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坡泥石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泥石流,山坡,危险,区划,模式,易损,场地。
山坡泥石流论文文献综述
姜亭亭[1](2009)在《厚软岩山坡与排土场协同灾变诱发泥石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排土场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矿山的安全生产,还涉及到周边环境的安全及附近居民的安危。然而对于那些场址工程地质条件不好的排土场而言,由于厚软岩基底的承载力低,如何合理安排排土顺序、确定排土参数等因素直接影响到矿山生产的安全、也影响到排土场的正常使用和周边环境的安全。为此本论文针对厚软基底排土场边坡的安全评价、排土场与厚软基底山体的协同破坏机制及其可能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后续排土场的优化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完成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理论和数值分析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松散废石土体形成泥石流的条件、转化机理和滑坡的流态化过程;而在土体液化过程中水的参与起了关键作用,因此,在数值模拟过程中,提出了用含水量作为变量来模拟降水过程中土体逐渐失稳的过程,揭示了厚软岩达到泥石流启动临界降雨点之前的力学状态。2)借鉴山体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结合排土场特点,提出了小区域厚软基底山坡体与排土场协同破坏诱发泥石流危险度判别方法,并进行了危险性区划分析,据此给出宜昌石灰石矿排土场危险区域的判别结果;3)对宜昌石灰石矿排土场滑坡与泥石流防治体系进行了如下内容的研究与设计:(1)应用极限平衡理论对排土场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给出合理的减载和排土方案;以便减少废石土体集中堆积高度,避免产生集中荷载;(2)在排土场上部开挖截洪沟,在滑动变形体上开挖疏导水路,以便减少汇水区的面积和雨水汇集量,减小雨水对滑体的入渗量;(3)在下部水沟里设计了排水暗渠,防止局部陡峭山体滑坡堵塞自然水沟并形成堰塞湖;(4)综合应用被动土压力和力学原理的集成技术,提出并设计了坝体抗倾覆“称”状基础形式,工程实际应用效果良好;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厚软基底山坡条件下的排土方案与边坡安全及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体系,经过一年运行与实际监测数据分析,边坡同期变形对比减小了66%,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该研究成果还推广应用到云南红田煤矿排土场,同样收到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09-05-05)
蒋庆丰,游珍,沈吉,徐刚[2](2006)在《山坡泥石流场地易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易损性系由受灾体自身内在性质所决定的认识,论述了山坡泥石流场地易损性的构成要素,即受灾体遭受山坡泥石流破坏机会的大小和造成损毁的难易程度。前者与受灾体和泥石流的相对空间位置等因素有关,后者主要受受灾体物质成分、结构和状态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坡泥石流场地易损性评价模型,并给出了评价实例。(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蒋庆丰,游珍[3](2005)在《山坡泥石流场地风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山坡泥石流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冲击破坏作用,运用能量守恒原理,将泥石流场地危险性评价公式改进为“危险度=能量×频率”。初步探讨了山坡泥石流场地易损性问题,给出了场地易损性的评价指标和计算公式,依据“风险度=危险度×易损度”计算了山坡泥石流场地风险性,并给出了具体评价实例。(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张永双,吴树仁,赵越,何锋,石菊松[4](2003)在《湖北省巴东县桐木园山坡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预警指标——以2003-03-31强降雨过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3月31日,巴东县在连续强降雨作用下出现多处山体斜坡地质灾害,造成大量房屋破坏和人员伤亡。通过现场综合调查,笔者认为灾害比较严重的桐木园斜坡灾害体属于典型的山坡型泥石流,着重剖析了该山坡型泥石流的变形特征及其成灾机理,并探讨了斜坡浅表层松散岩土体快速变形的临界降雨阀值和预警指标。(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3年10期)
蒋庆丰[5](2002)在《山坡泥石流的风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坡泥石流是发育在坡面上的、小型的,没有明显流通区,沟坡和山坡坡度几乎一致的泥石流。泥石流的风险性取决于泥石流的危险程度和受灾体的易损程度。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讨论山坡泥石流风险性评价的问题。文章包括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北碚区的概况,阐述了泥石流和泥石流风险评价的概念。 第二部分分析了山坡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水源和地形等条件,指出了山坡泥石流在分布上的一般规律。 第叁部分,依据系统的观点,全面兼顾了山坡泥石流形成的各种条件,选取沟谷纵剖面形态指数、最大24小时暴雨均值、不良地质体发育程度、松散堆积层平均厚度和植被覆盖率五个指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在室内设计出一套山坡泥石流沟与非泥石流沟的判定方案。然后以野外实例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方案分辩率较高,为84.6%,且偏于安全一侧。 第四部分为山坡泥石流的危险度评价。鉴于山坡泥石流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冲击破坏,过去的泥石流评价公式,即“危险度=规模×频率”已不能很好地评价山坡泥石流的危险性,因此我们运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将泥石流的评价公式改进为“危险度=能量×频率”,并以具体实例加以检验。结果表明,改进公式计算出的危险度相对大小能够很好地体现山坡泥石流的冲击破坏效应,符合区域实际情况。 第五部分初步探讨了山坡泥石流的易损性问题。