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论文_周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拉德,盖茨,了不起,爵士乐,美利坚合众国,美国,时代。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论文文献综述

周燕[1](2019)在《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中的自我认同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作品之一,深刻的反映了一战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通过塑造迪克、妮可等患有精神疾病的病态人物,菲茨杰拉德对战争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给人们带来的认同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然而,长久以来,评论家大都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创伤理论,女性主义或是自传批评等角度出发,来审视《夜色温柔》中的病态人物,而对于精神疾病背后传达的认同危机却鲜有关注。本文尝试以菲茨杰拉德本身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二十年代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以埃里克森和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为依托,探讨《夜色温柔》中男女主公的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社会历史原因以及面对认同危机各自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本文揭示了美国二十年代两种矛盾的身份认同观:以“善良的本能、荣誉、礼貌,以及勇气”为核心价值的传统身份认同观和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展示性身份认同观。而在二十年代社会变迁的洪流中,传统身份观正在向现代的身份观转变。本文第一章主要以《夜色温柔》中男女主人公的精神疾病为切入点,结合埃里克森和吉登斯关于认同危机的理论,讨论了迪克和妮可认同危机的具体表现。首先,战争摧毁了迪克安全的“旧世界”,使他成为一名“弹吓症”患者,被噩梦缠绕;无力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陷入“丈夫”、“医生”双重角色混乱之中;最终只能通过酒精寻找短暂的身份连续之感。其次,女主人公妮可与父亲的乱伦关系将其从传统的亲缘信任情境中剥离出来,摧毁了她的本体安全感和基本信任感,使她失去了自我认同的基础。妮可也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歇斯底里和冷漠。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导致自我认同危机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摧毁了美国人民长久以来秉承的理想主义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而且使战后美国成为一个骚乱的风险社会,充满了不安全和不稳定的因素,人们迫切希望重新回到战前稳定的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进步使人们脱离了传统的信任情境和稳定环境,进入到不断变化之中。吉登斯认为社区、亲缘关系、宗教观和传统习俗是维系前现代人本体安全和信任的四大地域情境,但在二十年代,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青年文化的兴起,宗教及传统道德观念的没落使人们从传统的信任情境中脱离出来,陷入对本体安全的焦虑之中。对战前稳定生活的渴望,对现代生活的焦虑,使得人们不禁开始追问:“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本文第叁章主要关注男女主人公如何应对认同危机,重构完整的自我身份。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不仅通过精神疾病呈现出二十年代个体的自我认同危机,并且揭示了人们应对危机的两种不同策略。迪克作为传统价值观念的产物和老一辈人的代表,企图通过“怀旧”,即重建过去以及重建传统价值观念来维系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然而,迪克的自我身份重建被他自身的理想主义消解了。相反,妮可作为资本主义文化孕育的产物和青年一代的代表,则成为了新生消费文化价值观念的践行者。通过显着的消费和吸取迪克的“精力”,妮可实现了自我的重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妮可的自我重建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菲茨杰拉德通过对妮可的塑造批判了上层社会自私、冷漠的本质。本文以精神疾病为分析途径,审视了菲茨杰拉德对一战后人们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思考。通过对迪克和妮可的塑造,菲茨杰拉德展现了社会历史变迁给人们带来的认同困境,同时也表达了传统身份必然让位于现代身份的悲剧身份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2)

郭栖庆,蒋桂红[2](2016)在《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疾病叙事研究——以《夜色温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疾病既是审美理性的外在艺术化,也是作家情感表达和理性认识的工具。本文通过展示出现在小说《夜色温柔》中的酗酒、自恋以及精神分裂等时代病症,分析病志、医嘱和病人日记3种主要文体形式来阐释个人、疾病与社会叁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菲茨杰拉德把个人痛苦与自我表达需求、疾病与身份、写作与治愈等相联系,揭示了疾病的道德、政治及女性政治的隐喻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精神出路的人文关怀。(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6年05期)

