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浆结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结实,高温,干旱,产量,晚稻,弱光。
灌浆结实论文文献综述
金垚,郭艺媛,刘琰琰,上官昌贵,张玉芳[1](2019)在《四川盆区冬小麦灌浆结实期阴雨寡照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0—2017年四川盆区113个气象站点资料和盆区24个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农业气象观测站生育期资料,将四川盆区小麦种植区分为5个片区,在分析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与灌浆结实期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确定冬小麦灌浆结实期间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间、连阴雨时间为指标因子,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低温阴雨寡照致灾综合指数(F)。选取代表站点,划分等级阈值,确定小麦灌浆结实期连阴雨灾情为轻、中、重3个等级,且各个致灾等级的阈值分别为0.45<F<0.70、0.70≤F<0.87、F≥0.87。通过计算各站点不同等级连阴雨发生的频率,统计分析冬小麦灌浆结实期阴雨寡照轻、中、重度灾害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区大部分地区发生连阴雨的概率在30%左右,东南地区的概率较高,西北地区的概率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张诚信,郭保卫,唐健,许方甫,许轲[2](2019)在《灌浆结实期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南方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寡照天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为探明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在水稻灌浆结实期不同时间段(1~7 d、8~14d、15~21d、22~28d、29~35d)设置低温弱光复合胁迫(LW)、单一弱光(WN)、单一低温处理(LN)和常温常光(NN)4个处理,研究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RVA谱特征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间的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均表现为LW>LN>WN>NN,且灌浆结实期各阶段的复合胁迫均较对照NN差异极显着或显着,除了2016年灌浆结实1~7d的垩白度外,灌浆结实21d内的复合胁迫与单一弱光、低温差异也显着或极显着,单一胁迫低温、弱光在灌浆结实21d内较对照NN差异极显着或显着,其中单一低温与弱光在部分处理下差异达显着水平,灌浆结实21d后,复合胁迫与单一弱光、低温部分差异显着,弱光与低温无显着差异。不同处理间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表现为NN>WN>LN>LW,其中,灌浆结实21d内,复合胁迫及单一低温、弱光较对照NN差异极显着或显着,灌浆结实21d后,部分时间段差异显着或极显着。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及单一胁迫对加工品质影响程度按大小依次为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且灌浆结实21d内处理的影响大。对蒸煮食味品质,低温弱光复合胁迫极显着或显着降低了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外观、黏度和食味值,显着或极显着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和硬度,单一胁迫低温、弱光表现与复合胁迫相同的影响,且灌浆结实21d内,除2016年的胶稠度,单一低温、弱光较对照NN差异显着或极显着,单一低温、弱光较复合胁迫差异也多显着或极显着。从水稻RVA谱特征值来看,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及单一胁迫造成稻米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与崩解值下降,最高黏度、消减值与峰值时间上升,除灌浆结实29~35 d的崩解值外,复合胁迫较对照NN差异达极显着或显着水平,部分指标的低温、弱光较对照NN差异也达显着水平。总之,灌浆结实期各时间段的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及单一胁迫造成稻米品质不同程度下降,且以灌浆结实21d内复合胁迫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徐栋,朱盈,周磊,韩超,郑雷鸣[3](2018)在《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及其与灌浆结实期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找出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在品质表现上存在差距的原因,以18个早熟晚粳籼粳杂交稻品种(品系)为材料,从中筛选出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A类高产优质型, B类高产不优质型, C类低产不优质型)。2年中A类和B类的平均产量分别较C类高22.66%和22.26%,其高产的原因主要是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A类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比B和C类高1.9%~2.5%和13.9%~22.7%。与A类相比,B类和C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分别高43.3%~47.5%和64.5%~71.4%。B和C类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较A类分别高31.7%、33.0%。