山坡泥石流的易损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受灾体遭受泥石流破坏的机会,它受受灾体与泥石流的空间位置、受灾体群体分布方式以及地形条件等影响;二是受灾体遭受泥石流破坏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它与受灾体类型、结构和状态有关。据此给出了易损性评价公式。 第六部分为风险度的计算。将第四;第五部分的计算结果代人公式:“风险度= 危险度X 易损度”,计算出各泥石流沟的风险度。 第七部分为结语和问题讨论。(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王士革[6](1999)在《山坡型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坡型泥石流具有规模小、暴发突然、破坏力强、预测困难、分布地区广泛等特征, 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激发下, 常成群成带发生, 危害极大。人类对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加剧了山坡型泥石流的发生。山坡型泥石流对山区居民点、铁路、公路和森林危害尤为严重, 并可为沟谷型泥石流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山坡型泥石流的防治应遵循 “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的原则, 主要防治措施有预防、预警报和治理等。本文给出了中国科学院庐山疗养院后山山坡型泥石流防治的实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谢修齐,魏鸿,石胜国,华明[7](1999)在《成昆铁路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度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山坡泥石流成因机制及其组合特征出发,提出区划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度的判别模式( B= ( M m ( R1),…, Mm ( Rn))),将成昆铁路沿线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程度划分成 10 个区,用于防灾减灾。(本文来源于《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期刊1999年03期)
谢修齐,魏鸿,石胜国,华明[8](1999)在《成昆铁路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度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山坡泥石流成因机制及其组合特征出发, 提出了区划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度的判别模式( B = ( M m ( R1),… M m ( Rn))),将成昆铁路沿线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程度划分成 10 个区,用于防灾减灾(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1999年02期)
谢修齐,魏鸿,石胜国[9](1999)在《铁路山坡泥石流危险度的综合分析评判和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铁路山坡泥石流危险度的综合分析评判模型和应用综合函数相应算子进行多层次综合分析的评判方法及铁路山坡泥石流的防治技术。对主要防治工程的适用条件和减灾效益作了总结分析。(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1999年02期)
谢修齐,魏鸿,石胜国,华明[10](1999)在《成昆铁路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度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坡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铁路陡(堑)坡上的一种雏形泥石流,成昆铁路常有山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本文从山坡泥石流成因机制及其组合特征出发,提出了区划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度的判别模式(B={Mm(R1),…,Mm(Rn)},将成昆铁路沿线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程度划分成10个区,用于防灾减灾。(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山坡泥石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易损性系由受灾体自身内在性质所决定的认识,论述了山坡泥石流场地易损性的构成要素,即受灾体遭受山坡泥石流破坏机会的大小和造成损毁的难易程度。前者与受灾体和泥石流的相对空间位置等因素有关,后者主要受受灾体物质成分、结构和状态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坡泥石流场地易损性评价模型,并给出了评价实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坡泥石流论文参考文献
[1].姜亭亭.厚软岩山坡与排土场协同灾变诱发泥石流的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
[2].蒋庆丰,游珍,沈吉,徐刚.山坡泥石流场地易损性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6
[3].蒋庆丰,游珍.山坡泥石流场地风险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5
[4].张永双,吴树仁,赵越,何锋,石菊松.湖北省巴东县桐木园山坡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预警指标——以2003-03-31强降雨过程为例[J].地质通报.2003
[5].蒋庆丰.山坡泥石流的风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6].王士革.山坡型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
[7].谢修齐,魏鸿,石胜国,华明.成昆铁路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度区划[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
[8].谢修齐,魏鸿,石胜国,华明.成昆铁路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度区划[J].中国铁道科学.1999
[9].谢修齐,魏鸿,石胜国.铁路山坡泥石流危险度的综合分析评判和防治[J].路基工程.1999
[10].谢修齐,魏鸿,石胜国,华明.成昆铁路山坡泥石流活动危险度区划[J].铁道工程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