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上元古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元古界,华北,页岩,地层,特征,蓟县,鄂尔多斯。
中上元古界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明,张玉修,曾璐,琚宜文,芮小平[1](2019)在《北京张坊地区中上元古界中岩溶发育与构造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坊岩溶地貌是中国北方岩溶类型的典型代表。分析张坊地区的地层展布与构造变形,探讨地层-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的关系。研究区主要出露近水平的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和硅质岩,主要经历印支期(或更早期)伸展状态下的固态流变变形、燕山期的逆冲-褶皱变形和房山岩体期后的伸展变形等多期次构造演化,造就了研究区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裂隙和岩溶地貌特征。大型溶洞的发育主要与中上元古界的岩性-地层展布、中生代的逆冲断裂和新生代的伸展断裂等地质作用有关。在多阶段沉积-变形等地质作用控制下,发育了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4期古岩溶,形成构造抬升侵蚀溶蚀、构造反转溶蚀冲蚀和多次抬升溶蚀侵蚀等3种主要溶洞发育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国良,卢长军,王凤山,董卫宏,胡海博[2](2017)在《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景区太平寨崩塌地质灾害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平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于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保护景区内,已有坡面风化岩体崩落,影响了周围公路的正常运营,威胁着游人的安全。尝试应用极射赤平投影分析崩塌体的稳定性,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方案。(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荆铁亚,杨光,林拓,陈亮,王金意[3](2015)在《中国中上元古界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沉积最早的地层,中、上元古界页岩气发育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值得重视。通过文献调研、野外地质研究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页岩的分布、厚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及页岩气有利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中、上元古界页岩主要分布在中上扬子地区的陡山沱组和燕山地区的洪水庄、下马岭组等地层中;沉积环境为大陆架和局限海相盆地内,分布相对稳定,沉积连续,厚度从20 m到150 m不等。页岩的地球化学指标较好,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为主,有机质丰度受控于沉积环境,TOC>2%的地层普遍发育。扬子地区中、上元古界页岩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华北北部地区和建昌盆地略低,目前仍处于生烃高峰期。从页岩气聚集的地质条件上看,中国中、上元古界页岩气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湘鄂西和渝东南地区的陡山沱组、华北北部地区和建昌盆地的洪水庄组是页岩气发育较好的地区和层段,其勘探前景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5年06期)
张小龙[4](2015)在《鄂尔多斯地区中上元古界分布与沉积环境及其油气勘探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外中上元古界油气藏,尤其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蓟县系沥青和盆地北部伊盟隆起区长城系内天然气的发现,使得鄂尔多斯地区中上元古界日益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潜在油气勘探领域。鄂尔多斯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西部,区内中上元古界不整合覆盖于吕梁运动固结的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其分布广泛,无明显变质。然而,以往油气勘探侧重于中古生界,对中上元古界的各项研究甚少,致使其研究十分薄弱。为搞清鄂尔多斯地区中上元古界油气勘探潜力,本文在系统整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考察、剖面实测,辅以分析测试,结合测井数据、钻井岩心和最新地震大剖面及重磁等资料,对研究区中上元古界地层划分与分布特征、沉积相及其演化进行了综合研究,并预测有利勘探潜力区。取得了以下认识:(1)在锆石U-Pb年龄测试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基础上,确定黄旗口组、汝阳群、海原群属于长城系,王全口组属于蓟县系,制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中上元古界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案,绘制了长城系、蓟县系及震旦系分布图。(2)运用测井、地震及地化测试资料,结合野外观察等成果,对研究区中上元古界沉积相及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熊耳群为海陆交互沉积环境;高山河群为潮坪相沉积;黄旗口组为滨海-泻湖相沉积;洛南群和王全口组为碳酸盐台地潮坪相沉积;白术沟组为滨海-浅海陆棚相;罗圈组和正目关组为滨海-冰川相沉积。(3)依据评价标准,结合有机地化测试分析数据,对盆地南缘中上元古界烃源岩及有利区进行了评价:长城系和震旦系泥岩为差烃源岩,有一定生烃潜力;蓟县系海相碳酸盐岩为差-中等烃源岩,具备一定生烃能力;白术沟组泥质岩为非烃源岩。(4)结合中上元古界分布及成藏组合分析,划分出油气勘探有利区,并将其划分为上生下储型、蓟县系自生自储型及长城系自生自储型3类。(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30)
