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弱毒株论文_赵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弱毒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基因组,细小,致病性,序列,细胞,豚鼠。

致弱毒株论文文献综述

赵峰[1](2018)在《江苏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G2b亚型变异株的流行状况调查和致弱毒株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肠道疾病。自1984年起,PEDV G1a亚型一直是引起我国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多个省份暴发了由PEDVG2b亚型变异毒株引起的仔猪腹泻,并迅速蔓延至全国。与经典的G1a亚型毒株相比,新出现的G2b亚型毒株致病性更强。由于G1a亚型疫苗株CV777不能针对G2b亚型变异毒株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迫切需要研制G2b亚型变异毒株疫苗。本研究调查了 2015~2017年间江苏省部分规模化猪场PEDV G2b亚型变异株的流行状况,并对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1株G2b亚型变异株进行传代致弱,为进一步研制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1、江苏省2015~2017年PEDV G2b亚型变异株的流行状况调查2015~2017年间,从江苏省发生仔猪腹泻的规模化猪场收集临床病料176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从中检测出19份PEDV阳性。对这19份阳性病料中的PEDV进行分离鉴定,成功分离到1株G2b亚型毒株(命名为PED-JS-2016-05-4)。以PCR从19份PEDV阳性病料中扩增PEDV的纤突蛋白(S)基因,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其中17份为G2b亚型变异株,另外2份为G1b亚型毒株。检测到的G2b亚型变异株与国内外报道的G2b亚型变异株的S基因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8.5~99.7%;与G1a亚型疫苗株CV777及其他毒株亲缘关系比较远,S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6~94.3%。检测到的2个G1b亚型毒株与在美国最早发现的该亚型代表毒株OH851的S基因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5%;与G1a亚型毒株S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只有95.6~96.8%。研究表明,当前江苏省主要流行的PEDV毒株为G2b亚型变异株。本研究检测到的G2b亚型变异株与CV777疫苗毒株在S蛋白中和表位区存在较多的氨基酸差异,并且主要集中在COE中和表位区,在SS6中和表位区只存在1个突变,SS2和2C10中和表位区没有突变。此外,通过CBS在线软件包进行S蛋白潜在糖基化位点预测发现,与CV777疫苗毒株相比,17株G2b亚型变异株具有6个相同的潜在糖基化位点突变,其中3个位点氨基酸突变(N57V,N127I,T232I)导致对应部位的潜在糖基化位点缺失,而另外3个氨基酸位点突变(S59N,I116T,T1193N)产生了新的潜在糖基化位点。与CV777相比,2株G1b亚型毒株只有1个潜在糖基化位点存在差异,即1193位氨基酸由T突变为N产生了一个新的潜在糖基化位点。2、PEDV G2b亚型变异株JSX2014的致弱研究选取实验室前期分离鉴定的PEDV G2b亚型变异株JSX2014进行致弱研究,以期培育弱毒疫苗株。JSX2014毒株在Vero细胞连续传代后产生的典型CPE为:细胞肿胀、变圆,细胞单层形成网眼状并逐渐崩解脱落。JSX2014毒株在细胞上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空斑,推测与不同代次病毒的复制能力有关。为了筛选到复制能力较好的毒株,在传代过程中分别挑取形态大小差异明显的空斑,进行空斑纯化,通过测定TCID50来评价不同空斑克隆株的复制能力。结果表明,大空斑克隆株复制能力显着优于小空斑克隆株。因此,多次挑取大空斑进行克隆化,连续传代至130代,获得的毒株命名为JSX2014/ATT。选取未吸吮母乳的3日龄初生仔猪对JSX2014/ATT进行致病性试验,每只仔猪肌肉注射2 ×107TCID50的病毒。每天观察是否有呕吐和腹泻等临床症状,并采集肛拭子以及血液进行PEDV检测。5 d后处死仔猪,对肠管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感染仔猪未出现腹泻相关的临床症状;仅在第1 d血液中检测到PEDV,肛拭子中不能检测到PEDV;仔猪肠组织结构完整,肠绒毛未发生萎缩、脱落,表明JSX2014/ATT株已经致弱。对JSX2014/ATT株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且与原始的JSX2014株作了比较。两者在S基因上共有11个核昔酸发生突变,E和N基因都只有一个核苷酸发生突变,M基因除了 2个核苷酸的突变外还有1个15 nt的插入。