A类平均胶稠度较B和C类分别高4.0%、4.5%,A类品种的峰值粘黏度和崩解值最高,消减值最低,蛋白质含量3种类型无显着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浆结实期温度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呈负相关。籼粳杂交稻优质的获得,除品种遗传因素外,可通过合理的播期或栽培管理调节,使水稻灌浆结实期处于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则有利于其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同步提高或改良。(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高焕晔,宗学凤,吕俊,徐宇,何秀娟[4](2018)在《高温干旱双重胁迫下水稻灌浆结实期的光合生理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地比较研究了水稻(Oryza sativa L.)在高温、干旱的单一胁迫与双重胁迫间的光合生理差异。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干旱胁迫对水稻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达到显着和极显着水平。高温胁迫总体上导致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干旱胁迫导致叶绿素a含量的显着增加和叶绿素b含量的显着下降。高温与干旱双重胁迫下叶绿素a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下降不明显,而叶绿素b含量则大幅度下降。高温、干旱及高温干旱双重胁迫均能显着降低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表现为高温胁迫、中度干旱胁迫下明显升高,但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则大幅下降。水稻光合特性对高温干旱双重胁迫的响应变化可为制订水稻育种栽培措施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叁峡生态环境监测》期刊2018年02期)
朱宽宇,展明飞,陈静,王志琴,杨建昌[5](2018)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结实期灌溉方式对水稻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阐明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籽粒灌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盆钵试验,大田育秧移栽后设置3种氮肥水平,即0 N(不施氮)、MN(2 g N/盆)、HN(4 g N/盆);抽穗至成熟期设置3种灌溉方式,即CI(保持水层灌溉)、WMD(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15 k Pa时复水)、WSD(重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30 k Pa时复水)。【结果】在CI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MN水平最高;WM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水平最高,但与MN下差异不显着,WS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最高;而在籽粒灌浆上,两个品种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各个水氮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良好水势条件CI和轻度水分胁迫WMD下,分别在0 N和MN水平下表现较优;但在重度水分胁迫WSD下,0N水平表现最低,HN最高,但与MN差异不显着。以上都表明产量与弱势粒的灌浆在水氮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在品种间,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弱势粒灌浆速率及粒重都低于中穗型常规粳稻淮稻5号,其产量优势主要源自较高的每穗粒数。最后,WMD+MN处理下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较少的施氮量获得较高的产量,达到节水节氮增产的效果,其次也增加了根系生理活性和叶片光合性能,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转运率,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加强了物质运转,促进了灌浆中后期弱势粒籽粒的充实,最终达到产量增加的目的,成为本研究最佳水氮运筹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刘佳,陈超,张玉芳,庞艳梅,陈东东[6](2018)在《四川单季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时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四川省84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以及1981-2014年水稻空壳率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法、多项式回归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水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4年高温热害总次数呈上升趋势,不同等级热害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特点与总次数一致,尤以2000年后增幅显着,其中抽穗扬花期轻度热害和灌浆结实期重度热害的增幅最显着,这与气候变暖背景下,1990年以来水稻高温热害区域增多的趋势基本一致;不同生育期内各等级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均有显着的周期震荡规律,方差值在16a、12a、4a时间尺度上均出现峰值,依据周期变化推测,2015年后高温热害将持续偏多。依据高温热害"山区少、盆地多"的分布特征,可将盆中浅丘区及盆南丘陵区划分为热害频发区,盆东岭谷区为热害偶发区,川西南山地为热害少发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1990年以来不同等级高温热害均呈现发生频率增多,范围扩大,高发中心从平原向山地扩大的趋势。本研究实现了水稻高温热害监测产品由定性向定量化的转变,融合常规高温指标的动态监测,提高了空间分布的精细度,延长了研究的时效性,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8年01期)
