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保留机理论文_杨茜,肖炳坤,杨建云,黄荣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色谱保留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色谱,机理,巯基,理论,模式,芳烃,离子交换。

色谱保留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茜,肖炳坤,杨建云,黄荣清[1](2019)在《双重保留机理下液相色谱-质谱法直接分析18种氨基酸》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相和阳离子交换双重保留机理,无需添加离子对和衍生化试剂,建立了18种游离氨基酸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直接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叁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PLC-MS/MS)系统,使用OSAKA SODA CAPCELL PAK CR 1∶4 (150 mm×2.1 mm, 5μm; SCX∶C_(18)=1∶4)色谱柱,以0.1%甲酸(A)-乙腈(含0.1%甲酸)(B)-50 mmol/L甲酸铵(C)为流动相进行叁元梯度洗脱,对18种氨基酸进行分离检测,可得到良好的分析结果。色谱峰面积精密度(RSD)范围为0.7%~5.9%;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3~0.999);对SD大鼠血清和尿液样品加样回收率范围为92.2%~113.6%。本方法流动相条件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血清和尿液中游离氨基酸分析,为生物样品中氨基酸检测或其它复杂基质中氨基酸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晓欢[2](2019)在《表面可控的苄基季铵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保留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方法,合成了3种键合量可控的苄基季铵(VBTA)修饰的混合模式固定相(BQA)。元素分析表明,VBTA表面键合量为0. 488~1. 178μmol/m2。根据溶质结构和流动相组成不同,BQA固定相实现了反相、正相、亲水和阴离子交换多种分离模式。除季铵典型的离子交换作用外,随VBTA键合量增加,疏水作用明显减小,π-π相互作用和极性作用增加,说明通过改变键合相密度可调节反相和亲水作用的相对强度。另外,在混合模式条件下分离有机酸,考察了流动相中盐浓度和有机溶剂强度对保留的影响,证明了反相/离子交换的混合保留机理。结果表明BQA混合模式固定相在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1期)