牛露,朱如凯,王莉森,白斌,王拓[5](2015)在《华北地区北部中—上元古界泥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气资源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已取得了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和中生界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突破,但对于华北地区分布广泛的中—上元古界古老泥页岩,前人对其烃源岩特征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页岩储层研究还是空白。对天津蓟县地区中—上元古界串岭沟组、洪水庄组、下马岭组泥页岩,通过全岩及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压汞、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吸附分析,结合环境扫描电镜(ESEM)及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进行了储层黏土矿物组成、TOC含量、成熟度、孔隙类型特征及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样品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其中石英含量20.3%~52.3%,黏土矿物含量38.4%~54.1%,TOC含量从0.008%~3.440%不等,Ro值范围为1.44%~3.01%,样品整体孔隙较发育,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及粒间溶孔、有机质边缘孔、粒内孔及粒内溶孔、黏土矿物晶间孔等,3个岩组泥页岩对比分析认为洪水庄组页岩储层最好,其次是下马岭组和串岭沟组。(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姚剑[6](2014)在《华北中上元古界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的岩性组合、接触关系,结合各期构造运动特点,纵向上将其地层划分为5个超层序、19个3级层序。19个3级层序均发育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部分发育低水位体系域。其中高水位体系期的白云岩相带、古风化壳和沉积间断面是重要的储集层发育段。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储集层类型、储集空间类型等等,建立了有效储层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认为,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受沉积、成岩、构造以及岩溶作用共同控制,形成了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铁岭组上部、雾迷山组四段和叁段、高于庄组叁段和一段、团山子组顶部,均发育在高水位体系域中。古岩溶储层主要集中在铁岭组和高于庄组顶部,横向分布较稳定。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参数的分析结果显示,洪水庄组泥、页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其次为下马岭组泥页岩,碳酸盐岩中铁岭组有机质丰度最高,是一套有效油源岩。中-上元古界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少数样品为Ⅱ1型。下马岭组有机质成熟度较高,从低成熟阶段到过成熟阶段均有分布,铁岭组有机质热演化从低成熟阶段到过成熟阶段均有分布,主要处于成熟阶段,有机质成熟度比上覆下马岭组低。洪水庄组有机质成熟度低于下马岭组,但高于铁岭组,主要处于成熟阶段。雾迷山组有机质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以生油和凝析油为主。据此计算了中-上元古界5套烃源岩生烃量,其中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页岩生烃量最高,最为有利。典型油气藏解剖表明双洞背斜铁岭组古油藏油源主要来源于本层灰岩,下马岭组页岩可提供部分油源,铁岭组页岩也可能提供少量油源,油气集中显示在背斜构造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铁岭组内部油气确实发生过大规模运移和成藏过程,流体包裹体分析说明经历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之后,在双洞地区目前仍然存在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在中上元古界上覆地层保存较好地区存在寻找原生油气藏的前景。结合中上元古界烃源岩评价结果、生烃强度发育中心的位置、有利储盖层的分布等条件的综合分析,共优选了3个有利区,即党坝凹陷带、京西地区、冀中北部地区。党坝凹陷带为I类区,冀中北部地区、京西凹陷为Ⅱ类区。在3个有利区分别发育有有瀑河构造、昆明湖背斜和凤河营背斜构造带等重点区带。(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4-09-01)
王作栋,梁明亮,郑建京,李晓斌,李中平[7](2014)在《华北中—上元古界下马岭组烃源岩分子指纹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上元古界具有最古老而又未变质的沉积层系,其原生油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能源资源领域。华北地区中—晚元古代地层分布广,厚度大,地层时代老,张家口下花园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是我国华北地区从元古界到下古生界海相沉积有机质相对富集的沉积层段。为了深入研究下马岭组烃源岩的分子指纹特征,对华北中元古界下马岭组海相低熟灰质泥页岩进行了沥青质抽提、GC-MS分析。样品饱和烃的GC-MS分析数据显示,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微成化浅海/滨海相还原环境,母质输入以原核生物为主,演化程度低,未检出甾烷。表明前寒武纪地层是以原核生物为主要有机质物源的沉积岩,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好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原生油气资源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期刊2014-01-13)