顾俊荣,韩立宇,董明辉,陈培峰,乔中英[7](2017)在《不同穗型粳稻干物质运转与颖花形成及籽粒灌浆结实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和常规粳稻南粳46为材料,采用当地常规高产栽培措施,研究不同穗型粳稻干物质积累分配与枝梗颖花形成及籽粒灌浆结实特性与常规粳稻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鞘非结构性糖类(NSC)含量及茎鞘NSC运转率显着提高。两品种枝梗与颖花分化、退化的差异明显,大穗型杂交粳稻的总枝梗和颖花数分化数显着多于常规粳稻,由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枝梗和颖花分化能力大于其退化程度,导致其总枝梗和颖花现存数显着高于常规粳稻。大穗型杂交粳稻强弱籽粒灌浆与常规粳稻相比不同步现象明显,大穗型杂交粳稻强、中、弱势粒间灌浆特征值的差异较常规粳稻大。相关分析表明,枝梗和颖花分化能力以及籽粒灌浆充实与抽穗后茎鞘NSC的积累与运转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闫浩亮,刘科,穆麒麟,陈建珍,田小海[8](2017)在《开花灌浆期高温下水稻结实和高温逼熟耐性鉴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温变暖的加剧,水稻开花灌浆期更易遭遇持续性的高温热害,从而降低结实和形成高温逼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选育耐性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而科学准确的鉴定方法是准确评价和利用耐性种质资源的前提;【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水稻品种两优6号、两优27和株两优47,采用盆栽种植,利用人工气候室控制温度(模拟典型高温天气的日变化,日最高气温分别为33℃、35℃和37℃)和湿度(RH=75%和85%)与处理时长(10d和15d)进行交叉形成12个处理。开花前1d,将待处理盆栽其移至自然补光人工气候室进行相应的温湿度处理,10d或15d后移出,在自然条件下培养至成熟,测定受精率、千粒重和稻米品质等;【结果与分析】处理温度升高可以显着降低各品种受精率,不同品种对高温耐受的阈值温度不同,其中两优27和两优6号在37℃下受精率出现大幅下降,而株两优47对温度升高不敏感,整体上两个湿度条件对受精率的影响存在显着地差异,在较高湿条件下(RH=85%)受精率显着低于一般湿度条件(RH=75%),在较高的处理温度下更为明显;处理时长的增加可以降低受精率,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更为明显;相对于其他条件,温度的升高使品种间的差异更为明显;千粒重的变化在温度、湿度和两者的互作效应上均达到了显着差异,但在两个处理时长间差异不显着,各品种的平均千粒重在35℃和37℃条件下对比33℃有显着降低,一般湿度条件(RH=75%)比高湿度(RH=85%)有显着降低;处理温度升高显着降低各品种的整精米率,湿度降低可以增加精米率,处理时长的增加显着降低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加工品质中整精米率在各处理条件下变异系数最大,品种间差异最明显,在37℃RH=85%15d条件下各品种变异系数达到最大值(CV=22.06%);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不同处理下品种间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其他指标,是品种间差异最大的两个指标。温度升高垩白粒显着增多,垩白度显着增加,长宽比显着下降。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可以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处理时长的增加不能增加垩白粒率,但使垩白度和长宽比的差异增大;处理温度的升高使各品种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变异增大,35℃时达到最大值,较低的湿度条件(RH=75%)也可以增加这两个指标的品种间变异;【结论】高温高湿度条件不利于各品种的授精结实,降低了各品种的千粒重和稻米品质,处理时长的增加使降低了受精率、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同时垩白度和长宽比的差异增大,但对千粒重影响不显着。综合来看,受精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或垩白度)和千粒重是品种开花灌浆期高温耐性筛选的重要指标,37℃RH=85%15d的处理条件下各品种的各个指标均有较大变异,可以更好地将各品种区分开。(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10-19)
吴文革,孙雪原,陈刚[9](2017)在《2016年安徽中晚稻灌浆结实后期穗芽情况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稻灌浆结实后期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在9月28日中雨(25日开始阴天)后连续阴雨天气一个月直至11月1日,中间10月8日-11日阴天,其余均小雨到大雨(9月29日暴雨);此间温度:9月28-10月20日之间日最高温20-24℃,日低温在14-19℃之间(10月3日日最低温20℃),10月23日后,最高温降到16-18℃;10月28日-11月3日期间温度再降,此间日最高温10-16℃;10月29日后回升至20℃附近。整个(本文来源于《安徽水稻与稻作技术论文汇编》期刊2017-08-17)
