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跨文化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跨文化,比较文学,中西文化,偏见,中国,视角,法文。
跨文化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董琦[1](2019)在《跨文化角度下西安旅游英译文本与德译文本翻译策略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各国交际的日益频繁,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文本的翻译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本文选择从跨文化交际理论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比较研究西安旅游文本英译策略和德译策略。通过和旅游文本英译策略优缺点的比较,总结出实用的德译方法,这样才能使德译策略更有效的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让德国人更理解中国西安的旅游文化,使西安旅游业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12期)
[2](2019)在《科技·文学·艺术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第一届双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文豪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科技与文学、艺术虽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侧重,前者求真,中者求善,后者求美,但叁者的关系互补又统一,人文艺术与科技相互促进,在彼此的繁荣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1978年至今既是中国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学艺术创作与研究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何文娟[3](2019)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又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此可见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交际礼仪作为跨文化交际内容中的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类似,都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正如同中英两国语言受到文化背景的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样的,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研究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对于推进我国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和帮助两个国家之间进行更为和谐的交流、互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简要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的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庞庆[4](2019)在《比较文化学视域下的《天神与猫》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比较文化学的理论,站在跨文化传播的立场上,对19世纪末在英国舞台上演出的中国故事《天神与猫》进行中西方不同视角的比较研究,以17—20世纪英国期刊数据库和张德彝的《六述奇》为依据,探究跨文化改编的差异之觞——东西方文化差异,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融合,呼唤文化对话,为全球社会的文化交往注入更多的公正、平等和未来。(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9期)
陈聪,董敏华[5](2019)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西方影视作品文化差异和翻译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影视作品是人类在特定时空下根据客观存在而创作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一定时期内人类社会生活的缩影。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影视作品越来越发挥其传播文化的载体作用。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中西方影视作品中体现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比较,以提高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本文来源于《语言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苏婧[6](2019)在《天人合一与梵我一如:中医与阿育吠陀的跨文化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传统医学大家庭中,中医与阿育吠陀历史最为悠久,文章对中医与阿育吠陀在文化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建立在中印古老文明及其智慧结晶基础上的中医与阿育吠陀,其代表性的哲学观念分别是天人合一与梵我一如。两者的相同点体现为一种生态适应论的整体医学观,但两种传统医学在哲学观、宗教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亦存在深层次的不同,与中医朴素的唯物辩证色彩对比,阿育吠陀是较为唯心主义的,且南亚特色的种姓制度和民俗地理风貌孕育了其更为发达的外科及锁骨以上特殊外科的传统。(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丁尚虎,刘碧萍[7](2019)在《融入跨文化比较类课程的外语教学策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比较类课程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这类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提升跨文化比较类课程的地位、加大对跨文化比较类课程的投入力度、完善跨文化比较类课程的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开设跨文化比较类课程,让学生在外语课以外的时间独立学习跨文化比较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的差异,对外语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因为唯有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的差异,学生才能真正形成跨文化意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晓红,邓海丽[8](2019)在《跨文化视界的变焦与“中国学派”建构的虚实——中国比较文学研究70年回眸》一文中研究指出在7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比较文学走出沉寂期的徘徊,邂逅欧风美雨,融汇古今中外文化,创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在学科专业和理论建设以及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日趋完善,学科理论建设在深度和广度层面持续推进,研究视野不断拓展,研究范式日益更新,"中国学派"的理论构建形成气候。以跨越性为特征的研究领域渐趋扩大,中外文学关系得到较好的梳理和描述,中国文学的特色及其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对中西诗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在跨学科、跨文化、译介学、形象学以及海外华人文学等领域硕果累累,出版了大量集思想性、学术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丛书和论着。跨文化视界的变焦与"中国学派"建构的虚实,构成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张力和活力。然而比较文学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摆脱失语困境方面仍然任重道远。(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9年08期)
王洁洁[9](2019)在《跨文化交往中入境旅游者外显态度与隐性偏见的实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中的跨文化主客交往现象是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者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文章通过群体态度语意差别量表调查法考察入境旅游者对东道主的外显态度,通过语言偏见测量法发现入境旅游者对东道主的隐性偏见,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均值比较、T检验、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比较入境旅游者外显态度、隐性偏见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及其受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根据外显态度的不同,入境旅游者可以分为显性尊敬型旅游者、显性友好型旅游者、显性中间型旅游者和显性偏见型旅游者等类型;语言的"抽象-具体"差异作为隐性偏见的外化表征,可以反映出来华入境旅游者对内、外群体的不同态度;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来华次数等因素令游客在外显态度和隐性偏见及二者相关关系上表现出了各自的差异性。来华入境旅游者对中国人具有双重态度,表现为显性积极态度的策略性表达和隐性消极偏见的策略性藏匿。(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杨月秋[10](2019)在《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比较探索——评《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也是一种具备实效性的重要资源。新时代下,很多外来文化纷纷涌入,对当代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形成造成了很大影响。因为大量接触西方文化,很多学生开始热衷西方文化,不过在实际的交流中却出现了不少冲突。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其实就是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和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结合起来,进行体系化的教学。不过英语文化教学并不只是人际交往(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07期)
跨文化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法国文豪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科技与文学、艺术虽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侧重,前者求真,中者求善,后者求美,但叁者的关系互补又统一,人文艺术与科技相互促进,在彼此的繁荣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1978年至今既是中国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学艺术创作与研究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文化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董琦.跨文化角度下西安旅游英译文本与德译文本翻译策略比较研究[J].当代旅游.2019
[2]..科技·文学·艺术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第一届双年会暨学术研讨会[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何文娟.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4].庞庆.比较文化学视域下的《天神与猫》的跨文化传播研究[J].名作欣赏.2019
[5].陈聪,董敏华.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西方影视作品文化差异和翻译比较[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9
[6].苏婧.天人合一与梵我一如:中医与阿育吠陀的跨文化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19
[7].丁尚虎,刘碧萍.融入跨文化比较类课程的外语教学策略探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
[8].张晓红,邓海丽.跨文化视界的变焦与“中国学派”建构的虚实——中国比较文学研究70年回眸[J].学习与探索.2019
[9].王洁洁.跨文化交往中入境旅游者外显态度与隐性偏见的实验比较[J].旅游学刊.2019
[10].杨月秋.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比较探索——评《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