非结构基因的突变主要集中在ORF1ab上,共有13个核苷酸发生突变,ORF3在第14位核苷酸插入一个T而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综上所述,江苏省近期的PEDV流行毒株为G2b亚型变异株,同时也存在少量G1b亚型毒株。通过Vero细胞连续传代结合病毒空斑纯化技术,成功致弱了一株PEDV G2b亚型变异株,为进一步研制弱毒活疫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韦莉,王菁,朱珊珊,阎旭,全荣[2](2017)在《细胞传代致弱的禽偏肺病毒JC毒株致病性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禽偏肺病毒(aMPV)JC株在Vero细胞上传代传至第50代时,细胞适应毒株毒价为105.6TCID50/m L;雏鸡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aMPV JC株细胞传代第50代与亲本毒F0相比感染雏鸡发病率降低,病理变化减轻,表明第F50细胞适应毒的毒力减弱。(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马磊[3](2017)在《牛副流感病毒3型弱毒株对豚鼠的免疫原性研究及其致弱的分子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牛副流感(Bovine parainfluenza)是由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曾被称为“船运热”(Shipping fever)。发病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有流涕、流泪和咳嗽等呼吸道病症状,个别牛体温升高,表现严重的牛发生呼吸困难。在运输和寒冷等应激情况下可继发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如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牛支原体等,从而引起严重的支气管肺炎,导致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使死亡率大大增加。BRDC在全球范围内对养牛业造成极大的危害,给养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原学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检测均显示BPIV3感染在我国流行较广,因此我国目前迫切需要研发有效的BPIV3疫苗,以便对BPIV3感染实施有效的防控。本研究将BPIV3 SD0835株在细胞上进行多次传代,评估高代次病毒对豚鼠致病性,筛选可以作为弱毒疫苗的候选毒株。首先将分离到的野毒SD0835株在MDBK细胞中进行传代,连续进行了207次,以期达到降低其致病性的目的。我们选择了3个高代次的病毒(P126、P151和P208),研究它们对豚鼠的致病性,和野毒BPIV3 P2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高代次病毒对豚鼠的致病性降低,主要表现为高代次病毒感染豚鼠后导致动物发热的数量减少,在肺脏中复制的滴度显着下降,也不会导致肺脏出现显着的眼观病变,而且都可以诱导豚鼠产生一定滴度的中和抗体。病理学组织观察显示P126和P151组豚鼠肺脏呈现肺泡间隔增宽等病变,和野毒组豚鼠肺脏病变非常相似。值得注意的是,P208代次毒感染豚鼠后没有导致其死亡,肺脏病毒滴度减少,尤其是病理结果显示该组豚鼠肺脏组织病理学病变程度与其他代次毒感染组相比减少很多,有的豚鼠肺脏没有病变,接近空白对照组。综合上述实验获得的结果,可以初步确定BPIV3 P208代次毒通过鼻内感染对于豚鼠是安全的,并且可以诱导其产生病毒中和抗体,该毒株可以作为弱毒疫苗的候选毒株,因此后期可以将该毒株在本动物牛上进行免疫和攻毒实验,以验证其安全和有效性。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的BPIV3疫苗研究和商品化的疫苗。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BPIV3经过细胞传代后,其对豚鼠的致病性是显着降低的,而且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因此我们将BPIV3 P208作为弱毒疫苗候选株,免疫豚鼠后攻毒,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肌肉注射免疫豚鼠后,豚鼠直肠温度正常也没有产生任何临床症状,说明该弱毒疫苗株有较好的安全性;经过加强免疫后,豚鼠产生了高滴度的中和抗体,而且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上升。攻毒后免疫的豚鼠没有死亡的现象,呼吸道中几乎分离不到病毒;而未免疫组的豚鼠有死亡的现象,呼吸道中病毒滴度较高,这说明该疫苗可以有效保护豚鼠免受强毒的攻击。攻毒后我们也检测了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发现免疫组和空白对照组豚鼠都出现不同比例的下降,空白对照组下降的比例更大。总之,BPIV3的P208代次毒作为一个弱毒疫苗候选株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和价值。