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宝斌:代际正义观念的层序化:理论构想与研究假设论文

麻宝斌:代际正义观念的层序化:理论构想与研究假设论文

摘要:出生于不同年代的社会群体的正义观念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导致这种正义观念代际差异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不同代际群体生活环境以及所处时代特征的差异,因而不同代际群体的正义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层序化”特征,即生活环境与时代特征的差异导致了正义观念的显著不同。本研究的理论构想是要以社会正义、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尝试揭示生活环境和时代特征的差异是如何“形塑”不同代际群体正义观念差异的。研究假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代际群体的正义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别;二是分析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相关因素对于不同代际群体正义观念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正义观念;代际差异;层序化;理论构想;研究假设

一 代际正义观念的层序化

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再从现代到后现代化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围绕社会价值观念的这种发展变化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从宏观层面上来看,韦伯、米德、英克尔斯以及英格尔哈特等学者都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和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但是具体的分析视角和内容又存在一些差异。例如,霍夫斯泰德在《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一书中将文化分为如下几个不同的层次:国家层次,地域层次,性别层次,代际层次,阶层层次以及组织层次。[1]其中,代际层次是考察文化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维度。从微观层面看,曼汉姆和米德等学者对不同代际群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由此来看,世代问题的分析也是了解社会发展变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研究认为世代问题分析的用途主要有两个具体的方面:第一是估测人类年龄变化所产生的效应,有时也估测婚姻产生的效应;第二是帮助研究者理解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变革的根源和性质等问题。[2]曼海姆也对世代问题对于社会变迁的研究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代问题是重要的,也值得对其进行严肃的研究,该问题对于理解社会和精神运动的结构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向导。如果人们想要对我们时代中越来越快的社会变迁特征有更准确了解的话,那么此问题的重要性就更为明显。”[3]沿着这种思路继续追问下去,不同代际群体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而价值观念的代际差异反映的恰恰是不同代际群体生活环境及生活经历的差异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影响。

民众正义观念是社会价值观念在正义领域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正义观念也在从传统向现代变迁。民众正义观念的现代变迁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从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来看,正义观念有社群正义观念和社会正义观念之分,两者在很多方面不同,社会正义观念与现代社会相对应。近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民众正义观念也在持续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立足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在分析传统社群正义观念的主要特征以及社会根源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众正义观念的现代转型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4]综合来看,已有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宏观层面上的民众正义观念转型状况及影响因素等问题上,比较而言,从微观层面对于当前我国代际正义观念的差异及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强化。在微观层面上,由于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民众正义观念的转变体现为不同代际群体正义观念的差别,对不同代际群体社会正义观念的差异及原因等问题进行概括是首要工作。

1.2.2 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师首先完成上述6个动作,作为标准动作,充分暴露执行上述动作的上肢并使用同一把通用型角度尺进行测量,此康复治疗师演示上述6个动作的屈曲、伸展角度不计算在统计样本量内。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社会转型期,与先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不同的是,我国的社会转型具有双重转型的突出特征,也就是现代化和后现代化进程是“叠加”在一起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在不同代际群体的身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烙印”,其中,不同代际群体社会价值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也会体现在民众正义观念上。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不同代际群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别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米德提出的“代沟”,这一概念也形象地揭示了不同代际群体之间由于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在交流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此外,也有研究将上述不同代际群体之间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现象称为观念“代差”。[5]在实质意义上,这种代际间的差别更多反映的是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别。“年龄之别的特殊性,并不简单的体现在人在其生命的生理发育意义上的跨越不同类别的现象,而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这种生理发育或曰‘生命进程’,往往和人的社会化直接相关,是社会文化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特别体现了文化上的世代继替以及‘反哺’现象。因此,研究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必然与年龄的分类、世代差异现象联系在一起。年龄甚至和社会角色、社会分层、社会互动等都有关系”。[6]也有研究从内部差异、生活机遇以及政治态度等方面对80后青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7]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持续深入,我国的世代问题也日益成为相关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不同代际群体的生活机遇,而且还会影响到不同群体的社会价值观念。例如,周雪光对社会结构的转型给城市居民的生活机遇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8]孙嘉明主要是从劳动观、生活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方面对转型社会的观念代差问题进行了分析。[9]田丰则主要是从对竞争和财富的态度、对关系的态度、对社会流动的态度、对家庭变迁的态度等四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世代之间的比较。[10]贺萧在《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一书中主要是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变迁对于妇女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11]卢晖临在《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一书中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的集体制度设计对于人们的文化观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12]

