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驿诗论文_燕晓洋

馆驿诗论文_燕晓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馆驿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唐诗,空间,丝绸之路,杜甫,视野,制度,艺术。

馆驿诗论文文献综述

燕晓洋[1](2018)在《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丝路馆驿是唐人在西北边疆赴幕出使、漫游行旅不可绕过的场所,并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丰盈的立体空间。本文即以唐代丝绸之路馆驿为切口,整合这条西部交通干线上的诗歌文本与史地资料,建构丝绸之路馆驿与文学多维联系的立体图景,一定程度地还原唐人的丝绸之路馆驿生活体验,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理解他们在行走中对唐代西部地理的观察与认识,体会他们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梳理古籍、地志、新出文献与相关论着,考订唐代丝绸之路馆驿的名称和地理位置,以地理方位为主轴,缀连出以馆驿为标识的唐代西域驿道网,并在相应馆驿之后补充诗文佐证与简析。这是从文学角度探讨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的文献基础和时空基础。第二章剖视丝路馆驿景观空间,通过对丝绸之路馆驿诗作文本细读,再现丝绸之路为诗人提供生命体验的旷远背景。丝路馆驿所在的立体创作空间,对文学创造产生的作用可分为“统摄体验——激荡情感——塑造认知”叁个层次:以日月星辰为代表的天象景观,是时空与权力的象征,从至高角度营构诗歌呈现的广袤空间,统摄着诗人的全部体验;以节候、风沙和冰雪为代表的气象景观,是化成多样地域风貌的自然推手,规定着人们对地域的体感差异,激荡着人们的情绪体验;以碛与山为代表的地貌景观,具有界分河山的政治作用,趋导着人们对西北领土与文化疆界的认同。第叁章以具体馆驿为焦点,探讨唐代丝路大驿中的文学空间。沿渭水而建的关中馆驿,形成了典型的送别文学空间,流动不息的渭水是家国情感联结的纽带;丝路起点段的咸阳驿地区,标记着西域万里行的开端,驿旁秦汉陵阙的历史昭示、离人澄清西宇的豪言激励,拓展了诗歌抒发情感的深度与广度。陇右馆驿建在华戎分岭的边疆地带,馆驿诗的离别题材减少,强烈的民族身份意识使诗人们表现出对唐蕃关系的极大关注;凉州馆是盛唐繁荣凉州城的缩影,具有极大的社会活动容量,岑参的凉州馆诗就分别展现了独宿思乡、饯行赠别、同僚宴饮叁种不同的馆驿生活。第四章从触发情境、内容特征和情感特质及精神价值叁个角度,集中探讨丝绸之路馆驿诗的独特性。从创作缘起来看,丝路馆驿诗主要有行吟独白、感时寄赠、送行留别、宴饮酬唱四种触发情境。从内容特征来看,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既有纪实性也有虚拟性,不仅是唐代西北驿传体系、边疆治乱兴衰、西部地域风貌、文人丝路行旅心态的全方位纪实,而且具有深刻的虚拟内容,包含着对盛世的追慕和眷恋,是各种历史积淀、经验和想象的融合。从情感特质及精神价值来看,丝绸之路馆驿诗情感内涵各异,但有共同的整体特征,即恋阙思家的情感维系和国家权力的群体认同。(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付健玲[2](2017)在《唐代馆驿诗分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馆驿诗,就是叙写馆驿生活经历的诗歌。从广义上看,凡诗歌中提及馆驿的均可称为馆驿诗,狭义上则应限制创作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即经过或羁留馆驿时创作的描写驿馆生活的诗歌。唐代馆驿诗以其独特的主题内容、鲜明的艺术特征、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珍贵的史料价值在我国诗歌史乃至文化史上占据一席,是唐诗不可或缺的一个题材领域。本文主要以《全唐诗》为基础,广泛搜集、阅读唐代诗歌中有关馆驿的诗作,了解唐代馆驿诗的基本情况,并对前辈学者关于唐代馆驿诗和馆驿制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笔者梳理了唐代初、盛、中、晚四个时期馆驿诗的发展脉络,总结了四期馆驿诗的发展情况以及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初唐是馆驿诗的起步期,基本上与行旅相伴相生。题材有限,多送别旅途中的愁思,数量相对不多,对社会面貌的反映不够全面和完善,留下馆驿诗的也仅有初唐着名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四杰”等人,说明这一阶段的馆驿诗还处在探索前进时期。盛唐是馆驿诗的全面发展期,题材得到扩展,内容多样,形式也有创新,数量较初唐也大大增加,除了前期的送别题材,还有羁旅行役、思乡恋阙、仕途失意、自然风光、边塞风情等等,这些诗歌能反映馆驿所在之地的风土人情、诗人当时的心态乃至社会状况,有丰富的精神内核,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质量品格较高,风格上洋溢着健康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中唐是馆驿诗的鼎盛期,大历年间与贞元、元和年间各有特点,期间的各个团体如韩孟诗派、元白诗派亦各有特点。风格上,乐观豪放的情调与雄浑悲壮的风格,已为凄凉感伤的情调与含蓄深婉的风格所代替。晚唐是馆驿诗的衰落期,数量仍然非常可观,只是质量参差不齐,显示出诗格代降。晚唐馆驿普遍衰落,馆驿诗多提到荒驿,描写旅途的困苦艰辛成为一大主题思想,所幸馆驿咏史题材放出别样光彩。风格上,忧伤淡泊的感伤美是晚唐馆驿诗的审美基调。唐代馆驿诗反映了诗人行旅在外的生活感慨、心态变化和审美理想,反映了唐代经济、政治,特别是交通、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对我们全面了解当时文人的生活乃至社会面貌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它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具有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吴晓婷,杨为刚[3](2016)在《杨万里馆驿诗的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官体制下,宋代的官员需要频繁出行。杨万里为官多年,任职多地,在其宦游过程中,创作了一批反映馆驿行役生活的诗歌。其中有客居之思,有追程之叹,亦多赏景之情。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构思独特、用语巧妙,突破了宋代一般馆驿诗诗意枯淡、情绪低沉的创作倾向,不但体现了诗人的独特诗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宋馆驿诗的新气象。(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李德辉[4](2014)在《论宋代馆驿诗的新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馆驿和驿铺作为交通机构,对唐诗和宋诗有不同的影响。宋代馆驿诗既源于唐,又变于唐。源于唐的在于诗歌的题材内容、体裁样式、写作手法,变于唐的在于诗意、诗境、写法上普遍趋新、趋深、贵精,从而在艺术面貌上自异于唐。(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4年01期)

