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业竞争下的人才需求——成都地区都市类报纸从业人员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封叶馨[1](2013)在《独特的媒介身份:《21世纪经济报道》“新财经”理念的背后》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前被认为存在专业壁垒的财经类资讯,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批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和《经济观察报》为代表的新兴财经类报纸诞生,新财经媒体在中国媒介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开始突显。本文梳理了新财经媒体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崛起的原因,并以《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案例,研究其独特的“新”财经理念。同时,本文从微观的视角,通过内容表现、媒体立场、竞争媒体等方面的研究,探讨《21世纪经济报道》商业身份、社会身份、政治身份以及话语身份的行为表现与特征。本研究认为,面对自身的身份危机——同质化竞争和精英主义带来的困扰与挑战,该报应当进一步拓宽受众范围,转变新闻形态,树立权威公信力。因为身份重构才是生路。
张洪忠[2](2012)在《业外资本对中国媒体从业者身份认知与压力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中国主流媒体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业外资本进入传媒业后是否影响新闻记者的身份认知、带来的压力影响如何。研究发现,业外资本在这两个问题上开始有一定的作用产生,在部分市场特征的指标上有显着性。
赵妍[3](2011)在《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欠缺与重构》文中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为新闻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目标的指引下,当前我国新闻媒体要致力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好的适合和谐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和谐社会网络中,新闻媒体处于枢纽地位。新闻媒体的社会化、理性化以及和谐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发展的新闻媒体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新闻媒体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回应和谐社会的诉求,在自身发展和实现社会对新闻媒体的期待中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从而担当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本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对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功能欠缺之处以及如何完善重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对新闻媒体的主要类型、社会功能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进行简要介绍。新闻媒体主要分为平面媒体、传统电子媒体和新媒体。提供的社会功能有信息提供功能、新闻报道功能、舆论监督功能、消费引导功能、娱乐和教育功能。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新闻媒体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辩证关系。新闻媒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者,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推进器,和谐社会的构建反过来促进了“和谐”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畅的新闻舆论平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渠道,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持系统,新闻媒体社会预警监督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新闻媒体的教育引导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在和谐社会中,新闻媒体应其需要,更需成长为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的新闻媒体,成为“舆论镜鉴”。第三部分对当前新闻媒体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功能欠缺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镜像失真破坏新闻媒体公信、报道失衡有失社会公正、监督乏力影响社会稳定、平台倾斜新闻媒体话语失衡、价值缺失自身认同紊乱、理念错位缺乏群众沟通等是新闻媒体担当和谐社会构建责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原因主要在于新闻从业者职业能力不足及职业定位偏差;新闻媒体机制建构不完善;新闻媒体价值缺失,服务意识薄弱。。最后,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强化舆论监督体系,弘扬主流价值三个角度提出了新闻媒体如何重构功能,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任重而道远,应该积极加强自身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建设,以更强的责任感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