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不同代际群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别,但将导致不同代际群体间差异的原因等问题纳入分析视野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因而并不能对不同代际群体社会价值观念差异的原因等问题与价值观念的差异状况整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尝试以民众正义观念问题为切入点,将民众正义观念的代际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整合起来分析,而其中的一项基础和前提性工作就是对正义观念的代际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概括。本文借用地质学上的“化石层序律”(Law of Faunal Succession)概念对民众正义观念的这种代际差异及原因等进行概括。“化石层序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著名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提出来的,分析的是化石在不同时期的地质层中的分布规律问题,具体指的是同一时代的地质层里具有相同的化石,而不同时代的地质层里含有不同的化石。[13]这种化石分布的规律与正义观念的代际差异及原因问题是类似的,正是由于不同代际群体生活环境及时代特征的差异,其正义观念也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别。借鉴化石层序律的概念,可将由于生活环境和所处时代特征等因素导致的不同代际群体正义观念的差异现象概括为民众正义观念的“层序化”。这一概念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同代际群体的正义观念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异,其二是导致这种代际差异的原因是不同代际群体生活环境的差异。

二 理论基础

[11]贺萧:《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张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83-386页。

社会价值变迁理论主要回答的是社会价值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韦伯、米德以及英格尔哈特等学者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问题进行了分析。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回答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等问题;微观层面的研究则主要是回答了不同代际群体之间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规律等问题。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相关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详细比较了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精神与传统社会相应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别。[15]英克尔斯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一书中主要是对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问题进行了分析,这种转变的突出标志就是人的态度、价值以及行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而工业化、学校教育等因素则是推动人的现代化发生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以及社会整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在态度、价值以及行为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现代特征就会愈发明显。[16]英格尔哈特则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中对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社会的社会价值观念间的差异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现代化的轨迹还与其他宽广领域的文化转型有关联,我们会看到,某些文化价值观是有利于与工业化休戚相关经济积累和投资的。还有,性别角色的鲜明区分是所有前工业社会的特征,但它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却不可避免地让位给性别角色的无差别化”。[17]现代化并不是人类社会进程中“历史的终结”,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也会出现“拐点”,尤其是近年来在相关因素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后现代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围绕这一问题,英格尔哈特的研究还表明,与现代社会相比,后现代社会的社会价值观念会呈现出更强的后物质主义特征,随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更多关注参与等内容,而不是之前的收入和安全等内容。

此外,著名学者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主要是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人类社会的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以及后喻文化等三种不同的类型。在这三种文化中,前喻文化是与原始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在原始社会,虽然文化也有可能会发生一些细小的变化,但是总体来看,人们的生活道路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年轻一代沿袭老一辈的生活道路,“照搬”老一辈的生活方式。并喻文化指的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在该文化中,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之前的文化已经很难为年轻一代提供可以“照搬”的生活方式,年轻一代则需要在同龄人中寻找可以学习的“榜样”,因此也出现了不同代际之间的冲突现象。后喻文化则指的是一种与前喻文化截然相反的文化,即年轻一代对上一代的人产生影响。从时代特征来看,后喻文化是与20世纪中后期以来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飞速变化使得上一代人不得不向年轻一代学习。英格尔哈特基于匮乏假设和社会化假设对发达工业社会文化变迁问题进行了分析。匮乏假设认为,个人的优先价值观反映的是其社会经济环境,即人们总是会在主观上最为看重相对匮乏的事物;社会化假设认为,社会经济环境和优先价值观之间,不是一种即时调整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很长一段时间的滞后。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反映的是其未成年期的占主导地位的条件。[18]由此来看,这两种因素叠加共同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念的代际变迁。概言之,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但由于社会规律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主要受未成年时期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价值观念的这种变化主要通过不同代际群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体现出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拉葛雷认为:“青年首先体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即摒弃旧社会,拒绝那些继承于过去的老套的传统、机制、评价标准和文化模式,当然这也是个体融入新社会的结果。”[19]

第一种是填写纸质表格。从税务大厅领取或从税务局官网下载自行打印,填写后交给单位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手工录入扣缴客户端。

