煤中的分散性越好,其对煤样的润湿性能就越好,从而对煤样的抑尘效率就越好。(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徐召金[6](2016)在《煤流扬尘机理以及抑尘剂合成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尘是电厂引起燃煤损耗主要原因之一,煤尘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煤流扬尘是引起煤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煤流扬尘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探究,开发出高效煤流抑尘剂是治理煤流扬尘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通过煤流扬尘模拟实验装置,探究了煤流扬尘与皮带速度、煤粒径大小的关系。针对煤流扬尘问题,本文将淀粉接枝丙烯酸聚合物与X-100进行复配研究,通过对润湿性、渗透性、凝并性等性能进行表征,合成了一种煤流抑尘剂(YT-4);另外,在火电煤流现场通过粉尘浓度实时测量仪、粉尘测试评价系统等装置得到了抑尘剂(YT-4)的抑尘效果。研究发现:对于煤流扬尘,煤样起尘率与速度v呈正比,与粒径dn呈反比,抑制煤流扬尘的最好方法是增大煤样粒径;淀粉接枝丙烯酸聚合物较优反应工艺为:反应温度70oC、丙烯酸用量20mL、引发剂用量0.12g、丙烯酸中和度75%,在此工艺下合成出的聚合物的粘度为5172.6mPa·s;煤流抑尘剂较优配方为:2%聚合物+0.05%X-100,粘度为10mPa·s,其最小表面张力为40mN.m-1左右,渗透煤层以下1cm处最短时间为34s左右,现场试验证明其抑尘率能达到85%左右,抑尘效果要明显优于去离子水。本文系统研究分析了火电煤流扬尘量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其开发的煤流抑尘剂(YT-4)不仅能有效地抑制煤流扬尘,还具有可降解、无污染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李刚,吴超[7](2015)在《超声干雾抑尘机理及其技术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超声波雾化效果,提高超声干雾的除尘效率,根据空气动力学、"云"物理学和斯蒂芬流输运原理,研究超声干雾抑尘机理。采用自行设计的雾流参数测定试验装置,研究压缩空气的压力(气压)、水流量等指标对超声雾化器雾化效果的影响,得出超声雾化器合理的供气压力和供水流量。选取烧结磁铁矿粉尘为呼吸性粉尘样品,在超声雾化器最佳运行条件下对其除尘效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微细水雾有利于呼吸性粉尘的捕集。超声雾化器的最佳运行条件为:气压0.35 MPa,水流量30 L/h。在此运行条件下,其对呼吸性粉尘的平均除尘效率为98.3%,最高可达98.6%。(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孙昌峰[8](2011)在《导流型防风网抑尘性能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防风抑尘网作为一种能有效控制散堆料场颗粒扬起与扩散的手段,近年来得以推广,并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CFD商用软件Fluent与风洞试验分别考察了导流型防风网抑尘性能及前后的流场分布;利用离散相模型,进行了导流型防风网后颗粒运动轨迹的模拟。研究工作对设计开发性能优良的防风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所作的具体工作包括:在不同来流风速条件下,通过风洞实验测试了不同开孔率(20%、30%、40%、100%)导流型防风网前后的风速分布。结果显示:导流型防风网挡风作用显着,来流风速为10m.s-1时,网后最低风速可降至2m·s-1;防风网对网前近网处来流风速也具有一定的减弱作用;综合比较,30%开孔率的导流型防风网网后风速最小,挡风作用最好。分别利用Standard k-ε、RNGk-ε、Realizable k-ε三种湍流模型对未设置物料堆时导流型防风网后流场分布进行了考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叁种湍流模型的模拟结果相差不大;叁种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在y<2h高度内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而在y>2h上,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存在偏差;总体来看,Standard k-ε和Realizable k-ε模型的模拟结果好于RNGk-ε模型。采用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对导流型防风网的抑尘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考察了不同开孔率、网高、网与料堆距离对防风网抑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孔率为30%、网高为150mm,网堆距为1.5倍网高时,导流型防风网的抑尘性能最佳;同常规型、导流板型防风网相比,底部带有导流翅片的导流型防风网的抑尘作用最佳。在气相流场模拟的基础上,利用离散相模型模拟预测了不同粒径颗粒的运动轨迹,得出:粒径较小的颗粒受速度回流区和渗流风区的影响大,运动随机性强;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速度回流区影响作用逐渐减小,颗粒运动轨迹较规则;对斜面上单个颗粒的起动剪切力公式的推导表明:对于球形颗粒,起动剪切力是颗粒雷诺数的函数,当斜面倾斜角为0°时,即为水平面上颗粒的起动剪切力公式。(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1-04-18)

段振亚,石文梅,郑文娟,宗润宽[9](2010)在《防风网抑尘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防风网抑尘工程技术是治理露天堆料场由于风致作用引起粉尘污染的有效措施。在分析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防风网抑尘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情况进行了简介。根据所进行的科研与工程设计工作,对防风网在国内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更多设计者在进行防风网的研究或设计时,能共同关注并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设备》期刊2010年03期)

谭卓英,赵星光,刘文静,闭历平,蔡美峰[10](2005)在《露天矿公路扬尘机理及抑尘》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露天矿粉尘的危害以及在运输荷载下的扬尘机理,提出了与传统方法完全不同的粘结、润湿和保水一体的生态抑尘思想,进行了广泛的实验模拟和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抑尘剂具有粘结、凝并、吸湿、保水、固结路面、自适应水土环境的效果,制备工艺简单,综合费用合理,性价比高,能满足露天矿公路运输和其他作业场址的防尘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抑尘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溶液的微纳米尺度效应具备良好的抑尘作用,实验选用二氧化硅、氧化铜和纳米氧化石墨烯材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抗蒸发性、吸湿性和抗风蚀性作为测试指标,实验数据分析发现:综合抑尘性能依次为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氧化铜,其中1.5%石墨烯的抑尘性能最好,其抗风蚀性能达到水的254.43倍,这与其低表面张力、高粘度的特性密切相关。尘样表面微观结构观察发现:纳米溶液颗粒物充填于测试尘样间隙内,产生固定、联结作用,其中二氧化硅、氧化铜纳米颗粒呈现分散状分布,而氧化石墨烯呈现胶状、连续状,使其具有更强的覆盖、固尘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抑尘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宇.微波聚合复合型抑尘剂的机理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2].李明,白倩倩,李梦娜.纳米溶液的抑尘机理及其性能测试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3].张奥,薛忠军,乐兴堃,索智.基于材料吸附机理的抑尘沥青路面改性剂选择与试验研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8

[4].梁文俊,任思达,马贺,王帅,赵鑫.化学抑尘剂制备及抑尘机理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6

[5].王龙.添加剂对煤阻燃抑尘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

[6].徐召金.煤流扬尘机理以及抑尘剂合成工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6

[7].李刚,吴超.超声干雾抑尘机理及其技术参数优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

[8].孙昌峰.导流型防风网抑尘性能与机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

[9].段振亚,石文梅,郑文娟,宗润宽.防风网抑尘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进展[J].石油化工设备.2010

[10].谭卓英,赵星光,刘文静,闭历平,蔡美峰.露天矿公路扬尘机理及抑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

标签:;  ;  ;  ;  

抑尘机理论文-王振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