邹月娟[4](2011)在《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形态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媒体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媒介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报纸的强势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争取读者成为了报业市场竞争的焦点。成都作为都市报的诞生之地,它的报业市场竞争激烈,表现出东部地区报业市场的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国际国内报业发展整体放缓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的形态显得非常有必要。本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描述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基本形态,透过受众媒介接触情况来发现受众媒介接触规律,为成都地区都市报的办报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的基本结构特征,包括读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构成等,勾勒出目前成都地区都市报市场所实际拥有的零售消费群的基本面貌,并对零售读者的读报行为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成都地区各都市报了解自己的读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本文还对都市报各新闻版块,包括本地新闻版块、国内新闻版块、国际新闻版块、娱乐新闻版块、体育新闻版块、财经证券新闻版块和专刊的零售读者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文章第四部分,用必读率、目标读者饱和度总结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通过新闻标题选择阅读《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的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财经新闻和证券新闻内容的规律。本文第五部分对《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的自我定位与零售读者对它们的评价进行了对比。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以收入水平居中等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男性为主;报纸不同版块对应着不同的读者群体;零售读者对各新闻版块内容关注点不同,且有着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都市报的定位与读者评价达到一定的契合。通过研究,本文对都市报的各版块读者定位、内容生产、新闻内容采编提出一定的建议。
张恒[5](2010)在《媒介生态中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道》文中研究说明媒体的“新”与“旧”总是相对而言的,因而“新兴媒体”实际上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新兴媒体。本文所谓的新兴媒体主要特指网络媒体之后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体,它相对于电影、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它基于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等渠道进行传播,诸如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本文运用“媒介生态”理论,把新兴媒体放在更加宏观的“媒介生态”中去研究。根据“媒介生态”理论,本文结合了目前媒介融合的形态及规律,对今后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了研究。虽然新兴媒体具有传播快捷,易被受众接受等优势,但它与传统媒体间还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它与传统媒体的依赖性、共生性,都决定了新媒体时代是各种媒体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时代。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介、地域、行政甚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边界。未来的媒体形态是多种技术融合的结果,也是多种媒体形态的集大成者,而不是谁颠覆谁,谁替代谁。
王芳[6](2007)在《当前我国大众化报纸消息来源偏向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我国当前大众化报纸为样本,以考察其消息来源的使用情况为切入口,意在分析媒介消息来源偏向的情形,探究偏向背后的制约因素及其后果。以此呈现我国大众化媒体上特有的话语空间,获得对媒介利益表达状况的整体性描述,也进一步体察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生产领域的各种利益和权力的实践。研究统计显示,媒介消息来源总体上呈现偏向情形:在职业上,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经济精英以积极而主动状态被呈现在新闻报道中,成为消息来源中的强势者;而一般民众作为消息来源的几率极少,而且往往角色单一、模糊与被动。在性别上,男性消息来源是绝对的强势者,他们在媒体中更多地扮演着理性、权威、公共领域活动者的主导形象,而女性则常常是被动的、感性的、点缀式的。在强势来源中,官方占据绝对的优势,是新闻事件中的主要定义者;专家来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但却往往是在代表政府和资本权力而非社会公众说话;当媒体和记者以各种形式成为消息来源的时候,隐含着媒介角色的越位、缺位与错位;精英来源在新闻报道中会以一种“策略同盟”的方式来定义国家的主要问题,而民众则越来越无力去影响这种媒介议程。