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论文和设计-王志勇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包括培育室主体,所述培育室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过道,所述过道两侧的培育室主体内部设置有培育区,所述培育区上方的培育室主体内壁上安装有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的底部安装有加热灯,所述加热灯一侧的固定框架底部安装有补光灯,所述隔板一侧的培育室主体内部放置有水箱,所述培育室主体的上方安装有承重梁,所述承重梁的上方安装有横梁,所述横梁的两侧安装有顶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温湿度传感器、控制器、水箱、补光灯、加热灯、固定框架、二氧化碳传感器、电动推杆、换气扇结构,解决了无法实时监测培育室主体内部温湿度且进行改善和无法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包括培育室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室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过道(10),所述过道(10)两侧的培育室主体(1)内部设置有培育区(2),所述培育区(2)上方的培育室主体(1)内壁上安装有固定框架(15),所述固定框架(15)的底部安装有加热灯(5),所述加热灯(5)一侧的固定框架(15)底部安装有补光灯(14),所述过道(10)一端的培育室主体(1)内部安装有隔板(22),所述隔板(22)一侧的培育室主体(1)内部放置有水箱(23),所述培育室主体(1)的上方安装有承重梁(8),所述承重梁(8)的上方安装有横梁(9),所述横梁(9)的两侧安装有顶棚(20)。

设计方案

1.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包括培育室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室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过道(10),所述过道(10)两侧的培育室主体(1)内部设置有培育区(2),所述培育区(2)上方的培育室主体(1)内壁上安装有固定框架(15),所述固定框架(15)的底部安装有加热灯(5),所述加热灯(5)一侧的固定框架(15)底部安装有补光灯(14),所述过道(10)一端的培育室主体(1)内部安装有隔板(22),所述隔板(22)一侧的培育室主体(1)内部放置有水箱(23),所述培育室主体(1)的上方安装有承重梁(8),所述承重梁(8)的上方安装有横梁(9),所述横梁(9)的两侧安装有顶棚(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23)的内部设置有储水腔(32),所述储水腔(32)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水泵(33),所述储水腔(32)一侧的水箱(23)内部设置有储液腔(34),所述储液腔(34)的内部安装有第二水泵(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灯(14)一侧的固定框架(15)底部安装有固定夹(29),所述固定夹(29)的内侧夹持有导液管(24),所述导液管(24)的表面连接有出液管(4),所述导液管(24)的输入端与第二水泵(3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梁(8)的两侧通过第一铰接轴(17)安装有电动推杆(18),所述电动推杆(18)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铰接轴(19)与顶棚(2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20)包括安装框架(26)、玻璃板(27)和太阳能电池板(28),所述安装框架(26)与横梁(9)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框架(26)的表面交错安装有玻璃板(27)和太阳能电池板(28),所述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后侧壁上安装有支架(11),所述支架(11)的上方安装有蓄电池组(12),所述蓄电池组(12)的输入端与太阳能电池板(28)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区(2)内侧的培育室主体(1)内部安装有喷管(3),所述喷管(3)的顶端安装有雾化喷头(21),所述喷管(3)的输入端通过输水管(25)与第一水泵(33)的输出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15)的上方安装有二氧化碳传感器(16),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16)一侧的固定框架(15)上方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7),所述温湿度传感器(7)一侧的固定框架(15)上方安装有光照传感器(6),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16)的输出端与控制器(1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侧壁上安装有控制器(13),所述控制器(13)的输入端与光照传感器(6)和温湿度传感器(7)连接,所述控制器(13)的输出端与补光灯(14)、加热灯(5)、第一水泵(33)、第二水泵(35)和电动推杆(18)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室主体(1)的表面安装有门体(30),所述门体(30)两侧的培育室主体(1)表面安装有换气扇(31),所述换气扇(31)的输入端与控制器(13)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菌种培育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

背景技术

菌种是用于发酵过程作为活细胞催化剂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来源于自然界大量的微生物,从中经分离并筛选出有用菌种,再加以改良,贮存待用于生产。菌种是指食用菌、工业菌、农用菌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菌种是从事微生物学及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材料,在医学领域中,诊断制品的制备,菌苗的生产、微生物致病性研究,药物的抑菌试验及药品微生物检验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菌种,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三级。而培育室则是专门为了培育菌种而设立的,为了更好更高效率的培育菌种,培育室内需要进行多种实时监测改善环境的工作。本实用新型具体为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

但是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的不足:

1、现有的培育室中无法实时的对光照的强度进行检测,且当光照强度不够时无法及时的进行补充,且对于培育室内部的温湿度无法进行及时的检测调节;

2、对于培育室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无法进行实时监测,菌种缺乏二氧化碳时无法及时补充,浓度过高时又无法及时通风,无法智能化定时添加培养液。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解决了无法实时监测培育室主体内部温湿度且进行改善和无法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包括培育室主体,所述培育室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过道,所述过道两侧的培育室主体内部设置有培育区,所述培育区上方的培育室主体内壁上安装有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的底部安装有加热灯,所述加热灯一侧的固定框架底部安装有补光灯,所述过道一端的培育室主体内部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一侧的培育室主体内部放置有水箱,所述培育室主体的上方安装有承重梁,所述承重梁的上方安装有横梁,所述横梁的两侧安装有顶棚。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内部设置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水泵,所述储水腔一侧的水箱内部设置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内部安装有第二水泵。

优选的,所述补光灯一侧的固定框架底部安装有固定夹,所述固定夹的内侧夹持有导液管,所述导液管的表面连接有出液管,所述导液管的输入端与第二水泵连接。

优选的,所述承重梁的两侧通过第一铰接轴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铰接轴与顶棚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棚包括安装框架、玻璃板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安装框架与横梁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框架的表面交错安装有玻璃板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培育室主体内部的后侧壁上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的上方安装有蓄电池组,所述蓄电池组的输入端与太阳能电池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培育区内侧的培育室主体内部安装有喷管,所述喷管的顶端安装有雾化喷头,所述喷管的输入端通过输水管与第一水泵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框架的上方安装有二氧化碳传感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一侧的固定框架上方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一侧的固定框架上方安装有光照传感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培育室主体内部的侧壁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光照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补光灯、加热灯、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电动推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培育室主体的表面安装有门体,所述门体两侧的培育室主体表面安装有换气扇,所述换气扇的输入端与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温湿度传感器、控制器、水箱、补光灯、加热灯、固定框架,使本实用新型能够实时的检测培育室主体内部的温湿度情况,且能够有效并及时的处理温湿度的变化,使培育室主体内部始终处于恒定的培育环境,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无法实时监测培育室主体内部温湿度且进行改善的问题,在培育室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培育区,培育区内部用于培育菌种,而在培育区上方的培育室主体内壁上安装有固定框架,固定框架上方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固定框架的底部安装有加热灯,加热灯一侧的固定框架底部安装有补光灯,利用温湿度传感器感知培育室主体内部的环境温湿度情况,并将检测数据实时的传输到控制器内,利用控制器进行内部校对比较,当温湿度有所改变时,若温度过低,则控制器开启加热灯进行室内加温,使培育室主体内部的温度快速升高,而当湿度过低时,通过水箱中储水腔内部的第一水泵工作,使纯净水通过输水管输送至喷管经雾化喷头喷出,从而改善培育室主体内部的环境湿度,有助于菌种的自动养护,智能化程度高,培养效果好,而在温湿度传感器一侧的固定框架上方安装有光照传感器,当菌种成型长大后,需要光照后,利用光照传感器感知光照强度,通过顶棚中的玻璃板接收外界光照,而当光照不足时,光照传感器传输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补光灯工作,提高光照效果,有助于菌种及微生物的培养,进一步的在顶棚中的安装框架表面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顶棚包括安装框架、玻璃板和太阳能电池板,安装框架与横梁转动连接,安装框架的表面交错安装有玻璃板和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接收光能,转化为电能供蓄电池组储存使用,利用蓄电池组给本实用新型所有电力器械供电,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多元化利用,节省能源的消耗。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二氧化碳传感器、电动推杆、换气扇,使本实用新型能够实时监测培育室主体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并将数据实时的显示在控制器上,在浓度过高时及时的换气,保证菌种的正常生长环境,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无法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问题,在固定框架的上方安装有二氧化碳传感器,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感知培育室主体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并将检测的数据传输至控制器表面显示,便于操作员实时的了解二氧化碳含量,便于及时的添加以确保菌种的正常生长,而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则控制器开启换气扇进行换气,引入新鲜空气进行均匀调和,而控制器会定时的控制水箱中储液腔内部的第二水泵工作,通过导液管导出培养液,经出液管导出至培育区内,实现定时定量添加,继而,当培育室主体内部的菌种成熟后,需要通风换气进行下一批次的菌种培育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工作,将顶棚以横梁为中心旋转提起,提高通风面积,适宜快速换气,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培育室主体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水箱内部图。