李德辉[5](2007)在《论杜甫的馆驿诗》一文中研究指出馆驿诗是唐代流行的一类新题材。但杜甫以前,馆驿诗的数量既少,质量也不高。至盛唐始变,杜甫就是这一变化的关键人物。作为唐代馆驿诗的重要作者,杜甫一共创作了二十多首馆驿诗。这些诗篇,对仗工稳,句意炼饰,意境深远,兴味悠长。杜甫以自己的杰出创作,将唐代馆驿诗提高到新的境界,也为馆驿诗的创作树立了典范。(本文来源于《杜甫研究学刊》期刊2007年03期)

李德辉[6](2006)在《馆驿诗与唐诗俗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馆驿诗带有鲜明的俗化特征,是观察唐诗俗化的极好窗口。馆驿生活的世俗化、馆驿诗作者队伍的平民化促进诗人转换审美视野,使其内容世俗化,风格浅俗化。馆驿诗的俗化也与此类诗歌的写作目的、发表场所、读者对象有关。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唐人馆驿诗走向俗化。(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6期)

李德辉[7](2003)在《唐代馆驿制度与李白馆驿诗》一文中研究指出馆驿诗即叙写馆驿生活经历的诗歌。唐以前,由于交通不太发达,这类诗歌很少见。唐代统一全国,在南北各地开凿了很多驿道,沿途设置驿馆,以通达王命,方便行旅。且叁十里置一驿,置驿密度大,驿馆多。文人因公因私,常常远行,旅途中常打交道的就是这些驿与馆。诗人往往将旅途见闻感触形诸赋咏,着为歌篇,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大量的馆驿诗。馆驿题材文学作品的繁盛,是唐(本文来源于《中国李白研究(2003-2004年集)——2003年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3-08-01)