[3](2014)在《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生于1896年9月24号,是"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作家,也是"爵士乐时代"(Jazz Age)的桂冠诗人。1925年,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其他名着还有《夜色温柔》(1934)《最后一个巨头》《天堂的这一边》《人间天堂》(1920)等。(本文来源于《文学界(专辑版)》期刊2014年10期)

杨天地[4](2014)在《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力作,这部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集中反映了爵士时代上层社会的奢侈与堕落,阐述了"美国梦"中扭曲的理想主义与可怜的乐观主义。这部作品的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4年08期)

夏霖[5](2011)在《评《剑桥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剑桥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导论》是200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美国菲茨杰拉德研究权威柯克.科纳特所着的一部全面介绍西方菲茨杰拉德研究成果的导读书。柯克将导读书分为"作家生平"、"语境研究"、"作品研究"和"流传接受"四个部分,结合"爵士乐时代"的语境介绍了菲茨杰拉德惯常的主题、人物和风格,并对其作品的批评接受作了细致的梳理。这部着作纠正了以往对菲茨杰拉德的一些偏见,还原了作家本来的面目。(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1年10期)

甘沁[6](2011)在《“我”与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关系——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第一人称叙述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了不起的盖茨比》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描述了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这样的叙事模式很好地适应了故事内容和主题的表达。关键人物尼克·卡罗威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参与者。这种设计拉近了叙述者与故事的距离,而且有利于控制信息和调节距离,从而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1年05期)

胥维维[7](2009)在《论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小说对美国现代化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从工业化、城市化和移民化叁个方面对美国20世纪初的现代化革命进行了反思。代表美国道德堕落的汽车工业,发展成有闲阶级炫耀财富的手段,而车祸同时对人类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农业化的西部,受到城市化程度高的东部的吸引,也导致传统道德影响力的消退;同时对外来移民脱离母国文化向殖民者宣扬的"先进"文明靠拢的趋势,也给予了关注。(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童晓燕[8](2009)在《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构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菲茨杰拉德思想艺术技巧最成熟的作品。借用解构主义策略,通过文本的细致阅读发现菲茨杰拉德有意无意解构了几组二元对立的概念——过去与现在、纯真与堕落、西部与东部,进而发现他在创作"抨击现代腐朽堕落和缅怀过去美好纯真"这一主题所具有的缺陷,最终获得对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新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赵东民[9](2008)在《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女性偏执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喧嚣的时代,同时也暴露了作者的女性偏执情结。本文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描写入手,拟从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其女性偏执情结的成因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马瑞香[10](2004)在《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色彩描写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很多,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人们认为是"一部象征性的,甚至是讽刺性的作品,代表了美国社会本身",[1]它是"我们现代文学史上仅有的几部真正的神话小说之一"。[1]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家以其丰富的色彩描写和象征手法,深刻地刻画了"爵士时代"美国社会的风貌,成功地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的"美国梦"破灭的历史全程。这部小说在运用色彩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本文从色彩这一角度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象征意义。(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疾病既是审美理性的外在艺术化,也是作家情感表达和理性认识的工具。本文通过展示出现在小说《夜色温柔》中的酗酒、自恋以及精神分裂等时代病症,分析病志、医嘱和病人日记3种主要文体形式来阐释个人、疾病与社会叁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菲茨杰拉德把个人痛苦与自我表达需求、疾病与身份、写作与治愈等相联系,揭示了疾病的道德、政治及女性政治的隐喻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精神出路的人文关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论文参考文献

[1].周燕.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中的自我认同危机[D].西南大学.2019

[2].郭栖庆,蒋桂红.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疾病叙事研究——以《夜色温柔》为例[J].外国语文.2016

[3]..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J].文学界(专辑版).2014

[4].杨天地.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赏析[J].电影评介.2014

[5].夏霖.评《剑桥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导论》[J].作家.2011

[6].甘沁.“我”与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关系——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第一人称叙述手法[J].文学界(理论版).2011

[7].胥维维.论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小说对美国现代化的反思[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8].童晓燕.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构主义解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9].赵东民.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女性偏执情结[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

[10].马瑞香.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色彩描写特色[J].沈阳大学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分类号:I106. 4

标签:;  ;  ;  ;  ;  ;  ;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论文_周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