李敏[3](2018)在《液相色谱中液-固界面上肽/蛋白质的双保留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肽和蛋白质在液-固界面上的色谱保留机理研究仍然是生物医学、生物工程相关的分离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反相液相色谱已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治疗肽的分离分析中。但是,在肽的分析中,重迭峰的出现、色谱峰不规律问题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传统分离纯化蛋白质中通常采取先沉淀,随后再进行液相色谱分离的方法,存在耗时较长,回收率较低。在所有的一维、二维液相色谱分离中,都需要提高选择性,寻找差异性,最大化的提高分离空间。不同于小分子化合物,多肽和蛋白具有叁维空间结构,它们在色谱中的保留行为差别很大。本论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液-固界面上6种叁肽、2种寡肽和4种多肽在反相液相色谱上的“停滞-迁移”双保留行为和双保留机理。进一步探讨了蛋白质在疏水相互作用色谱中的保留行为和热力学性质。这些研究对实际应用中靶向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工业化生产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肽和蛋白质在色谱中的双保留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文献综述。通过引用156篇文献,对液相色谱分离肽和蛋白质的研究进展、液相色谱中溶质的保留模型、保留模型与保留行为的关系以及计量置换理论模型与应用做了介绍和综述。2.反相液相色谱梯度洗脱下肽的停滞-迁移双保留特征。采用非同步进样的实验方法,对6种叁肽、2种寡肽和4种多肽在反相液相色谱梯度洗脱中的保留时间和进样时间用二次回归分析,建立了预测肽保留的方法,计算停滞迁移点。并应用计量置换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测定RPLC中的第一组线性参数Z和logI值,第二组线性参数j和logφ,以表征不同肽和固定相间的相互作用。发现6种叁肽、2种寡肽和4种多肽的保留受“停滞区域”和“迁移区域”两个变量所控制,其中停滞区域对溶质的保留贡献较大。3.反相液相色谱梯度洗脱下肽的局部调整保留动态分离方法。局部调整保留动态分离方法,是一种同时快速识别和提高重迭峰选择性的新方法。通过6种肽混合物作为研究对象,在梯度洗脱作用下通过改变流动相流速,稳定部分肽的洗脱次序,快速地识别肽分离中所出现的重迭峰。并用胰蛋白酶酶解的溶菌酶样品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测试,得到了满意的分离结果。由流速改变引起的肽保留的变化,主要是由停滞区域的肽分子与固定相间相互作用强弱,和迁移区域流动相与固定相的能量传递引起的。该方法有望应用于肽类药物的质量控制、肽图谱建立、蛋白质组学以及肽类产品的分离纯化研究。4.疏水相互作用色谱中蛋白质的停滞-迁移保留特征。在梯度洗脱模式下,完整蛋白质在疏水色谱中的保留受两个变量的控制,也由停滞区域和迁移区域两部分组成。以5-6种蛋白质为研究对象,用非同步进样的实验方法,根据蛋白在梯度洗脱过程中的保留特性,对6种蛋白保留时间和进样时间进行一元二次数学拟合,计算出停滞迁移点,探讨疏水色谱中蛋白质停滞-迁移保留机理。同时依据计量置换理论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对保留的影响,计算Z和logI以及蛋白质在整个洗脱过程的自由能变化,解释“停滞-迁移”的可能保留规律。基于建立的SR/MR的优化策略,用在线单柱二维色谱在40 min内分离纯化工业淀粉酶,实现目标蛋白的快速分离,质量回收率可达到91.5%。5.疏水相互作用色谱中蛋白质保留的热力学行为。在疏水相互作用色谱中,分别在0℃、10℃、20℃、30℃、40℃、50℃条件下,用非线性Van't Hoff作图求得5种蛋白质的热力学参数(ΔH~(?)、ΔS~(?)、ΔC_p~(?)、ΔG~(?)),研究疏水色谱中蛋白质保留的热力学行为。并依据计量置换的研究方法,测定了五种蛋白质的第一组线性参数logI和Z值,第二组线性参数j和logφ,从热力学角度表征不同蛋白质和固定相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停滞-迁移可能的保留机理。疏水模式下,蛋白质的保留过程是吸热混乱度增大的过程。焓驱动下,形成分子间作用力使蛋白稳定。而熵驱动下,促进蛋白解离。(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12-01)