即使这些弱势来源走进媒体,却常常是被他者言说,有时更要付出特别的牺牲与代价。这种偏向与大众化媒体所处的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紧密相关。政治权力通过刚性的宣传管理和柔性的信息补贴,直接影响了新闻报道及消息来源的选择,特别是当政府新闻发言人开始成为一项制度性机制时,政治权力对媒介的影响将更为微妙而细密。市场逻辑成为大众化媒介生存发展的另一重要法则,在对广告、受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媒介的新闻生产和消息来源一次次地偏向。同时,媒介在对不同社会阶层的表述中呈现了不同的逻辑,从而维护重构了主导意识形态。媒介和记者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媒介组织常规以及媒介组织之间等因素,也贯穿在媒介消息来源偏向的具体实践之中。尤其值得考察的是,人情社会中的中国媒体记者与消息来源的关系或“交情”作为一种非制度性的因素,在特定政治经济利益作用下,弥漫渗透于对消息来源的使用之中。当消息来源的偏向成为常态,就影响了媒介公共利益的实现,使得新闻的功能与可信度受到严重伤害;也将继续扩大、恶化现有社会中资源与权力的分配不公情形。
洪真[7](2007)在《中国媒介经理人能力研究》文中认为近二十年中国媒介逐渐走上了市场化进程,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媒介专业管理人员的缺失成为媒介集团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本文通过对企业经理人概念及能力的分析,完成对媒介经理人的概念界定。并根据当前中国媒介经理人稀缺的状况,尝试在媒介环境中引入媒介过渡经理人概念,同时对其运作模式进行探讨。然后借用企业经理人能力因素模型,对媒介情景下的经理人能力进行分析,尝试探讨媒介经理人在能力因素的具体内涵等方面与企业经理人的差异。最后再根据对企业经理人能力因素在媒介情境下的全新解读,从不同媒介形态、不同行政级别媒介、不同地区媒介这三个维度对中国媒介经理人能力进行分析。
张洪忠,何艳,许航[8](2006)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从业者的价值取向》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283位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政治、资本、专业主义追求三种力量作用下,我国新闻从业者呈现出雇员取向、专业主义取向与喉舌取向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黄嘉莉[9](2006)在《广州报纸新闻专题报道的策划与调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从报纸新闻专题报道的理论作为切入点,立足于新闻专题报道在新闻业务中的实际应用,以广州报业市场中的主要日报、都市报作为研究标本,探讨新闻专题报道的策划以及在策划过程中的调控活动,研究新闻专题报道在新闻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作用以及上升到对报纸在报业竞争中的地位。首先,本论文从新闻专题报道的概念展开,分析新闻专题报道的作用。然后通过对新闻专题报道的实际操作流程研究,案例的分析,展开讨论新闻专题报道的策划以及策划过程中调控的意义,最后归结到对整个报业竞争的影响。
寇莹[10](2005)在《新财经类报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为例》文中认为2001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经济类报纸在市场上有了明显的复苏迹象。一支以财经内容为主要报道题材的新财经类报纸异军突起,依靠准确的市场定位迅速占领市场,发行量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新财经类报纸的异军突起引起业界瞩目,不仅是因为未来中国主流财经报纸极有可能从这些先锋类财经报纸中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中国新闻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报业经营、管理及运作的理念。新财经类报纸把主要的目光投向了在地位、收入以及学历上居于较高层次的人,这些人被认为代表着在中国日渐兴起的“中产阶级”。新财经类报纸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给了中国报业市场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传统经济类报纸以巨大的压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代表着中国财经报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本文尝试从新财经类报纸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入手,分析了新财经类报纸与传统的经济报纸相比“新”在何处,其自身有哪些特色,目前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以及如何解决等问题,并对新财经报纸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一番预测。在总结现有的新财经报纸得失经验的同时,也希望给新入场的财经媒体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
二、报业竞争下的人才需求——成都地区都市类报纸从业人员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报业竞争下的人才需求——成都地区都市类报纸从业人员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独特的媒介身份:《21世纪经济报道》“新财经”理念的背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本研究所涉理论与基本概念解释 |
(一)本文所涉主要理论 |
(二)本研究运用的关键概念解释 |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与理论创新点 |
(一)研究意义及方法 |
(二)理论创新点 |
第二章 新财经报刊的崛起 |
