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天气过程论文-于德财,姜睿,王玉馨

强对流天气过程论文-于德财,姜睿,王玉馨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对流天气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强对流,诊断分析,强降水

强对流天气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于德财,姜睿,王玉馨[1](2019)在《甘肃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实况资料对2016年7月23日出现在甘肃省中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副高、500hPa的高原槽、700hPa的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CAPE、K指数和抬升指数反映,强对流落区具有较强的热力不稳定,但由于CAPE值不是很大,700hPa与500hPa的温度差也不大,因此相应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不利于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出现,只利于强降水的出现。强对流落区的中低层水汽充沛、湿层较厚,低层具有较强的水汽辐合,从而具有有利于强降水出现的水汽条件。700hPa的切边线提供了产生强对流所需的动力抬升。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中低层的垂直速度为负值,说明存在有利于强对流出现的动力条件。(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9期)

孟振雄,唐帅[2](2019)在《一次海陆风触发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8日午后,辽西地区发生了一次海陆风触发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借鉴,应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融合资料、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欧洲中心数值预报资料等,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发生在对流层底层到中层均是东北气流环境背景下的一次对流性天气,午后的海陆风是其触发条件,850hPa(百帕)的风速辐合导致上升运动进一步加强,600hPa的分流区抑制对流发展。在预报工作中应该加强对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9年10期)

胡宁,汪会[3](2019)在《华南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环境条件对MCS形态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5月22日华南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该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MCS-A和MCS-B,两个MCS表现出迥异的形态特征,产生了不同的强对流天气。利用多源观测资料以及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分析了环境条件对于MCS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夜间到凌晨边界层顶附近强盛的低空急流,使得MCS-A在北部山区出现后向建立(BB, back building)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大量级的短时强降水的出现;(2) MCS-A进入广西平原地区以后,强盛的边界层以上的低空急流使得能量垂直廓线的极大值在边界层高度以上,且风垂直切变特征不利于冷池前方的垂直运动发展,冷池前方无法连续触发对流,MCS-A逐渐演化成线状对流/层云伴随(TL/AS, Training Line/Adjoining stratiform)的形态特征,而后消亡;(3)在广东,能量极大值出现在大气底层,环境风廓线有利于冷池前方垂直运动发展,进而触发新的对流,新生成的MCS-B呈现典型的层云拖曳型(TS,trailing stratiform)形态,最终形成飑线,造成雷暴大风天气。(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欣,王咏青,胡志群,周玉淑[4](2019)在《青藏高原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青藏高原第叁次科学实验的C波段双偏振雷达(C-POL)的观测资料、ERA-Interim 0.125°(纬度)×0.125°(经度)气象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对2014年7月30日午后发生在西藏那曲地区的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诊断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强对流过程发生在有切变线伴随的高原低涡东移过程中,低涡尾部前倾的切变线为这次冰雹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水汽条件。2)强对流天气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从孟加拉湾、印度及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水汽,强对流发生前水汽输送显着增加,低层水汽集中在400 h Pa以下,有明显的辐合及垂直输送。3)那曲400 hPa以下为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递减区,也是水平辐合及垂直上升运动的重合区,有明显的对流不稳定能量集聚及动力抬升条件。4)雷达回波图上可看到,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由局地新生的多个中γ尺度孤立对流单体造成,其移动路径与切变线前西南气流一致。大部分单体水平尺度不大,生命史短,但仍有部分单体强度大,生命史较长。局地气流辐合扰动会导致新的单体产生,单体的发生、发展及维持离不开低层气流辐合提供的动力条件。5)在距离高度显示图上表现出了弱单体雹云特征,雹云云顶伸展至16 km,高于夏季平原地区普遍对流云高度,但未突破对流层顶,0℃层远低于平原地区,为深厚强对流降水;强降水中心位于云团下部,即有降雹也有降水,降雹以霰粒为主;垂直方向存在强烈的入流和上升气流,悬挂回波出现在入流上升气流之上,中层辐合区的气流下沉区对应降雹区;中层辐合区与上层的高空辐散区配合导致对流风暴的垂直增长和强烈发展。(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伟,穆建华,马思敏,林彤[5](2019)在《2017年夏季六盘山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云降水宏微观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Grapes_CAMS模式产品以及卫星雷达遥感资料,对2017年8月11日宁夏六盘山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云降水宏微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小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在高纬"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主要影响系统为蒙古冷涡、低层切变线、地面风场辐合线;云反演产品与降水云团的发展演变一致性较好,短时强降水初期云顶高度在5-7 km之间,云顶温度低于-30℃,过冷层厚度在4 km左右,黑体亮温低于-30℃;雷达回波表现为典型的强对流回波特征,强对流天气期间各地组合反射率均>50 dBz,最强达61 dBz,回波顶高普遍在8 km左右,强对流鼎盛时期45 dBz以上的强回波高度达到7 km左右,4 km高度附近有55dBz以上的强回波中心。当雷达回波朝六盘山山体移动时,回波有明显的加强趋势;Grapes_CAMS模式较好地模拟了此次强对流过程,模式产品显示此次降水云系为冷暖混合云,0℃-(-5)℃层之间有一定的过冷水存在,在-5℃-(-20)℃之间,冰晶数浓度1个/L,含量较少。(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李娟[6](2019)在《影响南宁管制区的大面积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及保障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将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探空资料、南宁机场天气雷达等,对此次大面积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并总结航空气象服务的保障经验,为今后的工作不断地积累宝贵经验。结论如下: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南宁管制区与南宁机场出现大面积强对流云带,高空槽和西南涡的东移是其过程大气抬升触发机制,空中急流提供水汽条件;探空曲线各指数表明层结不稳定,易于发生较强的对流运动;探空曲线图表明中高层有冷空气入侵造成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其于上干下湿的层结易造成对流运动的发生;天气雷达图中的弓形回波及阵锋风的存在也极易预报飑线大风天气过程。(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5期)