Xiaohuan,Wang[4](2018)在《混合模式色谱中的协同保留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液相色谱(HPLC)作为现代分析化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在化学、生物、医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单模式色谱以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分离能力等特点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分离复杂样品过程中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反相色谱(RPLC)是最常用的色谱模式,对疏水性物质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但对强极性和离子型化合物的保留较弱,而且在分离碱性化合物时常导致峰形拖尾、柱效和重复性变差;离子交换色谱(IEC)常用于分离可解离的或离子型的化合物,但对于带相同电荷而疏水部分有差异的化合物分离度较差。离子对色谱(IPC)克服了以上困难,通过在流动相中加入离子对试剂,增加了离子型化合物在反相色谱中的保留,能够同时分离中性和离子型化合物。然而离子对试剂的引入造成柱平衡时间较长,与质谱不兼容等缺陷,不适用于梯度洗脱和制备纯化,从而限制了IPC在分离分析中的广泛应用。混合模式色谱(MMC)依据固定相与溶质的多种作用机理,能够在单一色谱柱上实现不同的分离模式,而且在混合模式条件下可同时进行多种类型样品的分离检测。这种无离子对试剂参与的固定相设计能够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相比于传统的单模式色谱,MMC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分离效率和峰容量,尤其在分离复杂样品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反相/离子交换色谱(RP/IEX)因其高度的正交性,是开发和研究最多的混合模式色谱,广泛应用于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色谱固定相作为分离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色谱分离效果。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最简单的制备方法是将不同保留机理的色谱填料填装于一根色谱柱,溶质分子与不同性质的作用位点单独作用。但是,这种固定相具有装填不均匀和重复性较差的缺点。目前,在硅胶基质表面键合多功能配体是制备混合模式固定相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对设备要求低,所制备的固定相具有更好的装填重复性和更高的分离选择性。由于混合模式固定相配体与溶质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使其保留机理变得更为复杂。虽然近年来混合模式色谱的开发和应用较多,但是对其保留机理的系统研究却很少且存在争议。目前文献中关于RP/IEX混合模式色谱保留机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种作用形式保留模型和叁种作用形式保留模型。两种作用形式保留模型认为溶质的保留受到反相和单纯离子交换两种作用的独立影响,而叁种作用形式保留模型认为除以上两种单独作用外,还存在反相和离子交换的同时作用,即协同作用。对于RP/IEX混合模式色谱的保留机理,多数研究者更倾向于两种位点单独作用的保留模型,而忽略了协同作用的影响。其次,对于反相和离子交换两种作用位点的同时作用,是基于简单的自由能加和原理还是协同原理,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另外,混合模式色谱中协同作用的定量研究仍是一大难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简单可控的方法制备反相/强阳离子交换(RP/SCX)和反相/强阴离子交换(RP/SAX)色谱固定相,并深入研究混合模式色谱的协同保留机理。为此,我们采用气相沉积和巯基-烯点击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在硅胶微球表面分别修饰苯磺酸和苄基季铵,制备RP/SCX和RP/SAX混合模式固定相,并在各种单模态条件下评价其色谱行为;然后,应用碱性药物作为探针分子,考察单配体和双配体RP/SCX固定相的实际分离能力,在不同流动相条件下系统研究RP/SCX固定相的保留机理,并且评价文献中两种保留模型的合理性,揭示混合模式色谱中协同作用的重要影响;最后,以键合苯磺酸和苄基季铵的叁种RP/IEX混合模式固定相为模型配体,对烷基苯甲酸同系物和对烷基苯胺同系物作为模型分子,深入探讨混合模式色谱中的协同保留机理,通过引入协同因子的概念对协同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基于此,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叁部分:第一部分:以球形多孔硅胶为原料,经气固相硅烷化反应得到巯丙基修饰的硅胶中间相;再经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键合反相和离子交换功能基团,得到RP/IEX混合模式固定相。以苄乙烯基叁甲基氯化铵(VBTA)为反应原料,通过改变投料量,合成了一系列键合量可控的RP/S AX混合模式固定相。元素分析表明,VBTA表面键合量为0.26-0.76 μmol/m2。根据溶质结构和流动相组成不同,该混合模式固定相实现了反相、正相、亲水和阴离子交换多种分离模式。结果表明,色谱分离过程涉及疏水作用、静电作用、π-π作用和极性相互作用。通过调节功能配体的键合相密度和流动相条件,该混合模式固定相可应用于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分离。和上述制备过程相同,以对苯乙烯磺酸钠为反应原料,得到单配体RP/SCX混合模式固定相,将苯乙烯和对苯乙烯磺酸钠同时进行键合,得到双配体RP/SCX混合模式固定相。通过13C固体核磁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两种固定相表面苯磺酸键合量基本相同,约为0.5μmol/m2,且双配体固定相上苯基键合量为1.31 μmol/m2。