BPIV3通过细胞传代后,其致病性降低,然而相关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我们测定了BPIV3 P2和数株高代次病毒的F和HN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显示F和HN基因一共发生了14个有义突变,导致相应的14个氨基酸的改变,这些突变可能与BPIV3细胞传代毒的致病性降低有关。而想要鉴定这些突变和毒力致弱的关系,构建病毒的感染性克隆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将BPIV3分为7个节段,分别通过人工合成和RT-PCR的方法获得,通过合适的酶切位点进行拼接,构建了BPIV3全长基因组。同时也构建了表达核蛋白、磷蛋白和聚合酶蛋白的辅助质粒,免疫荧光显示这些辅助质粒都能在哺乳类动物细胞中表达。将BPIV3全长基因组cDNA和3个辅助质粒共转染MDBK细胞,进行了病毒的拯救,但现阶段尚未拯救成功。综上所述,BPIV3经过207次细胞传代之后,高代次病毒在细胞上繁殖能力和亲本毒株相当。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高代次病毒尤其是P208毒株对豚鼠的致病力显着下降,主要表现在不会导致豚鼠死亡、病毒在肺脏中复制滴度减少、肺脏无眼观病变、肺脏病理组织学变化也显着减少,同时病毒仍然可以诱导动物产生中和性抗体,说明BPIV3 P208株可以作为疫苗候选株。将该疫苗候选株肌肉注射豚鼠,豚鼠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也没有病毒血症的发生,说明该疫苗株是安全的。该疫苗可以诱导动物机体产生体液免疫,还可以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攻毒实验表明免疫后的豚鼠可以抵抗亲本毒的感染,表现在免疫组豚鼠没有死亡,肺脏和气管病毒滴度显着下降,说明该疫苗株是安全和有效的。BPIV3在传代过程基因发生了较多突变,阐明哪些基因突变导致了病毒的致弱需要相应的反向遗传系统。因此我们成功的构建了BPIV3全长cDNA和3个辅助质粒,为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杨洋,张伟,张志东[4](2016)在《合成致弱毒株对宿主致病及免疫应答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然基因中可能存在的大数量的编码在某种程度上被两种编码偏向性限制,即:密码子偏向性和密码子对偏向性。大多数生物使用标准的遗传密码,61个密码子翻译成20种氨基酸。因此,大多数氨基酸是由一些同义密码子编码的,这些同义密码子使用频率不同。尽管尚不清楚为什么有些密码子对使用频率较高,而另一些使用频率较低,但是密码子对不同频率的使用可能影响翻译过程。利用同义密码子替换致弱毒株,以找到能够诱导相似免疫效果并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性的疫苗毒株,并探索其对宿主致病及免疫应答的影响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利用反向遗传学和合成大片段DNAs的技术来产生新的病毒,该毒株和野毒株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但是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使用的是稀有密码子,这些病毒得到了致弱,设计这种病毒的过程为"合成致弱病毒工程"(synthetic attenuated virus engineering,SAVE)。J.Robert Coleman等开发了一个计算机算法以重新编码给定的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但是使用不同的密码子对,而控制序列的其他特征,比如密码子偏向性和RNA折迭的自由能。将该毒株免疫动物以研究其对宿主致病和免疫影响。结果:利用SAVE方法对脊髓灰质炎病毒(PV)、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以及I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水泡性口炎病毒(VSV)以及口蹄疫病毒(FMDV)进行研究的报道。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成功的应用到这些病毒上,显着降低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病毒毒力。致弱毒株不能引起动物发病,但能够很好的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之后攻毒试验表明能够产生与野毒株免疫相似的保护力。结论:利用SAVE产生的毒株和野毒含有完全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可以诱导相同的免疫保护;其是一种明显可以应用到很多病毒的系统的方法,并且可能并不需要详细的,病毒特异性的研究;该致弱并不易于返强,可能是因为具有绝对数量的突变;其可以和其他的致弱手段联合使用(比如,适应较低温度的氨基酸改变的毒株,或者改变种类),或者和其他的合成生物学手段联合使用以致弱病毒,因此,利用其他模式的优点,而保留该方法提供的独特的限制恢复的优点。这种"千刀万剐"策略与现存的依赖与典型的小数目的易于返强方法不同。即使对于灭活毒株,这些特征也会允许一种疫苗相对应野毒拥有较安全的材料。(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6-11-04)

