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性生态足迹论文_陈章,刘艳中,孙荣泽,陈勇,张祚

导读:本文包含了消费性生态足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足迹,承载力,食物,可持续,聊城市,生态系统。

消费性生态足迹论文文献综述

陈章,刘艳中,孙荣泽,陈勇,张祚[1](2019)在《基于消费—产出账户分类的开放系统生态足迹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生态足迹模型缺乏系统的区域生态可持续程度分级标准和区域生态产出状态判别标准的问题,文章基于"消费—产出"账户分类的方法,建立并整合生态可持续程度分级指标与生态产出状态判别标准,构建适用于开放系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临湘市2005—2013发展状况为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较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区域生态可持续判别准则在区域生态可持续性评价中的结果更具可比性和完整性。(2)临湘市总体生态承载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产出效率较高,可出口生态生产性土地,但后期部分乡镇由于土地利用强度过大,土地质量下降,抑制了生态产出效率的提升。(3)北部江湖平原区各乡镇的可持续利用程度相对最高,而处于中心城区的乡镇消费足迹增长过快,出现不可持续状态。(4)临湘市耕地、牧草地和水域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但后期由于盲目增加产出,出现地力下降、生态失衡等问题。(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林永钦,齐维孩,祝琴[2](2019)在《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饮食需求的不断多样化,可持续食物消费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为了探寻可持续的食物消费模式,重点分析了中国食物消费结构演变趋势及特征,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量化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环境压力动态变化;基于可持续食物消费的内涵,结合中国均衡膳食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指标,构建食物生态承载级别衡量标准,并据此建立了符合中国食物消费习惯、满足营养摄入需求、环境压力小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结果显示:中国食物消费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1978-2013年中国食物消费人均生态足迹增长了154.49%,2008年出现生态赤字,2013年赤字值为0.0705 ghm2;食物生态承载级别持续恶化,2008年生态承载级别由"较高"下降到"中等";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的构建使得人均生态足迹下降了12.92%,表明转变食物消费模式是解决食物消费生态环境压力这一矛盾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景晨,贾艳红,邓晓军[3](2018)在《龙脊梯田旅游消费生态足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龙脊梯田旅游景区的相对可持续发展状况,通过使用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龙脊梯田旅游景区游客的消费结构特征入手,将旅游方面的生态足迹分为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浏览和娱乐6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究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其中旅游交通、餐饮和住宿3个方面占据了该地总旅游生态足迹的91.6%,景区旅游业生态状况处于一个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但为促使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将景区交通工具换成节能类型或使用清洁能源,改变当地居民的能源使用习惯及方式,发展低碳旅游。(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8年11期)

马荣贞,刘加珍[4](2018)在《山东中小城市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研究——以聊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中小城市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运用了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聊城市欠发达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的生物资源消耗生态足迹和能源消耗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城市居民消费的人均生态足迹存在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学历的高低,年龄的大小和收入的高低;从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人均生态足迹来看,不论是生物资源消耗生态足迹还是能源消耗生态足迹,高收入水平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总要高于低收入水平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06期)

陈文辉,谢高地,张昌顺,鲁春霞,肖玉[5](2018)在《北京市水果消费的生态足迹距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生态足迹距离指标方法体系,对2009年至2012年间北京市水果消费的生态足迹距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年间:跨区转移的生态承载力质量距离,由2009年的11.5×10~8t km逐年增加到了2012年的17.01×10~8t km,共增加了47.91%;生态足迹距离则相对稳定在886.66 km至1073.55 km之间;人均生态足迹距离,总体上由2009年的4.39×10~4km增加到2012年的5.55×104km,共增加了26.42%。从类别的视角,年均生态足迹距离最大的是香蕉(2072 km),最小的是苹果(476 km);年均跨区转移的生物承载力质量距离,最大的是西瓜(4978×10~8kg km),最小的是香蕉(518×10~8kg km);而4年平均人均生态足迹距离,最大的是西瓜(17.7×10~4km),最小的是香蕉(1.92×10~4km)。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北京,对外生态依赖范围也迅速扩大,并高于人口增加的速率。(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某承[6](2016)在《基于碳足迹的中国能源消费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推动人类文明和生活进步的同时,也加剧了对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的增加及吸纳其产生的CO_2所需的林地的减少,已成为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也对国土生态安全造成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碳足迹对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人均碳足迹增长了20倍;碳足迹的生态赤字对国土安全的威胁未得到有效控制,这种影响仍将长期存在;能源资源的分布不均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等因素造成碳足迹的区域流动,对国土生态安全带来额外的压力和威胁;最后,本文指出应从区域能源消耗量以及自然生态禀赋两个角度来考虑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安全格局。(本文来源于《景观设计学》期刊2016年05期)

谭德明,何红渠[7](2016)在《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中国能源消费可持续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6、2009、2012年统计数据,通过能值生态足迹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并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平均人均可再生能源承载力为5.34ha/人,人均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13.58ha/人,生态盈余为-8.24ha/人,全国各省平均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75。2006—2012年,能源生态赤字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2012年,全国能源能值效率普遍提高,东部沿海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反映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双导向作用。GDP总量与能源消耗能值线性相关。随着人均GDP增加,能源消耗总能值呈现倒"U"形,单位GDP消耗能源能值下降,居民生活能源能值消耗上升。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消耗,但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效率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6年08期)

