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成瘾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络,成瘾症,网瘾,大学生,预防措施,技术,信息技术。
网络成瘾症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红,吴保传[1](2019)在《道家技术哲学对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家技术哲学对矫治青少年网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从技术哲学角度看,青少年网瘾的实质是网络技术异化出来的种种抽象物对其遮蔽而引发的精神疾病。以道家技术哲学为指导,按照分型、分步和辨证施治原则,探索青少年从网络技术抽象物中解放出来的关键步骤、根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帮助他们戒除网瘾。(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5期)
薛文,蔡春雷,邱秀宇,詹隆文[2](2016)在《浦东新区某乡镇居民网络成瘾症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居民网络成瘾(IAD)行为的特征,使居民能够健康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行为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施湾社区3家网吧内随机选取500名年龄大于18岁的网民,用网络成瘾综合评定量表进行测试,再用自制的居民网络成瘾行为危险因素调查表进行分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居民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结果 500名居民IAD得分主要影响因素为: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是)、有孤寂失落感(是)。500名居民IAD危险因素为:家庭状况(不和谐)、你会因为心情不好去上网吗(经常),你上网的目的(玩游戏)。结论家庭状况不和谐、心情不好、玩游戏是居民IA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健康宣教。(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6年S1期)
靳璐[3](2016)在《“网络成瘾”症相关概念及症状重建的必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成瘾在网络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随后出现中国式网络成瘾,在此基础上产生网络成瘾量表,成为专门测评网络成瘾的工具。网络已经成为社交、购物、理财等日常生活的工具,逐渐替代传统生活模式,传统模式下提出的网络成瘾概念、症状及其相关量表等内容已经不再适用,有必要进行重新建构。(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6年07期)
吕传彬[4](2014)在《不可自拔的“社交网络成瘾症”》一文中研究指出日益普及和进步的移动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信息交流和交友的便利,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乐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人沉溺于其中,甚至因此荒废了日常生活,给自己的身心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耐尔提出的"社交网站成瘾症"。(本文来源于《家庭医学(下半月)》期刊2014年09期)
吴建喜,洪长清,李可可,余晓惠,马勇[5](2013)在《体育手段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症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利用心理学与运动处方知识设计干预网络成瘾症的策略并通过实验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认为通过篮球游戏、体育舞蹈、羽毛球运动等体育手段的干预,能使患者产生归属感,获得交往需要;产生运动快感,代替网瘾快感;转移兴趣,代替网络依赖。(本文来源于《湖北体育科技》期刊2013年04期)
朱海霞[6](2012)在《让“网络成瘾症”远离课堂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脑,依赖于网络,沉迷于电脑游戏,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我们的青少年中学生,这批主力军甚至在课堂之上,尤其是信息技术课上,公然提出"信息课就是电脑课,上电脑课,就是上网、玩游戏"。面对这种情况,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是"顺应民心",还是迎接挑战?如何才能控制好网络成瘾症趋势课堂的主导权,并完成指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2年34期)
王蛟[7](2012)在《网络成瘾症的成因研究现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网络成瘾症的症状与特征,分析了网络成瘾症的类型和形成机制,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认为沉溺于网络其实不单独是道德上的缺陷,而且是一种心理问题。对其成因的研究证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人的需要、消极人格特质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2年14期)
刘睿,鲍捷[8](2012)在《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成瘾症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社会问题在大学生中日益严重,并影响其日常学习及生活。本研究对网络成瘾症的界定、成因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症诊断测量进行综述,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2年02期)
马平[9](2011)在《佛教的禅修实践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身心和谐以及社会和谐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佛教是一个崇尚和谐的宗教,参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治疗,无疑是佛教所倡导的"众缘和合"的题中之义。佛教禅修能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治疗提供支持和帮助。倡导禅修,将为有助于青少年网瘾患者告别网瘾。(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11)》期刊2011-11-11)
史月仙,戴天刚,冯永铭[10](2010)在《网络成瘾症患者16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近年来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但是至今对于其命名、诊断、分类及治疗等均未达共识。现有国内外的(本文来源于《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期刊2010年03期)
网络成瘾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居民网络成瘾(IAD)行为的特征,使居民能够健康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行为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施湾社区3家网吧内随机选取500名年龄大于18岁的网民,用网络成瘾综合评定量表进行测试,再用自制的居民网络成瘾行为危险因素调查表进行分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居民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结果 500名居民IAD得分主要影响因素为: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是)、有孤寂失落感(是)。500名居民IAD危险因素为:家庭状况(不和谐)、你会因为心情不好去上网吗(经常),你上网的目的(玩游戏)。结论家庭状况不和谐、心情不好、玩游戏是居民IA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健康宣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成瘾症论文参考文献
[1].张爱红,吴保传.道家技术哲学对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2].薛文,蔡春雷,邱秀宇,詹隆文.浦东新区某乡镇居民网络成瘾症的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16
[3].靳璐.“网络成瘾”症相关概念及症状重建的必要性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
[4].吕传彬.不可自拔的“社交网络成瘾症”[J].家庭医学(下半月).2014
[5].吴建喜,洪长清,李可可,余晓惠,马勇.体育手段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症实证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
[6].朱海霞.让“网络成瘾症”远离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2
[7].王蛟.网络成瘾症的成因研究现状与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
[8].刘睿,鲍捷.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研究述评[J].内江科技.2012
[9].马平.佛教的禅修实践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治疗[C].第五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11).2011
[10].史月仙,戴天刚,冯永铭.网络成瘾症患者16例临床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