图中:1、培育室主体;2、培育区;3、喷管;4、出液管;5、加热灯;6、光照传感器;7、温湿度传感器;8、承重梁;9、横梁;10、过道;11、支架;12、蓄电池组;13、控制器;14、补光灯;15、固定框架;16、二氧化碳传感器;17、第一铰接轴;18、电动推杆;19、第二铰接轴;20、顶棚;21、雾化喷头;22、隔板;23、水箱;24、导液管;25、输水管;26、安装框架;27、玻璃板;28、太阳能电池板;29、固定夹;30、门体;31、换气扇;32、储水腔;33、第一水泵;34、储液腔;35、第二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包括培育室主体1,培育室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过道10,过道10两侧的培育室主体1内部设置有培育区2,培育区2内侧的培育室主体1内部安装有喷管3,喷管3的顶端安装有雾化喷头21,喷管3的输入端通过输水管25与第一水泵33的输出端连接,培育区2上方的培育室主体1内壁上安装有固定框架15,固定框架15的上方安装有二氧化碳传感器16,二氧化碳传感器16一侧的固定框架15上方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7,温湿度传感器7一侧的固定框架15上方安装有光照传感器6,二氧化碳传感器16的输出端与控制器13连接,二氧化碳传感器16的型号为H17738二氧化碳传感器,属于现有技术,温湿度传感器7的型号为H7012A温湿度传感器,属于现有技术,光照传感器6的型号为HA2003光照传感器,属于现有技术,固定框架15的底部安装有加热灯5,加热灯5的型号为TCD-50陶瓷加热灯,属于现有技术,加热灯5一侧的固定框架15底部安装有补光灯14,补光灯14的型号为E42补光灯,属于现有技术,补光灯14一侧的固定框架15底部安装有固定夹29,固定夹29的内侧夹持有导液管24,导液管24的表面连接有出液管4,导液管24的输入端与第二水泵35连接,过道10一端的培育室主体1内部安装有隔板22,隔板22一侧的培育室主体1内部放置有水箱23,水箱23的内部设置有储水腔32,储水腔32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水泵33,储水腔32一侧的水箱23内部设置有储液腔34,储液腔34的内部安装有第二水泵35,第一水泵33和第二水泵35的型号为ISGD单级水泵,属于现有技术,在培育室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培育区2,培育区2内部用于培育菌种,而在培育区2上方的培育室主体1内壁上安装有固定框架15,固定框架15上方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7,固定框架15的底部安装有加热灯5,加热灯5一侧的固定框架15底部安装有补光灯14,利用温湿度传感器7感知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环境温湿度情况,并将检测数据实时的传输到控制器13内,利用控制器13进行内部校对比较,当温湿度有所改变时,若温度过低,则控制器13开启加热灯5进行室内加温,使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温度快速升高,而当湿度过低时,通过水箱23中储水腔32内部的第一水泵33工作,使纯净水通过输水管25输送至喷管3经雾化喷头21喷出,从而改善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环境湿度,有助于菌种的自动养护,智能化程度高,培养效果好,而在温湿度传感器7一侧的固定框架15上方安装有光照传感器6,当菌种成型长大后,需要光照后,利用光照传感器6感知光照强度,通过顶棚20中的玻璃板27接收外界光照,而当光照不足时,光照传感器6传输信号至控制器13,控制器13控制补光灯14工作,提高光照效果,有助于菌种及微生物的培养,进一步的在顶棚20中的安装框架26表面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28,顶棚20包括安装框架26、玻璃板27和太阳能电池板28,安装框架26与横梁9转动连接,安装框架26的表面交错安装有玻璃板27和太阳能电池板28,利用太阳能电池板28接收光能,转化为电能供蓄电池组12储存使用,利用蓄电池组12给本实用新型所有电力器械供电,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多元化利用,节省能源的消耗,使本实用新型能够实时的检测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温湿度情况,且能够有效并及时的处理温湿度的变化,使培育室主体1内部始终处于恒定的培育环境,培育室主体1的上方安装有承重梁8,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侧壁上安装有控制器13,控制器13的输入端与光照传感器6和温湿度传感器7连接,控制器13的输出端与补光灯14、加热灯5、第一水泵33、第二水泵35和电动推杆18连接,控制器13的型号为MAM-330控制器,属于现有技术,承重梁8的上方安装有横梁9,横梁9的两侧安装有顶棚20,顶棚20包括安装框架26、玻璃板27和太阳能电池板28,安装框架26与横梁9转动连接,安装框架26的表面交错安装有玻璃板27和太阳能电池板28,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后侧壁上安装有支架11,支架11的上方安装有蓄电池组12,蓄电池组12的输入端与太阳能电池板28连接,承重梁8的两侧通过第一铰接轴17安装有电动推杆18,电动推杆18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铰接轴19与顶棚20连接,电动推杆18的型号为PXTL电动推杆,属于现有技术,培育室主体1的表面安装有门体30,门体30两侧的培育室主体1表面安装有换气扇31,换气扇31的输入端与控制器13连接,换气扇31的型号为BPT15-23C换气扇,属于现有技术,在固定框架15的上方安装有二氧化碳传感器16,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16感知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并将检测的数据传输至控制器13表面显示,便于操作员实时的了解二氧化碳含量,便于及时的添加以确保菌种的正常生长,而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则控制器13开启换气扇31进行换气,引入新鲜空气进行均匀调和,而控制器13会定时的控制水箱23中储液腔34内部的第二水泵35工作,通过导液管24导出培养液,经出液管4导出至培育区2内,实现定时定量添加,继而,当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菌种成熟后,需要通风换气进行下一批次的菌种培育时,通过控制器13控制电动推杆18工作,将顶棚20以横梁9为中心旋转提起,提高通风面积,适宜快速换气,实用性高,使本实用新型能够实时监测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并将数据实时的显示在控制器13上,在浓度过高时及时的换气,保证菌种的正常生长环境。