然后,在多种单模态色谱条件下对两种固定相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苯基的存在,双配体固定相提供更强的疏水作用和π-π作用。两个固定相表面苯磺酸键合量基本相同,所以阳离子交换和亲水色谱行为基本一致。相比于单配体固定相,双配体固定相能够更灵活地调节各功能配体的比例以满足不同的分离要求。最后,基于双配体固定相的多种作用机理,在SCX模式下高效分离了二甲双胍及其杂质,在RP/SCX混合模式下同时分离了酸性、中性和碱性药物。第二部分: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相比于单一模式色谱,在混合模式色谱中,溶质受到多种作用控制,保留机理更为复杂。因此,我们以四种具有疏水和离子交换基团的碱性药物作为模型分子,考察了单配体和双配体RP/SCX混合模式固定相的实际分离能力;通过改变流动相pH,离子强度和有机溶剂强度等条件,系统考察了混合模式固定相的保留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四种碱性药物在两个固定相上均获得较好的分离。两种固定相都具有反相和离子交换的混合保留机理。在相同条件下,由于疏水性苯基存在,碱性药物在双配体固定相上的保留更强。通过改变流动相中盐浓度,考察碱性药物的保留因子与盐浓度倒数的关系,表明RP/SCX固定相与碱性药物间存在反相、单纯离子交换和反相协同离子交换(协同作用)叁种作用,因此,叁种作用形式的保留模型对混合模式固定相的机理研究更为合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固定相上单纯离子交换和协同作用构成的总离子交换作用占主导,各作用占比与溶质、流动相组成、固定相配体的类型及其比例等密切相关。并且,协同作用对溶质的保留和分离选择性影响很大,双配体固定相上增加疏水性苯基明显增加了协同效应。综上所述,依据叁种作用形式的混合保留机理,不仅可以从流动相角度,通过改变流动相组成调节各作用的占比来优化色谱分离;还可以从固定相角度,通过灵活改变各类型配体的比例来满足不同的分离要求。该基础研究对于新型色谱固定相设计及复杂样品的分离优化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第叁部分:根据上一部分的机理研究,我们发现混合模式色谱中协同作用能够明显增加溶质的保留和选择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协同作用定量研究的报道,使得从分子水平指导混合模式色谱的分离优化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们通过引入协同因子(γ)的概念,关联两种独立作用保留因子和协同作用保留因子,来定量考察RP/IEX混合模式色谱中的协同效应。实验设计思路如下:以叁种RP/IEX混合模式固定相上的苄基季铵(RP/SAX)、苯磺酸(单配体RP/SCX)、苯基和苯磺酸(双配体RP/SCX)这些双功能基团作为模型配体,对烷基苯甲酸同系物和对烷基苯胺同系物作为模型分子,其疏水和离子交换基团能够与双功能配体形成环状复合物,即螯合协同作用。首先,实验考察了流动相中盐浓度对溶质保留的影响,以保留因子与盐浓度的倒数作图,所得直线的截距即为反相保留值(kRP)。对烷基苯甲酸或对烷基苯胺同系物含有相同的离子交换基团,而疏水烷基链长不同,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离子交换保留值(kIEX),不同的反相保留值。以总保留因子(kT)与系列同系物的反相保留值作图,所得直线的截距即为kIEX。然后,根据叁种作用形式的保留模型,用总保留因子减去单独的反相和离子交换保留值,可以求得协同作用保留值(kRP/IEX),进而可以计算混合模式色谱中协同作用的相对贡献。最后,计算kRP/IEX与两种独立作用乘积(kRPkIEX)的比值,即求得协同因子,进而对叁个体系的正协同和负协同效应进行评价,其中有四种可能的情况存在,γ>1表示正协同效应,γ<1表示负协同效应,Y=1表示非协同效应(即两种作用只是简单的自由能加和关系),γ=0表示体系不存在协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协同作用对离子型化合物的保留有重要影响,叁个体系中协同作用对总保留的贡献在27%-66%,其大小与配体的类型、烷基链长和流动相组成有关。随同系物烷基链延长(kRP变大)或流动相中盐浓度减小(kIEX变大),协同作用增加。相比于单配体RP/SCX固定相,双配体固定相上的协同作用更明显。协同效应的强度通过协同因子来评价。随单独反相和离子交换作用的改变,协同因子保持不变,说明混合模式色谱中的螯合协同与结构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体与溶质之间的立体互补。RP/S AX和RP/SCX混合模式固定相表现为相反的协同效果。RP/SAX固定相的γ值为2.27,该体系表现为正协同,说明固定相和溶质分子在几何构型上能够很好的匹配。而单配体和双配体RP/SCX固定相的γ值分别为0.85和0.87,表现为负协同,原因是固定相上苯环与磺酸基直接相连,苯环的π-π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立体位阻,不利于环状复合物的形成。以上结构表明协同效应的发生不是简单的自由能迭加,而是基于正负协同原理。该实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化学结构与协同效应的关系,因此,对于特定复杂体系,可以设计合适的多功能固定相以满足分析要求。(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佳丽[5](2018)在《烷基化聚甲基倍半硅氧烷色谱填料的制备与其反相保留机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叁甲氧基硅烷(MTMS)和巯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TMS)为原料利用二步酸碱催化水解缩聚法,制备得到了多孔单分散性巯丙基功能化聚甲基倍半硅氧烷微球(Mp-PMSQ)。然后通过"巯基-乙烯基"点击化学反应,成功将微球烷基化,制备得到了具有不同C_(12)浓度的烷基化(C_(12)-S-PMSQ)微球。结果表明,该类微球单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较窄(D90/D10<1.5);烷基化后随着C_(12)浓度的增加,对应微球的孔结构参数减小而碳含量增加。采用苯同系物对其进行反相色谱行为评价,发现随着C_(12)浓度的增加,苯同系物的保留因子下降,因此我们推测吸附机理为其主导反相保留机理。(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18年02期)