高焕晔,宗学凤,吕俊,张燕,董玉锋[10](2017)在《灌浆结实期水稻对高温干旱胁迫的抗性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与叁峡库区的水稻(Oryza sativa L.)在灌浆结实期常常遭遇高温伏旱,本文研究了高温与干旱双重胁迫对水稻抗性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双重胁迫使水稻膜脂伤害加重,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增加。高温胁迫、干旱胁迫及高温干旱双重胁迫均导致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且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其增幅加大。水稻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总体上均显着高于对照。酶活性中以CAT活性波动最大,在高温胁迫下,其活性是对照的1.50倍,而在高温与严重干旱的双重胁迫下,其活性则为对照的15.33倍。植株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在高温胁迫、高温与严重干旱胁迫下均比对照低。研究水稻渗透调节物质与膜保护酶对高温干旱双重胁迫的适应性变化可为制订水稻育种栽培措施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叁峡生态环境监测》期刊2017年01期)
灌浆结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南方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寡照天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为探明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在水稻灌浆结实期不同时间段(1~7 d、8~14d、15~21d、22~28d、29~35d)设置低温弱光复合胁迫(LW)、单一弱光(WN)、单一低温处理(LN)和常温常光(NN)4个处理,研究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RVA谱特征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间的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均表现为LW>LN>WN>NN,且灌浆结实期各阶段的复合胁迫均较对照NN差异极显着或显着,除了2016年灌浆结实1~7d的垩白度外,灌浆结实21d内的复合胁迫与单一弱光、低温差异也显着或极显着,单一胁迫低温、弱光在灌浆结实21d内较对照NN差异极显着或显着,其中单一低温与弱光在部分处理下差异达显着水平,灌浆结实21d后,复合胁迫与单一弱光、低温部分差异显着,弱光与低温无显着差异。不同处理间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表现为NN>WN>LN>LW,其中,灌浆结实21d内,复合胁迫及单一低温、弱光较对照NN差异极显着或显着,灌浆结实21d后,部分时间段差异显着或极显着。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及单一胁迫对加工品质影响程度按大小依次为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且灌浆结实21d内处理的影响大。对蒸煮食味品质,低温弱光复合胁迫极显着或显着降低了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外观、黏度和食味值,显着或极显着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和硬度,单一胁迫低温、弱光表现与复合胁迫相同的影响,且灌浆结实21d内,除2016年的胶稠度,单一低温、弱光较对照NN差异显着或极显着,单一低温、弱光较复合胁迫差异也多显着或极显着。从水稻RVA谱特征值来看,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及单一胁迫造成稻米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与崩解值下降,最高黏度、消减值与峰值时间上升,除灌浆结实29~35 d的崩解值外,复合胁迫较对照NN差异达极显着或显着水平,部分指标的低温、弱光较对照NN差异也达显着水平。总之,灌浆结实期各时间段的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及单一胁迫造成稻米品质不同程度下降,且以灌浆结实21d内复合胁迫的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浆结实论文参考文献
[1].金垚,郭艺媛,刘琰琰,上官昌贵,张玉芳.四川盆区冬小麦灌浆结实期阴雨寡照空间分布特征[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张诚信,郭保卫,唐健,许方甫,许轲.灌浆结实期低温弱光复合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9
[3].徐栋,朱盈,周磊,韩超,郑雷鸣.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及其与灌浆结实期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J].作物学报.2018
[4].高焕晔,宗学凤,吕俊,徐宇,何秀娟.高温干旱双重胁迫下水稻灌浆结实期的光合生理变化[J].叁峡生态环境监测.2018
[5].朱宽宇,展明飞,陈静,王志琴,杨建昌.不同氮肥水平下结实期灌溉方式对水稻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8
[6].刘佳,陈超,张玉芳,庞艳梅,陈东东.四川单季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时空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8
[7].顾俊荣,韩立宇,董明辉,陈培峰,乔中英.不同穗型粳稻干物质运转与颖花形成及籽粒灌浆结实的差异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
[8].闫浩亮,刘科,穆麒麟,陈建珍,田小海.开花灌浆期高温下水稻结实和高温逼熟耐性鉴定方法研究[C].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9].吴文革,孙雪原,陈刚.2016年安徽中晚稻灌浆结实后期穗芽情况调查报告[C].安徽水稻与稻作技术论文汇编.2017
[10].高焕晔,宗学凤,吕俊,张燕,董玉锋.灌浆结实期水稻对高温干旱胁迫的抗性生理响应[J].叁峡生态环境监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