三 理论构想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构想

代际民众正义观念层序化问题研究的理论构想就是要以社会正义理论、社会转型理论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理论等为基础,尝试揭示出社会的急剧转型是如何对不同代际群体的正义观念进行“塑造”,进而导致不同代际群体社会正义观念的层序化问题出现的。具体来看,就是要将相关理论的内容转化为可操作化的不同维度,并且通过量化分析以及质性研究等多种方法来全面揭示代际正义观念的层序化问题。社会正义理论可以具体化为民众对于社会正义主体、社会正义原则及其适用、社会正义客体认知、社会正义比较对象选择等不同问题的认识。而社会转型理论则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不同的领域选择城市化、信息化等内容。然后以此为基础,揭示不同代际群体生活环境的差异(城市化、信息化、家庭结构等)对于“形塑”其正义观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带来的影响。

(二)代际民众正义观念层序化的内容

代际民众正义观念层序化的研究假设主要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3]曼海姆:《卡尔·曼海姆精粹》,徐彬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6页。

正常组大鼠关节组织结构规整,滑膜无增生,血管无扩张,未见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关节组织结构紊乱,明显水肿,滑膜明显增厚,血管大量增生,可见大量的炎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较,丹溪痛风胶囊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关节组织的病理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为滑膜增生明显减轻,新生的血管数量减少,可见少量的炎细胞浸润。其中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改善明显。

[5]孙嘉明:《观念代差——转型社会的背景(1991-1994)》,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77页。

为了对不同代际群体之间的差异与特征等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已有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代际群体划分标准。一是从出生年代差异进行的划分,这也是最为基础的划分方式,例如,80后、90后以及00后等就是从出生年代的差异进行划分的代表。二是采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事件来对相关的代际群体进行划分,例如,大萧条的孩子们、新中国的一代、改革开放的一代、转型的一代、改革开放的孩子们、奥运宝宝等。三是从不同代际群体所处的时代特征来划分,例如,网络社会的原住民、网络社会的移民等就是这一划分方式的代表。四是从家庭规模和特征的变化等方面入手进行的划分,例如,独生子女一代、抱大的一代等。五是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传承上进行的划分,例如,富二代、贫二代、学二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等。

对于当前我国民众正义观念的代际差异问题来说,出生年代的差异显然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分析维度,也就是以10年为一个分析单位,详细比较不同代际群体正义观念的差异,但是,除了要系统分析出生于不同年代群体的正义观念状况差异,更重要是要以重大事件或者时代特征等为切入点对不同代际群体的正义观念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之间在社会正义原则偏好的差异;也可以从家庭结构的差异上来进行分析,以详细比较独生子女一代在需要原则的偏好上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等问题;还可以从信息化的社会特征着手比较,以考察互联网社会的原住民和移民在社会正义比较对象的选择上是否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的问题。

充足的资金来源是保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PPP模式健康运营的前提。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私人部门的资金投入和公共部门的政策补贴。当前的资金筹措渠道单一,资金能力不足严重束缚了项目的发展。因此,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应创新思维,寻求其他融资渠道,例如,通过税收优惠、收费减免等政策吸引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鼓励社会捐助。此外,公共部门应加大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税收、土地的政策扶持,建立一整套的政策扶持体系,避免碎片化、低效化政策扶持。

2.不同代际群体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其正义观念的层序化

在代际正义观念的层序化研究中,更为重要的是考察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于不同代际群体正义观念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来看,可以从再分配体制改革、信息技术普及、受教育程度提高、城市化进程持续深入等不同的维度分析,以回答不同代际群体生活环境的差异如何推动其正义观念的持续变化,进而导致代际正义观念的层序化现象出现的。例如,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对于不同代际群体需要原则偏好的影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于社会正义比较对象选择的影响,互联网社会的原住民由于可以接触到更大范围的信息,那么其在对社会正义状况进行评价时是否会选择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城市化对于民众社会正义原则偏好的代际差异的影响,在城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与其上一代人相比的话,是否更为支持应得的分配原则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代际正义观念的层序化研究需要深入和系统回答的,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社会的转型在不同代际群体的心目中所留下的“烙印”。