徐丽,叶英剑[6](2016)在《药物分子在液相色谱中的保留机理及药物制备色谱技术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药物分子在液相色谱中的保留机理以及药物制备色谱技术的优化。方法对酸性药物正反相色谱体系中药物分子的固定相和流动相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其相互作用,运用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探讨药物分子间保留机理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阐明酸性药物的保留机制。结果酸性药物的保留机理主要受流动相p H值、强溶剂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结论酸性药物在NS/RE系统中,在强酸的条件,流动相存在非选择性作用力的保留机理,具有RPLC的特性;在有机溶剂中是选择性的作用力,具有NPC的特性,是一种混合的保留机理。(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6年04期)

王菲[7](2015)在《应用计量置换理论对亲水相互作用色谱中溶质保留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ydrophil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HILIC)是一种使用极性固定相来有效分离极性化合物的非常合适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反相色谱(Reversed phase chromatography, RPLC)无法保留强极性化合物和正相色谱(Normal phase chromatography, NPLC)难以为强极性化合物提供足够的溶解性等缺点,可用于极性分子、多肽和蛋白质等的分离。但是对于溶质在HILIC的保留机理却一直存在争议,包括经典的吸附和分配机理在内的多种保留模型也各有其优势和不足,而且对于蛋白质在HILIC模式下的保留机理研究尚无人问津。液相色谱的计量置换保留理论(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theory for retention, SDT-R)是依据溶质、溶剂和固定相间的5个热力学平衡推导出的描述溶质在色谱过程中保留行为的理论模型,是小分子溶质公认的4个定量模型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大分子唯一的一个公认的保留机理,而且已得到除排阻色谱(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以外的多种色谱模式的验证,其优势和特点表明了SDT-R在HILIC模式中的应用潜力。本论文将计量置换理论应用于HILIC模式溶质保留机理的研究中,推导出了典型HILIC流动相范围内以及全浓度范围内适用于HILIC模式溶质保留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小分子和蛋白质两类溶质在不同的HILIC色谱柱的保留值进行验证,从理论上描述了流动相-溶质-固定相叁者的关系,同时利用溶质在吸附和解吸附过程中热力学函数的变化,从热力学角度进一步阐明溶质在HILIC的保留机理,这表明了计量置换理论在HILIC模式下溶质保留机理研究中的优势和合理性,对HILIC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1.文献综述:系统评述了HILIC分离模式的特点和应用,重点评述了HILIC中溶质保留机理的研究现状和计量置换理论(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theory, SDT)的原理及应用,并分析了SDT应用于HILIC的研究意义。2.SDT对小分子溶质在HILIC中保留机理的研究:依据SDT,考虑到溶质、溶剂-固定相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5种热力学平衡,从理论上推导出了在HILIC上溶质的计量置换保留模型的数学表达式,表明水为置换剂,在一定条件下,溶质的lgk'与流动相中lg[H2O]成线性关系,并给出了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其斜率Z为溶剂化溶质被溶剂化固定相吸附时从二者接触面上释放出的置换剂水分子的摩尔数,截距lgI为溶质对固定相亲和势。