李雅君,盖少华[8](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上元古界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上元古界构造演化模式争议很大,一些学者认为在中、上元古界,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发育晋陕坳拉槽及贺兰坳拉槽(张抗等,1981;杨俊杰等,1988,2002;),同时与北祁连、秦岭共同构成叁叉裂谷;同时随着资料的大量积累和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前人关于坳拉槽的认识提出了质疑(邸领军,2008;张家声,2004)。本文以现有重、礠资料及地震、钻井资料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元古界现今构造及地层展布重新刻画,认为该时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处于被动大陆边缘坳陷期,整体以持续热沉降为主,在秦-祁海槽持续拉张作用影响下,于盆地西南缘发育一系列岛弧带,随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期刊2013-10-17)
王作栋,梁明亮,郑建京,李晓斌,李中平[9](2013)在《华北中—上元古界下马岭组烃源岩分子指纹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上元古界具有最古老而又未变质的沉积层系,其原生油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能源资源领域。华北地区中—晚元古代地层分布广,厚度大,地层时代老,张家口下花园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是我国华北地区从元古界到下古生界海相沉积有机质相对富集的沉积层段。为了深入研究下马岭组烃源岩的分子指纹特征,对华北中元古界下马岭组海相低熟灰质泥页岩进行了沥青质抽提、GC-MS分析。样品饱和烃的GC-MS分析数据显示,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微咸化浅海/滨海相还原环境,母质输入以原核生物为主,演化程度低,未检出甾烷。表明前寒武纪地层是以原核生物为主要有机质物源的沉积岩,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好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原生油气资源前景。(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李涛[10](2011)在《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豫西鲁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其中-上元古界主要为一套陆源硅质碎屑沉积岩,露头连续,地层发育较全。本研究在汝阳群和洛峪群中发现大量的微生物席成因沉积构造,据Schieber(2004)分类方案可将其分为以下四大类,1)席生长成因构造,包括:瘤状、簇状或刺状突起,隆脊构造,多边形网状生长脊,不规则侧向生长脊;2)席代谢成因构造,包括:微生物席微残余物,网状微生物席层,波状起伏的席纹层和细小颗粒层;3)席破坏成因构造,包括:纺锤状砂质裂痕,网格状、鸟足状、叶脉状或放射状砂质裂痕,正弦曲线形砂质裂痕,曲形砂质裂痕,微生物席碎片以及席平滑和席保护波痕;4)席腐烂和成岩作用构造,包括:气隆构造,似雨痕构造,砂火山和Astropolithon及不规则状凹坑。其中席破坏型构造的砂质裂痕为主,形态多样,在砂岩和砂岩-泥岩过渡带尤其发育。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相及MISS特征的研究,将该地区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导的海岸带划分为潮上带上部(后滨上带)亚相、潮上带下部(后滨下带)亚相、潮间带上部(前滨上带)亚相和潮间带下部-潮下带(前滨下带-临滨)亚相,每个亚相均发育了特征性的MISS形态及其组合。潮上带以微生物席裂痕构造为主;潮间带上部以发育水动力改造MISS为主;潮间带下部-潮下带部位一般少见原位MISS,但是可见再沉积的微生物席碎片。本文初步探讨了MISS与沉积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水动力条件、暴露、水分补给、沉积速率、埋后保存条件可能是主要控制因素,而这些都与沉积环境的古地貌和水深变化相关,因此,MISS形态组合可用做反映沉积环境变化的生物-沉积标志,可以较好地用于前寒武纪沉积相和古地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1-06-01)
中上元古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平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于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保护景区内,已有坡面风化岩体崩落,影响了周围公路的正常运营,威胁着游人的安全。尝试应用极射赤平投影分析崩塌体的稳定性,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上元古界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明,张玉修,曾璐,琚宜文,芮小平.北京张坊地区中上元古界中岩溶发育与构造作用[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9
[2].王国良,卢长军,王凤山,董卫宏,胡海博.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景区太平寨崩塌地质灾害治理[J].西部探矿工程.2017
[3].荆铁亚,杨光,林拓,陈亮,王金意.中国中上元古界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特种油气藏.2015
[4].张小龙.鄂尔多斯地区中上元古界分布与沉积环境及其油气勘探潜力[D].西北大学.2015
[5].牛露,朱如凯,王莉森,白斌,王拓.华北地区北部中—上元古界泥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气资源潜力[J].石油学报.2015
[6].姚剑.华北中上元古界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7].王作栋,梁明亮,郑建京,李晓斌,李中平.华北中—上元古界下马岭组烃源岩分子指纹特征[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2014
[8].李雅君,盖少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上元古界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C].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2013
[9].王作栋,梁明亮,郑建京,李晓斌,李中平.华北中—上元古界下马岭组烃源岩分子指纹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
[10].李涛.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