童岳敏[8](2003)在《唐代馆驿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诗人,往往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或漫游佐僚,或入幕出塞,羁泊征途之余,停歇馆驿,当情感郁发之时,自有瑰丽诗篇留世。虽然一些诗文总集、游记图志也偶尔涉有一定的唐馆驿诗篇,但也只是简单的分门纂类,或将其视作为个案的佐证资料,鉴于此,本文主要从馆驿诗的概念界定与内容特征、类型的多样性、文化外延及意义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馆驿诗的研究,势必涉及馆驿制度及一些馆驿名录与驿程等问题。但前哲时贤的研究多侧重于其行政、检察等体系的完善与否,而对馆驿称谓及建筑的多样性则有所忽略。笔者稽辑相关书籍,略作补述。另外江浙一带的馆驿,尚无人对其作系统的考汇,本文仅所涉猎之资料,将江浙一带散见之馆驿,略加辑集,汇编成《唐江浙馆驿汇考》,附于文后。(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3-04-01)

李德辉[9](2002)在《唐代馆驿诗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馆驿诗属于行旅诗的一种 ,在唐代达到了高度繁荣 ,这类诗歌以羁旅行役为中心母题 ,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唐文人的行旅生活 ,表现了他们放荡、洒脱、执着的漂泊精神与游子品性(本文来源于《怀化师专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馆驿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所谓馆驿诗,就是叙写馆驿生活经历的诗歌。从广义上看,凡诗歌中提及馆驿的均可称为馆驿诗,狭义上则应限制创作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即经过或羁留馆驿时创作的描写驿馆生活的诗歌。唐代馆驿诗以其独特的主题内容、鲜明的艺术特征、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珍贵的史料价值在我国诗歌史乃至文化史上占据一席,是唐诗不可或缺的一个题材领域。本文主要以《全唐诗》为基础,广泛搜集、阅读唐代诗歌中有关馆驿的诗作,了解唐代馆驿诗的基本情况,并对前辈学者关于唐代馆驿诗和馆驿制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笔者梳理了唐代初、盛、中、晚四个时期馆驿诗的发展脉络,总结了四期馆驿诗的发展情况以及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初唐是馆驿诗的起步期,基本上与行旅相伴相生。题材有限,多送别旅途中的愁思,数量相对不多,对社会面貌的反映不够全面和完善,留下馆驿诗的也仅有初唐着名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四杰”等人,说明这一阶段的馆驿诗还处在探索前进时期。盛唐是馆驿诗的全面发展期,题材得到扩展,内容多样,形式也有创新,数量较初唐也大大增加,除了前期的送别题材,还有羁旅行役、思乡恋阙、仕途失意、自然风光、边塞风情等等,这些诗歌能反映馆驿所在之地的风土人情、诗人当时的心态乃至社会状况,有丰富的精神内核,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质量品格较高,风格上洋溢着健康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中唐是馆驿诗的鼎盛期,大历年间与贞元、元和年间各有特点,期间的各个团体如韩孟诗派、元白诗派亦各有特点。风格上,乐观豪放的情调与雄浑悲壮的风格,已为凄凉感伤的情调与含蓄深婉的风格所代替。晚唐是馆驿诗的衰落期,数量仍然非常可观,只是质量参差不齐,显示出诗格代降。晚唐馆驿普遍衰落,馆驿诗多提到荒驿,描写旅途的困苦艰辛成为一大主题思想,所幸馆驿咏史题材放出别样光彩。风格上,忧伤淡泊的感伤美是晚唐馆驿诗的审美基调。唐代馆驿诗反映了诗人行旅在外的生活感慨、心态变化和审美理想,反映了唐代经济、政治,特别是交通、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对我们全面了解当时文人的生活乃至社会面貌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它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具有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馆驿诗论文参考文献

[1].燕晓洋.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2].付健玲.唐代馆驿诗分期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3].吴晓婷,杨为刚.杨万里馆驿诗的特色[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李德辉.论宋代馆驿诗的新变化[J].中国韵文学刊.2014

[5].李德辉.论杜甫的馆驿诗[J].杜甫研究学刊.2007

[6].李德辉.馆驿诗与唐诗俗化倾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李德辉.唐代馆驿制度与李白馆驿诗[C].中国李白研究(2003-2004年集)——2003年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8].童岳敏.唐代馆驿诗研究[D].苏州大学.2003

[9].李德辉.唐代馆驿诗初探[J].怀化师专学报.2002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馆驿诗论文_燕晓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