张青山,李晨曦,刘明,邵周伍林,张云[5](2016)在《鹅细小病毒弱毒株的培育及其致弱前后全基因组中核酸变异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鹅细小病毒(GPV)弱毒株并研究其传代致弱前后的基因变化情况,本研究将GPV YG株病毒在鹅胚成纤维细胞(GEF)和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中交替传代培养至72代次,并且对F0、F24、F48和F72代次病毒进行PCR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序列比对结果显示,F72代与F0代相比,5'和3'非编码区存在163个核苷酸差异,多数集中于反向终端重复序列(ITR)中,5'和3'两端均有6段碱基插入;编码区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F0代次病毒相比,F72代次病毒共有23个氨基酸位点突变,18个位于VP蛋白,5个位于非结构蛋白。病毒致病性试验表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毒力呈减弱趋势,并且F72代次病毒已完全致弱。本研究对GPV致弱后基因变化情况的分析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将为研究GPV毒力致弱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0)

张青山,李晨曦,刘明,邵周伍林,张云[6](2016)在《鹅细小病毒弱毒株的培育及其致弱前后全基因组中核酸变异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鹅细小病毒(GPV)弱毒株并研究其传代致弱前后的基因变化情况,本研究将GPV YG株在鹅胚成纤维细胞(GEF)和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中交替传代培养至72代次,并且对F0、F24、F48和F72代次病毒进行PCR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序列比对结果显示,F72代与F0代相比,5'和3'非编码区存在163个核苷酸差异,多数集中于反向终端重复序列(ITR)中,5'和3'两端均有6段碱基插入;编码区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F0代次病毒相比,F72代次病毒共有23个氨基酸位点突变,18个位于VP蛋白,5个位于非结构蛋白。病毒致病性试验表明,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毒力呈减弱趋势,并且F72代次病毒进一步致弱。本研究对GPV致弱后基因变化情况的分析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为GPV毒力致弱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邵周伍林,李晨曦,刘明,张青山,张云[7](2016)在《细胞传代致弱的鹅细小病毒YG毒株致病性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观察细胞传代致弱的鹅细小病毒YG毒株对易感雏鹅的致病性变化。将鹅细小病毒(GPV)YG株在鹅胚成纤维细胞(GEF)和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上进行交替传代培养,病毒在细胞上传至第12代时,开始出现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发现,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感染细胞数量呈现先增加随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感染后96h阳性细胞数量最多;病毒的滴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病毒传至第50代时,细胞适应毒株毒价为106.5 TCID50·mL-1;雏鹅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第50代病毒毒力明显减弱。细胞传代致弱的GPV YG株所感染雏鹅死亡和发病率降低,且死亡雏鹅无鹅细小病毒病的特征性病变及临床表现。(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刘灿[8](2015)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高致病性毒株的致弱评价与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防控PRRS以促进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弱毒疫苗参考株的科学评价、PRRSV的体外致弱分子机制的探寻以及华北、华中与华南地区流行PRRSV的分子特征与遗传进化规律的调查等叁个方向进行了有益探索。首先,为了科学评价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 BJ株与GD株的传代致弱毒株BJ-F80、BJ-F150、GD-F80与GDr180的安全性与免疫保护性,对接种不同毒株的仔猪从临床表现、增重、病毒血症与抗体水平进行了细致观察,在接种28天后使用强毒株进行了攻毒保护试验,在进行临床观察的同时,定期剖杀各组仔猪观察大体病变,采取肺脏组织制备病理切片以观察显微病理损伤,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与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肺脏与血清中的PRRSV进行半定量与定量检测,应用ELISA方法检测了不同时间段各组动物血清中抗体水平。结果显示BJ-F80、GD-F80与BJ-F150接种仔猪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而GDr180接种仔猪与对照组仔猪均无明显病理变化,免疫组化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BJ-F80、GD-F80与BJ-F150的体内增殖速度明显快于GDr180,抗体检测结果显示GDr180在接种后28天以及攻毒后均能提供仔猪更高抗体水平且具备良好的保护效果。综上所述,BJ-F80、GD-F80与BJ-F150的致弱效果并不理想,而GDr180的安全性与免疫保护性达到了理想水平。其次,为了探索PRRSV的体外致弱分子机制,分别比对分析了PRRSV BJ株传代至BJ-F150株的7个中间代次毒株与GD株传代至GDr180株的8个中间代次毒株的全基因序列与各蛋白氨基酸序列,发现BJ株传代过程中共出现了68个核苷酸变异,造成了37个氨基酸变异,GD株传代过程中共出现了50个核苷酸变异,造成了33个氨基酸变异,但两者的不同点在于BJ株的若干位点出现了反复变异的情况,而GD株的变异位点则显得更为稳定,推测基因变异之后的稳定性与弱毒株的毒力返强风险存在较大关联。