综上所述,世代是了解社会变迁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从内容上来看,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体现为不同代际群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了解不同代际群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社会价值观念在具体领域的体现,民众正义观念是普通民众对于社会资源分配状况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会发生从社群正义观念到社会正义观念的转变。本文则从微观层面分析不同代际群体正义观念间的差别及影响因素问题。首先在借鉴地质学“化石层序律”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众正义观念的层序化概念,基于这一概念对不同代际群体正义观念的差异及影响因素问题进行概括;对社会正义理论、社会变迁理论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等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进行简要介绍,民众正义观念层序化问题研究的理论构想就是要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揭示出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于不同代际群体正义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不同代际群体的正义观念存在显著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群体生活环境及所处时代特征的差异。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以已构建的分析模型为依据,采用定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当前我国不同代际群体正义观念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

[10]田丰:《从青年到成年:社会转型、阶层分化与城市成年轨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1]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李原、孙健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2]格伦:《世代分析》,於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

1.不同代际群体的正义观念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4]麻宝斌、杜平:《中国人的正义观念及其现代转型》,《新视野》2016年第6期。

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评估不仅要考虑国家政策法规、不同建设项目的《保护条例》等,还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参考各省出台的条例和规划,合理的确定每一个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判断是否确需压覆矿产资源,提出工程避让方案、建议等,同时将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与建设项目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行对比,做出是否压覆的结论。

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算等形象化、简单化,给学生以直观感,让学生以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本质,解决数学问题。

感知层:通过智能IP网络摄像机[3-4]实现阀室现场的视觉感知、三鉴/微波探测器实现对阀室现场一定范围内的移动物体的探测与感知、声光报警器用来实现感知到入侵信号时的现场警示;网络层:通过局域网交换机、专网/公网传输设备实现阀室本地、站场与阀室的数据交换与传输;应用层:分为主机支持层与提供服务层,主机支持层为提供服务层功能的实现提供硬件支持。网络拓扑图见图1,逻辑拓扑图见图2。

[6]孙嘉明:《观念代差——转型社会的背景(1991-1994)》,第 29页。

总之,福克斯试图应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重新审视信息时代的数字劳动理论,并将其应用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用户行为中,这种尝试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野,实现了传播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融合。然而,福克斯未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的物质劳动概念,过度贬低非物质劳动;更为重要的是,他错误地理解了互联网中的生产性劳动行动,把互联网用户行为过度解读为给资本主义生产带来剩余价值的剥削性劳动,而忽视了互联网产业背后生产数据商品的劳动力投入,使其数字劳动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互联网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劳动与剩余价值问题。

[7]李春玲:《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28-443页。

[8]周雪光:《国家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分层(1949-1994)》,郝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6-42页。

[9]孙嘉明:《观念代差——转型社会的背景(1991-1994)》。

注释:

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正义理论、社会转型理论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理论等。具体来看,社会正义理论与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紧密联系在一切的,旨在回答现代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如何在社会成员间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罗尔斯、诺奇克、米勒、森以及纳斯鲍姆等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详细论述。社会转型理论主要包括现代化理论和后现代化理论等,在社会转型的相关理论中,既有从单一方面对社会转型的分析,也有从多个方面对于社会转型的系统和全面论述。具体来看,尽管现代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发展趋势,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又存在一些差别,因此,有研究提出了多元现代性这一概念,“多元现代性的核心在于,它假定存在着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状况所塑造的不同文化形式的现代性。这些不同形式的现代性在价值体系、各种制度及其他方面将来也依然会存在着差异”。[14]

表2给出了7种分类器在理想无噪声环境下的实验结果。与随机森林、KNN以及SVM相比,本文模型识别率分别提升了9.8%、21.3%、14.5%,证明了在处理图像类多维特征时,卷积神经网络所表现出的性能优于SVM、KNN等传统分类器。

[12]卢晖临:《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56-158页。

[13]《地质大辞典(三)》,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年,第188页。

[14]萨赫森迈尔等:《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郭少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0页。

[15]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美惠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31页。

[16]英克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07-435页。

[17]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严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页。

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性伤谓之病。节遇谓之命。

[18]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第31-32页。

[19]拉葛雷:《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及其挑战》,陈玉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页。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9)03-0062-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实证研究”(18AZZ004)

作者简介:麻宝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100070;马永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春市,130012;杜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市,100070。

责任编辑 余 茜

标签:;  ;  ;  ;  ;  ;  ;  ;  ;  ;  ;  ;  ;  ;  ;  

麻宝斌:代际正义观念的层序化:理论构想与研究假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