第一节 新财经报刊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新财经报刊兴起的背景及原因 |
(一)我国财经报纸的发展历程 |
(二)新财经报刊兴起的缘由 |
第三章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新财经”理念 |
第一节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组织背景 |
(一)强大的后盾 |
(二)共享的资源 |
第二节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价值内涵 |
(一)战略目标:中国的《华尔街日报》 |
(二)核心理念:新闻创造价值 |
(三)品牌形象:冷静务实、权威专业 |
(四)市场定位:中产阶级 |
第四章 《21 世纪经济报道》媒介身份的建构 |
第一节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商业身份 |
(一)管理模式 |
(二)营销机制 |
(三)品牌建设 |
第二节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社会身份——以“白酒塑化剂”事件报道为例 |
(一)“白酒塑化剂”事件报道概述 |
(二)《21 世纪经济报道》的社会属性 |
第三节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政治身份 |
(一)《21 世纪经济报道》的“两会”报道概况 |
(二)《21 世纪经济报道》的政治身份分析 |
第四节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话语身份 |
(一)改革意识 |
(二)精英主义 |
(三)人文关怀 |
第五章 新财经报纸的出路与对策 |
第一节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身份危机 |
(一)同质化竞争的困扰 |
(二)精英主义的瓶颈 |
第二节 新财经报纸的出路与对策 |
(一)重新定位:拓宽受众范围 |
(二)转变新闻形态:专业化和大众化的有机结合 |
(三)树立公信力:跻身主流财经报纸之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业外资本对中国媒体从业者身份认知与压力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1. 测量问题 |
2. 抽样方法 |
三、调查结果 |
四、结论与分析 |
(3)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欠缺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目的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一、新闻媒体的主要类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
(一) 新闻媒体的主要类型及社会功能 |
1. 新闻媒体的主要类型 |
2. 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二、新闻媒体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关系 |
(一) 新闻媒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推进器 |
1. 搭建通畅平台,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发展 |
2. 充当群众喉舌,扩展民众的知情参与权 |
3. 发挥预警功能,化解政府危机 |
4. 传递主流价值,构建和谐政治文化 |
(二) 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了“和谐”新闻媒体的发展 |
1. 促使其成为弘扬社会正气的新闻媒体 |
2. 促使其成为通达社情民意的新闻媒体 |
3. 促使其成为疏导公众情绪的新闻媒体 |
4. 促使其成为“舆论镜鉴”的新闻媒体 |
三、当前新闻媒体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功能欠缺的现状及原因 |
(一) 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功能欠缺现状 |
1. 新闻镜像失真,影响社会和谐 |
2. 忽视弱势群体,影响社会公正 |
3. 监督力度不足,影响社会稳定 |
(二) 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功能欠缺的原因分析 |
1. 新闻从业者职业能力不足及职业定位偏差 |
2. 新闻媒体机制建构不完善 |
3. 新闻媒体价值缺失,服务意识薄弱 |
四、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功能重构 |
(一)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营造公平友爱的社会氛围 |
1. 重构媒体功能,担当媒体责任 |
2. 革新传播理念,提供有效宣传 |
3. 关注弱势群体,化解社会矛盾 |
(二) 强化舆论监督体系,营造制度有序的社会氛围 |
1.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
2.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化解社会潜在危机 |
3. 积极引导公众舆论,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
(三) 弘扬主流价值,纳入社会监督,构建和谐媒体与和谐社会 |
1. 传递主流价值,表达党群呼声 |
2. 重构专业理念,纳入社会监管 |
3. 明确职责任务,强化服务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形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依据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2 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形态 |
2.1 成都地区都市报纸零售读者结构特征 |
2.1.1 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性别构成:在总体上以男性为主 |
2.1.2 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 |