然后,将BJ/BJ-F150、GD/GDr180与另外四对强毒株/疫苗株(VR-2332/RespPRRS MLV、JA142/Ingelvac ATP、CH-la/CH-lR与JXAl/JXAl-R)的全基因序列与各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总结归纳出强毒株向弱毒株演化的各个蛋白中的共同变异氨基酸位点共74个,推测其与PRRSV的致病性相关。此外,将上述6对强毒株/致弱株与1996-2014年间中国各地流行PRRSV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PRRSV的两个主要分支都与弱毒疫苗株的同源性较高,推测PRRSV在中国的广泛流行与高频率演化与弱毒疫苗的不合理使用有关,应在临床应用中引起重视。最后,从华北、华中与华南地区的临床病料中分离到3株PRRSV,分别为GD-2011株、HEB-2013株与HUN-2014株,这叁株PRRSV均属于北美型中的HP-PRRSV,具有NSP2中的1+29个氨基酸缺失这一基因标志,此外,GD-2011株的GP5中存在1个氨基酸插入为首次报道。将这叁株新分离PRRSV与其各属地区的历年分离毒株进行全基因序列与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以及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华北与华南地区流行PRRSV的分子多样性更为复杂,仅北美型毒株即可分为至少3-4个亚型,说明PRRSV在这些地区经历着高频率的变异,而对变异位点的分析提示我们其与弱毒疫苗的过度使用可能相关,因此需引起我们对于合理使用疫苗的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邵周伍林[9](2015)在《鹅细小病毒传代致弱毒株的培育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该病是一种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和雏番鸭的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具有高度传染性,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特征。该病传播快,病死率高,5日龄以内雏鹅感染,死亡率高达95%以上。鹅细小病毒病的传播和流行对我国养鹅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养鹅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小鹅瘟疑似病例中分离到一病原,经过PCR鉴定、IFA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确定该病原为GPV并将其命名为GPV YG株。通过将GPV YG株在鹅胚成纤维细胞(GEF)和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上进行交替传代培养,当病毒在GEF上传至第12代时,开始出现细胞病变;IFA检测发现,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感染细胞数量呈现先增加随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感染后第96 h阳性细胞数量最多;病毒的滴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病毒在GEF上传至第50代时,GPV YG株细胞适应毒毒价为106.5 TCID50/m L。雏鹅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第50代病毒毒力明显减弱,表现为感染雏鹅死亡和发病率降低,且死亡雏鹅无鹅细小病毒病的特征性病变及临床表现。对接种了第50代病毒的雏鹅粪便进行PCR检测后发现,接种后的第3天至第21天,雏鹅所排粪便内均能检测到GPV抗原,这表明GPV传代致弱毒株能够在雏鹅体内持续增殖,并向外界环境排毒。易感雏鹅在接种GPV传代致弱毒株后,体内开始产生中和抗体,并且抗体滴度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在接种后第4周,中和抗体滴度可达10-2.55/0.2m L,之后抗体滴度有所下降。对F0代和F50代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与F0代相比,F50代病毒共有89个核苷酸突变位点,主要位于VP基因;以及19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中5个位于NS蛋白,14个位于VP蛋白。在F50代基因组5’端和3’端非编码区,分别有一段碱基的插入,大小都为9nt。此外,为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GPV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柠檬酸叁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将其标记于纯化的抗GPV VP3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 Ab)2D5,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喷涂纯化的抗GPV VP3蛋白m Ab 4A8和羊抗鼠Ig G抗体,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制成检测GPV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表明,所制备的GPV检测试纸条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04.15TCID50/m L;用制备的试纸条检测GPV为阳性,而检测其他主要水禽病病原均为阴性;同一批次和不同批次的试纸条对GPV阳性样品的检测结果均无差异;使用试纸条对已知的80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测,阳性及阴性样品的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6.49%和100%。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了一株GPV,并将其命名为YG株。通过将YG株在GEF与DEF上交替传代培养,得到了毒力明显减弱的YG株细胞适应毒,这为今后GPV弱毒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此外,本研究所制备的GPV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为“小鹅瘟”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5-01)