并通过30℃下15种溶质在不同类型HILIC固定相上的保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5种溶质在不同类型的HILIC色谱柱上的lgk'对lg[H2O]作图均呈现良好的线性,表明了SDT-R应用于HILIC的合理性;通过与吸附机理和分配机理的比较,从准确性、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对溶质-流动相-固定相叁者在色谱过程中相互之间定量关系的解释等方面均表现出SDT-R的合理性和优势;由不同类型HILIC固定相上15种溶质的lgI对Z作图,得到了分别描述置换剂对固定相亲和势和柱相比的参数j和lgφ,j的平均值为1.70,十分接近水的理论j值,从理论上证明了水为HILIC中的强置换剂;同时模拟了溶质在保留时与亲水固定相相互作用时的分子取向,结果表明非极性的色散力仍然是不可忽略的作用力,并对溶质在HILIC模式下的保留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从理论假设和实验事实的角度给出了存在极性相互作用力的HILIC模式下lgI对Z作图仍然呈线性的原因。3.SDT对蛋白质在HILIC中保留机理的研究:通过对标准蛋白在HILIC色谱柱上的保留研究,发现在添加了甲酸和甲酸铵的流动相中蛋白质的出峰顺序基本相同;通过4种固定相上蛋白质lgk'与lg[H2O]呈现良好的线性,得到的蛋白质的lgI和Z值也比小分子溶质大得多;6种蛋白的lgI对Z值作图也获得了良好的线性,说明蛋白质在HILIC下的保留遵循SDT,但拟合出的斜率值j却明显小于水的理论j值;在流动相中添加甲酸和甲酸铵体系对胰岛素保留值的影响的研究证明甲酸的确参与了置换过程,而且甲酸含量的增加也会影响j和lgφ值,证明了甲酸的存在即是水的j值减小的主要原因;流动相中甲酸浓度对小分子溶质保留的影响的初步研究发现固定水含量不变时,溶质的lgk与lg[FA]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这表明甲酸在小分子溶质的HILIC保留过程中也起到了置换剂的作用。4.统一的SDT在HILIC中的应用-双保留机理:使用合成的β-CD柱来研究极性不同的小分子溶质的亲水-反相双保留模式规律,通过叁类极性不同小分子溶质在全浓度范围内保留值的测定,发现其保留行为随着水浓度变化均呈现U型的趋势,最低点左半支和右半支分别对应于亲水保留模式和反相保留模式,证明流动相组成变化是将溶质保留模式在亲水和反相之间转变的重要因素;HILIC和RPLC模式下溶质自身疏水分配常数lgP对溶质保留的影响研究表明,在RPLC下溶质保留由强到弱的顺序与lgP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一致,但在HILIC模式下却并非完全一致;依据SDT,从热力学平衡的角度推导出了溶质在RPLC/HILIC双保留色谱柱上的“U”型洗脱曲线的数学模型公式,并通过多种溶质的保留值进行拟合和对比,结果表明叁类溶质的拟合曲线的符合程度都很高,同时给出了RPLC/HILIC双保留过程的具体解释,也体现了统一的SDT应用的适用性和合理性;通过蛋白质在β-CD亲水色谱柱与C18反相色谱柱上保留顺序的比较,发现两种模式下出峰顺序基本一致;比较“U”曲线的对称性和转变点,有利于针对溶质和固定相的性质制定不同的分离策略,同时也对新型HILIC/RPLC性质相匹配的双功能固定相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是HILIC/RPLC双保留机理对溶质在两模式下保留行为的指导意义。5. HILIC中溶质保留的热力学研究:从热力学分量的角度研究了溶质在HILIC模式下的保留过程,按照SDT两组线性方程得到不同温度下15种溶质的j和lgφ,发现j和lgφ的值随温度的变化很小;应用van't Hoff作图法求得溶质保留总过程的焓变和熵变,说明溶质在HILIC模式下的保留过程是混乱度减小的放热过程;以不同温度下15种溶质的lgI和Z分别对1/T作图,证明了HILIC模式下1gI和Z与1/T也存在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溶质保留过程的热力学函数分解成吸附和解吸附分量的形式;对自由能变、焓变和熵变及其各自分量分别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叁者通过分量加和得到的计算值能与实验值很好地吻合,同时从吸附和解吸附独立过程的角度解释溶质保留的色谱过程并给出定量的结果,这证明依据SDT将热力学函数分解成为吸附和解吸附两个独立分量的策略是合理并且可信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30)