使用时,本实用新型在培育室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培育区2,培育区2内部用于培育菌种,而在培育区2上方的培育室主体1内壁上安装有固定框架15,固定框架15上方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7,固定框架15的底部安装有加热灯5,加热灯5一侧的固定框架15底部安装有补光灯14,利用温湿度传感器7感知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环境温湿度情况,并将检测数据实时的传输到控制器13内,利用控制器13进行内部校对比较,当温湿度有所改变时,若温度过低,则控制器13开启加热灯5进行室内加温,使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温度快速升高,而当湿度过低时,通过水箱23中储水腔32内部的第一水泵33工作,使纯净水通过输水管25输送至喷管3经雾化喷头21喷出,从而改善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环境湿度,有助于菌种的自动养护,智能化程度高,培养效果好,而在温湿度传感器7一侧的固定框架15上方安装有光照传感器6,当菌种成型长大后,需要光照后,利用光照传感器6感知光照强度,通过顶棚20中的玻璃板27接收外界光照,而当光照不足时,光照传感器6传输信号至控制器13,控制器13控制补光灯14工作,提高光照效果,有助于菌种及微生物的培养,进一步的在顶棚20中的安装框架26表面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28,顶棚20包括安装框架26、玻璃板27和太阳能电池板28,安装框架26与横梁9转动连接,安装框架26的表面交错安装有玻璃板27和太阳能电池板28,利用太阳能电池板28接收光能,转化为电能供蓄电池组12储存使用,利用蓄电池组12给本实用新型所有电力器械供电,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多元化利用,节省能源的消耗,在固定框架15的上方安装有二氧化碳传感器16,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16感知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并将检测的数据传输至控制器13表面显示,便于操作员实时的了解二氧化碳含量,便于及时的添加以确保菌种的正常生长,而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则控制器13开启换气扇31进行换气,引入新鲜空气进行均匀调和,而控制器13会定时的控制水箱23中储液腔34内部的第二水泵35工作,通过导液管24导出培养液,经出液管4导出至培育区2内,实现定时定量添加,继而,当培育室主体1内部的菌种成熟后,需要通风换气进行下一批次的菌种培育时,通过控制器13控制电动推杆18工作,将顶棚20以横梁9为中心旋转提起,提高通风面积,适宜快速换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温湿度传感器7、控制器13、水箱23、补光灯14、加热灯5、固定框架15、二氧化碳传感器16、电动推杆18、换气扇31结构,解决了无法实时监测培育室主体内部温湿度且进行改善和无法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1708.3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2(湖北)

授权编号:CN209749353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A01G18/69

专利分类号:A01G18/69;A01G18/60

范畴分类:12A;

申请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申请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申请人地址:437100 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118号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发明人:王志勇

第一发明人:王志勇

当前权利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代理人:黄君军

代理机构:42231

代理机构编号: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物联网集成智能菌种培育室论文和设计-王志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