姜逸,周生,唐梦君,程旭,沈欣悦[10](2014)在《IBV肾型强毒株胚化致弱过程中基因组序列的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养鸡国家存在并呈地方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接种是防控IB的主要措施。目前使用的IB弱毒疫苗如H120一般通过鸡胚反复传代的方式致弱,但弱毒疫苗的使用存在重组、毒力返强等问题。由于缺乏对IBV胚化弱毒株毒力减弱分子机制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8)

致弱毒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禽偏肺病毒(aMPV)JC株在Vero细胞上传代传至第50代时,细胞适应毒株毒价为105.6TCID50/m L;雏鸡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aMPV JC株细胞传代第50代与亲本毒F0相比感染雏鸡发病率降低,病理变化减轻,表明第F50细胞适应毒的毒力减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弱毒株论文参考文献

[1].赵峰.江苏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G2b亚型变异株的流行状况调查和致弱毒株的研制[D].扬州大学.2018

[2].韦莉,王菁,朱珊珊,阎旭,全荣.细胞传代致弱的禽偏肺病毒JC毒株致病性变化的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17

[3].马磊.牛副流感病毒3型弱毒株对豚鼠的免疫原性研究及其致弱的分子基础[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4].杨洋,张伟,张志东.合成致弱毒株对宿主致病及免疫应答影响研究进展[C].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6

[5].张青山,李晨曦,刘明,邵周伍林,张云.鹅细小病毒弱毒株的培育及其致弱前后全基因组中核酸变异的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6].张青山,李晨曦,刘明,邵周伍林,张云.鹅细小病毒弱毒株的培育及其致弱前后全基因组中核酸变异的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6

[7].邵周伍林,李晨曦,刘明,张青山,张云.细胞传代致弱的鹅细小病毒YG毒株致病性变化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6

[8].刘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高致病性毒株的致弱评价与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9].邵周伍林.鹅细小病毒传代致弱毒株的培育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10].姜逸,周生,唐梦君,程旭,沈欣悦.IBV肾型强毒株胚化致弱过程中基因组序列的变异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论文知识图

(Ovo)FQ-PCR反应曲线(Meq)FQ-PCR反应标准曲线3.3仔猪肠道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F...与L-MSp110C毒株相同培养时间细胞...L-SYp850. LMSD25C看株及其亲本蛋株茜因胜化树分析

标签:;  ;  ;  ;  ;  ;  ;  

致弱毒株论文_赵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