曹淑艳,谢高地[8](2016)在《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文明程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居民食品账户生态足迹核算一直面临着消费项目不完善与消费-土地利用矩阵信息匮乏的问题。研究通过改进自下而上生态足迹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构建了食物消费的生态文明度概念与分类层次体系,在生态影响"数量"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了"质量"评估。论文对2005—2012年中国及各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影响及生态文明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居民部门食物账户的生态影响变动主要驱动力为在外就餐;2)全国及大陆省份中除山西、江西和青海外的28个省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文明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国如果忽略城镇市场倒逼机制对生态文明的巨大作用,规模扩大与食谱增富的城镇化可能将整个中国带入生态环境脆弱性增强的境地。(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李明净[9](2016)在《中国家庭食物消费的碳—水—生态足迹及气候变化减缓策略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物消费是诱发非传染性疾病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供给过程中消耗大量水和土地资源,同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量化食物消费和浪费的环境影响,并通过膳食结构优化,调整食品消费结构对减缓气候变化、节约水和土地资源,实现星球和人体的双重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食品调查数据计算了中国居民家庭食物消费和浪费量,结合生命周期文献数据核算其潜在的碳、水和生态足迹,并剖析食物消费和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蒙特卡洛支持的不确定性算法对中国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膳食结构进行不确定性优化,求解出既满足中国居民营养需求同时使得碳足迹最小的膳食结构。研究结果如下:(1)在食物消费和浪费方面,中国家庭人均每年浪费和消费食物分别为16和415 kg,从生命周期角度相当于碳足迹40和1080kgCO2e、水足迹18和673 m3及生态足迹173和4956 gm2。从消费结构看,中国居民家庭的蔬菜、稻米和面粉叁类食物的消费量最大,且各类食物的浪费量与其消费量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7;动物源食物的消费量与其相应足迹比例差异巨大,其消费量仅占食物消费总量的15%,相应碳足迹、水足迹和生态足迹却分别占足迹总量的34%、37%和44%;(2)在影响因素方面,叁口之家的年人均食物消费量最多(455kg yr-1),单身家庭的食物消费量最少(369kg yr-1),但浪费量最大(20kg yr-1);动物源食物的浪费量从低收入家庭的1-2 kgyr-1增长至高收入家庭的3-4 kg yr-1,相应的碳、水和生态足迹增加2-3倍;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家庭浪费蔬菜和谷物的比例最高,奶类和蛋类的比例最低,肉类和水产品的浪费状况与其他国家没有明显差异;(3)在膳食结构优化方面,纯数学优化的膳食求解结果可减少家庭食物消费碳足迹的46%,男性从3495减少至1898 g C02e d-1,女性从3075减少到1658 g CO2e-1,但食物多样性有限,饮食模式不具可实现性;通过增加约束条件,最优膳食结构调整可使成年女性减少碳足迹5-26%,男性减少7-28%;值得注意的是,碳足迹最低的膳食结构并不需要减少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消费量,但需减少米饭、面粉和海鲜类的摄入。本研究表明,中国家庭通过减少终端食物浪费和膳食结构调整,实现既满足人口健康又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膳食模式是可能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任光前,李铁松,曹帆,李成明[10](2015)在《四川升钟水库景区消费生态足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生态足迹与岛屿理论,对升钟水库国家4A级水利工程类旅游景区的原住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食物消费状况作出评判。2013年升钟景区总的消费生态足迹为97 695 hm2,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为0.756 hm2/人。在生态足迹视角下对比景区的生产消费状况,反映出景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议今后要对景区的产业作出一定的调整,即消减盈余的猪肉、粮食、水果、蔬菜、豆类、鱼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增加牛羊肉、牛奶、糖类、蛋类的生产性土地面积,适当控制常住居民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增加游客人数,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环保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消费性生态足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们饮食需求的不断多样化,可持续食物消费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为了探寻可持续的食物消费模式,重点分析了中国食物消费结构演变趋势及特征,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量化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环境压力动态变化;基于可持续食物消费的内涵,结合中国均衡膳食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指标,构建食物生态承载级别衡量标准,并据此建立了符合中国食物消费习惯、满足营养摄入需求、环境压力小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结果显示:中国食物消费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1978-2013年中国食物消费人均生态足迹增长了154.49%,2008年出现生态赤字,2013年赤字值为0.0705 ghm2;食物生态承载级别持续恶化,2008年生态承载级别由"较高"下降到"中等";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的构建使得人均生态足迹下降了12.92%,表明转变食物消费模式是解决食物消费生态环境压力这一矛盾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费性生态足迹论文参考文献

[1].陈章,刘艳中,孙荣泽,陈勇,张祚.基于消费—产出账户分类的开放系统生态足迹研究及应用[J].生态科学.2019

[2].林永钦,齐维孩,祝琴.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J].自然资源学报.2019

[3].王景晨,贾艳红,邓晓军.龙脊梯田旅游消费生态足迹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

[4].马荣贞,刘加珍.山东中小城市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研究——以聊城市为例[J].环境与发展.2018

[5].陈文辉,谢高地,张昌顺,鲁春霞,肖玉.北京市水果消费的生态足迹距离研究[J].生态学报.2018

[6].刘某承.基于碳足迹的中国能源消费生态安全格局研究[J].景观设计学.2016

[7].谭德明,何红渠.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中国能源消费可持续性评价[J].经济地理.2016

[8].曹淑艳,谢高地.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文明程度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6

[9].李明净.中国家庭食物消费的碳—水—生态足迹及气候变化减缓策略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10].任光前,李铁松,曹帆,李成明.四川升钟水库景区消费生态足迹研究[J].环保科技.2015

论文知识图

苏州市历年人均消费性生态足迹与...生态足迹模型评价方法改进途径的框架2004年江西省各类型生态足迹比例生态足迹中各类土地面积所占比例2000-2004年江西省各类型生态足迹比例...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

标签:;  ;  ;  ;  ;  ;  ;  

消费性生态足迹论文_陈章,刘艳中,孙荣泽,陈勇,张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