2.1.3 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职业构成 |
2.1.4 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经济状况:以中等收入为主 |
2.1.5 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受教育状况:以大学本科为主 |
2.2 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行为情况 |
2.2.1 零售读者读报年限:读都市报两年以上的读者占一半以上 |
2.2.2 零售读者购买报纸频率:46.80%的读者经常买 |
2.2.3 零售读者上网情况:40.90%的零售读者每天上网 |
2.3 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肖像” |
3 各新闻版块零售读者结构特点 |
3.1 成都新闻版读者构成特点 |
3.2 四川新闻版读者构成特点 |
3.3 国内新闻版读者构成特点 |
3.4 国际新闻的读者构成特点 |
3.5 娱乐新闻版读者构成特点 |
3.6 体育新闻版读者构成特点 |
3.7 财经证券新闻版读者构成特点 |
3.8 专刊零售读者构成特点 |
4 读者对各新闻版块内容的选择规律分析 |
4.1 必读率、目标读者饱和度与读者新闻内容选择规律 |
4.2 零售读者对各新闻版块内容的选择规律 |
4.2.1 对国际新闻版的选择规律:大国家、大事件、大人物 |
4.2.2 对国内新闻版的选择规律:硬事件、贴近性 |
4.2.3 对四川新闻的选择规律:突发、新奇、情感 |
4.2.4 对成都新闻的选择规律:情感、新奇、贴近再贴近 |
4.2.5 对体育新闻版的选择规律:NBA、足球 |
4.2.6 对文娱新闻的选择规律:电影大片、娱乐明星 |
4.2.7 对财经新闻的选择规律:服务性、实用性、贴近性、事件性 |
4.2.8 对证券新闻的选择规律:即时性、实用性、服务性、针对性 |
5《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定位与读者评价分析 |
5.1 《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定位 |
5.1.1 《华西都市报》定位:新主流都市报 |
5.1.2 《成都商报》定位:现代主流大报 |
5.2 零售读者对两报评价比较 |
5.3 两报定位与读者评价契合度分析 |
5.3.1 《华西都市报》定位与读者评价契合度分析 |
5.3.2 《成都商报》定位与读者评价契合度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以收入水平居于中等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男性为主 |
6.1.2 不同新闻版块对应着不同的读者群体 |
6.1.3 零售读者对各新闻版块内容关注点不同,有着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 |
6.1.4 都市报的定位与读者评价达到一定的契合 |
6.2 建议 |
6.2.1 认清受众形态是都市报内容生产的前提 |
6.2.2 根据各新闻版块零售读者构成情况和读者对新闻的关注点进行新闻内容的采编 |
6.2.3 立足本土化,通过服务受众,展示地域特征,实现提升都市报品质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 附件 |
(5)媒介生态中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兴媒体打破了媒介生态平衡 |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 |
第二节 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 |
第三节 新旧媒体传播特性比较 |
第二章 媒介生态中媒体的竞争 |
第一节 对受众的竞争 |
第二节 对品牌的竞争 |
第三节 对内容的竞争 |
第四节 对人才的竞争 |
第三章 媒介融合的形态及规律 |
第一节 媒介融合的背景 |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形态 |
第三节 媒体融合的规律 |
第四节 媒体融合的现实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当前我国大众化报纸消息来源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动因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
第一章 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新时期我国大众化报纸的兴起与意义阐释 |
第二节 消息来源及其偏向 |
一、消息来源 |
二、消息来源的偏向 |
第二章 媒介消息来源偏向的表现 |
第一节 媒介消息来源偏向的总体性描述 |
一、消息来源背景 |
二、消息来源被处理方式 |
三、消息来源获取渠道 |
第二节 强势消息来源 |
一、官方来源 |
二、专家来源 |
三、当媒体与记者成为消息来源 |
四、强势消息来源的“策略同盟” |
第三节 弱势消息来源 |
一、作为小人物的弱势消息来源 |
二、被他者言说的弱势消息来源 |
三、弱势群体成为消息来源的代价 |
第三章 媒介系统外部因素影响消息来源偏向之分析 |
第一节 政治权力对媒介的控制与使用 |
一、政治权威与传媒体制 |
二、政治权力影响新闻生产的主要方式 |
三、政府新闻发言人之透视 |
第二节 市场力量对媒介的渗透与制约 |
一、市场公共关系对媒介的影响 |
二、媒介市场化的运作逻辑 |
第三节 精英联盟与媒介话语霸权 |
一、转型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与精英联盟 |
二、霸权理论 |
三、当代中国大众化媒介中的话语霸权 |
第四章 媒介系统内部因素影响消息来源偏向之分析 |
第一节 媒介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因素 |
一、“人情社会”中的记者与消息来源 |
二、媒介与消息来源组织层次的利益交换 |
第二节 媒介常规因素 |
一、现存新闻价值体系的运作 |
二、报道路线和部门设置 |
第三节 媒介间的议程设置因素 |
一、新华社通稿 |
二、精英媒体对其他媒体的影响示范 |
第五章 媒介消息来源偏向的后果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媒介公共利益的实现 |
第二节 扩大社会资源及权力分配不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编码表 |