佐热克孜·赛依丁[7](2019)在《雷达资料在喀什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喀什是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地区。本文针对天气雷达资料在喀什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天气预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19期)

李文清[8](2019)在《河西走廊一次局地短时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016年8月4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机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从大尺度和中尺度特征,雷达资料,探空资料和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盛夏季节西北气流携带的北疆高空冷槽分裂出来的冷空气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在北纬39°N祁连山中部区域交汇,形成了此次降水的主要高空形势;河西走廊中部中-β尺度切变线造成强烈辐合运动,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各项物理量场的高低空配置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对流过程爆发前地形热力性质和山脉的阻挡作用加强了能量的累积。(本文来源于《青海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黄金全,李丽丽,文继芬,邹书平[9](2019)在《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分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3月18—19日,贵州省中部发生了一次由地面热低压引起的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该文运用常规观测站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过程前后的雷达回波和风场特征做了诊断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静锥区内,风廓线雷达的产品是很好的补充,两者点面结合可分析出锋面、急流和冷暖平流的变化情况;②在地面热地压和高空槽的引导下,对流单体不断生成并增强,测站上空观测到有近地面低空切变线稳定维持,低空急流出现的时间提前于降水开始的时间,低空急流范围扩大和位置下移时表明对流系统持续发展增强,配合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能更好的追踪大范围内单体的移动路径,降水结束后低空急流也逐渐减弱消失;③降水开始前,垂直层上垂直速度正负差别越大表明不同层热交换强烈,对流活动越强,当降水开始时垂直速度正值迅速加大,由于存在很大的脉动性,因此这个指数仅作为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中低纬山地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彭斯琪[10](2019)在《佛山叁水区2017-06-16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佛山市叁水区自动气象站降雨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的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和雷达回波演变情况对2017年6月16日叁水区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冷空气、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下,由地面辐合线触发形成的;充足的水汽输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叁水区产生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低层存在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和中层有干冷空气的入侵也是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关键原因;通过分析雷达资料,能较好地辨别出回波强度、高度、维持时间、中气旋的发生发展,有利于开展短时临近气象服务工作。(本文来源于《中低纬山地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强对流天气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7月8日午后,辽西地区发生了一次海陆风触发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借鉴,应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融合资料、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欧洲中心数值预报资料等,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发生在对流层底层到中层均是东北气流环境背景下的一次对流性天气,午后的海陆风是其触发条件,850hPa(百帕)的风速辐合导致上升运动进一步加强,600hPa的分流区抑制对流发展。在预报工作中应该加强对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对流天气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于德财,姜睿,王玉馨.甘肃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科技风.2019

[2].孟振雄,唐帅.一次海陆风触发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农技服务.2019

[3].胡宁,汪会.华南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环境条件对MCS形态特征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9

[4].刘欣,王咏青,胡志群,周玉淑.青藏高原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5].李伟,穆建华,马思敏,林彤.2017年夏季六盘山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云降水宏微观特征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9

[6].李娟.影响南宁管制区的大面积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及保障经验[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7].佐热克孜·赛依丁.雷达资料在喀什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9

[8].李文清.河西走廊一次局地短时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青海气象.2019

[9].黄金全,李丽丽,文继芬,邹书平.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分析应用[J].中低纬山地气象.2019

[10].彭斯琪.佛山叁水区2017-06-16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中低纬山地气象.2019

标签:;  ;  ;  

强对流天气过程论文-于德财,姜睿,王玉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