赵开楼,柴凤兰,白泉[8](2015)在《蛋白质在IEC/HIC双功能色谱固定相保留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们实验室合成出了一系列同时具有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交换双功能基团的新型高效色谱分离介质。由于这种IEC/HIC双功能固定相的配基同时具有离子交换和疏水功能基团,可在低盐浓度时表现出离子交换色谱的性质,可作为离子交换色谱柱使用;而在高盐浓度是表现出疏水色谱的性质,可作为疏水色谱柱使用,因此,在一根色谱柱上能分别在这IEC和HIC两种模式实现对蛋白(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期刊2015-04-19)

王菲,张文芬,邓志芬,杨柳,张永明[9](2015)在《染料木素在两种杯芳烃色谱柱和C_(18)色谱柱上保留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杯芳烃是由苯酚通过亚甲基桥联而形成的大环分子,作为继冠醚和环糊精之后的第叁代超分子化合物的杰出代表,它们越来越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兴趣,这是因为它们具有易于合成、热稳定性好、结构稳定等优点,特别是它的分子识别性能和主客体属性,使得它们得到广泛应用。实验中选择用染料木素作为探针,比较研究了我们实验室自制的壳聚糖衍生化杯[4]芳烃柱、四(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二分册)》期刊2015-04-19)

王菲,白泉[10](2015)在《溶质在亲水作用色谱中保留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1]作为)是替代反相色谱(RPLC)分离强极性及亲水性化合物的另一色谱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生物、药物分析等领域[2]。在HILIC中,溶质与极性固定相之间存在氢键、离子交换、氢键、疏水和静电作用等,其保留机理一直存在分配机理和吸附机理的争议,因此对其保留机理的研究仍是色谱领域的研究热点。计量置换保留理论(SDT-R)是除排阻色谱外液相色谱(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二分册)》期刊2015-04-19)

色谱保留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方法,合成了3种键合量可控的苄基季铵(VBTA)修饰的混合模式固定相(BQA)。元素分析表明,VBTA表面键合量为0. 488~1. 178μmol/m2。根据溶质结构和流动相组成不同,BQA固定相实现了反相、正相、亲水和阴离子交换多种分离模式。除季铵典型的离子交换作用外,随VBTA键合量增加,疏水作用明显减小,π-π相互作用和极性作用增加,说明通过改变键合相密度可调节反相和亲水作用的相对强度。另外,在混合模式条件下分离有机酸,考察了流动相中盐浓度和有机溶剂强度对保留的影响,证明了反相/离子交换的混合保留机理。结果表明BQA混合模式固定相在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色谱保留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杨茜,肖炳坤,杨建云,黄荣清.双重保留机理下液相色谱-质谱法直接分析18种氨基酸[J].分析化学.2019

[2].王晓欢.表面可控的苄基季铵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保留机理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9

[3].李敏.液相色谱中液-固界面上肽/蛋白质的双保留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8

[4].Xiaohuan,Wang.混合模式色谱中的协同保留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8

[5].李佳丽.烷基化聚甲基倍半硅氧烷色谱填料的制备与其反相保留机理探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8

[6].徐丽,叶英剑.药物分子在液相色谱中的保留机理及药物制备色谱技术的优化[J].海峡药学.2016

[7].王菲.应用计量置换理论对亲水相互作用色谱中溶质保留机理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

[8].赵开楼,柴凤兰,白泉.蛋白质在IEC/HIC双功能色谱固定相保留机理的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2015

[9].王菲,张文芬,邓志芬,杨柳,张永明.染料木素在两种杯芳烃色谱柱和C_(18)色谱柱上保留机理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二分册).2015

[10].王菲,白泉.溶质在亲水作用色谱中保留机理的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二分册).2015

论文知识图

值对咖啡因保留因子的影响体系中离子强度对咖啡因保留时间的影响流动相中乙腈含量对咖啡因保留因子的影...2 流动相组成对溶质保留的影响图流动相中乙腈含量对5种核苷保留因子的...烷烃在DB-Wax和DB-210上的二维保留模...

标签:;  ;  ;  ;  ;  ;  ;  

色谱保留机理论文_杨茜,肖炳坤,杨建云,黄荣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