附录二:编码须知 |
附录三:图表目录 |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7)中国媒介经理人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一、企业经理人概念分析 |
二、经理人能力特征分析 |
三、中国媒介经理人概念提出的必要性 |
四、中国媒介经理人概念分析 |
第二章 媒介过渡经理人概念引入 |
一、媒介过渡经理人 |
二、媒介过渡经理人运作模式探讨 |
第三章 媒介背景下的经理人能力分析 |
一、完成任务能力 |
二、人际交往能力 |
三、个人素质能力 |
四、管理能力 |
第四章 不同媒介形态下的经理人能力要求 |
一、报业经理人 |
二、广播电视经理人 |
三、图书出版经理人 |
第五章 不同行政级别媒介的经理人能力要求—以电视为例 |
一、中央电视台 |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 |
三、市、县级电视台 |
第六章 不同经济生态下的媒介经理人能力要求 |
一、东部发达地区媒介经理人 |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媒介经理人 |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经理人能力发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广州报纸新闻专题报道的策划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新闻专题报道概述 |
1.1 新闻专题报道概念与作用 |
1.1.1 新闻专题报道的概念辨析 |
1.1.2 新闻专题报道的作用 |
1.1.3 新闻专题报道在竞争中的变化 |
1.2.新闻专题策划的概念和分类 |
1.2.1 新闻专题策划的概念 |
1.2.2 新闻专题策划的特点 |
1.2.3 新闻专题策划的分类 |
2.新闻专题策划中的调控问题 |
2.1 专题策划调控的作用和对象 |
2.1.1 调控概念的新闻学借用 |
2.1.2 调控的必要性 |
2.1.3 调控的对象 |
2.2 专题策划的调控原则 |
2.2.1 调控不能偏离客观性原则 |
2.2.2 调控要考虑规避风险 |
2.2.3 调控要把握时机 |
2.3 新闻专题策划调控的主观操作难题 |
2.3.1 坚持客观性原则 |
2.3.2 防止商业化倾向 |
2.3.3 坚持适度的舆论监督 |
3.新闻专题报道策划的过程 |
3.1 新闻专题策划一般流程概述 |
3.1.1 选题是专题策划的第一步 |
3.1.2 确立采写计划是专题策划的中心环节 |
3.1.3 策划组织采写队伍 |
3.1.4 调控是专题策划中的关键 |
3.2 案例分析——以《新快报》“广州市2005年财政预算遭炮轰”为例 |
3.2.1 选题分析 |
3.2.2 制定初步采写计划 |
3.2.3 组织化协调好团队,保证采写进展顺利 |
3.2.4 调控在专题报道中四次发挥作用 |
3.2.5 专题策划报道过程中调控的作用 |
4.新闻专题策划在广州报业竞争中的作用 |
4.1 广州报业市场呈现出垄断竞争市场局面 |
4.1.1 经济学原理在报业市场中的应用 |
4.1.2 广州报业市场是某种程度上的垄断竞争市场 |
4.1.3 培育受众忠诚度是决胜市场的关键 |
4.2 专题报道在报业竞争中的作用 |
4.2.1 深加工的信息适应“质量”竞争时代的需求 |
4.2.2 专题报道的原创性在同质化时代具有优势 |
4.2.3 专题报道能更好地反应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财经类报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新财经类报纸的定义 |
一、定义 |
二、新财经类报纸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
第二章 新财经类报纸的特色分析 |
一、对财经新闻采取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 |
二、品牌—新财经类报纸的致胜之道 |
三、将评论作为展示报纸专业化及权威性的窗口 |
四、非商业新闻—一张清新的面孔 |
五、市场细分—新财经类报纸定位的根本 |
六、以全新的操作手法进入市场 |
七、摒弃单纯追求发行量的做法,倡导企业式的用户拓展方式 |
第三章 新财经类报纸的困境与对策 |
一、杂志化与时效性—“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
二、人才缺乏—新财经类报纸“不可承受之轻” |
三、市场角色—摇旗呐喊还是信息监管? |
四、图片与新财经类报纸如何结缘? |
第四章 新财经类报纸的公信力 |
一、新财经类报纸迷失了方向? |
二、制衡损害媒体公信力的行为 |
第五章 新财经类报纸路在何方 |
一、市场空间 |
二、新财经类报纸走向何处? |
三、中国财经媒体面临“与狼共舞”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四、报业竞争下的人才需求——成都地区都市类报纸从业人员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独特的媒介身份:《21世纪经济报道》“新财经”理念的背后[D]. 封叶馨. 苏州大学, 2013(S2)
- [2]业外资本对中国媒体从业者身份认知与压力影响[J]. 张洪忠. 当代传播, 2012(03)
- [3]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欠缺与重构[D]. 赵妍. 河北师范大学, 2011(06)
- [4]成都地区都市报零售读者形态实证研究[D]. 邹月娟. 成都体育学院, 2011(04)
- [5]媒介生态中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道[D]. 张恒. 上海戏剧学院, 2010(02)
- [6]当前我国大众化报纸消息来源偏向研究[D]. 王芳. 武汉大学, 2007(09)
- [7]中国媒介经理人能力研究[D]. 洪真. 浙江大学, 2007(10)
- [8]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从业者的价值取向[J]. 张洪忠,何艳,许航. 国际新闻界, 2006(10)
- [9]广州报纸新闻专题报道的策划与调控研究[D]. 黄嘉莉. 暨南大学, 2006(06)
- [10]新财经类报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为例[D]. 寇莹. 暨南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